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3(1172)
2022(1043)
2021(1041)
2019(1880)
2018(1909)
2017(3314)
2016(1909)
2015(2311)
2014(2312)
2013(2251)
2012(2154)
2011(2174)
2010(2349)
2009(2387)
2008(2403)
2007(2358)
2006(2176)
2005(2117)
2004(2037)
2003(2241)
作者
(6187)
(5071)
(4953)
(4869)
(3222)
(2413)
(2187)
(2057)
(1917)
(1888)
(1790)
(1750)
(1742)
(1701)
(1568)
(1534)
(1507)
(1446)
(1418)
(1400)
(1331)
(1287)
(1268)
(1187)
(1173)
(1173)
(1151)
(1045)
(1025)
(1014)
学科
(8593)
经济(8581)
管理(5678)
(5229)
(4890)
企业(4890)
教育(4440)
(3517)
中国(3216)
理论(3199)
方法(2672)
思想(2465)
(2381)
政治(2258)
(2163)
业经(2042)
思想政治(2002)
政治教育(2002)
治教(2002)
德育(1984)
(1907)
(1802)
金融(1801)
(1765)
(1730)
银行(1729)
(1673)
(1602)
(1544)
数学(1447)
机构
大学(36456)
学院(34115)
(12463)
经济(12162)
研究(11547)
管理(9523)
中国(8815)
(7922)
(7644)
理学(7381)
理学院(7259)
管理学(7088)
(7045)
师范(7032)
管理学院(7014)
科学(6937)
(6192)
(5962)
财经(5846)
师范大学(5631)
研究所(5374)
北京(5322)
(5206)
(5031)
教育(4661)
(4623)
中心(4535)
经济学(4305)
财经大学(4174)
经济学院(3684)
基金
项目(15664)
研究(13186)
科学(11933)
基金(10720)
(8858)
国家(8727)
社会(8311)
社会科(7747)
社会科学(7742)
科学基金(7038)
教育(6669)
成果(6267)
(5819)
编号(5700)
(5144)
基金项目(5116)
资助(4458)
课题(4428)
(3975)
(3851)
(3683)
项目编号(3637)
重点(3620)
(3547)
(3538)
阶段(3534)
自然(3475)
大学(3375)
自然科(3370)
自然科学(3370)
期刊
(18417)
经济(18417)
研究(15040)
教育(8472)
中国(8096)
(7419)
学报(7073)
大学(5518)
科学(5202)
学学(4810)
财经(4769)
管理(4292)
(4163)
图书(3578)
(3568)
(3403)
金融(3403)
书馆(3000)
图书馆(3000)
问题(2650)
技术(2546)
(2461)
经济研究(2412)
(2270)
社会(2149)
农业(2117)
(2056)
论坛(2056)
业经(1983)
财经大学(1860)
共检索到609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早坂俊广  申绪璐  
刘宗周晚年提出"意为心之所存"的命题,引发了与余姚史孝咸、史孝复兄弟的争论。史孝复坚持王阳明所说"知为心之所存",反对刘宗周的命题。虽然刘宗周认为两种提法大同而小异,但史孝复批评"意为心之所存"的命题会引发不必要的误解。进而刘宗周提出"意为心之本体""好善恶恶意之动",史孝复指出由此而来的"存"之工夫无法践行,功夫主要在心之发用时做。通过对辩论的考察亦可看出,虽然与王阳明的提法有所不同,但刘宗周始终坚持与王阳明思想的一致,努力融纳史孝复的批评。在这一点上,黄宗羲的相关批判确实有失公允。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慕良  
当前学界对于刘宗周思想的定位,多因其有改造王学之功而称其为王学之殿军,但对于其所理解王阳明之学是否即为得王学之"真",缺少一定的反思性思考。认真研读刘宗周阐述及评价王阳明思想的重要著作《阳明传信录》,对该书中刘宗周评"四句教"、"良知"、《大学》等按语与王阳明本人的思想作比照考察,发现刘宗周对于王阳明思想的"批评",实际是其对于"致良知"的"误读"。总体来看,刘宗周是继承于"湛学"的思维模式,将具有现象学意义上"自明性"前提的自然存在的"良知"理解为可界说的"知识性"存在,这种解读方式在学理上乃是"心学"之倒退。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或为合理把握刘宗周思想及梳理宋明理学的发展脉络提供参考借鉴。
[期刊] 求索  [作者] 李丽  
从先秦时期发展至宋明时期,概念"心"的内涵逐渐丰富,涵括了主宰身心之重要器官、道德本性和"意识"等三个方面的内容。在理论建构上,宋明时期出现了"道心"与"人心"本体论层面的区分,这蕴含着"一多"和"心性"是否合一的问题。刘宗周提出"上与下一体而两分"的心论,以心著性,心性合一,重新设定了"独体"概念,实现本体论与心性论打合为一的理论建构。刘宗周独特的"上与下一体而两分"的心性论实现了性善论的证成,其"慎独"哲学体系也因此承继了心学的逻辑运思路径。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李淑文  张维  
马克思对于生产价格的理论推导是建立在对理想的市场经济的抽象之上的,而均衡价格更关注具体的经济行为。《资本论》将价值范畴分为三个视域,即"价值、价格、利润率"视域、"市场价值、市场价格、一般利润率"视域、以及"生产价值、生产价格、平均利润率"视域。在生产价格的视域中,剩余价值的实现不是关注点。视域的非合理跨越会导致价值实现的双重标准问题。价值的实现一直以价值规律为前提,马克思已经完全解决了李嘉图第二难题。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金紫微  
