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880)
2023(6896)
2022(5951)
2021(5657)
2020(4868)
2019(10927)
2018(11033)
2017(21463)
2016(12024)
2015(13246)
2014(13536)
2013(13078)
2012(12459)
2011(11321)
2010(11842)
2009(11694)
2008(12206)
2007(11510)
2006(10406)
2005(9974)
作者
(34740)
(28970)
(28920)
(27793)
(18580)
(14023)
(13006)
(11129)
(11059)
(10745)
(10029)
(9932)
(9498)
(9427)
(9372)
(8882)
(8586)
(8493)
(8425)
(8408)
(7620)
(7095)
(7028)
(6791)
(6600)
(6532)
(6481)
(6468)
(5927)
(5697)
学科
(44360)
经济(44266)
管理(41983)
(36238)
(31562)
企业(31562)
(16809)
(16678)
方法(15495)
中国(13944)
(13381)
数学(11979)
数学方法(11640)
(11514)
业经(11390)
(11181)
(9983)
银行(9970)
(9912)
财务(9867)
财务管理(9835)
体制(9682)
(9468)
理论(9447)
企业财务(9304)
(9033)
金融(9030)
(8239)
贸易(8232)
农业(8096)
机构
大学(179397)
学院(176532)
(70118)
经济(68362)
管理(62465)
研究(60759)
理学(51618)
理学院(50979)
管理学(49942)
管理学院(49601)
中国(48911)
(40173)
(38742)
科学(35608)
(31664)
财经(29805)
(29676)
中心(27768)
研究所(27588)
(26583)
(26573)
北京(25059)
(24952)
师范(24751)
(23575)
业大(22572)
经济学(21847)
财经大学(21618)
(21358)
(20256)
基金
项目(102817)
科学(80763)
研究(78052)
基金(74166)
(63693)
国家(63083)
科学基金(53641)
社会(49830)
社会科(46959)
社会科学(46945)
(39495)
基金项目(37981)
教育(36746)
(33289)
自然(32898)
自然科(32113)
自然科学(32106)
编号(31965)
自然科学基金(31512)
资助(30766)
成果(29752)
(24924)
重点(23473)
(23467)
课题(23384)
(21468)
(21090)
(20640)
教育部(20531)
国家社会(20368)
期刊
(90655)
经济(90655)
研究(60933)
中国(41492)
(34859)
学报(28101)
管理(26507)
(26418)
科学(25184)
教育(24529)
大学(22191)
(20510)
金融(20510)
学学(20509)
财经(17160)
农业(16704)
技术(14965)
(14837)
业经(13553)
经济研究(12814)
问题(12278)
(10074)
(9521)
图书(9117)
理论(8845)
国际(8485)
会计(8292)
技术经济(8193)
财会(8147)
(8096)
共检索到2933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卢现祥  
制度变迁在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个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相互作用的过程。理论界对制度供给不足讨论得比较多 ,但往往忽视了制度供给过剩的问题。在一些集权和政府管制较多的国家 ,制度供给过剩是一种经常出现的现象。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 (或者政府主导型的制度变迁 )容易产生制度供给过剩问题。另一方面 ,制度供给过剩也与管制需求密切相关。研究制度变迁中的制度供给过剩问题对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李福华  丁玉霞  
学术制度始终处于不断变迁之中。学术制度的变迁是一系列正式规则、非正式规则发生变迁的结果。学术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在于将潜在的学术利益构成新的学术制度需求,从而造成原有学术制度的供需失衡,促使学术制度发生变迁。学术制度变迁的主体是学术利益群体。学术利益群体通过诱致性与强制性学术制度变迁方式实现学术利益最大化目的。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黄鹤  李仕明  兰永  
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因稀缺性而占主导地位的资源就是核心资源。制度变迁的实质 ,就是对核心资源在社会生产过程中主导地位的承认和在剩余价值分配中向其所有者倾斜的过程。由于智力资源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资源 ,因此 ,剩余价值的分配也应当向它的所有者倾斜。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蒋雅文  
制度变迁理论大体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 :以凡勃伦为创始人的开创性历史时期 ,制度的概念得以创立并用“累积因果论”来解释制度的变迁。第二个时期是以约·莫·克拉克为代表对制度变迁理论继承和发展的时期 ,涉及到对资本主义企业的分析 ,制度与技术相互作用等问题。第三个历史时期是以加尔布雷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和以科斯、诺思等人为代表的新制度学派蓬勃发展时期 ,研究成果卓著。当然还应包括马克思、博弈论者、混沌经济学对制度变迁理论的理论解释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翁世淳  
