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736)
- 2023(9557)
- 2022(8176)
- 2021(7580)
- 2020(6487)
- 2019(14721)
- 2018(14539)
- 2017(28103)
- 2016(15538)
- 2015(17400)
- 2014(17448)
- 2013(17052)
- 2012(15746)
- 2011(14274)
- 2010(14732)
- 2009(14462)
- 2008(14655)
- 2007(13585)
- 2006(12492)
- 2005(11724)
- 学科
- 管理(63081)
- 济(57149)
- 经济(57059)
- 业(53023)
- 企(47370)
- 企业(47370)
- 财(23987)
- 方法(22375)
- 制(19697)
- 数学(18262)
- 数学方法(17994)
- 农(15957)
- 中国(15891)
- 务(15246)
- 财务(15197)
- 财务管理(15160)
- 业经(14556)
- 企业财务(14387)
- 策(13725)
- 银(13582)
- 银行(13573)
- 行(12801)
- 体(12421)
- 融(11622)
- 金融(11619)
- 划(11463)
- 学(10842)
- 理论(10760)
- 贸(10740)
- 贸易(10734)
- 机构
- 大学(221331)
- 学院(220855)
- 济(93714)
- 经济(91509)
- 管理(88210)
- 理学(72507)
- 理学院(71750)
- 研究(71475)
- 管理学(70887)
- 管理学院(70394)
- 中国(61340)
- 财(53147)
- 京(46412)
- 财经(39022)
- 科学(38865)
- 江(37274)
- 所(35182)
- 经(35135)
- 中心(34272)
- 研究所(30749)
- 农(30247)
- 北京(29406)
- 州(29301)
- 财经大学(28620)
- 经济学(28447)
- 范(27995)
- 师范(27793)
- 业大(26565)
- 院(25625)
- 经济学院(25189)
- 基金
- 项目(131781)
- 科学(105099)
- 研究(102034)
- 基金(96247)
- 家(81265)
- 国家(80546)
- 科学基金(70329)
- 社会(65919)
- 社会科(62577)
- 社会科学(62564)
- 省(50838)
- 基金项目(49666)
- 教育(47496)
- 自然(43163)
- 划(42464)
- 自然科(42165)
- 自然科学(42158)
- 编号(41801)
- 自然科学基金(41443)
- 资助(39726)
- 成果(36571)
- 制(30944)
- 部(30534)
- 课题(29733)
- 重点(29444)
- 性(27507)
- 创(27466)
- 发(27418)
- 教育部(27036)
- 国家社会(26934)
- 期刊
- 济(115306)
- 经济(115306)
- 研究(75343)
- 中国(49722)
- 财(45822)
- 管理(38507)
- 融(32341)
- 金融(32341)
- 学报(27809)
- 科学(27750)
- 农(27711)
- 教育(26127)
- 大学(22729)
- 财经(21431)
- 学学(21054)
- 技术(19729)
- 经(18397)
- 业经(17303)
- 经济研究(17202)
- 农业(17150)
- 问题(14273)
- 贸(11816)
- 理论(11338)
- 财会(11318)
- 现代(11269)
- 会计(11176)
- 技术经济(10995)
- 国际(10495)
- 务(10395)
- 图书(10072)
共检索到3641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郑利平
论信贷管理制度与宏观政策效率南开大学经研所博士生郑利平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过程中,宏观经济环境及其微观基础均具有强烈的个性特征。在这一特定背景下,如何改善信贷管理,从而提高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率...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袁孟君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高晓红
对于银行而言 ,其经营中所面临的道德风险不仅来源于借款企业 ,更重要、更直接的是其信贷人员的“败德行为”问题。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传统的信贷管理制度未能对信贷人员的代理行为形成有效的约束 ,从而导致了大量银行坏帐的产生。现有的信贷管理制度又过度强调了对风险的防范 ,从而又在很大程度上约束了银行的开拓经营和整个宏观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本文对此运用契约经济理论分析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传统及现有信贷管理制度对信贷人员所做的契约安排及其存在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尝试性的提出了一种新的制度改进方案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张平
中国2012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几乎是2007年增长平均速度14.2%的一半,可预计"十二五"经济平均增长速度大致在8%上下,从GDP平减指数来评价,中国经济已进入通缩,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告别了新世纪十年10.5%的两位数高经济增长时代。中国经济"十二五"期间已开始进入减速发展阶段,"十三五"预计将进一步减速,在预计的未来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经济基本处于一个减速通道,可理解为是由"结构性"引起的中长期经济减速。因此,常规化的总量宏观政策已经无法对冲结构性减速的调整,需要结构性的改革,以便在基础框架下应对"结构性"减速带来的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建立新的体制机制完成走向"减速增效"的均衡发展道路。
关键词:
结构性减速 通缩 资产购买 体制改革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沈庆鸣 石第清
本文以人民银行柳州市中心支行辖区为实证分析典型,认为制度自身性约束及宏观经济政策不协调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支农再贷款政策效应未能充分发挥的主要原因,并由此提出建议:一是完善支农再贷款制度设计,包括降低利率、扩大发放范围和简化管理等;二是通过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制、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完善农业产业调控机制等措施,协调国家农业政策,减少支农再贷款的风险,优化其政策效应。
关键词:
