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135)
2023(3191)
2022(2851)
2021(2894)
2020(2550)
2019(5995)
2018(6198)
2017(12587)
2016(6706)
2015(7767)
2014(7797)
2013(7520)
2012(6656)
2011(6094)
2010(6488)
2009(6088)
2008(6039)
2007(5573)
2006(4841)
2005(4433)
作者
(19054)
(15670)
(15413)
(14927)
(10178)
(7512)
(7096)
(5976)
(5974)
(5753)
(5471)
(5305)
(5158)
(5067)
(4908)
(4885)
(4645)
(4602)
(4470)
(4254)
(3954)
(3930)
(3764)
(3759)
(3575)
(3528)
(3448)
(3266)
(3056)
(2999)
学科
(30238)
经济(30211)
管理(20093)
(18777)
方法(17527)
(17007)
企业(17007)
数学(15672)
数学方法(15198)
(7381)
理论(7283)
中国(6555)
(6120)
(6016)
业经(5634)
(5041)
(5023)
财务(4988)
财务管理(4974)
(4941)
贸易(4937)
(4796)
企业财务(4730)
(4441)
银行(4440)
(4319)
(4272)
金融(4271)
(4145)
教学(4111)
机构
大学(100034)
学院(99705)
(38899)
管理(38738)
经济(38062)
理学(33080)
理学院(32755)
管理学(31826)
管理学院(31647)
研究(29126)
中国(23476)
(20833)
(19710)
科学(17859)
财经(15448)
(14804)
(14702)
(13901)
(13682)
师范(13590)
北京(13393)
中心(13209)
研究所(13115)
(12419)
业大(12358)
经济学(11914)
(11776)
财经大学(11441)
师范大学(10730)
经济学院(10580)
基金
项目(61330)
科学(48485)
研究(45119)
基金(44447)
(37964)
国家(37679)
科学基金(33002)
社会(27996)
社会科(26645)
社会科学(26637)
(24173)
教育(22467)
基金项目(22422)
自然(21778)
自然科(21293)
自然科学(21291)
自然科学基金(20898)
(20311)
资助(20095)
编号(18875)
成果(15823)
重点(13846)
(13570)
课题(13256)
(12511)
(12048)
教育部(12009)
项目编号(11791)
大学(11758)
人文(11728)
期刊
(42599)
经济(42599)
研究(30810)
中国(18361)
(16667)
管理(15091)
学报(14016)
教育(13696)
科学(13107)
大学(11142)
技术(10715)
(10340)
学学(10323)
(9949)
金融(9949)
财经(8945)
(7668)
统计(7409)
经济研究(7043)
农业(6750)
业经(6519)
(6468)
决策(6018)
技术经济(5794)
问题(5482)
图书(5411)
理论(4671)
商业(4603)
(4556)
现代(4320)
共检索到1473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徐利君  朱柏铭  
公债作为当前推行扩张性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 ,也产生了不小的负面效应。因此 ,如何准确把握公债规模的“度”成为当务之急。本文通过对理论界常用评判公债规模指标弊端的揭示 ,并从成本效益、资源配置、宏观调控等角度分析得出 :从公债使用效益把握公债适度规模更为妥当 ,也更符合我国国情。文章最后提出了从使用效益角度评判公债适度规模的外部条件。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朱柏铭  徐利君  
用公债筹集资金、刺激经济是各国普遍采取的一种手段 ,而如何掌握公债适度规模 ,如何用好公债资金是当前的一个热门话题。本文通过对评判公债规模标准的比较分析 ,认为应从公债使用效益来看待公债适度规模 ,并提出应从改进预算编制、发行地方债券、规范公债市场运作机制等方面来提高公债的使用效益 ,以更好地发挥运用公债使用效益指标进行评判的作用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劲  
适度外债规模就是在一个既定的经济规模和经济结构中,既能满足经济发展的实际外汇资金需求,又能保证外债偿还和经济稳定协调发展的举债数量界限.一国的外债规模是由该国经济的多方面因素决定的.这些因素主要是:实际投资资金需求、举债清偿能力、流动性约束、拒付债务风险约束、最佳借款决策、国内资金配套能力约束、非金融性生产要素的配套能力和消化能力以及和国际金融市场的资金供给等等.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黄璟莉  
