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725)
- 2023(9937)
- 2022(8098)
- 2021(7357)
- 2020(6300)
- 2019(13698)
- 2018(13605)
- 2017(26186)
- 2016(14152)
- 2015(15606)
- 2014(14980)
- 2013(15038)
- 2012(13590)
- 2011(12171)
- 2010(12739)
- 2009(12501)
- 2008(12727)
- 2007(12084)
- 2006(10902)
- 2005(9881)
- 学科
- 业(84048)
- 企(67507)
- 企业(67507)
- 济(64723)
- 经济(64645)
- 管理(55929)
- 农(44660)
- 农业(29762)
- 业经(28391)
- 方法(24783)
- 财(21512)
- 技术(18539)
- 数学(16872)
- 数学方法(16777)
- 务(16369)
- 财务(16359)
- 财务管理(16346)
- 中国(15981)
- 制(15567)
- 企业财务(15437)
- 策(14631)
- 理论(13045)
- 体(12679)
- 划(12466)
- 技术管理(12326)
- 和(11880)
- 贸(11677)
- 贸易(11665)
- 易(11363)
- 企业经济(10828)
- 机构
- 学院(213221)
- 大学(203449)
- 济(95616)
- 经济(94086)
- 管理(89360)
- 理学(76518)
- 理学院(75906)
- 管理学(75161)
- 管理学院(74765)
- 研究(63917)
- 中国(53719)
- 农(48837)
- 财(42702)
- 京(41190)
- 农业(36818)
- 科学(35907)
- 江(34952)
- 业大(33826)
- 财经(33443)
- 所(31644)
- 经(30162)
- 中心(30154)
- 研究所(27994)
- 经济学(27591)
- 经济管理(27391)
- 州(27139)
- 北京(25053)
- 商学(24901)
- 经济学院(24858)
- 商学院(24706)
- 基金
- 项目(132187)
- 科学(107054)
- 研究(102951)
- 基金(96726)
- 家(81838)
- 国家(80863)
- 科学基金(71961)
- 社会(69442)
- 社会科(65546)
- 社会科学(65529)
- 省(55086)
- 基金项目(51570)
- 教育(44632)
- 自然(43243)
- 划(42633)
- 编号(42484)
- 自然科(42322)
- 自然科学(42315)
- 自然科学基金(41656)
- 资助(36871)
- 业(35005)
- 创(33143)
- 成果(32874)
- 发(30198)
- 创新(30091)
- 部(29541)
- 国家社会(28701)
- 重点(28541)
- 制(28483)
- 农(28444)
- 期刊
- 济(119226)
- 经济(119226)
- 研究(62673)
- 农(53714)
- 中国(43843)
- 管理(36428)
- 财(36210)
- 农业(36169)
- 科学(28800)
- 学报(27424)
- 业经(27294)
- 大学(22769)
- 融(22285)
- 金融(22285)
- 学学(21787)
- 技术(20439)
- 业(19381)
- 教育(18332)
- 财经(17790)
- 问题(16246)
- 经济研究(16173)
- 经(15515)
- 技术经济(14457)
- 农村(14129)
- 村(14129)
- 农业经济(13747)
- 世界(13072)
- 现代(11555)
- 版(11446)
- 经济问题(11405)
共检索到3284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
[作者]
罗必良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农业强国目标的重要突破口和核心着力点。就理论层面而言,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要素特征主要涵括新型劳动力、新型劳动工具和新型劳动对象三个方面;从基本国情来说,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目标在于生产能力的大幅提升、生产领域的大幅拓展、生产效率的大幅提高、生产韧性的大幅增强和生产收益的大幅增加;从本质规定来说,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重点应聚焦于推动颠覆性农业技术创新、推动农业要素创新性配置、推动农业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并着力实施六大行动计划。促进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应深化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理论研究,完善农业科技管理体制机制,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加强高水平农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强化农业科技知识产权保护。
关键词:
农业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 农业科技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林政
农业生产力因素按其转化为生产力的方式可以被划分为物质生产因素和非物质生产因素,其具体构成可概括为十个方面。同时,农业生产力因素的构成并非杂乱堆砌,而是由特定的农业生产力因素在特定的关联方式下所形成的有机整体,是类型、层次和指标的统一。
关键词:
农业生产力 因素 质态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林万龙 董心意
本文从理论逻辑、时代逻辑和现实逻辑三个维度论述了新质生产力引领我国农业强国建设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强化农业前沿科技的研究与运用、拓展涉农新业态和培养农业新质人才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三个核心着力点。传统农业生产领域科技水平的突破、先进要素的引入和集成、农业功能的跨界突破是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强国建设的主要实现途径。与此同时,在新质生产力引领我国农业强国建设的进程中,还需要注意处理好发展与底线的关系、提升效率和促进共同富裕的关系、新质生产力和常规生产力的关系,注意避免把新质生产力简单等同于现有生产力的提升、在传统农业业态范畴思考农业新质生产力、“一窝蜂”式的盲目跟风等三个认识和行动上的误区。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农业强国建设 乡村振兴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朱迪 叶林祥
文章在深入分析农业新质生产力理论内涵的基础上,从农业劳动者、农业劳动对象和农业劳动资料三个维度构建了农业新质生产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2012—2021年我国31个省份的数据,采用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Markov链等方法对中国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动态演变特征进行了测度与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提升明显,但整体水平仍然偏低,粮食主销区的发展水平较高。中国农业新质生产力分维度发展水平由高至低依次为新质劳动对象、新质劳动者和新质劳动资料。各地区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极化现象,但极化效应的影响在研究期间逐渐弱化。组间差异是导致我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不均衡的主要原因。空间分布格局会影响中国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演变过程,相邻省份发展水平的提升能够提高本省向高水平转移的概率。
