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577)
2023(2405)
2022(1893)
2021(2034)
2020(1531)
2019(3632)
2018(3783)
2017(5143)
2016(4187)
2015(4797)
2014(5053)
2013(4175)
2012(3986)
2011(3913)
2010(4259)
2009(3728)
2008(3727)
2007(3659)
2006(3466)
2005(3314)
作者
(9464)
(7782)
(7564)
(7556)
(4965)
(3798)
(3711)
(3304)
(3019)
(2871)
(2698)
(2597)
(2594)
(2571)
(2517)
(2502)
(2419)
(2354)
(2322)
(2320)
(2285)
(2009)
(1926)
(1912)
(1842)
(1829)
(1824)
(1686)
(1647)
(1640)
学科
教育(18998)
中国(9490)
理论(7143)
(6620)
经济(6610)
教学(5695)
管理(5551)
(5148)
(3889)
(3571)
发展(3410)
(3398)
企业(3398)
(3384)
思想(3372)
(3287)
改革(3211)
高等(3209)
研究(3183)
政治(3180)
思想政治(2980)
政治教育(2980)
治教(2980)
德育(2955)
教育改革(2818)
学校(2740)
学法(2583)
教学法(2583)
技术(2427)
(2404)
机构
大学(59160)
学院(52517)
教育(27224)
研究(21917)
(20826)
师范(20801)
师范大学(17444)
(14787)
科学(12200)
(11494)
(11013)
经济(10905)
职业(10872)
教育学(10846)
北京(10623)
管理(10548)
(10334)
研究所(9884)
技术(9577)
中国(9350)
理学(8367)
(8253)
中心(8043)
理学院(8028)
教育学院(7943)
管理学(7601)
(7567)
管理学院(7452)
职业技术(7415)
(7366)
基金
研究(28160)
项目(25781)
教育(22556)
科学(21492)
成果(16235)
编号(14757)
社会(14676)
课题(14250)
基金(14222)
社会科(13452)
社会科学(13448)
(12643)
(12088)
(11301)
(10978)
国家(10654)
规划(9998)
(9147)
项目编号(8855)
研究成果(8761)
(8540)
年度(8194)
(8112)
(8082)
阶段(8066)
科学基金(8051)
(7826)
(7782)
教育部(7593)
重点(7539)
期刊
教育(46756)
研究(30225)
中国(21805)
(16315)
经济(16315)
职业(10651)
技术(8542)
学报(7105)
技术教育(6872)
职业技术(6872)
职业技术教育(6872)
大学(6682)
(6674)
科学(5442)
高等(5149)
(5135)
论坛(5135)
成人(4896)
成人教育(4896)
高等教育(4567)
图书(4378)
财经(4335)
学学(4279)
(4123)
(3820)
发展(3734)
(3734)
职教(3659)
管理(3614)
书馆(3563)
共检索到969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晓燕  刘艳  林丹华  
品格的理论和应用实践研究近年来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品格包括了习惯、特质和美德三种相互依赖又彼此交叠的概念。作为一个多维度的动力发展系统,在个体与环境相互影响下,积极品格可以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塑造。积极品格不仅能够促进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减少问题行为,提升幸福感,对学业成绩的提升亦有助益。但是对于品格的结构模型及其衍生出的具体测量模型,不同学者仍存在一定的争议。西方国家基于研究基础开展了一系列的品格教育项目,试图通过营造学校环境氛围、提供针对性的培训实现促进学生积极发展的目标。在未来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中,应重视中国文化下儿童青少年品格的内涵、结构的建构,并在完善测量工具的基础上开展品格发展轨迹、影响因素及其功能的追踪研究。在实践中则需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小学品格教育教学体系,尤其要重视针对处境不利儿童群体开展的品格教育。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高亚兵  骆伯巍  
我国青少年儿童性教育存在着性教育对象有局限性、性教育内容狭窄等问题。作者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 ,提出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育工作者在性教育观念、性教育对象、性教育内容等方面存在着认识误区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刘晓  黄卓君  
职业启蒙教育是开展职业教育的根基,它是针对青少年儿童实施的有关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知识、职业技能等方面的教育活动。作为一种有意识地影响学生对职业的体验、认知、探索以及规划的活动,目的是指导学生从"校园人"到"职场人"的过渡。在实施过程中,首先要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多方联动的局面,其次要打造"职业学"的研究和推广平台,最后还要创新职业启蒙教育的普及形式。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孟庆燕  安文军  李金花  朱紫桥  王和平  
强迫症是一种典型的精神障碍,对儿童青少年的生活、学习产生持久的影响。多学科从不同角度探究了强迫症的病理机制:影像学研究发现,强迫症儿童青少年的多个脑区结构与功能连接异常,脑血流量、脑组织代谢水平异常;生物学研究表明,强迫症儿童青少年的神经递质代谢、基因和细胞因子存在异常;认知行为研究认为,强迫症儿童青少年的记忆力、注意力等认知功能有别于正常儿童。上述研究成果虽存在争议,但对强迫症病理的深入研究以及强迫症儿童青少年的干预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王文静  周晶晶  杜霞  
进入21世纪以来,香港儿童青少年阅读能力大幅度提高,在两项重要的国际性教育评价项目PIRLS和PISA中均有突出表现,充分显示了香港在青少年阅读研究与推广方面的实绩与成就。本文从香港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出发,对香港儿童青少年阅读的研究与推广进行考察和分析。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李德显  邸燕鸣  
