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564)
- 2023(3403)
- 2022(2771)
- 2021(2681)
- 2020(2246)
- 2019(4878)
- 2018(5004)
- 2017(10019)
- 2016(5678)
- 2015(6320)
- 2014(6328)
- 2013(6435)
- 2012(5963)
- 2011(5689)
- 2010(6067)
- 2009(5838)
- 2008(5750)
- 2007(5726)
- 2006(5314)
- 2005(4791)
- 学科
- 农(43396)
- 农业(28804)
- 济(28070)
- 经济(28043)
- 业(25098)
- 业经(11747)
- 农业经济(9605)
- 中国(8924)
- 村(8828)
- 农村(8824)
- 管理(8771)
- 劳(7523)
- 劳动(7519)
- 发(7387)
- 制(7013)
- 土地(6727)
- 发展(6515)
- 展(6496)
- 方法(6456)
- 农业劳动(6300)
- 人口(6206)
- 地方(6199)
- 收入(6145)
- 策(5891)
- 动力(5858)
- 劳动力(5833)
- 及其(5730)
- 农业人口(5701)
- 体(5696)
- 分配(5643)
- 机构
- 学院(89752)
- 大学(84522)
- 济(40194)
- 经济(39503)
- 农(38173)
- 管理(32483)
- 研究(30210)
- 农业(28560)
- 理学(27828)
- 理学院(27596)
- 管理学(27225)
- 管理学院(27074)
- 中国(24635)
- 业大(20417)
- 科学(17832)
- 农业大学(17212)
- 京(17058)
- 所(15974)
- 财(15948)
- 江(15060)
- 中心(14804)
- 研究所(14211)
- 业(13350)
- 范(13133)
- 师范(13094)
- 经济管理(12999)
- 财经(12329)
- 省(11987)
- 州(11660)
- 发(11523)
- 基金
- 项目(53439)
- 研究(44157)
- 科学(41927)
- 基金(37597)
- 家(31712)
- 国家(31242)
- 社会(28727)
- 社会科(26602)
- 社会科学(26594)
- 科学基金(26303)
- 农(24236)
- 省(22787)
- 编号(20726)
- 基金项目(20171)
- 教育(18587)
- 划(17228)
- 成果(16890)
- 自然(14131)
- 资助(13944)
- 自然科(13743)
- 自然科学(13741)
- 自然科学基金(13495)
- 发(13241)
- 课题(13011)
- 部(12504)
- 性(12236)
- 业(12209)
- 国家社会(11662)
- 制(11641)
- 重点(11416)
共检索到1428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禹四明
解决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有利于促进农民转型和城市化进程,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群众路线,有利于实现社会和谐与公平正义,有利于全面推进小康社会的建设。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失地农民群体规模越来越大,解决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迫在眉睫。在转变观念、创新理念的基础上,还权赋能,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妥善解决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既是解决好失地农民一切问题的关键,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公平正义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
城镇化 失地农民 再就业 社会保障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志筠
城镇化的加快也催生了大量失地农民的出现。然而我国的失业保险体系并未将失地农民纳入其中,导致失地农民的生活落入困境,诱发了失地农民和政府之间的种种矛盾。这些冲突不仅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也严重制约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借鉴国外经验,构建以促进就业为为重点的失地农民就业保障制度,使得农民不因失地而失业,同时能够分享城市化带来的成果。
关键词:
就业导向 失地农民 失业保险 就业保障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贺雪峰
在城市化背景下,大量农村人口从土地中脱离出来,进城务工经商。这些进城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不再依赖土地和其他各种在农村的获利机会。这样就增加了部分不愿意或者无法离开农村的中青年农民从土地或者其他农村获利机会中获取收入的可能,从而在农村形成了一个主要收入在村庄、社会关系也在村庄、家庭生活完整、收入水平不低于外出务工家庭的新生中农群体,这个中农群体一般占到农户总数的百分之十至百分之二十,在乡村治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乡村治理的角度看,这个新生中农群体也是基层治理的中坚力量,所以也可以称之为中坚农民。
关键词:
社会分层 城市化 土地流转 乡村治理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徐俊蕾
大量"懂技术、会经营、能表达、负责任"的新型职业农民是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当前,农业劳动力的大量转移、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初步出现为新型职业农民的生成提供了可能性。作为新型经济社会组织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建构了农民之间的新型经济关系,使农民有机会超越传统血缘关系、宗法制度实现身份、能力和观念的转变,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同时,加快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和政策建设有利于吸引更多有志于现代农业的优秀人才到农村创业,壮大新型职业农民群体。
关键词:
