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523)
2023(7611)
2022(6244)
2021(5946)
2020(5003)
2019(10863)
2018(11056)
2017(21032)
2016(11969)
2015(13075)
2014(13327)
2013(13032)
2012(12173)
2011(11245)
2010(11475)
2009(10720)
2008(10682)
2007(10095)
2006(9052)
2005(8090)
作者
(35837)
(30670)
(29763)
(28617)
(18854)
(14802)
(13423)
(11802)
(11510)
(10799)
(10502)
(10142)
(9906)
(9671)
(9660)
(9020)
(8992)
(8714)
(8592)
(8586)
(7828)
(7711)
(7495)
(7259)
(6887)
(6809)
(6790)
(6722)
(6290)
(6249)
学科
(47463)
经济(47397)
(44911)
(39633)
农业(29760)
管理(26701)
(18764)
企业(18764)
业经(15331)
方法(15135)
中国(13571)
(13174)
数学(12636)
数学方法(12489)
(12214)
(11072)
(10905)
农业经济(10036)
地方(10036)
(9162)
(9055)
农村(9048)
(8987)
银行(8968)
(8770)
(8669)
理论(8418)
(8367)
金融(8359)
及其(7969)
机构
学院(174467)
大学(170095)
(69262)
经济(67721)
研究(62544)
管理(61242)
(55254)
理学(52333)
理学院(51743)
管理学(50734)
管理学院(50421)
中国(48075)
农业(42427)
科学(39876)
(35908)
业大(34917)
(33395)
(31901)
研究所(30289)
中心(29194)
(28635)
农业大学(26026)
财经(24695)
(24311)
师范(24029)
(23067)
(22418)
(22374)
北京(21799)
(21471)
基金
项目(113128)
科学(87804)
研究(84158)
基金(80319)
(71200)
国家(70446)
科学基金(58558)
社会(52681)
社会科(49309)
社会科学(49294)
(46493)
基金项目(42370)
(37948)
教育(37574)
自然(36591)
编号(35826)
自然科(35718)
自然科学(35707)
自然科学基金(35081)
资助(31931)
(31217)
成果(29810)
(25481)
重点(25460)
(25235)
课题(24770)
(23876)
(23074)
(22135)
国家社会(21696)
期刊
(87163)
经济(87163)
(60727)
研究(50960)
中国(40869)
农业(40748)
学报(34673)
科学(29297)
大学(26385)
学学(25221)
(24380)
教育(21236)
业经(20710)
(19777)
金融(19777)
(18848)
管理(18232)
技术(13860)
农村(13776)
(13776)
农业经济(13618)
财经(13140)
问题(12944)
(12517)
(11289)
经济研究(10958)
业大(10609)
世界(10518)
经济问题(9573)
农业大学(9477)
共检索到2704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范松仁  姚枋  
人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主体性问题就是人在自己对象性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传统社会中,农民的主体性被包裹在客体性之中而发挥不足。作为农民的存在方式和实践形式,休闲可以促进农民的自我实现,实现农民的自由个性,发展农民的主体属性,实现农民自由全面发展进而发展农民的主体性。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孙喜亭  成有信  褚洪启  黄崴  田慧生  陈建翔  
从本期起,本刊开辟“博士论坛”专栏,作为中青年博士和在读博士生进行教育问题研讨的学术园地。本专栏将在四项基本原则指导下,依据“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和实事求是的原则开展学术讨论,重点研讨教育实践中的热点问题和深层次的教育理论问题。本期发表的是北京师范大学孙喜亭教授和成有信教授所主持的“教育学博士论坛”第二次学术研讨会的发言摘要。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孙绪民  桑爱友  
农民主体性是其自主性、自为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的有机统一。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性,是成功开展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和必要保证。但由于外部制度保障薄弱和自身素质支撑乏力,我国农民在当前新农村建设实践中的自主性、自为性不强,选择权不充分,创造性尚未充分显现。增强农民的主体性,应以满足农民需要为切入点,以创新制度为着力点,以提高农民群体的综合素质为根本点。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罗英  
市场经济作为人类社会的一项长期而伟大的实践活动,它必然能够改变人,改造社会与哲学。人是经济活动的主体,因而经济活动必然带有或者要表现出主体人的某些特征。市场经济与人的主体性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市场经济内在地要求高度发挥人的主体性,从哲学主体角度看,市场经济就是要求和实现人的主体性高度发展与发挥的经济形式,主体性的增强与发挥又推动着市场经济的产生、发展和完善。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王国敏  邓建华  
该文从农民主体性角度出发,揭示当前农民因缺乏必要的主体性条件而构成了破解"三农"问题的瓶颈,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要破解"三农"就需重塑农民主体性。其对策为:通过土地确权使农民获得经济主体性,扩大农民参政能力提高其政治主体性,加大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以增强农民主体性的发挥,夯实农村文化教育以提高农民素质。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杨晨丹妮  洪名勇  
土地流转中的农民土地权益实现是当下的研究热点和重点问题。基于贵州省493户农户调研数据,本文在构建农民土地权益实现指数模型的基础上,探讨了不同区域的农民土地权益实现程度,并采用有序Logistic模型考察了农民的主体性对土地权益实现程度的影响作用。研究表明,第一,农民主体性包含认识主体、创造主体、价值主体三个维度,分别通过主观、客观机制实现农民土地权益;第二,土地流转中,农民土地权益的客观实现程度高于主观实现程度,呈现出区域差异性;第三,农民发起土地流转交易同时通过客观、主观路径对农民土地权益实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教育水平仅通过主观路径影响农民土地权益实现。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程广帅   余云翔  
