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933)
2023(8152)
2022(6863)
2021(6523)
2020(5466)
2019(12327)
2018(12577)
2017(23902)
2016(13390)
2015(14652)
2014(14713)
2013(14351)
2012(13074)
2011(12065)
2010(12518)
2009(12135)
2008(12282)
2007(11306)
2006(10530)
2005(9710)
作者
(36617)
(31270)
(30762)
(29444)
(19535)
(14876)
(13747)
(11942)
(11872)
(11050)
(10826)
(10317)
(10172)
(10003)
(9935)
(9401)
(9065)
(9065)
(8817)
(8811)
(8158)
(7760)
(7545)
(7372)
(7054)
(7000)
(6974)
(6949)
(6270)
(6107)
学科
(54236)
经济(54150)
(48459)
(45209)
管理(37882)
农业(29944)
(29117)
企业(29117)
(19954)
业经(19334)
方法(15956)
(15610)
中国(15095)
(14729)
数学(13104)
数学方法(12941)
体制(11410)
(11136)
银行(11127)
(10686)
(10424)
(10199)
农业经济(10049)
地方(10004)
(9775)
金融(9772)
(9754)
(9170)
农村(9163)
(8833)
机构
学院(191725)
大学(188654)
(83195)
经济(81548)
管理(71641)
研究(66086)
理学(60486)
理学院(59889)
管理学(59081)
管理学院(58717)
中国(53469)
(49092)
(41744)
(39432)
科学(37244)
农业(36931)
(33588)
业大(32063)
(32034)
财经(30948)
中心(30652)
研究所(29555)
(27865)
(25841)
师范(25664)
北京(24594)
(24493)
经济学(24479)
(23412)
农业大学(22527)
基金
项目(117533)
科学(93116)
研究(92517)
基金(84662)
(72513)
国家(71712)
科学基金(61365)
社会(60177)
社会科(56558)
社会科学(56542)
(47126)
基金项目(44583)
教育(41789)
编号(39383)
(38018)
自然(36156)
自然科(35245)
自然科学(35237)
自然科学基金(34636)
成果(33271)
资助(32860)
(29526)
(28641)
(27378)
课题(27114)
重点(26396)
(26299)
(25175)
国家社会(24935)
(24507)
期刊
(107866)
经济(107866)
研究(63233)
(54725)
中国(47159)
农业(36318)
(33703)
学报(28676)
科学(27097)
管理(25164)
教育(24336)
(24285)
金融(24285)
大学(23708)
业经(23180)
学学(22299)
财经(16987)
(16761)
技术(16383)
问题(15397)
农村(14659)
(14659)
(14573)
农业经济(13884)
经济研究(13558)
世界(11994)
(11675)
经济问题(10932)
社会(9909)
技术经济(9498)
共检索到3124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罗必良  李尚蒲  
农村改革40年来的农业经营制度变革,一直是在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的基础上,努力追求农业的规模经济性。尽管已有研究对如何改造传统小农尚未达成共识,但推进农地的规模经营已经成为我国主流的政策导向。规模经济的本质在于分工,如果将家庭经营卷入分工活动,那么农业规模经济性既可以表达为土地规模经济,也可以表达为服务规模经济。家庭经营卷入分工,关键在于开放和盘活农地经营权。盘活经营权依赖于产权的可分性,产权细分为多元经营主体进入农业提供了可能,从而构成了劳动分工的前提条件;劳动分工会导致交易费用的增加,而生产组织与交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吴方卫  顾焕章  
分析了中国 1 95 2~ 1 997年间农业总要素生产率 (TFP)变化的阶段特征 ,并对引起这种阶段性变化的制度原因进行探讨。重点研究了农业经营制度改革对提高农业TFP的影响和作用 ,并对未来中国农业经营制度调整的思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郑淋议  
农业经营制度变革,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新中国成立70年来,农业经营制度先后历经家庭经营基础上的合作经营、集体所有制下的集体经营、家庭经营基础上的双层经营和家庭经营基础上的多元经营四个阶段。现阶段农业经营制度正面临从双层经营向多元经营转变的挑战,存在小农户分得太散、集体经济组织统得不够、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不足、经营"非农化"和种植"非粮化"等问题。为此,需结合传统小农户发展转型的历史要求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趋势,推动家庭经营基础上的双层经营制度向家庭经营基础上的多元经营制度转变,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期刊] 改革  [作者] 罗必良  
对农业经营制度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进行辨识,特别是围绕农业的规模经营、分工经济、家庭经营性质,以及新近的创新试验等进行的讨论表明,单纯地推进土地流转集中来改善农业规模经营,存在重大的政策缺陷;将家庭经营卷入分工活动,农业的规模经营将从土地规模经济转向服务规模经济;在产权分割与农事活动分离的前提下,家庭经营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其实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四川省崇州市所探索的"农业共营制",可能是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的重要方向。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满书君  叶樊妮  
本文从美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出发,分析新监管体制的主要内容及其优越性,指出混业经营是中国金融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并对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模式和中国监管体制改革提出建议。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刘文革  关立新  周方召  
本文根据俄罗斯1995~2004年间不同的制度变革内容和政策环境,尤其是产权变革的不同阶段,结合农业总产值的变化情况和趋势,将俄罗斯农业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利用面板数据对俄罗斯产权变革和农业产出绩效的关系进行了经验分析。本文得出三个基本结论:第一,俄罗斯不同产权制度下产业政策导向因素的激励程度不同。第二,俄罗斯不同时间段的产权制度下,各要素的利用率不同。第三,俄罗斯当前的产权制度,能较大程度地激励各生产要素的投入,并且单位土地和劳动等要素对产出的贡献率较高。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廖祖君  
"公司+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等农业经营模式的出现,实际上是对农业产业链整合方式的创新,这将促使农业产业组织由单一的纵向或横向一体化向纵横兼有的混合一体化的重要转变。本文认为,产业链整合机制的深化,导致以企业为龙头、合作社为载体、农户为单元的"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混合一体化经营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它将成为中国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农业经营制度变迁的主要方向。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访苏考察团  