关键词:
农业新质生产力 区域差异 动态演变
[期刊] 改革
[作者]
魏后凯 吴广昊
现代化大农业是以系统、全局的大农业观为指导,对传统小农经济进行现代化改造的先进农业发展模式,具有多维生产空间、多种农业功能和多元实践模式,其基本特征是以现代化大产业为核心架构,以绿色高效为根本属性,以强带动能力为突出作用。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攻方向,也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途径。新质生产力对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具有引领作用,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明确了着力点,提供了内在支撑,开辟了新起点、新机遇和新路径。实践中,新质生产力能够有效拓展农业生产空间及功能,弥合农业科技短板,推动农业形成大产业格局,促进农业绿色低碳转型,由此引领、支撑并推动现代化大农业发展。以新质生产力引领现代化大农业发展,需要加快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化大农业产业体系,强化与之相配套的现代化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型农业人才队伍建设,推动与之相协调的体制机制适应性变革。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林万龙 董心意
本文从理论逻辑、时代逻辑和现实逻辑三个维度论述了新质生产力引领我国农业强国建设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强化农业前沿科技的研究与运用、拓展涉农新业态和培养农业新质人才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三个核心着力点。传统农业生产领域科技水平的突破、先进要素的引入和集成、农业功能的跨界突破是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强国建设的主要实现途径。与此同时,在新质生产力引领我国农业强国建设的进程中,还需要注意处理好发展与底线的关系、提升效率和促进共同富裕的关系、新质生产力和常规生产力的关系,注意避免把新质生产力简单等同于现有生产力的提升、在传统农业业态范畴思考农业新质生产力、“一窝蜂”式的盲目跟风等三个认识和行动上的误区。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农业强国建设 乡村振兴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龚斌磊 袁菱苒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能,农业新质生产力则是农业强国建设的核心驱动力。本文认为,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标志,是深入认识新质生产力内涵的重要抓手。本文关注新质生产力视角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研究和实证研究:第一,在测度体系方面,回顾了以索洛余值、数据包络分析和随机前沿分析为代表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传统测算体系,并对该体系的主要缺陷进行了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结合变系数模型和新增长核算法等前沿方法,以技术创新导向、农业特征导向和多维目标导向为核心线索,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体系进行了重构,并以农业数智化技术为例,展示了新测度体系的应用。第二,在实证评估方面,本文从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两个维度对现有研究进行了梳理。一方面,对三类主要研究范式进行了归纳;另一方面,对简约式模型和结构式模型两大方法各自的优势、局限和应用场景进行了比较。此外,本文进一步对未来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测度研究和实证评估进行了展望。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强 程长明
推动农业强国建设需要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根据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规律,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必然要求加快推进生产关系变革,形成与农业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文章在厘清农业新质生产力基本内涵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农业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并提出通过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破除阻碍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研究认为,以新型生产关系塑造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正确处理好人与地、人与技、人与业和人与村的关系,并通过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农业产业体系改革、要素市场配置改革和农村人才体制改革,塑造适应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制度安排。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强 程长明
推动农业强国建设需要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根据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规律,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必然要求加快推进生产关系变革,形成与农业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文章在厘清农业新质生产力基本内涵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农业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并提出通过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破除阻碍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研究认为,以新型生产关系塑造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正确处理好人与地、人与技、人与业和人与村的关系,并通过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农业产业体系改革、要素市场配置改革和农村人才体制改革,塑造适应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制度安排。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小鹤 王金丽 崔玥晗 孙振宇