新型职业农民 农民专业合作社 现代农业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杜玉华 文军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马弛 张荣 彭霞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土地征用面积越来越大,被征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变得日益突出。怎样保证农民失地不失业,成为了城市化进程中又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对失地农民就业情况的调查、分析和研究,为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做出一些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
城市化 失地农民 就业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糜婷
我国正处在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时期,在此进程中必然会产生大量的失地农民,农民一旦失去土地,土地之于农民的就业功能也随之失去,从而作为一个弱势群体,他们的再就业和生活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以及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因此,研究失地农民的再就业问题,探索能够长期有效实现失地农民的非农就业之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关键词:
失地农民 再就业 培训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黄寰
城市化进程中,会带来许多农民的失地问题。本文认为,就业是做好失地农民的关键所在。为此,应该从观念上强调政府和失地农民的就业观;从就业渠道方向上进行下乡、进城和移出的选择;在具体举措上要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强化就业技能培训、及时提供就业信息、拓展可提供的岗位,从而实现以就业推动失地农民的安置。
关键词:
失地农民 就业 安置 补偿 区域经济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陈桂香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要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而要提高农民素质,关键是要引导他们科学、合理的利用好闲暇时间,提高闲暇消费的质量。
关键词:
农民 新型农民 闲暇消费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温莹莹 张亮
本文以一个城镇化社区“农民下楼”现象为切入点,分析不同社会经济条件的搬迁农民“下楼”的动因以及隐藏在此现象之下的农民与土地关系。研究发现,对于“上楼”的失利农民,乡土空间的经济补偿与社会吸纳构成了他们“下楼”的直接社会经济动因;对于“上楼”的非失利和“得利”农民,村中“陋室”演变成他们维持家庭继替结构、权力结构与财产结构稳定和延续的地缘空间,田间地头的劳作则是其重建社会联结与对抗“本体性脆弱”和维持“本体性安全”的现实场域。理解和尊重土地对农民的重要意义,有助于更好地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关键词:
“农民上楼” “农民下楼” 农地关系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徐辉 刘玉成 张明如
文章分析了多元就业选择条件下农民就业选择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运用2012年中国家庭动态追踪调查数据对农民就业选择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自家农业生产、农业打工、非农受雇、非农自雇、家庭帮工等5种就业类型中,农民就业具有一定的倾向性且做选择时都会受到家庭和个人因素的影响;运用多元Logit模型验证表明,4种家庭因素(家庭总人口、家庭总收入、家庭金融总资产、家庭总土地)和5种个人因素(性别、健康状况、受教育程度、年龄、婚姻状况)均对农民的就业选择产生显著影响,且对新生代农民和传统农民的影响效果不同。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徐辉 刘玉成 张明如
文章分析了多元就业选择条件下农民就业选择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运用2012年中国家庭动态追踪调查数据对农民就业选择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自家农业生产、农业打工、非农受雇、非农自雇、家庭帮工等5种就业类型中,农民就业具有一定的倾向性且做选择时都会受到家庭和个人因素的影响;运用多元Logit模型验证表明,4种家庭因素(家庭总人口、家庭总收入、家庭金融总资产、家庭总土地)和5种个人因素(性别、健康状况、受教育程度、年龄、婚姻状况)均对农民的就业选择产生显著影响,且对新生代农民和传统农民的影响效果不同。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孙梅君
扩大就业不仅是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也是扩大内需、实现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在当前发展阶段转换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双重背景下,与城镇就业问题相比,农民就业问题更具特殊性和关联性。宏观政策应在突出就业优先的同时,高度重视、充分考虑农民特别是农民工就业问题。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胡斌
民宿是区别于传统酒店经营的新形式,将它同旅游结合,能够丰富文旅产业的内涵。"三农"是近年来国家重点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农民收入的问题。解放农村劳动力,使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从事第二、三产业,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民宿旅游的发展,为农村注入了新的发展力量,使农民无需太多的投入,就可以完成就业的转型。
关键词:
民宿旅游 农民就业 就业转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