一、农村制度的基本背景在我们的短短考察中,确实感到苏联有许多积累很深的问题急待解决,从农业方面来看,问题是极为严重的,农产品产量在1990年丰产不丰收后,1991年的粮食产量减产5千万吨(由2.4亿吨减为1.9亿吨),畜牧业产量也出现下降,肉类产量在头5个月比去年减少12%,奶类产量减少11%,蛋类产量减少6%,农业产出的减少,加剧了城市已经出现的食品危机。具有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郑淋议  罗箭飞  洪甘霖  
研究目的:剖析农村土地制度和农业经营制度的关系,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比较分析法、文献研究法。研究结果:新中国成立70年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先后历经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民所有、家庭经营"、改革开放前期的"集体所有、集体经营"到改革开放后期的"集体所有、均田承包、家庭经营",再到现阶段的"集体所有、均田承包和多元经营"4个阶段。在这个过程当中,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既遵循人口与土地关系、生存与发展关系以及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大逻辑,又遵循着农村土地制度的"产权逻辑"、农业经营制度的"生产逻辑"等小逻辑。研究结论:为深化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变革,需加强农村土地制度与农业经营制度联动改革的制度设计,发挥要素、组织和制度的作用,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刘丽  吕杰  
文章从交易费用理论出发,分别从外生交易费用和内生交易费用角度对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三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制度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都具有节省外生交易费用的功能,家庭农场节省的能力稍弱。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制度易产生高额内生交易费用,家庭农场内生交易费用较小。综合来看,家庭农场是最能节省交易费用的组织,未来将成为农业产业化的主力军。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郭庆海  
现阶段中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包括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三种类型。家庭农场代表着未来生产经营组织发展的方向,但它的成长是一个历史进程,要在这个进程中把握公平与效率的尺度。要注重多种类型的农民合作社的发展,重视农民合作社的内涵式发展。农业企业应主要从事耕地以外的经营,要高度重视非农民主体进入农地经营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制度供给的滞后是影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长的重要因素,要加快建设法制化农业。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魏滨辉   罗明忠  
利用2010—2019年中国1898个县域面板数据,基于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政策,采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法分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立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显著促进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创立,改革试点县新注册农业企业的数量平均增加了4.1%;机制检验表明,基于要素流动视角,推动资本下乡、吸引劳动力回流和促进农业机械化作为关键途径,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上述效应因农业生产条件、人口结构特征以及非正式制度环境的不同而存在明显差异,在粮食主产区、老龄化程度和文盲率较高以及宗族和儒家文化盛行的地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更能有效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创立和发展。上述结论的政策启示为:政府应继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促进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村经济的整体提升;考虑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异质性影响,政策制定者应采取差异化策略,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政策。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蔡慧敏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这是就我国当前农业农村发展新形势和同步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提出的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的重大任务,全面建成小康,农村是难点,"四化"同步,农业是短板,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必须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这对于我们实现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具有重大意义。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张杭  
农场化:苏南农业制度变革的选择张杭农业资源禀赋稀缺的苏南地区(苏州、无锡、常州三市,辖12县),在二三产业发展壮大之后,正孕育着一场自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更深刻的农业经营制度变革-以各类农场迅速崛起为特征的农业规模经营的外延扩张,这种“农场化”...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孔喜梅  
30年前的家庭承包责任制揭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此后,农地制度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对于农地制度的变革方向,学术界有四种主要观点:完善家庭承包制、恢复合作所有制、倡导国家所有制和实行私人所有制。本文认为,农地制度变革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而经济的不断发展、城乡的日益融合以及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等都给土地制度的变革带来了更大的空间。从短期看,稳定家庭承包制、促进土地使用权流转是最为有效的制度选择;从长期看,弱化土地承包经营权期限,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解决农村土地问题则是可行的途径之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