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3(807)
- 2022(728)
- 2019(1256)
- 2018(1280)
- 2017(2383)
- 2016(1515)
- 2015(1691)
- 2014(1688)
- 2013(1682)
- 2012(1696)
- 2011(1708)
- 2010(1904)
- 2009(1984)
- 2008(2017)
- 2007(2071)
- 2006(1887)
- 2005(1814)
- 2004(1771)
- 2003(1972)
- 2002(2029)
- 学科
- 济(6561)
- 经济(6553)
- 管理(4515)
- 业(3802)
- 企(3568)
- 企业(3568)
- 学(3185)
- 教育(2853)
- 理论(2670)
- 中国(2215)
- 制(1913)
- 业经(1746)
- 财(1721)
- 方法(1694)
- 农(1547)
- 和(1534)
- 融(1447)
- 金融(1446)
- 银(1387)
- 银行(1385)
- 体(1364)
- 行(1336)
- 地方(1330)
- 法(1274)
- 策(1188)
- 思想(1159)
- 政治(1092)
- 体制(1069)
- 图书(1058)
- 书馆(1018)
- 机构
- 大学(30300)
- 学院(28368)
- 研究(9944)
- 济(9198)
- 经济(8945)
- 管理(7476)
- 中国(7124)
- 京(6851)
- 科学(6664)
- 范(6167)
- 师范(6131)
- 财(6034)
- 理学(5671)
- 所(5598)
- 理学院(5536)
- 管理学(5415)
- 管理学院(5355)
- 江(5174)
- 研究所(4950)
- 师范大学(4930)
- 财经(4567)
- 北京(4437)
- 州(4320)
- 教育(4127)
- 农(4025)
- 系(3978)
- 经(3976)
- 中心(3883)
- 业大(3255)
- 省(3255)
共检索到491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徐朝旭
先秦时期的礼是社会道德规范的载体,也是传承主流社会伦理思想的符号,具有重要的德育功能,主要表现在道德内化、示范和传承等方面。礼的践履使人们逐渐养成遵守道德规范的行为习惯,形成道德观念,培育道德情感,使外在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内在的道德自觉。礼仪则以理想的模式向社会成员展示主流社会的价值取向和供他们效仿的行为准则。礼仪还通过礼仪活动、标准化的语言和动作,使社会道德规范成为可以习得的东西。先秦时期的礼教是与乐教配套进行的,并以政教合一的体制为保障,使礼的德育功能得以实现和强化。
关键词:
先秦 礼 德育功能 道德教化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冯铁山 栗洪武
先秦儒家是诗意德育的积极倡导者与践履者,其思想精华包括"性善"与"好德"的德育人性观、"效法圣贤"与"致中和"境界的德育目的观、"以善统真"与"以美促善"的德育实践观、"以诗言志"与"比德喻志"的德育言说观四个方面,不仅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了哲学智慧、伦理处事原则,而且对实施完整、有效的德育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
关键词:
先秦儒家 诗意德育 德育思想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敏俐
《礼记·礼运》是儒家礼学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一篇,它以孔子与言偃对话的方式,详细阐述了礼的起源、礼的本质和礼的价值。孔子认为礼的产生源自于大同社会的破坏,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和谐与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而建构起来的社会秩序和生活法则,它源于最初的食品献祭,来自于自然,是人的生存需要,所依据的是天理和人情,是道与义的统一,故礼与义二者相辅相成,这也是礼之价值所在,是人类社会重新回归“大同世界”的基本途径。它是先秦儒家对“礼”的认识的最为系统的理论阐述,以此文为纲,可以深入了解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礼学思想及其精髓,也为当下我们重新认识中国儒家思想体系提供了重要基础。
关键词:
礼 《礼运》 大同 孔子 礼学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杨启亮