支农再贷款 货币政策效应 经济欠发达地区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杨小平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欧美发达国家积极研究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加强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虽然中国金融市场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相对较小,但并不意味着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不存在缺陷和漏洞。因此,应充分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尹继志
国际金融危机后,加强宏观审慎管理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宏观审慎管理体系包括宏观审慎分析、宏观审慎管理工具和宏观审慎政策安排等要素。美国、英国和欧盟按照宏观审慎管理思路,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构建我国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应从树立宏观审慎管理理念、建立宏观审慎管理机构、运行宏观审慎分析系统、开发宏观审慎管理工具和建立宏观审慎管理机构的信息沟通机制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
宏观审慎 监测分析 政策工具 政策安排
[期刊] 改革
[作者]
白景明
美国的次贷危机引起了世界金融动荡,同时也传导到中国,给中国无论是对虚拟经济还是对实体经济带来了较大影响。当前的金融震荡首先传导到进出口行业,特别是出口行业,同时还有一些消费类的行业,这引起了对政策的重新思考或调整。选择什么样的财政政策来调整宏观经济,首先要对我国的经济走势有一个比较全面的判断,认清国家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马文涛
文章从中国宏观政策现实出发,分析了预期形成机制对宏观政策搭配及通胀预期管理的影响。研究发现,基于学习型预期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不仅能刻画预期通胀与实际通胀之间的趋势一致性与持续偏离,还能反映中国人民银行所公布的物价预期指数和国家统计局所公布的消费者预期指数的变化情况。从通胀预期管理角度看,宏观政策搭配不仅受基本面因素制约,还受公众预期形成机制的显著影响,并且应适时地由传统的"一松一紧"模式转变为"双松"或"双紧"模式。在当前形势下,宏观政策应侧重于"精确制导式"的定向调控,加大经济体制改革力度,完善经济供给面,以配合总需求并锁定政策目标。同时,通过积极沟通,塑造和稳定公众对宏观政策的预期,扩大政策调控空间,以实现经济平稳增长。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马文涛
文章从中国宏观政策现实出发,分析了预期形成机制对宏观政策搭配及通胀预期管理的影响。研究发现,基于学习型预期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不仅能刻画预期通胀与实际通胀之间的趋势一致性与持续偏离,还能反映中国人民银行所公布的物价预期指数和国家统计局所公布的消费者预期指数的变化情况。从通胀预期管理角度看,宏观政策搭配不仅受基本面因素制约,还受公众预期形成机制的显著影响,并且应适时地由传统的"一松一紧"模式转变为"双松"或"双紧"模式。在当前形势下,宏观政策应侧重于"精确制导式"的定向调控,加大经济体制改革力度,完善经济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赵建平
1992年我国经济出现了持续的高增长,年终CNP增长12.7%,超过改革开放以来平均增长8.9%的水平,对此国际国内经济界人士一致指出,经济高增长的原动力是投资高增长。相对于高速增长的投资,消费需求呈相对平稳的态势,年末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0894亿元,比上年增长15.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8%),其增长率仅及投资增长率的一半不到,与上年实际消费增长率基本持平,与近十年来的增长率相比只增加1.3个百分点。面对这种形势,国内一部分人士认为,当前投资需求与总需求的关联度已不高,要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徐忠 贾彦东
本文讨论的核心是如何准确认识和理解自然利率,并尝试建立以自然利率为基础的宏观经济分析和政策决策框架。为此,本文首先在一个简单理论架构下对影响自然利率变化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进行归纳分析,之后分别利用半结构化模型、宏观计量模型和DSGE模型估计中国的自然利率。在此基础上,针对当前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探讨分析基于自然利率的宏观政策选择,以期为政策决策提供参考。主要结论如下:(1)整体而言,中国自然利率水平近年呈现出逐步下降特征,实际利率仍高于自然利率平均水平。(2)长期内,自然利率变化主要受潜在产出增速下降、TFP增长放缓以及人口结构变化等因素影响。短期内,受政策和经济预期不确定性影响较大。此外,投资专有技术进步增速降低、资本形成效率下降、政府支出不足、去杠杆政策等多种因素都会对自然利率产生影响。(3)在平衡好短期需求与中长期改革目标基础上,应以结构性改革为导向,避免追求名义扩张,促进以提升自然利率和潜在产出为目标的实际扩张。应加强宏观政策协调,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更加注重优化投资质量和投资结构,提高投资专有技术进步水平;更加重视稳定经济预期,降低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带来的负面影响。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中国人民大学"大宏观"课题组 陈彦斌
编者按:宏观政策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稳定和金融稳定至关重要,对处在伟大复兴关键时期的中国尤为如此。一方面,中国要想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并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需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在此背景下,很有必要运用宏观政策"稳增长"。另一方面,近年来中国的房价波动风险、债务风险与信用风险等多种金融风险并存,运用宏观政策"防风险",有助于更好地实现党的十九大报告所强调的"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等重要目标。
关键词:
政策评价 指标设定 双稳定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刘哲希 韩少华
宏观政策的核心目标是实现经济与金融的"双稳定"。以此为标准,本报告对2018年中国宏观政策的整体效果进行评价。就经济稳定而言,虽然经济增速完成了预期目标,但是应看到中国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下行压力有所加大,特别是消费和投资需求较为疲软。作为逆周期调节工具,宏观政策在稳定经济尤其是稳定总需求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改善空间。就金融稳定而言,2018年防控金融风险取得一定成效,流动性风险与不当的金融创新风险有所缓解,结构性去杠杆也取得积极进展。但是,房地产泡沫、高债务与信用违约等风险依然不容忽视,需要进一步加强防范。
关键词:
宏观经济 宏观政策 经济稳定 金融稳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