明初佛教迅速走向世俗化,给儒家辟佛提出新的挑战。方孝孺的辟佛论针对佛教盛行的原因,从有破有立的角度出发,既驳斥了以轮回学说为代表的佛教思想,又提出了化解佛教的对策唯有弘扬圣贤之道。而方孝孺辟佛的动因在于防止佛教动摇儒家的存续,以及保护儒家在社会秩序建立方面的胜利果实。因此,在佛教问题上,他对于士大夫群体和一般民众都十分关注。不过,方孝孺并没有客观看待儒佛关系,其儒本位立场决定了他不能真正解决儒佛之争。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吴翔明  张睫  
刘辰翁的文学思想丰富而深刻,藉由其文学创作与评点可知其大致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词与诗、文并重的文体观;其二,崇尚"自然"的创作、鉴赏观;其三,重刚健、赏素朴的风格论。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王璐  
在经济思想史上,货币问题的讨论经历了各种复杂争论。根据货币的性质及货币理论与价值理论相结合的分析线索,可以将西方货币理论在经济思想史中的争论划分为货币自然观、货币财富观(重商主义)、货币面纱观(古典与新古典的货币理论)、货币经济观(凯恩斯经济学、后凯恩斯学派、货币主义等)以及货币的宏微观结合(货币理论的新发展)等阶段。从根本上讲,这些争论囿于经济学一贯强调实物经济的两分法传统而无法触及货币问题的核心。相反,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马克思经济学则展示了一个以现实资本主义经济或市场经济关系为分析基础的货币理论,表明现代货币经济的本质是基于社会关系及其利益冲突之上的资本主义竞争与积累,这正是马克思货...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燕连福  王驰  
刘宗周作为晚明大儒,面对王朝逐渐走向末路的现实,有志于"正人心以正天下"。针对当时阳明学流弊横行之现状,通过与阳明后学辩难,不仅批判了当时流行的禅学化心学及其理论源头"四无"说,更是依据自己的"慎独""诚意"思想,对阳明四句教进行了批判,以堵塞王学末流之弊。他批判了阳明四句教中对"心""意"的界定,认为"意"是"心之所以为心者",肯定了"意"所具有的本体特征。并对"意"与"念"进行了区分,不仅肯认了"意"所具有的道德属性,还将"知""好"等认知属性也归于"意",使得"意"贯穿本体界和经验界,为"诚意"张本。他又借助于其他理学学派的理论资源,以"意"为核心,对阳明四句教进行了重构,将阳明学所忽略的现实世界纳入格致的范围,成为了实学兴起的先声。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冯立新  
严复认为,“译事三难:信、达、雅”。“信”是翻译之前提和基础,“达”是翻译之目的,“雅”是翻译之语体选择。在这一百多年时间里,对“信、达、雅”的阐释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其评判也是毁誉参半,莫衷一是。同时,在翻译实践中严复并没有严格遵守信、达、雅的翻译标准,这主要源于其西学救亡的翻译动机和当时官僚士大夫对西学的排斥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庞博  
严复在近代世变之亟的境况下,积极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思想,其中的进化论思想影响极大。在他的热情宣传之下,进化论不仅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近代社会的转型,还在结合学科知识的同时,促使了近代中国的学术转型,在近代学科的建构中起着非常大的作用。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张馨  
“国家分配论”是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和市场化改革前期的主流财政理论,在我国财政学说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对我国构建中国财政学理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本文从“国家分配论”的概念入手,依次探讨了“国家分配论”的产生和提出过程,得出“国家分配论”是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财政理论,并在此基础上试图厘清一些质疑“国家分配论”的观点和争论,最后对“公共财政论”是否为“国家分配论”的坚持和发展作了回答,以期为新时代背景下的财政理论和财政实践创新提供参考和借鉴。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潘剑锋  
孝、悌是调谐家庭成员关系的道德范畴,在中国传统道德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它在培养人的思想品德方面曾起了起始和基础作用。今天,由于孝道观念的淡化,孝道教育的弱化,大学生孝悌道德出现滑坡,因此,加强孝悌道德教育,对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显得十分重要。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政  岳现超  
左宗棠是一位经世致用的近代政治家,对于关系国计民生的农业问题极为重视。早年的农村生活实践和以后长期的军政生涯,使他对农业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历经数十年的积累,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农业思想。可大体概括为四个方面:(1)劝民务本,经世致用;(2)务本强国,抵御外侮;(3)崇古而不泥古,重农而不抑商;(4)利民而不厉民,兴农而不伤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