中国传统德育思想之精华,实际上主要荟萃于儒道两家。儒显而道隐,显性的正统的儒家德育思想通过雅俗文化传播系统而泽润百世,丰博显赫而且有众仰的“师表”的名。道家所主张的道、德、德育都与儒家的意蕴不尽相同而且多有相逆,所以虽以潜隐的方式补充、协调着儒家显学,滋养万物也绵延百世,却因其谦退、守柔、不争、无为而无名。 先秦文献,唯有《老子》一书为道德专论,但是说道德论“儒”不论“道”,讲德育重视儒家疏误道家,却仿佛是约定俗成,这就不能不说是类似“文化霸权”的一种文化失衡现象了。道家的道、德及其德育,依然隐忍着自家的一脉传统延续下来,在与儒墨诸家显学的冲突、批判、超越的过程中互补融汇,以此形成了中...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彭树欣
一般认为,"模仿说"起源于古希腊,而中国则缺乏模仿观念,至少模仿观念很不发达。其实,这种看法并不完全正确,中国在先秦已产生了有别于古希腊的模仿观念——文化模仿观,在这种模仿观念中,又蕴涵了两种特有的模仿观念——艺术模仿观和符号模仿观。与古希腊的艺术模仿说重形似相比,中国先秦的模仿观则重视对道(包括天道和人道)的仿效。先秦模仿观对后世的文艺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先秦 文化模仿观 艺术模仿观 符号模仿观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颜莉 李永山
认知思想方面,王充一方面反对孔子"学而知之"说,认为圣人不能先知,一方面又肯定了孔子认识论中的学与思、知与行。王充对孟子"耳目之官"与"心之官"也有详细的解读,认为在认知的过程中"耳目之官"与"心之官"是不可分离的统一体。王充的认知思想同荀子的认知思想具有高度一致性,认为荀子不仅谈及知与行的问题,还以"符验"作为检验认识对与错的标准。
关键词:
王充 先秦儒家 认识论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杜勇
我国先秦时期的官府工商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一直占主导地位,这种情况被称为“工商食官”。“工商食官”语出《国语·晋语四》:“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皂隶食职,官宰食加。”韦昭注云;“工,百工。商,官贾也。《周礼》:‘府藏皆有贾人,以知物价。’食官,官廪之。”据此,我们说周代有官府工商业的存在大概是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丽丽 王凌皓
先秦儒家主张在人际交往中以友辅仁、以文会友,这是一种立足于个人成长进步和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人际交往观,为当今确立新型的人际交往观,进而推动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思维借鉴。同时主张师生之间以爱相济、以道相随、教学相长,这是一种着眼于师生之间民主平等、友爱相助的和谐师生观,为当今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以及贯彻教师教育新理念提供了思想指南和行动参考。
关键词:
先秦儒家 师生友朋 教师教育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赵晔
《先秦诸子文献的形成》一书共分六章。第一章阐述了先秦诸子文献形成的基础,即政治的需求与士人的不同定位、教育形态的更新与知识的传承和知识体系的新变与语言文字的转关等。阐述了战国社会的特征与分期、战国士人的活动空间和战国土人人生追求的层级;对单独教育和学团教育的特点与功能进行了阐述和区分,并针对两种教育的形式和有关文献进行了说明,介绍了古典知识体系的危机、新知识体系的建构和新"雅言"的形成过程。
关键词:
先秦诸子 四部分类法 黄帝书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叶茂
本年度先秦秦汉经济史论著数量逊于去年,但创获得仍丰,且有其显著特色,一是出现了一些从新的视角对本时期社会经济发展作经济学的分析论著,二是利用出土实物和简牍文字资料进行研究的明显增多。此外,地区性的研究占相当大的比重。 商品经济、市场及其他带总体性研究 邵鸿的《商品经济与我国社会变迁》(江西人民出版社95.9)是本年度的重要研究成果之一。作者在追溯了中国商品经济起源和中国古代早期文明时期的商品经济以后,着重论述了战国时期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状况和特征,分析了这一发展在战国社会经济、社会生活、理论意识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叶茂
本年先秦秦汉史论著数量比去年略有增加。从年代看,有关原始时代和商代论著最多;从专业看,有关农业史和经济思想史论著最多;地区史论著中亦以农业史为多。 杨升南《商代经济史》是迄今第一部全面系统的商代经济史。该书为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10月出版,实际上读者是1993年才见到此书的。全书52万字,分十一章,依次为:绪论(社会概况、疆域、自然环境、人口),土地制度,农业,发达的畜牧业,狩猎活动,渔业经济,手工业(上):青铜冶铸业,手工业(中):建筑业,手工业(下):陶瓷、纺织等制造业,商业与交通,财政制度。它几乎涉及商代经济的所有方面,书中主要依据的材料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