一直以来,公债都是学术界和政府部门关注的重点领域,因为公债是政府凭借其信用取得的一种财政收入,公债规模的大小决定着一国政府规模的大小与国家债务负担,进而会影响一国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稳定。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公债发行规模也不断发生变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债发行量不断上升,这就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我国《预算法》规定地方政府不能举债,虽然目前地方政府靠融资平台举债,但是缺乏地方债务统一、规范、可信的资料数据,因此,本文所研究的国家公债规模实际是国债规模。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朱柏铭  徐利君  
公债作为当前推行扩张性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 ,也产生了不小的负面效应。因此 ,如何准确把握公债规模的“度”成为当务之急。本文通过对理论界常用评判公债规模指标弊端的揭示 ,并从成本效益、资源配置、宏观调控等角度分析得出 :从公债使用效益把握公债适度规模更为妥当 ,也更符合我国国情。文章最后提出了从使用效益角度评判公债适度规模的外部条件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刘京焕  
传统国债规模量度指标并不能真实反映既定国债规模的实际国债负担;既定国债规模对政府和相关主体产生的实际国债负担决定于国债收益;适度国债规模,是能够保证国债收益高于国债成本并与政府预算结构相适应的国债面值总额;在保证国债收益高于国债成本的前提下,国债规模的扩大不会产生国债负担,从而不会对未来经济产生不利影响。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戴敬明  雷赤钧  
国债规模适度性研究戴敬明雷赤钧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对于国债的作用和意义研究得较多,也比较深入,既有纵向比较,也有横向比较,这无疑是十分有益的,但对于国债规模亦即“度”的研究却有待深入。回顾一下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实质上是一部“四大平衡”的历史,而“四大...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洪银兴  刘欣华  
积极利用外资必须充分考虑引进外资规模的制约因素。确定利用外资规模的安全线,考虑到我国的具体情况,偿债率和负债率等指标数值应比国际上规定的安全线偏低一些。目前我国利用外资已达相当规模,但尚未超出我国的偿还能力和负债能力;90年代每年尚可引进90亿美元左右的外资。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丁慧媛  
以我国沿海11个省市区为研究对象,在获取大量数据的基础上,构建涵盖7个方面23项指标的评价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约束沿海地区适度规模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体制进行判定。研究结果显示,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农业科技研发及推广机制、农业投入机制、农业产业化机制、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存在的各种问题,约束了目前沿海地区小规模兼业农业向适度规模现代农业的转化,必须加以改革和完善,以期为沿海地区农业更快更好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持。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陈守东,刘英华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孙玉栋  吴哲方  
近20年来,我国国债的发行规模呈现了快速增长的态势,为了避免过高债务规模的产生及其蕴含的潜在风险,将国债发行规模控制在一个适度的范围内至关重要。本文试图通过理论分析和模型证明对当前国债规模的适度性作出判断,从而对未来我国国债管理提出相关政策建议。通过对历年国债各相关指标的理论分析,以及时间指数模型、ARMA模式、KMV模型的实证分析,笔者认为我国当前的国债规模已经超出安全范围,并存在较大的偿债风险。为了扭转不良趋势,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势在必行。积极预防未来国债发行和偿还可能引发的风险,不仅可以促使国债市场健康有序运行,更能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保障。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杨炘   
我国适度外债规模研究清华大学副教授杨 一、引言利用外资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与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以及管理经验结合在一起进行的。利用外资的方式分为两类:一类是间接利用外资,即指吸收国外各种贷款,如政府间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商业银行...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贾康  
关于我国国债适度规模的认识贾康虽然有时可以听到对于“国债适度规模”这一命题激烈的反对意见,认为“国债不是债”,其余额可越滚越大,借新还旧,不存在规模限制,但我一向认为,从理论上说,在一国每一特定时期的特定条件下,必然客观地存在着某种适度债务规模的数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