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365)
- 2023(5191)
- 2022(4327)
- 2021(4139)
- 2020(3511)
- 2019(7407)
- 2018(7207)
- 2017(14229)
- 2016(7957)
- 2015(8410)
- 2014(8604)
- 2013(8588)
- 2012(7974)
- 2011(7294)
- 2010(7449)
- 2009(7156)
- 2008(7485)
- 2007(6971)
- 2006(6024)
- 2005(5800)
- 学科
- 济(28814)
- 经济(28775)
- 业(25675)
- 管理(22551)
- 企(20331)
- 企业(20331)
- 方法(14221)
- 数学(11781)
- 数学方法(11632)
- 险(10834)
- 保险(10742)
- 财(10486)
- 中国(10077)
- 制(9234)
- 银(9212)
- 银行(9205)
- 行(8670)
- 学(8086)
- 融(7953)
- 金融(7952)
- 务(7443)
- 财务(7431)
- 财务管理(7409)
- 企业财务(7152)
- 理论(7116)
- 农(6293)
- 业经(6031)
- 贸(5445)
- 贸易(5443)
- 易(5315)
- 机构
- 大学(119793)
- 学院(116139)
- 济(45490)
- 经济(44443)
- 管理(41591)
- 研究(37479)
- 理学(34520)
- 理学院(34081)
- 中国(33583)
- 管理学(33431)
- 管理学院(33184)
- 财(27144)
- 京(24730)
- 科学(22635)
- 财经(21237)
- 所(19570)
- 经(19304)
- 江(18347)
- 农(18095)
- 中心(17773)
- 研究所(17431)
- 财经大学(16069)
- 范(15700)
- 北京(15689)
- 师范(15558)
- 业大(15122)
- 州(15112)
- 经济学(14998)
- 农业(14160)
- 经济学院(13399)
- 基金
- 项目(69587)
- 科学(54833)
- 基金(52355)
- 研究(49380)
- 家(45609)
- 国家(45223)
- 科学基金(38630)
- 社会(32388)
- 社会科(30635)
- 社会科学(30625)
- 基金项目(26908)
- 省(25520)
- 自然(25333)
- 自然科(24807)
- 自然科学(24798)
- 自然科学基金(24391)
- 教育(23076)
- 划(22343)
- 资助(22320)
- 编号(18729)
- 成果(16804)
- 部(16216)
- 重点(15700)
- 性(15501)
- 教育部(14205)
- 创(13964)
- 科研(13633)
- 人文(13548)
- 国家社会(13531)
- 课题(13278)
共检索到1834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肖和保 杨佳媚
射幸合同具有双务性、履行的不确定性和对价的不均衡性等特点。作为典型的射幸合同,保险合同具有射幸合同的基本特征,但又与其它射幸合同有一定的区别。保险合同的射幸性是引发保险合同道德风险的原因之一,而免责条款则是避免道德风险的制度保障,有其天然的合理性。我国《保险法》第18条有关"免责条款效力"的规定从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免责条款的正当性,应当予以修正。
关键词:
射幸合同 道德风险 免责条款 正当性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任自力
保险合同中猝死及其免责条款的效力争议是近年来司法审判中的热点和难点之一。国内多数保险合同中关于猝死的定义均亟需修正。猝死包括心源性猝死与非心源性猝死两类,即使是心源性猝死也不必然属于疾病。保险合同中猝死免责条款有效的前提是对猝死有准确定义且保险人已尽到对该条款的提示和明确说明义务。法院在审理猝死类保险纠纷时存在裁判标准不统一、裁判结果迥异的问题。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对意外伤害保险中意外理论的厘清、对猝死免责条款有效性的准确认定、对猝死原因确定依据的准确分析,以及对猝死原因确定过程中保险人义务与举证责任分配规则的明晰。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稂文仲
保险合同的免责条款是保险人维持正常运营、防范自身风险所必须具备的条款,也是我国法律所允许的保险人的一项正当权利。同时,为了防止保险人滥用此项权利,我国法律对保险合同的免责条款的效力也做出了一定的限制,要求保险人对免责条款履行提示与明确说明的义务,同时也规定了免责条款法定无效的情形。如何准确理解免责条款的内涵与外延,准确适用法律,本文采用比较法的角度,联系我国保险实践与保险诉讼司法实践情况,作了有益的探索,提出在适用法律时,应做到保护保险合同双方当事人利益的平衡及维护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利益及防范保险欺诈的平衡。
关键词:
免责条款 明确说明 无效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钱思雯
合同制度始终在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的矛盾冲突中不断演进。在保险合同中,保险利益作为区分保险与赌博的客观标准始终无法回避主观性问题,越来越多学者呼吁取消保险利益原则。但是,作为主观要素的保险目的却更为接近保险合同本质,并呈现出客观化功能:损失补偿系保险合同典型的交易目的,并在补偿性保险中作为客观目的认定,用以衡量保险法律上的损失;人身保险中被保险人同意系明示的主观目的,避免了利益主义的不确定性。因此,在保险合同主观化与客观化的平衡过程中应当以"损失"取代"利益",构建保险目的客观化标准;同时,理顺监管机构、保险公司和法院的外部控制体系,确保保险目的合法。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赵小鸣
我国《保险法》第 31条关于保险合同争议条款解释的规定 ,其法理依据有格式条款说、保护弱者说、专门技术说 ,由该三种理论可以重新审视和引申出若干不适用第 31条的实际情况 ,故对第 31条应进行限缩解释 ,且第 31条应在穷尽其它解释方法的前提下才能使用 ,而不能优先使用。
关键词:
保险合同 争议条款 合同解释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孙蓉 于林樾