今年全国两会,“新质生产力”是备受关注的热词之一。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大种业振兴、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实施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大背景下,农业新质生产力如何催生、怎样发展,值得思考。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农业农村 绿色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罗必良 耿鹏鹏
经济增长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关键,而生产力发展则是经济增长的核心动能。区别于以大量资源投入来谋求农业增长与食物供给的传统生产力,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亟需新的生产力动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质生产力”,不仅是生产力的理论创新,也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动能创新。推进中国式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大国小农”向“大国强农”的历史性跨越,迫切需要加快形成以高质量为目标、以创新引领为基础、以科技赋能为内核的农业新质生产力。基本的方向是,着力推进从传统要素到重构基要函数的根本性转变;从能源农业到数智型农业的跨越性提升;从种子技术到“五良法”的匹配性延伸;从大食物观到大国土资源观的创新性配置;从食物生产到农业功能拓展的突破性转型;从农民队伍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系统性培育。要以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强大动能驱动农业强国建设,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与高质量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罗光强 宋新宇
[目的]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举措,文章通过对农业新质生产力内涵特征与生成机理研究,系统设计农业新质生产力评价指标体系,以便于把握我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现实基础与时空特征,加快我国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方法]文章以我国30个省市为研究对象,采用熵值法测度2013-2022年我国农业新质生产力动态水平;运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传统与空间马尔可夫链模型等方法进一步探究我国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时空特征与区域差异。[结果](1)我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整体处于测算值的低水平阶段,呈时间序列的递增态势;(2)我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呈现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的区域不平衡性特征,其差异主要来源于地区间差距和超变密度;(3)我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区域差距具有扩大趋势,东中部地区均存在明显的梯度差异,西部地区存在区域极化现象;(4)我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始终保持着前行状态,并具有俱乐部趋同现象与空间溢出效应。[结论]据此,必须实施要素科技赋能、创新系统协同、量累质跃驱动与竞争合作追赶等战略工程。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海鹏 王智晨
新质生产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农业新质生产力既具有新质生产力一般特征,又兼具不平衡性、开发与保护的二重性、资源禀赋的先决性及创新主体多元性等特殊性。我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一定基础,但要素错配、生产关系失调、人力资本不足、资源环境约束、观念冲突束缚等因素对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形成挑战。加快农业绿色转型、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畅通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坚持技术研发与应用并重、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完善新质人才培养环节,有助于激发农业新质生产力潜能。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杨颖
农业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通过涉农关键性或颠覆性技术的突破和应用,实现生产效率提升的农业先进生产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对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农业强国建设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从价值意蕴来看,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不仅涉及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话语体系更新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选择,更是实现城乡共同富裕的重要战略步骤。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农业现代化经历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等多个阶段,农业生产力得到了显著提升。而农业新质生产力形成则是我国农业生产力变迁的必然结果。在现代化新征程背景下,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基本思路是以坚持党的领导作为关键、以坚持共富为要作为方向、以坚持要素高配作为抓手和以坚持创新驱动作为核心。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孔祥智 谢东东
剖析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是准确把握农业高质量发展政策着力点的前提。立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农业产业特性,对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进行讨论,可从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两个维度展开,高素质的新农科人才是其第一要素,创新所带来的高技术含量生产资料是其重要物质基础。农业新质生产力具有动态性、时代性、可持续性和应用性等特征,其发展壮大的过程,正是利用现代科技创新成果对农业进行改造升级的过程。为此,应坚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支持涉农领域科技创新,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耦合和协同发展,不断提高农村各类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水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