诚信观包括个体对诚信基本内容、诚信价值和诚信行为评定标准三方面,其中诚信行为评定标准分为"对己"和"对他"两个基本范畴以及对象、利益预期、频度和情境约束四个基本维度。研究发现,不同年级儿童、青少年在诚实、守信价值选择方面有所差异,对诚实价值选择均高于守信价值选择。小学四年级、六年级、初二学生对诚信价值的认识比较积极,而小学二年级和高二学生对诚信价值认识处于较低水平。从发展趋势来看,小学六年级学生诚信观水平最高,初二、高二、小四、小六年级学生诚信观水平以此降低,依年级升高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发展趋势。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刘海燕  李玲玲  
采取分层抽样法,从山东农村抽取小学四、五、六年级,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学生共473人,使用儿童恐惧调查表-Ⅱ(FSSC-Ⅱ)对农村儿童青少年恐惧的内容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1)农村儿童青少年最常见的恐惧事件主要与危险和伤害及社会关系有关;(2)随着年龄的增长,农村儿童青少年的总体恐惧水平、危险与伤害的恐惧及未知和不确定事物的恐惧水平逐渐下降,而社会关系恐惧的水平则随年龄的增长逐渐上升;(3)随着年龄的增长,农村儿童青少年恐惧对象的数目逐渐下降;(4)农村女生在总体恐惧水平、各维度恐惧水平及恐惧对象的数目上均显著地高于男生。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刘磊  傅维利  李德显  王丹  
"诚信价值取向"是"诚信观念"的构成要素之一,它是人们在自身或社会需要的基础上对诚信道德的重要性作出判断时所持的内在尺度,是一种外显的或内隐的关于诚信重要与否的看法。本研究通过对全国四省区小学二年级、小学四年级、小学六年级、初中二年级、高中二年级学生的调查发现,当前我国儿童、青少年诚信价值取向的发展呈现如下特征:其一,他们普遍关注"守信"和"诚实"的重要性;其二,小学六年级到高中二年级4年间,我国中小学生对诚信价值的重视程度陡然下降;其三,在"诚实"与"守信"重要性选择上,小学二年级学生相对重视"诚实",高中二年级学生相对重视"守信";其四,我国儿童、青少年诚信的自律水平正在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加...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李德显  傅维利  刘磊  王丹  
诚信观是个体关于"诚信"的含义、价值及其判断标准的系统性认识。我国儿童、青少年基本上能够对诚信的含义有准确的把握,其诚信观在对己、对他两个范畴上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在诚实观上,男女学生的对己诚实观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高于男生,在对他诚实维度上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在守信观上,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在诚信对象的选择上,具有依亲情的亲疏程度选择个人诚信对象的倾向性。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重心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高尔生,张明东,吴擢春,陶建国,方伟,李达飞,顾见青,徐佩文 ,朱根生  
意外伤亡越来越成为重要的致残和死亡因素。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1980年全世界意外死亡270万人,占总死亡人口的5.2%,居死因顺位的第5位。儿童和青少年因其生理和行为特点,特别易受意外事故的伤害。在不少国家0~19岁儿童青少年的意外死亡占到人群总意外死亡数的一半。在一些国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安文军  程硕  王和平  
医学、生物学的多个分支学科在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研究上取得一些积极成果。认知行为研究发现,患者的静息态脑功能异常、神经递质功率失调、脑电α波左右不对称;核磁共振等影像学发现,患者的前额叶、海马等脑结构和代谢存在异常;神经电生理研究发现,患者的快波睡眠波、慢波睡眠波等脑电活动与正常人有差异;在神经递质的研究上,患者的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γ-氨基丁酸以及神经肽等存在异常;遗传学研究表明,该症的发生有遗传因素的影响;免疫学研究认为白介素-1β、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以及炎性细胞因子等的异常是抑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刘磊  
实践能力是胜任不同类型实践任务的个体所具备的具有共性特征的能力素质。本研究立足于"实践动机"、"一般实践能力"、"专项实践能力"、"情境实践能力"等四个方面,研究儿童、青少年实践能力发展状况的主观评估特征。结果发现:(1)儿童、青少年实践能力主观评估呈现明显的年级差异。具体来说,自小学四年级到小学六年级学生实践能力主观评分水平不断攀升,进入初、高中后,学生实践能力主观评分显著下滑。(2)五个年级儿童、青少年"情境实践能力"主观评分明显滞后,从中足以窥见中小学生发展"情境实践能力"的强烈诉求。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闫广芬  王泽  
作为发达国家,德国长期致力于推进教育公平。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德国针对疫情所造成的处境不利学生的教育公平问题,出台了《青少年儿童疫后追赶战略》。该战略深刻剖析疫情对学生造成的生存、健康、学业等方面的影响,确定补偿的对象、目标以及重点行动领域,积极对处境不利群体进行补偿,并通过早期教育、学业追赶、过渡期指导、生命教育、家庭救助、文化服务六大推进路径,修复处境不利儿童与青少年群体的疫后状态。该战略秉承公平与包容价值理念,突破原有资金分配机制,将更多资源汇聚于改善学生的处境,在重塑后疫情时代教育形态的同时,基于处境不利学生的未来又赋予公平与包容价值理念新的含义,“回归”与“重构”成为其核心要义与行动指向。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崔亚珍  常颖  
阿尔卡季·彼得洛维奇·盖达尔(АркадийПетровичГайдар 1904-1941)是备受赞誉的儿童文学作家。因其主题鲜明的创作风格而颇负盛名,其作品对少年儿童的思想道德和审美教育发挥着积极的塑造作用。文章梳理了对作家盖达尔的研究现状,为探究儿童文学对青少年的社会教育意义奠定理论基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