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527)
2023(10983)
2022(9175)
2021(8427)
2020(7162)
2019(15526)
2018(15486)
2017(28491)
2016(16056)
2015(18004)
2014(18221)
2013(17490)
2012(16167)
2011(14664)
2010(14977)
2009(14379)
2008(14518)
2007(13464)
2006(11813)
2005(11197)
作者
(47416)
(39460)
(39455)
(37703)
(25404)
(18930)
(17994)
(15278)
(15254)
(14282)
(13840)
(13526)
(13071)
(12816)
(12714)
(12301)
(11672)
(11648)
(11462)
(11364)
(10089)
(9796)
(9758)
(9291)
(8985)
(8878)
(8873)
(8638)
(8043)
(7821)
学科
(56052)
经济(55953)
管理(49999)
(45527)
(38226)
企业(38226)
方法(21985)
(19645)
(19556)
中国(18632)
数学(17933)
数学方法(17618)
(16024)
(14809)
(14309)
银行(14278)
业经(13908)
(13583)
(13313)
(12801)
金融(12793)
理论(12628)
(12370)
财务(12329)
财务管理(12292)
企业财务(11604)
(11291)
保险(11199)
地方(10155)
体制(10127)
机构
大学(232572)
学院(229347)
(87106)
经济(84901)
管理(81945)
研究(79439)
理学(68093)
理学院(67224)
管理学(65867)
中国(65595)
管理学院(65428)
(49788)
(49685)
科学(48714)
(41124)
(38192)
(37977)
财经(37523)
中心(36880)
研究所(36784)
(33838)
业大(32061)
(31604)
北京(31425)
师范(31240)
(29896)
农业(29594)
(29328)
财经大学(27744)
经济学(27113)
基金
项目(145726)
科学(114051)
研究(106121)
基金(105539)
(92988)
国家(92217)
科学基金(77921)
社会(67101)
社会科(63353)
社会科学(63338)
(55955)
基金项目(54796)
自然(50235)
教育(49489)
自然科(49041)
自然科学(49025)
(48326)
自然科学基金(48151)
资助(43148)
编号(42562)
成果(37324)
重点(33793)
(32629)
(31312)
课题(31206)
(29663)
(29660)
(28200)
教育部(27973)
科研(27956)
期刊
(103330)
经济(103330)
研究(76089)
中国(52951)
(42044)
学报(40249)
科学(34835)
(34452)
管理(32963)
大学(30641)
(29639)
金融(29639)
教育(29325)
学学(28789)
农业(21903)
财经(20455)
技术(18816)
(17436)
经济研究(15218)
业经(15019)
问题(13101)
(12514)
(11539)
理论(10977)
(10928)
财会(10692)
图书(10611)
科技(10588)
会计(10365)
现代(9922)
共检索到3680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杨德齐  
保险合同解除权制度体现了私法的意思自治原则和当事人对契约实质公平的追求。体系建构不但是完善保险合同解除权制度的有效方法,也是其目标所在。建构保险合同解除权制度体系,需要将保险合同解除权的行使主体、行使条件、行使期限、行使方式和行使的法律后果等五个要素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从而发现《保险法》合同解除权制度的诸多问题,进而提出改进的对策。《保险法解释(三)意见稿》从被保险人和投保人继承人的解除权资格、投保人合同解除的期限等方面对其中部分问题做出了回应,但从建构完整的制度体系来看仍显不够。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卞江生  
保险人的合同解除权是保险人享有的一项重要权利 ,对于维护保险人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保险人的合同解除权分为法定解除权与约定解除权。保险人的法定解除权仅限于《保险法》规定的几种情形。财产保险中 ,投保人未按时交付保险费 ,保险人不能享有法定解除权。目前 ,保险人的约定解除权存在很多问题 ,需要进一步规范。规范时要遵循两条原则 ,一是要保证公平 ,二是要有所限制。《保险法》对于保险人行使合同解除权的方式、保险人合同解除权的消灭等问题未作规定 ,可以适用《合同法》的有关规定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代琴  
由于我国民事法律中尚未确立利他合同具体内容,在实践中对利他合同相关利益主体权利的保护方面存在诸多漏洞。《保险法》第15条中投保人任意解除权的行使可能损害利益第三人(被保险人、受益人)的期待利益。最高人民法院原拟在"保险合同法解释二"中对该条内容做出解释,但因争议较大,最后颁布时删除了此内容。保险法学界对该条存在肯定和否定两种态度,肯定说认为,投保人是保险合同的当事人,按照合同相对性理论,投保人的任意解除权应不受任何限制。而否定说认为,保险合同是利他合同,与其他一般民事合同有一定的区别,投保人的任意解除行为可能损害利益第三人的合法权益,其权利应受到一定的限制。本文对国内外利他保险合同理论进行梳理...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何勇生  
人身保险合同纠纷历来是保险业纠纷的重中之重。在保险理赔纠纷中,尤以保险人行使合同解除权从而拒绝保险赔偿为多,新《保险法》出台以后,从保护投保人权益角度出发,对于保险人合同解除权进行了修改,修改后加大了投保人的权益保护,但现实中投保人的逆选择有所增多,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增大,本文通过对新《保险法》中关于保险人保险合同解除权限制进行分析论述,对寿险公司的经营提出了相应法律建议。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刘会亮  