我国新股发行制度是我国政府从诸多资本制度选择集合中实现的一项制度选择,其原因在于该制度将会为我国参与资本市场的各主体带来很大的预期收益,使得因制度建立所花费的成本得以补偿。但是股票发行制度变迁中存在规定的制度与实际执行的差异,造成每一项股票发行新的制度安排无法分散风险和增加效率。本文通过对差异表现特征的描述和成因分析,认为我国新股发行制度变迁存在制度非有效供给,同时改变制度非有效供给的办法就是制度主体角色实现转变来重新调整制度供求。本文就如何实现制度主体角色根本转变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倪馨  
在中国股票市场,政府供给的股票退市制度,影响了股票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如何完善退市制度供给与变迁中的政府行为,本文从修改并逐步完善相关退市制度、改革发行制度、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减少政府对退市公司的干预、强化证券交易所的作用等角度提出了对策建议。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邓大才  
制度变迁速率与选择是由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共同决定。内生变量主要是制度变迁的性质、变迁规模、变迁强度和目标制度的类型。外生变量是由社会政治经济环境、非正式制度以及需求状况组成。两个方面共同决定制度变迁的速度及决策主体的选择。文章首先分析了制度变迁的内生因素和外生因素及速率的最佳范围和规模,其次用具体案例进行检验并得出结论。
[期刊] 情报学报  [作者] 王芳  赖茂生  
技术的变迁会引发制度的变迁。本文探讨了信息经济制度变迁的特点 ,分析了信息经济时代的制度需求和制度供给状况 ,最后讨论了信息经济发展与制度变迁 (包括正式制度变迁和非正式制度变迁 )的关系 ,指出一个国家或地区信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需要相应的制度建设做保证。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苏时鹏  张春霞  李扬裕  
绿色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企业的经营行为直接受社会制度的约束,制度的变迁更为重要和根本。绿色制度变迁具有外部性强、效益多样且具有长期性、不确定性和风险性较强等特点,它在实质上是政府和社会向企业传递意识形态和价值标准的过程。文章在介绍制度变迁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按政府与企业在制度变迁过程中所起作用的不同将绿色制度变迁分为强制供给型、政府导向型和需求诱致型三种模式,并分别对它们的特点与应用作了具体阐述。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徐晓黎  
制度变迁的关键是成本约束,这是制度本身产生的根本性要求。制度变迁是成本和收益相权衡和比较的产物,制度设计和安排必须充分考虑到制度变迁的成本和收益,减少制度变迁的阻力,提高制度运行的效率。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周成名  
论制度变迁与传统商业精神的转化周成名(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所谓制度是指制约人们相互关系的一系列规则,它是人们在社会领域发生交换的激励机制,也是人类应付不确定性和获得利益最大化的手段。制度又分为正式制度约束和非正式制度约束。正式制度约束指人们有意识...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周业安  
:本文在哈耶克的社会秩序二元观的基础上 ,提出一个分析中国制度变迁的初步的演进论框架 ,然后证明 ,中国的改革过程交织着政府选择外部规则和社会成员选择内部规则的双重秩序演化路径 ,前者是表面上的主线 ,实际的主线则是后者 ;并且两种规则之间的冲突与协调贯穿整个制度变迁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中央政府更多地起法官裁决作用 ,而地方政府更多地从事制度企业家活动。总的来看 ,改革经历了政府逐步退出直接的制度创新领域及外部规则逐步缩减作用范围的过程 ,也就是内部规则的逐步发育和强大的过程 ,这是中国市场化的本质。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罗能生  谢里  洪联英  
制度变迁根源于人们对潜在利益的追求,也是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权力博弈过程。本文建立了一个制度变迁的双层演化博弈模型,揭示了制度变迁中利益主体之间权力博弈的动态机理。研究表明,利益主体在博弈中掌控权力的大小,决定他们在制度变迁中的地位,制度变迁会朝着有利于权力占优势的利益主体所追求的方向变革;制度也将随着博弈中各利益主体拥有权力资源的相对比例的消长变化而不断演进。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杨瑞龙  
偏重于制度的需求分析是学术界运用制度经济学研究我国改革进程的一大特色。其简化的理论推导如下:当制度变革的收益大于其成本时,就产生对制度创新的需求,这一需求必定诱发实际的制度变迁。这似乎假定,在一定的制度创新需求下,制度供给有着广泛的选择性。然而,对于由一个权力中心决定制度安排的基本框架并遵循自上而下制度变迁原则的国家来说,以上推导未免过于简单化。其实,我国的改革深化固然受制度需求的影响,但在更大程度上受制于权力中心在既定的政治经济秩序下提供新的制度安排的能力和意愿。因此,研究制度供给更具现实意义。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黎秀蓉  刘光岭  
制度是博弈的纳什均衡。一般而言,博弈主体响应获利机会,产生了对新制度的诱致性需求,开始制度创新活动。但在随后的逐利博弈中,由于利益分割的对抗性,却可能使博弈陷入囚徒困境,表现为无序竞争下的激烈的利益冲突。随着冲突的加深,各个博弈主体产生了更强烈的对新制度——合作规则的渴望,表现为制定规则的讨价还价行为,并附以实施惩罚战略的承诺,但规则往往一再被破坏,因为此时新制度尚未达到纳什均衡,因而难以被遵守。于是,人们试图寻求某种强制性措施——可置信的承诺行动,以求改变收益支付,从而改变博弈均衡,使博弈在集体理性下达到纳什均衡——即新制度最终形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