保险责任是保险人承担的合同义务,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民事责任。保险合同中的免赔条款是对保险人赔付义务范围的限定,与民法中的免责条款亦有所区别。本文从民事义务与民事责任出发,探讨了一般合同免责条款(免除或限制民事责任)与保险合同免赔条款(免除或限制赔付义务)的性质与区别,肯定了保险合同中免赔条款存在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并就保险合同免赔条款的相关法律适用进行了探讨。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鲁晓彤
自杀条款在人身保险合同中不可缺少,其设立对解决保险人和被保险人之间的冲突具有重大作用,是保险法的一大制度创新。旧保险法关于人身保险合同中自杀条款的规定过于模糊,在实践中引起了许多争议,故2009年对此进行了相应的修订。修改后的自杀条款对解决实践中的矛盾具有很大作用,但该规定在自杀条款的适用范围、自杀的法定概念、自杀条款的除外适用对象和保险合同复效后免责期的计算等方面,实践中出现了诸多争议。因此亟需完善自杀条款存在的不足,在修改该条款时,可通过借鉴域外相关立法与判例,使自杀条款在实践中得到更好的适用,解决相关法律纠纷,缓和被保险人与保险人的矛盾。
关键词:
人身保险合同 自杀条款 免责期 复效制度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姜影
《保险法》第17条第2款规定了保险人在与投保人订立保险合同时对格式免责条款进行"明确说明"的义务,并规定了保险人未尽此义务的法律后果——"免责条款不产生效力"。各方对于保险人说明义务与免责条款最终效力的逻辑关系问题存在诸多争议。2013年《〈保险法〉法释(二)》的出台并未能使该问题得以彻底明晰。文章基于兼顾程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视角,提出保险人明确说明义务履行与否并非是认定免责条款效力的最终依据,而应通过对保险人说明义务的履行和对免责条款内容公正性审查相结合的方式来最终确定。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龚贻生 朱铭来 吕岩
2009年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以下简称"新保险法")根据保险市场信息的高度不对称性,即保险人处于相对强势地位的特点,强化了对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利益的保护,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规范格式条款。新保险法在免责条款的明确说明义务、无效免责条款的规定上做出了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本文从免责条款的性质及法律效果等角度出发,剖析如何准确把握和理解新保险法相关规则的法理内涵,并对未来保险公司完善相应的合规制度提出了建议。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倪受彬 施幽静
格式条款规制问题是我国经济实践和合同法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文章重新探讨了包括保险合同在内的格式条款规制的理论基础。本文还结合我国保险合同司法解释和保险业的行业惯例,采取比较法的分析方法,讨论各国关于保险合同格式条款规制的几种方法,即行政控制、司法控制和立法控制等。在上述理论和比较法研究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我国保险合同立法和司法解释中对保险合同规制的模式选择和具体建议。
关键词:
格式条款 国外经验 规制体系 立法模式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李利 许崇苗
对于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在法律性质上究竟是保险还是保证,在理论界争议颇大。我国新修订的《保险法》虽然明确规定财产保险业务包括保证保险,但并没有对保证保险进行定义。本文从界定保证保险的内涵出发,在剖析目前存在的错误观点的基础上,论述了保证保险的法律性质和保证保险合同的主体,进而提出了合理构建保证保险法律关系的总体设想,并力争澄清保证保险合同的独立性、法律适用以及与合作协议和保证担保的关系等理论问题,以期为汽车消费保证保险合同纠纷的解决和我国今后保证保险业务的重新开展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
保证保险 保险合同 法律适用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任以顺
对保险条款的解释歧义是发生保险合同纠纷的常见原因。新《保险法》第30条对适用"有利于被保险人和受益人解释"的条件和范围作了限制性规定。司法实践中,裁判机关对保险条款的解释应当坚持"以通常解释为前提、意思解释与表意解释兼顾、附加非格式条款优先、有利保险相对人解释"四项基本原则。
关键词:
新保险法 保险条款 解释原则 修订价值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夏晓宇
人寿保险合同中故意犯罪条款的理论基础十分薄弱,其"威慑效应、鼓励效应"亦被夸大。保险法上,由于被保险人故意制造保险事故的认定采取"损害结果对象说",被保险人"故意犯罪"不应等同于"故意制造保险事故"。根据被保险人犯罪时的主观心理状态的差异,"故意犯罪"可区分为三种情形。当被保险人构成故意制造保险事故时,适用《保险法》第二十七条第二款之规定,免除保险人保险给付的责任。当被保险人对犯罪行为有主观上的"故意",对死亡结果亦有所预见,但对死亡结果为抗拒时,不属于"故意制造保险事故"之情形,应认定为(重大)过失行为,符合风险的偶发性原则。从创设人寿保险制度的目的和功能出发,在考量现代保险法理及立法变革的趋势上,应当在人寿保险合同中排除故意犯罪条款的适用。
关键词:
人寿保险 被保险人 故意犯罪条款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胡仲林
论保险合同是要式合同○胡仲林1981年《经济合同法》颁布之前,部分同志认为为了保护那些已交纳了保险费,但却由于种种原因未能从保险人处取得保险单或保险凭证的被保险人,应当认定保险合同为非要式合同。《经济合同法》颁行后,在第25条中明确规定“财产保险合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