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515)
- 2023(11136)
- 2022(9347)
- 2021(8330)
- 2020(7023)
- 2019(15275)
- 2018(14865)
- 2017(28378)
- 2016(14837)
- 2015(16355)
- 2014(16025)
- 2013(15716)
- 2012(14739)
- 2011(13663)
- 2010(14351)
- 2009(14001)
- 2008(12926)
- 2007(11593)
- 2006(10821)
- 2005(9999)
- 学科
- 济(82204)
- 经济(82131)
- 管理(42534)
- 业(39496)
- 企(33482)
- 企业(33482)
- 融(27307)
- 金融(27305)
- 方法(26634)
- 中国(24964)
- 银(24259)
- 银行(24240)
- 行(23547)
- 数学(22706)
- 数学方法(22473)
- 地方(21524)
- 财(17704)
- 业经(16792)
- 农(16506)
- 制(16214)
- 学(15911)
- 地方经济(13246)
- 贸(12796)
- 贸易(12783)
- 易(12325)
- 理论(12175)
- 体(11756)
- 农业(11468)
- 中国金融(11227)
- 务(11160)
- 机构
- 学院(221506)
- 大学(220993)
- 济(101374)
- 经济(99400)
- 研究(78702)
- 管理(77471)
- 理学(65637)
- 中国(65304)
- 理学院(64836)
- 管理学(63608)
- 管理学院(63208)
- 财(47658)
- 京(45356)
- 科学(44558)
- 所(39904)
- 财经(37852)
- 研究所(35918)
- 中心(35823)
- 经(34102)
- 经济学(33761)
- 江(33598)
- 农(31462)
- 范(30371)
- 师范(30141)
- 经济学院(30115)
- 北京(28739)
- 财经大学(27893)
- 州(27758)
- 院(27446)
- 业大(27111)
- 基金
- 项目(136272)
- 科学(107879)
- 研究(102252)
- 基金(99502)
- 家(85346)
- 国家(84621)
- 科学基金(72422)
- 社会(68120)
- 社会科(64733)
- 社会科学(64716)
- 省(52825)
- 基金项目(51116)
- 教育(46748)
- 划(43726)
- 自然(43414)
- 自然科(42435)
- 自然科学(42421)
- 自然科学基金(41675)
- 资助(40930)
- 编号(40638)
- 成果(34577)
- 重点(31390)
- 发(31195)
- 部(30149)
- 课题(29016)
- 国家社会(28702)
- 创(28430)
- 性(26763)
- 教育部(26644)
- 创新(26643)
- 期刊
- 济(122391)
- 经济(122391)
- 研究(74518)
- 中国(42219)
- 财(36965)
- 融(36376)
- 金融(36376)
- 学报(32093)
- 管理(30687)
- 科学(30261)
- 农(29980)
- 大学(24862)
- 学学(23539)
- 教育(22276)
- 经济研究(21230)
- 财经(20900)
- 农业(19357)
- 经(18137)
- 技术(17950)
- 业经(17525)
- 问题(15216)
- 贸(13049)
- 国际(12595)
- 技术经济(11969)
- 世界(11665)
- 统计(10882)
- 商业(10752)
- 理论(10412)
- 现代(10142)
- 版(9922)
共检索到3512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王达 项卫星 刘晓鑫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美经济关系日益紧密;但与此同时,两国贸易关系与投资关系失衡也不断加剧。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对中美贸易关系失衡与投资关系失衡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并导致二者的调整路径明显分化。在后危机时代,美联储的宽松货币政策及退出时机、中美两国的经济结构调整、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以及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速都将影响中美经济关系失衡的调整。从长期来看,中美投资关系失衡的调整将慢于贸易关系失衡的调整,但二者最终都将向均衡水平回归。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雷达 赵勇 孙瑾
本文从全球经济失衡到金融危机产生再到失衡调整的内在逻辑进行了分析。我们认为,全球经济失衡可持续的基础在于,美国金融体系的高度发达和实体经济中高收益行业的存在。而当这些条件不具备时,经济失衡的调整将不可避免。从性质上看,本次美国金融危机是居民过度消费以及外部经济失衡纠偏调整的表现形式。同时,金融危机的发生并没有改变当前的国际金融格局,在缺乏制度和技术创新的情况下,全球经济的增长必将进入一个高波动低水平的增长阶段,此时任何指标反映的经济复苏都缺少创新的基础。
关键词:
全球经济失衡 金融危机 经济复苏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刘慧 项卫星
全球金融危机后的中美双边经济关系,已经转变为一个正在崛起的新兴大国与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国际体系主导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在全球金融危机后的十年里,中美双边贸易的互补性已经趋于弱化,而竞争性则开始凸显;双边投资关系的发展深受美国政府的选择性投资保护主义政策的影响,自特朗普执政以来更是蒙上了浓厚的政治色彩;双边金融关系在总体上有所发展,但竞争和博弈的趋势在不断加强。相互依赖而不是相互扼杀,应该而且必须是中美两国的唯一选项或"宿命"。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朱月
本文主要分析了美国在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同时形成巨额贸易逆差,为逆差融资又产生巨额外债,这些造成美国的低利率和流动性过剩,最终引发了次贷危机。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王达 项卫星 刘晓鑫
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中美经济关系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中国对美国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的双重依赖逐步加深,美元本位制是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全球金融危机对中美经济关系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后危机时代,中国在短期内仍难以摆脱对美元本位制的依赖,在长期内能否摆脱对美元本位制的依赖主要取决于经济结构转型能否成功、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进展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林艳红 潘宏胜
