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454)
2023(13560)
2022(11385)
2021(10544)
2020(8930)
2019(20114)
2018(19717)
2017(37244)
2016(20122)
2015(21958)
2014(21653)
2013(20898)
2012(18925)
2011(17070)
2010(16651)
2009(14892)
2008(14253)
2007(12497)
2006(10468)
2005(9000)
作者
(56091)
(46812)
(46616)
(44276)
(29788)
(22761)
(21011)
(18194)
(18037)
(16590)
(16034)
(15936)
(15188)
(14742)
(14563)
(14539)
(14026)
(13883)
(13551)
(13421)
(11560)
(11533)
(11397)
(10971)
(10623)
(10448)
(10350)
(10098)
(9452)
(9376)
学科
(78246)
经济(78164)
管理(60078)
(57904)
(49396)
企业(49396)
方法(36705)
数学(31917)
数学方法(31461)
中国(20973)
(19827)
技术(19276)
(19258)
(17322)
地方(17154)
业经(17115)
理论(15541)
(13794)
农业(13178)
技术管理(12908)
(12655)
财务(12616)
财务管理(12589)
(12360)
贸易(12353)
企业财务(12078)
(11973)
(11963)
金融(11960)
(11883)
机构
大学(275573)
学院(275162)
(108275)
经济(106141)
管理(105618)
理学(92161)
理学院(91138)
研究(91017)
管理学(89398)
管理学院(88882)
中国(65786)
科学(58007)
(56618)
(49214)
(46048)
(45004)
业大(42052)
中心(41952)
研究所(41444)
(41305)
财经(40071)
(37371)
师范(36904)
(36644)
农业(36429)
北京(34334)
经济学(33819)
(33744)
(32698)
技术(31386)
基金
项目(196631)
科学(156660)
基金(143219)
研究(141801)
(126857)
国家(125818)
科学基金(108536)
社会(90470)
社会科(85832)
社会科学(85812)
(79017)
基金项目(75969)
自然(71594)
自然科(70052)
自然科学(70027)
自然科学基金(68799)
教育(67980)
(67080)
资助(57287)
编号(55439)
(46205)
重点(45432)
成果(43852)
(43499)
(42547)
创新(42432)
课题(39780)
科研(38243)
国家社会(37946)
教育部(37466)
期刊
(111510)
经济(111510)
研究(77383)
中国(55139)
学报(47456)
科学(42823)
管理(41052)
(40058)
(39031)
教育(37457)
大学(36255)
学学(34167)
农业(27549)
技术(26733)
(21539)
金融(21539)
财经(20847)
(18061)
经济研究(17928)
业经(17763)
(15533)
科技(15416)
问题(14596)
(13827)
技术经济(13638)
图书(11926)
(11815)
业大(11809)
(11716)
论坛(11716)
共检索到3940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张健  
高考升学的唯一性导致了我国高考升学的激烈竞争,社会、学校、家长、学生几乎将高考作为改变个人人生命运的唯一途径,中考的升学竞争也是高考竞争在初中阶段的反映。目前高考体制下,应试教育做到极致,有教育者观念局限,更有指挥棒所迫,其弊端是极大地制约了创新人才和工匠人才的培养,对国家长远发展和民族复兴产生不利影响。构建立交桥式升学体制,打破高考升学的唯一性,通过顶层设计,构架升学立交桥,即在既有高考体制下,建立完善各类教育学分互认体系和评审机制,建立高等学校与其他学校的沟通衔接机制,实现各类学校学生公平有序流动,缓解高考压力,拓宽升学途径和成才机会,逐步扭转应试教育局面,为创新人才和工匠人才培养提供土壤...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张云河  王靖  
以培育工匠精神为育人导向,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职业教育育人模式,是孵化制造业急需的大国工匠的重要渠道。基于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工匠人才培养,主要可依凭三条路径:内发型实践进路、外发型实践进路及综合型实践进路。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王乃新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正处在内涵发展时期,如何使人才培养更加符合应用型工匠人才培养需要,作为教育工作者就必须在应用型工匠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方面进行深入的思考,使应用型工匠人才培养更符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九个坚持""六个下功夫"的要求。因此,职业院校应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目标设计、专业基础知识体系设计和职业综合能力培养设计三大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做好工匠人才培养方案顶层设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职业院校服务社会的能力。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丁永久  
文章从共生理论的角度分析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建设存在的共生度不高、共生界面单一、共生模式低效、共生环境不利等问题,并提出:构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共生系统,需要贯彻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提高共生度;发挥市场机制和技术规范作用,完善共生界面;推动系统进化到一体化、对称性互惠共生状态,优化共生模式;打造正向激励和支持系统,改善共生环境。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李明炅  
以培养学生"工匠精神""艺术修养"和"职业核心能力"为导向,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与合作企业积极构建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家具专业"工匠"人才培养体系。通过推进多方参与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改革,形成了极具现代学徒制发展特色的"技术性"课程体系及其考核评价标准;通过"教、学、研、产、销"五位一体实训教学平台和大师工作室的搭建,创造出"师徒传带"实训教学运行机制和"协同创新,产学结合"教学模式;完善政校行企四方联动协作机制,解决传统师徒制单一性教学弊端,建立起校企"双元、双轨"的现代学徒制教学管理制度。实践结果表明,该人才培养体系有效提高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层次、职业技能和艺术素养,推动了企业管理水平和生产加工水平快速提升。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郭东艳  