保险合同法定解除权作为一种利益失衡的矫正方式,对保险合同双方当事人的利益影响极大。本文通过对投保人与保险人法定解除权的行使情形进行列举,分析现行法定解除制度存在的缺陷,并借鉴其他国家有关规定,对进一步完善我国保险合同法定解除制度提出建议。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唐虚谷  
案情简介余某于2013年1月1日与某保险公司签订《劳动合同书》,合同期限自2013年1月1日起至2014年12月31日止,约定余某从事销售工作。2015年1月1日,余某与保险公司续签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2015年10月25日起,余某未到保险公司上班。2015年11月9日,保险公司通知了余某到公司进行面谈,并制作了《人员面谈记录表》。而谈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彭喜锋  
最高人民法院曾于2003年12月出台《关于审理保险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对保险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具体的规范,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文章对该解释的第37条规定提出质疑,并提出了商榷意见。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何丽新  李金招  
由于未成年人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欠缺,在以死亡为给付条件的保险中,我国《保险法》从投保主体、被保险人同意权、保险金额等方面加以限制。最高人民法院《保险法司法解释三》缓和了此限制性规定,将投保主体从"父母"扩张到"其他履行监护职责的人",同时修正被保险人同意权的行使方式,不拘泥于书面形式。但仍面临投保主体标准不清、保险利益来源不明、未成年人父母同意的行使陷入困境等等问题。我国应正视未成年人死亡给付保险的客观需求,厘清亲子关系稳定性、道德危险之防范、被保险人人格权之维护三者之间的关系,明确未成年人死亡给付保险的投保人限制于亲属监护人,对未成年人的投保年龄不作限制,以死亡年龄进行效力限制。在未满16周岁之前,保险金额限于丧葬费用,且不需经过被保险人同意。在届满16周岁之后,未成年人通过行使"被保险人同意权"对超过丧葬费用的保险合同的效力进行追认或同意,未追认或同意的,仍以丧葬费用为限。实行投保人与同意权人分离机制,对学校等社会团体作出变通规定,使未成年人死亡保险的功能落到实处。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郭菁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于今年7月30日发布了保险合同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提出了履约现金流现值加剩余边际的保险合同准备金计量模式。本文系统介绍了该模式的主要内容及相关研究观点,分析了该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建议。本文认为,该模式虽然能够提高保险公司准备金信息的有用性,但依然受到了传统精算理论的影响,没有完全遵循会计基本原则和方法。只有彻底摆脱精算理论的束缚,才能揭开保险合同准备金计量的面纱。
[期刊] 中国审计  [作者] 谢凌萍  
本刊第四期案例聚焦《审计决定VS合同约定》中列举了两个关于基建审计涉及诉讼的案例。由于最高人民法院2001年的一个电话答复意见指出:“审计是国家对建设单位的一种行政监督,不影响建设单位与承建单位的合同效力。建设工程承包合同案件应以当事人的约定作为法院判决的依据。只有在合同明确约定以审计作为结算依据或者合同约定不明确、合同约定无效的情况下,才能将审计结论作为判决的依据”。在四川省,相继出现了几起国家投资的建设项目的承建单位为了规避审计监督,诉建设单位拖欠工程款的民事案件,使得国家建设项目投资审计陷入了困境。据了解,此类案件每年都不断发生,甚至有增多趋势。2003年9月25日,四川省人大通过了《四...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袁芳  薛洪岩  
保险负债因其特殊性成为保险合同会计中的一个难点,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为了统一全球保险会计实务,对保险负债的计量做了大量的研究、探讨,并于2010年7月30日发布《征求意见稿——保险合同》(下称征求意见稿),与现行计量保险负债计量的方法不同,征求意见稿要求采用构建模块法计量保险负债。本文拟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樊启荣  张晓萌  
《保险法司法解释(三)》第9条第2款对受益人指定不明的三种情形作出了相应解释,然其解释是否妥适则须进一步斟酌。在我国保险金遗产化的立法背景下,将"法定"的情形解释为"以继承法规定的法定继承人"实易造成法律逻辑上的混乱,故倘若释清保险金遗产化的疑义,宜解释为未指定受益人或指定受益人不明;对受益人仅指定身份关系的,以投保人与被保险人是否同一主体为标准而区分处理即非妥当,宜解释为据保险事故发生时与被保险人的身份关系确定受益人,而无庸区分处理;而对受益人的指定包括姓名与身份关系的,认为未指定受益人亦非恰当,宜解释为以指定的姓名确定受益人。
[期刊] 征信  [作者] 高一飞   鲍江帆  
社会信用作为未来社会治理的战略工具,强调失信惩戒之余也应跟进信用修复以实现功能互补。筑牢信用修复制度的基础在于,明晰预防失信的功能定位、落实彻底修复的程度要求。在社会信用修复制度的规范构造中:首先,建立双重信用修复请求要件体系,并确认信用修复的义务主体和审查要求;其次,运用教义学解释丰富信用修复措施的内容,融入“被遗忘”的理念;再次,建设以“信用中国”为核心的信用信息共享体系,细化信息协同机制与监督机制。
[期刊] 征信  [作者] 高一飞   鲍江帆  
社会信用作为未来社会治理的战略工具,强调失信惩戒之余也应跟进信用修复以实现功能互补。筑牢信用修复制度的基础在于,明晰预防失信的功能定位、落实彻底修复的程度要求。在社会信用修复制度的规范构造中:首先,建立双重信用修复请求要件体系,并确认信用修复的义务主体和审查要求;其次,运用教义学解释丰富信用修复措施的内容,融入“被遗忘”的理念;再次,建设以“信用中国”为核心的信用信息共享体系,细化信息协同机制与监督机制。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任以顺  
对保险条款的解释歧义是发生保险合同纠纷的常见原因。新《保险法》第30条对适用"有利于被保险人和受益人解释"的条件和范围作了限制性规定。司法实践中,裁判机关对保险条款的解释应当坚持"以通常解释为前提、意思解释与表意解释兼顾、附加非格式条款优先、有利保险相对人解释"四项基本原则。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