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3(1227)
2022(1109)
2021(1014)
2019(2179)
2018(2251)
2017(4682)
2016(2557)
2015(2852)
2014(2925)
2013(2968)
2012(2697)
2011(2506)
2010(2768)
2009(2988)
2008(3220)
2007(3044)
2006(2829)
2005(2721)
2004(2636)
2003(2761)
作者
(7822)
(6376)
(6355)
(6150)
(4159)
(3088)
(2886)
(2522)
(2510)
(2437)
(2330)
(2299)
(2246)
(2155)
(2114)
(2037)
(1980)
(1921)
(1855)
(1788)
(1685)
(1614)
(1602)
(1557)
(1552)
(1494)
(1477)
(1411)
(1306)
(1306)
学科
(10674)
经济(10663)
管理(8949)
(8324)
(7825)
企业(7825)
(4520)
方法(4338)
(3442)
财务(3435)
财务管理(3424)
(3342)
银行(3342)
企业财务(3240)
(3221)
金融(3220)
数学(3186)
(3181)
(3174)
数学方法(3160)
(2956)
理论(2910)
中国(2662)
教育(2257)
(2234)
业经(2231)
(1944)
(1943)
贸易(1942)
(1893)
机构
大学(43327)
学院(41543)
(16818)
经济(16394)
管理(13934)
中国(13873)
研究(12545)
(11468)
理学(10663)
理学院(10530)
管理学(10350)
管理学院(10264)
(9349)
财经(8588)
(7954)
(7921)
银行(7689)
(7591)
(7337)
科学(6893)
中心(6707)
(6672)
(6557)
(6454)
师范(6428)
财经大学(6250)
北京(6104)
(6058)
人民(5926)
研究所(5668)
基金
项目(19667)
研究(15788)
科学(15278)
基金(14402)
(11951)
国家(11809)
社会(10043)
科学基金(9976)
社会科(9511)
社会科学(9506)
教育(7478)
(7161)
基金项目(7011)
成果(6684)
编号(6507)
资助(6283)
(6232)
自然(5751)
自然科(5514)
自然科学(5514)
自然科学基金(5429)
(4869)
(4761)
课题(4711)
重点(4474)
教育部(4359)
社科(4274)
人文(4273)
国家社会(4166)
项目编号(4127)
期刊
(21703)
经济(21703)
研究(17869)
(12248)
金融(12248)
(11559)
中国(8276)
学报(6645)
财经(5815)
教育(5685)
科学(5322)
大学(5273)
(5190)
管理(5103)
(4921)
学学(4801)
财会(3267)
问题(3027)
理论(2938)
技术(2762)
经济研究(2744)
实践(2665)
(2665)
会计(2650)
(2558)
农村(2555)
(2555)
业经(2553)
图书(2533)
(2351)
共检索到745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王鹏程  
预期信用损失的计提对商业银行经营业绩的影响非常重大,其披露的充分性影响到利益相关方对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及经营业绩的客观判断。鉴于宏观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和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参数、方法、假设的复杂性,如何合理运用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并考虑管理层叠加是合理计提预期信用损失的关键。面对宏观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中美欧主要银行在拨备覆盖率、拨贷比、信贷成本率及各季度信用减值损失计提趋势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各银行在计提预期信用损失时所运用的模型以及在前瞻性信息预测和管理层叠加调整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为规范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预期信用损失的计提和披露,客观反映商业银行的经营业绩,本文建议有关部门加强对宏观情景预测和前瞻性信息实务运用的指导,规范管理层叠加的运用及退出机制,加强对预期信用损失法实施情况的监管检查,并制定预期信用损失审计监督指引。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李宇嘉  陆军  陈千里  
本文通过构建贷款风险迁移矩阵的理论模型,分析了前瞻性的贷款准备金计提模式具有抑制信贷紧缩的积极作用。在此基础上,分析了80年代末芬兰、挪威和瑞典三个北欧国家及90年代日本的银行危机、信贷紧缩及贷款准备金计提模式,从贷款准备金的角度指出贷款准备金计提模式的滞后性是这些国家信贷紧缩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最后,实证分析了1996~2005年十年间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贷款准备金计提模式,得出的结论是:国有银行的贷款准备金计提模式有强化或助推信贷紧缩的影响,而股份制银行的贷款准备金计提模式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这可以部分解释1996~1998年我国出现的信贷紧缩。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孙连友  
本文在商业银行亲经济周期现象的基础上,指出现行的信贷损失准备计提政策是商业银行亲周期的一个重要原因,它会通过银行资本金作用于银行的信贷活动,从而加剧银行业的亲周期性和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缓释这种亲周期性的一个可供选择是动态信贷损失准备政策,这种方法目前已经在西班牙、葡萄牙、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家得到了应用。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李勇  
笔者基于1997年2011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通过"残差效应的一阶自相关固定效应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综合分析了信贷所有制歧视与产业结构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信贷所有制歧视具有双重效率损失,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均会产生不利影响。进一步,剔除模型的内生性,使用了TSLS和GMM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结论也同样成立。消除信贷所有制歧视,营造公平、合理的融资环境将对现阶段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生积极影响。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李勇  
笔者基于1997年~2011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通过"残差效应的一阶自相关固定效应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综合分析了信贷所有制歧视与产业结构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信贷所有制歧视具有双重效率损失,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均会产生不利影响。进一步,剔除模型的内生性,使用了TSLS和GMM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结论也同样成立。消除信贷所有制歧视,营造公平、合理的融资环境将对现阶段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生积极影响。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姗姗  戴德明  张东旭  
笔者利用贷款损失准备重述数据,检验了商业银行通过操纵贷款损失准备所进行的盈余管理对其未来信贷行为的影响。以2005—2014年132家中国商业银行的453个观测值为研究样本,本文发现由于会计差错而进行贷款损失准备重述的商业银行未来一期的过度放贷倾向显著高于未发生重述的银行,而在会计准则变更导致重述的银行中则不存在这一现象。而且,只有重述调增银行具有高于未重述银行的过度放贷倾向,而重述调减银行与未重述银行的贷款增幅并无显著差异。进一步的分析显示,重述调增银行的过度贷款增量形成了更高的贷款集中率和不良贷款率。这表明出于向上盈余管理动机而少提贷款损失准备是导致商业银行过度放贷从而信贷业绩下降的重要原...
