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384)
2023(3691)
2022(2964)
2021(3015)
2020(2297)
2019(5301)
2018(5308)
2017(8214)
2016(5727)
2015(6465)
2014(6569)
2013(5627)
2012(5359)
2011(5129)
2010(5481)
2009(4755)
2008(4657)
2007(4436)
2006(4119)
2005(3831)
作者
(13479)
(11299)
(10982)
(10924)
(7184)
(5437)
(5237)
(4579)
(4149)
(4100)
(4026)
(3790)
(3750)
(3695)
(3678)
(3505)
(3423)
(3299)
(3297)
(3275)
(3152)
(2876)
(2755)
(2602)
(2599)
(2568)
(2562)
(2407)
(2363)
(2224)
学科
教育(18974)
(13394)
经济(13385)
中国(11742)
管理(9317)
理论(7667)
(6816)
教学(5893)
(5416)
(4595)
(4046)
发展(4045)
(4037)
企业(4037)
方法(3986)
(3922)
地方(3913)
(3772)
思想(3490)
研究(3421)
(3406)
政治(3322)
高等(3240)
工作(3215)
改革(3204)
思想政治(3077)
政治教育(3077)
治教(3077)
德育(3052)
数学(2860)
机构
大学(80036)
学院(73108)
研究(29500)
教育(27110)
(23919)
师范(23875)
师范大学(20055)
(19539)
(19139)
管理(18798)
经济(18694)
科学(17197)
理学(15426)
理学院(14988)
管理学(14539)
(14382)
管理学院(14346)
中国(14127)
(13417)
北京(13010)
研究所(12943)
(11774)
职业(11591)
中心(11415)
技术(10944)
(10700)
(10528)
教育学(10520)
财经(8850)
研究院(8242)
基金
项目(42520)
研究(39346)
科学(35307)
基金(27530)
教育(26610)
社会(23018)
(22967)
国家(22630)
社会科(21496)
社会科学(21492)
成果(19377)
编号(18991)
科学基金(18654)
(17447)
(17240)
课题(16684)
(14636)
基金项目(14073)
规划(12571)
项目编号(11294)
重点(11165)
(11076)
(10723)
(10714)
(10377)
研究成果(10372)
教育部(10328)
(10214)
资助(9825)
(9569)
期刊
教育(46202)
研究(36446)
(25115)
经济(25115)
中国(24070)
职业(10857)
学报(10091)
(9548)
技术(9527)
大学(8818)
科学(8649)
图书(7886)
技术教育(6994)
职业技术(6994)
职业技术教育(6994)
书馆(6493)
图书馆(6493)
学学(6346)
(6196)
论坛(6196)
(5878)
财经(5820)
(5713)
管理(5590)
高等(5253)
(5089)
成人(4992)
成人教育(4992)
高等教育(4649)
发展(4647)
共检索到1250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严从根  
公共空间意识是公共空间和个人之间产生积极互动和影响的桥梁和中介,其是指个体对于自己在公共空间中的地位,应享权利和应履行义务的自觉意识,是一种"成人"意识。公共空间意识教育是一种"主体性教育",一种公共性教育,它所要培养的主体是关心公共福祉的公众。公共规范意识、公共参与意识、公约意识都是公共空间意识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为培育学生的公共空间意识,学校要摒弃公私对立思维,不仅要注重公共空间(特别是公议空间)的创设和公共活动(特别是公议活动)的开展,还要确保学生私人空间不受侵犯,要重视公私互利关系的营造。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严从根  
主流伦理学认为,只有人才具有能动性,可以称之为道德主体;技术物没有能动性,只能作为客体,客体与道德、道德教育无关;道德行动只能是人的行动。这种观点割裂了主客体关系,没有正确揭示出道德行动的发生机制。实际上,技术物可以具有道德性,可以对道德行动产生重要影响。就学校公共空间意识教育而言,技术物可促使学生在公共空间中生发新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诠释,可为学生创造出新的公共空间的道德选择境遇,可给学生提供新的公共空间的道德行动的建议,因此,运用技术物可以培养人的公共空间意识,实施相关的公德教育。但现实中,很多学校都没有有意识地让技术物道德化,培养学生的公共空间意识,即便一些学校实施了技术物的道德化,也因为规范有余而活力不足,窄化了公共空间意识教育。为了充分发挥学校技术物在公共空间意识培养中的作用,学校技术物的设计者要充分意识到技术物的道德维度,从公共空间意识培养的角度出发,自觉以实践伦理学者的身份去设计和应用技术物。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闫守轩  
关怀生命正成为我国学校教育新的价值取向。构筑关怀生命的教育离不开对教育本初状态即教育起点与原点的追问,离不开教育之生命意识的确立。整全的生命是教育的元基点与根基,关怀生命的教育需要确立敬畏生命、呵护生命与发展生命的生命意识。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潘攀  罗建文  