城乡产业融合是城乡融合的基础,也是提升农民主体性的重要抓手。本文在回顾相关文献和把握现实的基础上,对城乡产业与农民主体性之间的因果关联与影响机制进行了理论分析和逻辑推演,发现城乡产业融合通过利益联结、组织联结、社会联结、文化联结和技能联结提升了农民主体性。基于上述分析,本文认为,发展基于乡村资源禀赋的产业、构建多方利益共享和激励机制、提高农民的社会组织化水平、激发农民的认同感和获得感、提升农民参与产业发展的技能是提升农民主体性的具体路径。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黄琳  严胜波  李玲  
传统农民主体性发展到现代主体性经历了近代起点以前的阶段、以传统为主但却有了发展可能的阶段、以传统为主而转向现实性阶段、现代主体性为主但仍受传统影响阶段以及现代主体性完全确立五个阶段。至此,开拓、创新和以未来为导向的全新农民开始诞生,依附、内倾和怀旧的传统农民终结。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田瑞华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力量,而农民道德主体性的发挥,又关涉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全局。农民道德主体在经济中的张力,是农村经济发展无法左右道德的行为,而反之农民主体道德所形成的道德行为在某种意义上则可以左右经济发展方向。任何经济行为都包含了行为人的道德理念,所以发挥农民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道德主体作用,是积极推动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何林英  钟语嫣  何祖峰  
农民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和动力。我国农民的市场经济人角色是从传统小农经济的自然人角色中演进而来,逐渐开放的。从生存理性,转向于经济理性。当前农民市场经济主体性还面临着主体意识缺乏、主体权利支撑缺位、主体地位缺失等困境。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王进文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地位"要求,这为超越当前围绕农民所形成的三种"问题化"路径,进而带回"主体性"视角奠定了基础。基于一项田野调查,解析了农民主体性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面向。不过,由于行政逻辑支配、制度供给错配、文化生态紊乱及个体自我除能,农民主体性多少遭致遮蔽。为了解蔽,以理论—政策—文化为分析框架,指出概念本身的流动想象、农民本位的政治赋能、过好日子的社会底蕴,表征了主体性重塑的可行。站在乡村振兴战略高度,拟构出农民主体性重塑的现实化路径:创新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机制和回归群众路线,夯实集体土地所有制和架构数字化社区平台,优化农村文化服务供给方式、能力与质量,做到榜样带动、专业赋能与资源公共化配置,以实现对农民的政治启蒙、主体整合、文化引领和"智志"双扶。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重庆  张慧鹏  
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主流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具有浓厚的城市中心主义色彩,乡村不是作为独立的发展主体,而是作为现代化过程中需要被解决的问题,从属和依附于城市,乡村的人财物等资源向城市单向流动。乡村的去主体性还表现在农民的去组织化,村社共同体逐渐解体,乡村社会丧失凝聚力和内生发展动力。新时代的乡村振兴,必须以农民的组织化重建乡村的主体性,以乡村为主体吸纳整合各种资源要素,培育乡村内生发展动力,重塑城乡关系。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田鹏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推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行动指南,为新时期全面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根本遵循。农村社区是新时期深入实施文化强国战略的实践抓手和重要阵地。农民集中居住区文化秩序变迁属于政府主导的规划型变迁,村庄集聚提升和农民集中居住导致文化空间“脱嵌”,传统村落文化模式及其再生产机制难以为继;生活方式市民化转型引发多元化、个性化文化诉求,与供给侧“文化输血”单一模式形成结构性矛盾;长期处于文化供需结构失衡将诱发社区文化主体性阙如并导致文化秩序重建困境。采用文化主体性理论视角,构建“空间-主体-要素-机制”四位一体分析框架,并基于J省N市的实证经验,阐释农民集中居住区文化秩序重建的实践逻辑。新时期深入实施文化强国和文化振兴战略进程中,农民集中居住区文化秩序主体性重建,一方面,要聚焦“农转居”后不同文化主体的多元化诉求,有效激活红色文化、乡贤文化、孝道文化、睦邻文化等内生要素禀赋,尤其要充分挖掘传统优秀文化要素和红色文化资源的多元价值;另一方面,要创新市场化、社会化、自治化等机制协同重建模式,实现经济回报、精神褒奖、情感慰藉、价值追求等多重文化秩序重建效用最优化。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田鹏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推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行动指南,为新时期全面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根本遵循。农村社区是新时期深入实施文化强国战略的实践抓手和重要阵地。农民集中居住区文化秩序变迁属于政府主导的规划型变迁,村庄集聚提升和农民集中居住导致文化空间“脱嵌”,传统村落文化模式及其再生产机制难以为继;生活方式市民化转型引发多元化、个性化文化诉求,与供给侧“文化输血”单一模式形成结构性矛盾;长期处于文化供需结构失衡将诱发社区文化主体性阙如并导致文化秩序重建困境。采用文化主体性理论视角,构建“空间-主体-要素-机制”四位一体分析框架,并基于J省N市的实证经验,阐释农民集中居住区文化秩序重建的实践逻辑。新时期深入实施文化强国和文化振兴战略进程中,农民集中居住区文化秩序主体性重建,一方面,要聚焦“农转居”后不同文化主体的多元化诉求,有效激活红色文化、乡贤文化、孝道文化、睦邻文化等内生要素禀赋,尤其要充分挖掘传统优秀文化要素和红色文化资源的多元价值;另一方面,要创新市场化、社会化、自治化等机制协同重建模式,实现经济回报、精神褒奖、情感慰藉、价值追求等多重文化秩序重建效用最优化。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陈俊峰  
通过对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主体缺失问题的梳理分析,提出应明确承认和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从利益主体、决策主体和建设主体三个方面,对如何为农民谋利、赋权和增能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对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