[期刊] 财务与会计  [作者] 郑崴  
(一)现行停工损失核算方法存在的问题停工损失是指企业由于计划减产或因停电、待料、机器设备发生故障而停止生产所造成的损失,主要包括停工期间需支付的生产人员薪酬,以及应承担的制造费用等。对于因季节性发生的停工损失,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停工期间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李震  
现行废品损失核算思路明晰、方法简单,但是仍存在核算范围狭窄、不区分废品损失发生是否不可避免等诸多不合理之处。本文借鉴资源流成本会计核算中"负制品成本"概念,以此替代废品损失并进行单独核算。具体从成本计算、账务处理及信息报告等方面对废品损失核算与披露进行了重新设计,并作了举例说明。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邹金伶  王东  
我国现行废品损失核算包括可修复废品损失和不可修复废品损失核算,最终的净损失均由生产成本承担,即由合格品承担。笔者分析了废品损失核算对生产成本的影响,指出现行废品损失核算不符合存货准则中有关存货成本的规定,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李庆海  李锐  汪三贵  
本文采用2003~2009年我国1000个样本农户的调查数据,估计农户遭受信贷配给的程度及其对农户家庭净收入和消费支出的影响。研究发现,64.5%的农户受到信贷配给,其中54.0%的农户受到完全配给,10.5%的农户受到部分配给;信贷配给使农户家庭净收入和消费支出分别减少18.5%和20.8%。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陈松威  王雅君  
进入2016年,不良资产市场发生较大的变化,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不良资产规模持续攀升。截至2016年第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约1.5万亿元,不良贷款率达1.76%,延续了"双升"趋势,若考虑因业绩考核和监管而对真实风险的低估,这一趋势仍将延续较长一段时期。其二,此轮不良资产周期主要由市场因素造成,既有国际金融危机、国内"三期叠加"等宏观机制,也包括银行经营政策、风险管理及外部监管等微观因素。其三,不良资产主要集中在产能过剩行业,例如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陈松威  王雅君  
进入2016年,不良资产市场发生较大的变化,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不良资产规模持续攀升。截至2016年第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约1.5万亿元,不良贷款率达1.76%,延续了"双升"趋势,若考虑因业绩考核和监管而对真实风险的低估,这一趋势仍将延续较长一段时期。其二,此轮不良资产周期主要由市场因素造成,既有国际金融危机、国内"三期叠加"等宏观机制,也包括银行经营政策、风险管理及外部监管等微观因素。其三,不良资产主要集中在产能过剩行业,例如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邓永勤  冯晓晴  周亚丹  
IASB于2014年7月发布的IFRS 9最终稿《金融工具:分类和计量》规定,金融工具减值采用"预期信用损失"模型。以金融审慎监管和会计目标理论为指导,分析了预期损失模型替代已发生损失模型的必然性、预期损失模型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及中国实施预期损失模型应克服的外在压力,文章认为,应按应计提减值的具体项目分类选择并对预期损失模型进行适当的修正。鉴于金融系统的复杂性,在中国实施预期损失模型绝不是一个单纯的会计技术问题,而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重构会计准则体系,而且要使这个体系与国际会计准则持续趋同,适应金融审慎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邓永勤  冯晓晴  周亚丹  
IASB于2014年7月发布的IFRS 9最终稿《金融工具:分类和计量》规定,金融工具减值采用"预期信用损失"模型。以金融审慎监管和会计目标理论为指导,分析了预期损失模型替代已发生损失模型的必然性、预期损失模型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及中国实施预期损失模型应克服的外在压力,文章认为,应按应计提减值的具体项目分类选择并对预期损失模型进行适当的修正。鉴于金融系统的复杂性,在中国实施预期损失模型绝不是一个单纯的会计技术问题,而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重构会计准则体系,而且要使这个体系与国际会计准则持续趋同,适应金融审慎监管的要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