良好的政府公共危机意识是公共危机管理的基础。政府公共危机意识是政府勇于担当、居安思危、积极防范、锐意进取的思想凝聚,是政府公共治理的内在要求。我国当前还存在政府公共危机意识缺失的状况,要强化政府公共危机意识,需要更新公共危机管理理念,培育危机文化;完善责任追究机制;促进社会监督。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汤霓在《职教通讯》2015年第10期中撰文,基于系统意识、问题意识、辩证意识、伦理意识等四个方面,探讨和分析了职业教育研究的方法论意识。职业教育研究的系统意识对职业教育研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整体性原则。即整体的功能不等于各部分功能之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陆阳  
公共信息空间作为社会系统内公共信息生产、流转和交换的空间,与社会系统的其他空间要素互相交织,互相作用,是供全体社会成员生产、获取、传播、吸收、反馈公共信息的动态空间。探讨其所具有的动态性、开放性与交融性的特征及其由政府信息层、一般社会组织信息层和私人信息层构成的基本结构,提出其具有能量供应、整合、控制与服务的复合功能。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蔡先金  
大学公共空间不同于一般的公共空间,既体现出教育的"空间性",又反映出空间的"教育性"。大学人需要在当下大学教育理论与实践中来一次"空间转向",迎接教育空间时代的到来。其实,无论是古代大学还是近现代大学,都十分注重公共空间的创设,可以说,一部大学史也就是一部大学公共空间的创设与治理史。当下大学公共空间有许多不令人满意之处,主要表现在公共空间文化缺失,生活空间与教育空间分离,公共空间布局失调,网络教育空间不足,教育空间创设不足,为此要强化实体教育公共空间和网络教育公共空间的转型与治理,实现从一般空间向文化空间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黄波  曹杰旺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是我国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的应然之举;而提高这种跨文化的语言应用能力离不开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加强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的培养并有机融入日常教学活动,是当前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改革走向实质性创新的重要环节,是最终达到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语言教学目的的实现途径。
[期刊] 中国图书馆学报  [作者] 董光荣  
在图书馆用户教育、尤其是在高校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中,情报意识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如何正确认识情报意识,这是一个亟须讨论清楚的问题。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王北生  
教育的出发点是人,其目的在于育人,因此,教育应具有清醒的生命意识和育人价值。一、人的生命的内涵 人之生命是什么?笔者认为:“三个统一”和“四个面对与和谐”构成了教育的生命意识及生命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吕苹  
对学前教育公共性的认识是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根本问题,具有理论与实践的重要现实意义。本研究以学前教育公共性的肇始为切入点,深入分析学前教育公共性的内涵:普及、均衡、参与,针对学前教育公共性缺失的现状,提出保障学前教育公共性实现的三个途径。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林宪生  
一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出现了以生物、大气、水和土地资源为内容的环境问题。如不及早解决,若干年后将重蹈人口问题的覆辙。因此,在我国环境保护与计划生育一样,成为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存在与兴衰的重大课题。所以,普及环境科学知识,增强环保意识,已成为当务之急。环境教育学者认为,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仰赖于每一个人的智慧和行动;仰赖于变革人心的教育。为避免走资本主义国家“先污染,后治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郑霞  金晓玲  胡希军  
在理解传统村落公共交往空间含义的基础上,归纳出传统村落公共交往空间的两大类型:物态空间和意态空间,进而分析了村民公共交往活动的情感基础和交往空间的尺度性、模糊性、场所性和序列性,并提出村民公共交往空间的传承建议,以期对新农村建设提供借鉴。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陈时见  谭丹  
"空间转向"是20世纪后半叶知识和政治发展中举足轻重的事件之一。对空间问题的阐述在某种程度上也已经成为众多社会学科探索前卫理论的重要标志。但相比其他社会学科,比较教育对"空间转向"的回应还很迟缓。比较教育研究所秉持的仍然是一种传统的空间观念,即将空间简化为地理空间,将地理空间简化为静止的、固定的容器,将容器作为比较教育研究的分析单位。这种空间观念下的研究范式是一种静态的研究范式,已经不再适合当下全球流动和全球关联的社会现实。实现比较教育研究的"空间转向",应让空间关系成为比较教育研究的核心议题,让空间绘图/绘制成为比较教育研究的主要方法,让追求空间正义成为比较教育研究的重要目标。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田晓伟  
社会科学研究的空间转向会对教育研究产生带动作用,这将使教育研究更加关注以空间作为研究本体、视角、方法和话语的重要性。空间不仅是教育活动与现象的容器,还具有教育生产和建构的意义,要描述、解释和解决教育问题必须具有相应的空间观念。教育研究亟须通过树立空间观念来实现空间转向,具体而言就是,在研究中让空间成为观察的角度、理解的向度和表述的维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