- 年份
- 2024(6115)
- 2023(8731)
- 2022(7221)
- 2021(6491)
- 2020(5080)
- 2019(11799)
- 2018(11542)
- 2017(21466)
- 2016(11773)
- 2015(13146)
- 2014(13257)
- 2013(13124)
- 2012(12899)
- 2011(12222)
- 2010(12775)
- 2009(11998)
- 2008(12290)
- 2007(11295)
- 2006(10455)
- 2005(9979)
- 学科
- 济(58365)
- 经济(58299)
- 业(33877)
- 管理(33576)
- 企(27173)
- 企业(27173)
- 中国(19488)
- 地方(18185)
- 方法(17033)
- 农(16193)
- 业经(15213)
- 学(14474)
- 财(13093)
- 数学(12539)
- 数学方法(12355)
- 农业(11511)
- 理论(11492)
- 融(11012)
- 金融(11011)
- 银(10703)
- 银行(10685)
- 发(10679)
- 制(10431)
- 行(10418)
- 地方经济(10290)
- 和(9899)
- 贸(9475)
- 贸易(9464)
- 教育(9139)
- 环境(9128)
- 机构
- 大学(186588)
- 学院(185536)
- 济(74291)
- 经济(72655)
- 研究(69879)
- 管理(64280)
- 理学(53514)
- 理学院(52750)
- 中国(52263)
- 管理学(51811)
- 管理学院(51450)
- 科学(42754)
- 京(41831)
- 财(36866)
- 所(36669)
- 研究所(32965)
- 江(30545)
- 农(30541)
- 范(30259)
- 师范(30013)
- 中心(29517)
- 财经(28245)
- 北京(27262)
- 经(25348)
- 州(24955)
- 院(24631)
- 业大(24368)
- 师范大学(24243)
- 农业(23454)
- 经济学(22821)
- 基金
- 项目(110481)
- 科学(87118)
- 研究(84351)
- 基金(78041)
- 家(67717)
- 国家(67030)
- 科学基金(56435)
- 社会(53428)
- 社会科(50432)
- 社会科学(50419)
- 省(43945)
- 基金项目(40270)
- 教育(38749)
- 划(37201)
- 编号(34902)
- 自然(33983)
- 自然科(33132)
- 自然科学(33121)
- 自然科学基金(32527)
- 资助(31170)
- 成果(31075)
- 发(29912)
- 重点(25917)
- 课题(25797)
- 发展(24277)
- 部(24194)
- 展(23840)
- 创(22808)
- 国家社会(21740)
- 性(21527)
共检索到3040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王振中 裴小革
目前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面临着来自两个方面的挑战 :一个是一些人试图否定该理论的学术价值 ;另一个是一些人将该理论看成是不需要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发展的自然科学理论 ,从而窒息了该理论的发展路径。因此 ,针对上述挑战 ,本文从 3个方面论述了剩余价值理论的学术价值 ,并通过实证分析当今发达国家企业生产和分配制度安排的 4种变化 ,阐明了剩余价值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以继续发展的现实依据。
关键词:
剩余价值 学术价值 发展依据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李楠
本文提出了要结合当代社会经济的新变化重新认识剩余价值范畴 ,应把剩余价值视为商品经济共有的范畴 ;提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的合理内核 ,即 :(1)在资本主义条件下 ,活劳动作为雇佣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2 )剩余价值规律仍然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 ;还提出要发展剩余价值理论 :(1)要拓展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的范围 ,扩大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者的概念。 (2 )要正确区分剩余价值分配的性质与剩余价值分配的实现形式。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杨致恒 杨锦英
张赞洞、李善明两教授撰写的《〈剩余价值理论〉概说》共三册,分别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概说》)。《概说》简炼扼要、通俗易懂,精辟地揭示了原著的内容和实质,有不少新意,是研究马克思经济学说的宝贵资料。本文仅就此书的主要特点,做些概括评介。一、通...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曾小彬
剩余价值是一个以剩余产品为尺度 ,评价扩大生产与生活消费规模行为的合理性 ,进而规范扩大生产与生活消费规模行为的范畴。决定一般剩余价值量的因素是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的水平与劳动支出总量 ;决定超额剩余价值量的因素是个别先进劳动生产率高于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的幅度和与先进劳动生产率相关联的劳动支出总量。一般剩余价值水平及其变动最终取决于社会的平均知识水平、知识含量及其变动 ;超额剩余价值的源泉则在于知识在不同企业间的差异分布。必须保护知识要素所有者的权益并承认其参与剩余价值分配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关键词:
剩余价值本质 知识 剩余价值生产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志清
文章以一般价值理论为基础,依据生产力的作用原理①,把一般价值引入到生产力理论中,形成了生产力的价值理论,通过对生产力价值理论的论述,科学地揭示了经济活动中的价值增值现象,即所谓的"剩余价值"的来源,认为系统的功能大于其要素之和的系统增值原理是解释生产力盈余价值②产生的重要理论工具。
关键词:
一般价值 生产力 剩余价值 系统理论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王海鸿 哈莹霜
对超额剩余价值的若干出处进行梳理和分析可以发现,有两种超额剩余价值。转化为绝对地租的超额剩余价值,才是真正意义的超额剩余价值。应重新审视超额剩余价值与超额利润两个概念的本质属性。理论界已形成高度统一认识的传统意义的超额剩余价值,其本质不是剩余价值,而是马克思明确指出的转化为超额利润的虚假的社会价值。这一解释不仅能回答传统超额剩余价值的来源,而且能合理阐述劳动生产率提高与剥削超额剩余价值的逻辑悖论。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红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通过总结他所处的历史时代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特征所建立起来的划时代的理论。文章认为,理解剩余价值理论需要回到其出现的历史条件中去,同样,面对发展的历史条件,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和认定它,从而使其有当今经济发展更为现实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剩余价值理论 经济发展 和谐社会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张兴胜