立足“三链融合”深化人才培育模式改革是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化发展的重要体现,是健全国家创新体系、增强国家创新能力的有效通道。基于“三链融合”视域,以职业能力本位为理论基础,结合职业院校应用型工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理论、政策与现实逻辑,按照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以“内外部”机制衔接形式,构建了职业院校应用型工匠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实施路径为:健全“三链融合”发展机制;完善“三链融合”生态系统;增强“三链融合”培训供给;打造“三链融合”师资队伍。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杨燕  赵彤  
为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构建基于"工匠精神"的高校"双创"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符合新时期社会需求的人才,首先界定了基于"工匠精神"的"双创"人才培养的内涵,探讨了我国高校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双创"人才的意义,分析了基于"工匠精神"的高校"双创"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最后给出了树立新理念、建立新体系、优化新环境的对策。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姚正海  杨保华  叶青  
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是"创新驱动",而"创新驱动"与创新教育息息相关。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依托地区优势,开展创新教育;创新人才培养,要实现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服务的目的,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创新人才的培养应充分结合区域产业分布的特征、考虑地区差异性和产业优势,发挥人才培养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推动作用。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魏晓艳  杨若凡  
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创新型人才,培养和造就具有较高水平和竞争力的创新人才队伍是当前技术本科院校发展过程中的首要命题。文章通过对技术创新理论语境下的技术型创新人才培养进行探讨,分析该理论对技术型创新人才培养在定位、思路及体系建设等方面存在重要启示作用,期望为技术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杨培松  杜文娜  
工匠精神作为新时代高素质人才必备的职业素养,与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素质培养有着内在的契合。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人才的职业素养培养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作为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智力支持,高校必须因时而动、因势而变,整合资源,把工匠精神的要素贯穿于创新创业人才职业素养培养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切实提高人才素质培养的实效性。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卢晶琦  邓春健  师向群  孟庆元  胡云峰  陈李胜  
新经济、新产业的发展迫切需要新工科人才的支撑。按照"以研促学、知行融合、研赛相长"的构建思路,以服务粤港澳大湾区重点产业集群为目标,积极探索"立地式"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在实践平台建设、人才培养体系、激励与保障机制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整体统筹和规划,经过3年多的建设实践,取得较好的成效。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范红丽  武永乐  
创新型的校园文化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环境基础,主要包括创新学生与老师的素质以及创新校园文化。当前高校对于大学生的培养存在专业才能缺乏、急功近利、创新力有待提高的现状。针对此现状,文章提出了要做到时代精神与传统精华文化相结合、创新管理体制、制定相关制度等措施,通过构建校园文化以培养创新型人才。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闫林德  刘国军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挑战,造就一大批"懂技术、高素质"的职业人才,必须促进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协调发展,理顺相互间的衔接机制,建立中高职教育的"立交桥",在学制结构、招生入学、课程设置等方面,建立中高职的衔接机制。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周文清  
现代职业教育"四位一体"人才培养立交桥的建构须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存在的教育理念、生源质量、中高职衔接不畅、地方普通高校转型以及技能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等问题,在中职、高职以及应用型本科高校间架设起多座畅通的桥梁,构建"中—专—本""中—本—硕"和"专—本—硕"贯通衔接模式,以形成"中高本硕"协调统一的人才培养"立交桥",为各级各类职教生的个人成长与终身化学习提供路径和平台,同时制定"中高本硕"衔接的专业目录、设定连贯的"中高本硕"人才培养目标、开发"中高本硕"贯通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及进一步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构建贯通培养的评价机制,以确保"立交桥"的运行通畅与有效。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马廷奇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规模发展,质量问题逐渐突显,并成为近年来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重要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将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综观最近一段时期人们关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讨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如何提升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质量,二是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这两个方面的内涵既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一方面要在提升整个高等教育系统质量的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