文章在总结国际金融危机集中爆发以来全球经济失衡变化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各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国际经济合作等因素进行分析,认为未来一段时期全球经济失衡有可能继续改善,但短期内难以根本解决。
关键词:
国际金融危机 全球经济失衡 前景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 张晓晶 汤铎铎 林跃勤
本文通过历史回顾与文献考察总结出全球失衡与金融危机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从货币霸权视角建立起失衡与危机的数理模型,指出本轮全球金融危机与美国扩张性货币政策及美元霸权密切相关。文章进而分析了危机冲击与政策反应模式,重点探讨了中国经济复苏的条件。通过国际比较,我们认为,大萧条的教训之一是政府在某些领域的过度干预,而经济体的充分弹性(即灵活的市场机制)则是中国经济率先复苏必不可少的条件。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贺力平 林娟
伯南克和保尔森认为,以近年来新兴市场经济体储蓄快速增长为特征的全球经济失衡是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认为这个看法包含多个难以成立的论点。近年来新兴市场经济体出现的快速储蓄增长不是一种自发性行为,它们的外汇储备增长也不完全是经常账户顺差的结果,中美贸易平衡关系不具有对称性。从根本上说,新兴市场经济体外汇储备增长及其对美国金融市场的投资是国际资金回流当地的一种表现。美国金融市场上的资金供给主要由当地因素决定。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国乃至世界金融体系风险控制功能的弱化,以美国持续性大规模经常账户逆差为特征的全球经济失衡在可见的未来很可能继续存在。
关键词:
国际金融危机 全球经济失衡 外汇储备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项卫星 刘慧
文章在分析了后金融危机时代中美经济关系变化的基础上,探讨了后金融危机时代中美经济关系的主要矛盾和再平衡问题。文章的研究结论如下:中美关系再平衡的核心问题是中美国际投资贸易体系中地位的重构,人民币国际化和TPP、TTIP等高标准投资贸易规则是中美经济关系再平衡的表征和关键手段。中国要在全球投资贸易相关指标还未受到显著影响的情况下,积极参与国际高标准投资贸易规则的制定,凭借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和先试先行优势,以更大的开放促进更深的改革。同步推进国际结算中心建设、国际航运和物流中心建设,以"一带一路"战略为契机,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永刚
2011年5月9日至10日,第三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在美国华盛顿举行,重点对中美两国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所关心的政治和经济问题进行沟通。本文试图分析经济危机对金融、贸易、投资、货币和科技等中美核心经济关系产生的影响,并对中国应采取的对策提出建议。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张坤
近年来,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使得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受阻,这也使得全球经济失衡及其调整再次成为全球金融危机后的热议话题。全球金融危机后,流量失衡的调整并未逆转全球经济失衡的趋势,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应当值得深入研究。本文就存量失衡分解的对比分析和全球经常账户失衡调整的回归分析展开考察和实证研究,实证结论表明:2008年金融危机后由国际贸易、国际资本流动推动的全球经济失衡调整,其模式在2013年之后出现了转变;国际资本流动产生的估值效应对全球经济失衡的影响越来越重要;弹性汇率对顺差失衡调整和逆差失衡调整作用相反;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逆差失衡国,其调整模式与顺差失衡国以及其他逆差失衡国存在明显的差异。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朱太辉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对于危机引发原因的探讨一直没有停止过,但大都没有深入到危机背后的经济根源。本文首先基于次贷发生和演变的过程,对引发次贷危机的原因做了一个简要回顾,导出了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美元环流"下的全球经济结构失衡;以系统分析当前全球经济结构失衡的典型特征为切入点,甄别出"美元环流"对全球经济结构失衡的推动作用,进而引致此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美元本位制-"美元环流"-全球经济失衡-全球流动性过剩-金融危机爆发和蔓延。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孙俊新
本文综述了危机后全球经济失衡的最新进展,包括全球经济失衡的可持续性、成因和发展趋势。尽管存在一定的分歧,但是学术界普遍认为本轮全球经济失衡是诱发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金融危机中各国采取的响应政策暂时缓解了失衡的程度,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再平衡,但现阶段导致全球经济失衡的原因尚未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因此在未来一段时间,全球经济失衡仍将是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
全球经济失衡 金融危机 趋势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王道平 范小云
本文研究了现行国际储备货币体系下的国际收支问题。分析表明,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不仅是全球经济失衡的重要原因,而且是过去30年间频繁发生的众多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在该体系安排下,汇率调整很难解决储备货币发行国国际收支赤字和全球失衡问题;无论储备货币国选择国际收支盈余、赤字还是平衡的政策,都难以避免会引发全球金融危机和不稳定。因此,缓解全球失衡、防范和减少金融危机的发生,改革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显得尤为关键。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爱德华·普雷斯科特
本文认为,股票市场下滑与房地产市场下降是经济危机的两个主要表现,其中美国房地产价值下跌实际上也是导致经济危机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文章指出,受经济危机影响,美国股票市场暂时处于低迷状态,但基本面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美国2008年第四季度GDP下降了2%,2009年第一季度又下降了2%,2009年第二季度还会下降。如果不能采取比较好的政策,美国在接下来的10年里发展势头可能不会很好,但并没有进入经济大萧条时期。美国经济不会一直滑下去,将来有可能通过减少税收、提高生产力等方式走出经济泥潭,实现经济的繁荣,但要以牺牲10年的增长速度为代价。文章提出,中国人口众多,经济活力很大,中国经济的恢复是没有问...
关键词:
金融危机 中国 美国 经济 前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