美国著名女校曼荷莲学院教授弗雷德·莫斯利提出,“在资本主义理论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利润问题——利润来自何处,利润的规模由什么决定。”企业利润的来源,确实是经济学中争论最激烈的重大议题之一。伟大的经济学家马克思一生有两个重大的发现,其中之一即剩余价值理论。学习思考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关键词:
剩余价值 厂商理论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孙晓飞
剩余价值理论已经有近300年的历史,起初的学者认为剩余价值产生在流通领域,后来重农学派把剩余价值的产生环节从流通领域转移到生产领域,这一转移对剩余价值理论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并为其完善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等经济学家都对剩余价值理论进行了完善与发展,马克思更是把这一理论从经济领域扩展到了政治领域,使剩余价值形成了一套独立的完整理论体系,并构成了马克思《资本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前人研究剩余价值的理论基础上,从价值、价值量和使用价值入手,以泥瓦工工资到底应该是多少讨论研究了剩余价值及生产过剩,提出了价值溢价概念,并得出结论:即使消灭了工厂主对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无偿占有的剥削,企业...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彭腾
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但剩余价值不能离开生产要素而产生。因此 ,并非只有劳动力才有获取剩余价值的合理性 ,其他要素都有参与剩余价值分配的合理性 ,劳动、资本、土地等各种要素在获得工资、利息、地租等必要价值补偿后 ,都可依据其要素贡献份额分享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资本家并不是因为其资本获得了剩余价值而遭非议 ,而是因资本剥夺了劳动力分享剩余价值的权利而遭非议 ,因此 ,判定分配制度的合理与否 ,关键看其要素红利是否与其要素贡献相符。
关键词:
剩余价值 分配理论 要素贡献 要素红利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丰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资本金融化、科技信息化,当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剩余价值生产、流通和分割的理论及其实践都发生了新变化。分割剩余价值理论的新进展,也是基于四个方面的现实变化而推动的。现阶段资本主义国家剩余价值的分割出现了四个新变化,即分割剩余价值中的劳动份额变化、分割剩余价值中的金融崛起、分割剩余价值中的国家介入、分割剩余价值中的国际扩散;由此形成分割剩余价值的主体多元化、分割剩余价值的层次立体化、分割剩余价值的矛盾愈加隐蔽化三个新特点。
关键词:
分割剩余价值 理论进展 现实变化 新特点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李松龄
超额剩余价值是一个与相对剩余价值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辩证认识二者的差异性,能为新时代界定劳动收入和资本收入的合理边界,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提供理论依据。超额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两个概念存在一定差异。资本占有相对剩余价值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非常有限,不应当归资本占有,而应当转换为劳动者的收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占有超额剩余价值,有利于激励创新、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和促进经济发展;只有不断完善按要素分配体制机制,才有可能保障资本贡献归资本所有者所得。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和共享发展的能力,能够增强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只有坚持按劳分配原则,才能保证劳动贡献归劳动者所得。对超额剩余价值理论的深化认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李朝林
马克思关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推动经济增长的思想,其实质是将企业的技术进步和生产要素组合状况的优化作为一种经济机制来对待,这种经济机制的作用要能够实现,其根本途径在于提高劳动者素质,也即提高劳动力的价值(较高素质劳动者是拥有较多知识和技能的人,这种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费用,所以其价值大)。较高素质劳动者具有创新能力,能够实现更有成效的管理,能够发明新技术、新材料,改进工艺流程,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使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高于部门平均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赵曙光
进一步深化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认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理论对具体劳动的实质及其作用认识不足 ,因而难以揭示出异化性质的分工现象 ,即生产劳动由生产资料所有者阶级和劳动者阶级共同完成。与此相适应 ,作者将马克思揭示的剩余价值分为两个部分或两种含义 ,即剩余的交换价值和剩余的价值。只有剩余的交换价值才是对雇佣劳动的剥削 ,才属于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关键词:
劳动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 发展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胡钧
本讲讲《资本论》第一卷第五篇《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第六篇《工资》。前面第三篇、第四篇分别研究了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对剩余价值生产这样一种区分是马克思的一个重大发现。这种区分只有在科学地说明了剩余价值的本质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提出。在绝对剩余价值的分析上,指明问题的实质就在于把工作日延长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