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169)
- 2023(11661)
- 2022(9624)
- 2021(9387)
- 2020(7419)
- 2019(16881)
- 2018(16479)
- 2017(31445)
- 2016(16493)
- 2015(18328)
- 2014(17861)
- 2013(17149)
- 2012(15334)
- 2011(13338)
- 2010(13089)
- 2009(11768)
- 2008(11171)
- 2007(9575)
- 2006(8080)
- 2005(7006)
- 学科
- 济(62735)
- 经济(62642)
- 管理(47647)
- 业(46803)
- 企(36906)
- 企业(36906)
- 方法(28726)
- 数学(24865)
- 数学方法(24405)
- 农(21888)
- 财(18340)
- 中国(17984)
- 业经(15638)
- 农业(15461)
- 制(12753)
- 理论(12486)
- 地方(11994)
- 贸(11416)
- 贸易(11407)
- 务(11212)
- 学(11175)
- 财务(11162)
- 财务管理(11134)
- 易(11101)
- 企业财务(10523)
- 银(10294)
- 银行(10291)
- 技术(9996)
- 和(9926)
- 融(9761)
- 机构
- 学院(221512)
- 大学(219535)
- 济(88911)
- 经济(87105)
- 管理(86585)
- 理学(74560)
- 理学院(73837)
- 管理学(72522)
- 管理学院(72093)
- 研究(66299)
- 中国(51585)
- 财(43631)
- 京(43616)
- 科学(37981)
- 财经(34778)
- 中心(33041)
- 江(32868)
- 经(31624)
- 范(31144)
- 师范(30907)
- 所(30025)
- 农(28814)
- 业大(28528)
- 经济学(27980)
- 州(26889)
- 北京(26871)
- 研究所(26863)
- 财经大学(25899)
- 经济学院(25293)
- 师范大学(24739)
- 基金
- 项目(151282)
- 科学(120870)
- 研究(118363)
- 基金(109514)
- 家(93150)
- 国家(92270)
- 科学基金(81085)
- 社会(76171)
- 社会科(72071)
- 社会科学(72054)
- 省(59768)
- 基金项目(57711)
- 教育(56406)
- 划(49652)
- 编号(49493)
- 自然(49270)
- 自然科(48134)
- 自然科学(48124)
- 自然科学基金(47215)
- 资助(42703)
- 成果(40274)
- 重点(34127)
- 部(33984)
- 课题(33914)
- 发(32859)
- 创(32740)
- 国家社会(31871)
- 项目编号(30496)
- 制(30402)
- 创新(30392)
共检索到3228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旭雯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不懈追求与探索的目标。本文基于扶贫视角,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共同富裕实践的历程,从宏观视角解析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共同富裕,在扶贫领域上的变革轨迹。从对历史的梳理中,回应后扶贫时代实现共同富裕中存在的问题,包括了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足,文化扶贫作用有待进一步发展和贫困治理缺乏长效制度安排。最后,文章探讨了促进共同富裕实现的路径选择,在反思中找到了解决方案。
关键词:
共同富裕 后扶贫时代 相对贫困 贫困治理
[期刊] 改革
[作者]
郭晗 任保平
从超越西方中心主义的立场来看世界现代化道路的演进,可知西方现代化模式存在不可复制性与贫富分化困境所带来的不可持续性。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现代化道路的创新与超越,主要体现在: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是追求公平和可持续的现代化,这就要求必须将共同富裕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目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百年奋斗历程中,积累了关于共同富裕与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未来必须解决好效率与公平、共建与共享、物质与精神、区域与城乡、“提低”与“扩中”等问题,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努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唐步龙
安全生存与富裕生活是人类孜孜以求的永恒目标。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平等、团结、共同繁荣进步作为政党的奋斗目标,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这种追求在改革开放40年来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历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共同富裕"到十八大制定"精准扶贫",再到十九大绘制乡村发展战略蓝图,深刻地体现了为人民谋福利思想得到了一以贯之的坚守,同时也充分地展现了党的领导集体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继往开来、勇于创新的精神,更是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思与行的一致和不忘初心的坚定意志。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黄承伟 覃志敏
连片特困地区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差,成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共同富裕的重点和难点。国家以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新时期扶贫攻坚主战场,加大扶贫投入力度,实施了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工程,以缩小发展差距和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应在做好综合扶贫规划的基础上,统筹协调好体制改革、市场机制和公共治理等扶贫攻坚驱动力量,以构建片区经济加快发展格局、城乡统筹发展和保障贫困人口生存发展权益为着力点,促进片区、贫困人口实现共同富裕。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代志新 魏天骐 马睿文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来看,实现共同富裕,关键点在“富裕”与“共同”两方面。一方面“富裕”要求我国经济必须保持可持续地增长,体现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共同”要求我国不断完善发展收入分配,减少收入分配不公,这又界定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性质。要在认识和把握好生产力、收入分配与经济可持续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和推进共同富裕。具体来说,要在经济结构变迁中发挥我国基本制度优势,在财力可持续的前提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在平衡协调发展中提升社会生产力质量,在收入差距缩小中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杜晓山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扶贫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尽管如此,若要实现2020年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目标,任务仍然复杂而艰巨,这就需要我们围绕"精准扶贫",创新各项相关机制,打好脱贫攻坚战。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周文 施炫伶
“共同富裕”是一个总体概念,是与“全面小康社会”接续的、提档升级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的奋斗目标。共同富裕是政治经济学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富裕”属于生产力范畴,“共同”属于生产关系范畴,共同富裕体现的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全面准确理解共同富裕需要把握其内涵特征,包括全民性与全面性、共创性与共享性、渐进性、差异性,以及对福利国家模式的超越性。本文在总结共同富裕内涵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一是以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汇聚共同富裕的“合力”;二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共同富裕提供制度活力;三是在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四是以乡村振兴着力补齐共同富裕的“短板”;五是大力推动民营经济发展。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任福兵 郭倩蓉
流量经济是数字时代催生的新兴经济模式,对实现共同富裕作用重大。纵观理论、实践和价值三个维度,助力生产力发展是流量经济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的物质基础、运用数字赋能是流量经济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的新质生产力、以人民为中心是流量经济为实现共同富裕遵循的价值追求。当前,流量经济凭借巨大的发展基数和潜力,为促进经济复苏以及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发展动能,但也面临着发展主体联动不足、营商环境尚需优化、运营模式后备力不足、创新发展动力不足等现实挑战。因此,实现流量经济助力共同富裕持续向好发展,要着力从主体共生、平台共建、载体共享、发展共荣四个方面夯实举措。
关键词:
流量经济 共同富裕 数字经济 新质生产力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田铁杰
共同富裕是共享基础上的富裕,要求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公平合理地分配经济发展成果,达成共享和共建的统一。职业教育恰能培养大量社会所需的技术技能人才并转换为推进社会经济增长的人力资本,又在客观上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创业创富的机会,在善治之下彰显出促进共同富裕的正效应。基于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优化职业教育治理,将职业教育规范在共建共治共享的善治框架下,是保障职业教育效能正向发挥的必由之路。一、耦合与驱动:职业教育治理推进共同富裕的正效应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吕炜
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新时代一项重要的现实任务。实现共同富裕离不开国家财政能力支撑,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既是促进国民财富增加的重要工具,也是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均等地惠及全体人民的基本手段。本文在系统梳理建党以来革命战争时期、计划经济时期、市场化改革时期、新时代四个阶段财政工作和共同富裕历程的基础上,将财政与共同富裕实践逻辑归结为以下几点:在政治层面,共同富裕是党执政为民的政治基础,财政是以人民为中心推动国家治理和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在经济层面,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现代财政制度建设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重要支撑;在人类文明层面,共同富裕为解决贫富差距这一世界性难题提供中国方案,中国财政彰显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的制度优越性。为进一步推进共同富裕进程,财政应立足于高质量发展背景,构建兼顾效率与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建立并完善现代财政制度和政策体系。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徐明
本文结合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和省际合作帮扶(以下简称帮扶政策)的理论分析,从人民富裕、区域差距、城乡差距、民生福祉方面,实证分析帮扶政策在推进共同富裕中的宏观表现和微观实践路径。研究发现,一是在人民富裕层面,帮扶政策提升了受援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尤其改善了农村居民生活水平,进而降低了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二是在区域差距层面,帮扶政策促进了受援地区经济较快发展,因而缩小了受援地区与全国其他区域的发展差距;三是在城乡差距层面,帮扶政策在很大程度上缩小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四是在民生福祉层面,帮扶政策优化了居民消费结构,改善了居住条件和精神消费等方面的消费能力。进一步地,结合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探讨了省际合作帮扶推进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
省际合作帮扶 共同富裕 回归控制法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陈新
财富的创造和分配方式是一个国家社会形态的集中反映。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共同富裕战略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财富观与中国实际结合的产物,深刻根源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价值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改革开放40余年,推动共同富裕进一步取得实质性进展的经济社会基础已经具备,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依然存在。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战略,需要以高质量经济发展进一步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以高水平改革创新破解发展不均衡的现实矛盾,以高效能治理体系构建共同富裕的发展格局。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经典财富观 福利政治 共同富裕
[期刊] 改革
[作者]
黄奇帆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314"总体部署的题中之义,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促进共同富裕是牵一发动全身的"枢纽性工程",涉及全社会的系统改造,需要将总体框架、逻辑线条理解到位,还要把每条战略举措操作到位。"共富十二条"是重庆市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之作,在"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方面走出了具有重庆特色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
共同富裕 重庆实践 内陆开放高地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丽 郭苏建
党的二十大提出,农业供应链不仅要加速“延链、补链、壮链、强链”、拓展产业的增值优势,也要不断发挥对乡村发展的积极作用,促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而农业供应链与乡村社区的整合是共同富裕的农业供应链治理的核心。然而,农业供应链是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提高农产品生产、加工、物流、销售等环节的质量和效率为目标,并不能确保乡村社区发展和社会公平;而共同富裕的伦理理念,迫切需要二者超越发展目标的错位,促进实践过程的整合。为了促进农业供应链治理与乡村发展的协同推进,采用概念建构的研究方式,基于农业供应链与乡村社区的多元关系,提炼出“交易逻辑”和“革新逻辑”的互动模式,形成财富导向和社区导向的农业供应链治理框架。这不仅有助于促进农业供应链与乡村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也为农业产业驱动的乡村振兴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推动共同富裕的农业现代化。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丽 郭苏建
党的二十大提出,农业供应链不仅要加速“延链、补链、壮链、强链”、拓展产业的增值优势,也要不断发挥对乡村发展的积极作用,促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而农业供应链与乡村社区的整合是共同富裕的农业供应链治理的核心。然而,农业供应链是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提高农产品生产、加工、物流、销售等环节的质量和效率为目标,并不能确保乡村社区发展和社会公平;而共同富裕的伦理理念,迫切需要二者超越发展目标的错位,促进实践过程的整合。为了促进农业供应链治理与乡村发展的协同推进,采用概念建构的研究方式,基于农业供应链与乡村社区的多元关系,提炼出“交易逻辑”和“革新逻辑”的互动模式,形成财富导向和社区导向的农业供应链治理框架。这不仅有助于促进农业供应链与乡村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也为农业产业驱动的乡村振兴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推动共同富裕的农业现代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