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341)
2023(4914)
2022(4259)
2021(4032)
2020(3317)
2019(7728)
2018(7603)
2017(15426)
2016(8461)
2015(9612)
2014(9687)
2013(9614)
2012(9284)
2011(8589)
2010(9273)
2009(8746)
2008(8753)
2007(8145)
2006(7580)
2005(7042)
作者
(23904)
(19704)
(19659)
(19047)
(13112)
(9453)
(9056)
(7609)
(7559)
(7511)
(6761)
(6575)
(6565)
(6555)
(6481)
(6155)
(5874)
(5840)
(5823)
(5686)
(5231)
(4892)
(4835)
(4707)
(4579)
(4568)
(4553)
(4422)
(3970)
(3899)
学科
(33989)
经济(33948)
管理(26106)
(25367)
(20783)
企业(20783)
方法(12349)
(11064)
(10745)
中国(10403)
数学(9875)
数学方法(9671)
(9403)
(9267)
贸易(9264)
(9090)
(8901)
(8084)
金融(8083)
(7712)
银行(7709)
(7475)
业经(7377)
理论(6966)
地方(6757)
(6738)
农业(6685)
及其(6339)
(6272)
政策(6074)
机构
学院(128009)
大学(127956)
(56689)
经济(55453)
管理(47309)
研究(45167)
理学(39134)
理学院(38738)
管理学(38196)
管理学院(37931)
中国(36024)
(30541)
(26909)
科学(23905)
财经(22729)
(22667)
(20936)
(20443)
中心(20176)
研究所(19981)
(18562)
师范(18493)
北京(17626)
经济学(17328)
(16694)
(16562)
财经大学(16553)
(15787)
经济学院(15440)
师范大学(14612)
基金
项目(71772)
研究(57950)
科学(57070)
基金(51626)
(43148)
国家(42726)
社会(36557)
科学基金(36498)
社会科(34704)
社会科学(34695)
教育(27474)
(26752)
基金项目(25379)
编号(24585)
(23083)
成果(22981)
资助(22731)
自然(21391)
自然科(20859)
自然科学(20855)
自然科学基金(20486)
课题(18016)
(17132)
(16340)
重点(16261)
(15854)
教育部(15197)
项目编号(14892)
人文(14761)
(14722)
期刊
(69757)
经济(69757)
研究(47359)
中国(25790)
(23399)
管理(18616)
教育(18496)
(18168)
金融(18168)
(15610)
学报(15326)
科学(15019)
财经(12494)
大学(12438)
学学(11334)
经济研究(11029)
国际(10935)
(10756)
技术(10722)
(10678)
业经(10295)
农业(10185)
问题(9476)
世界(7367)
(6587)
论坛(6587)
现代(6432)
理论(6359)
图书(6258)
技术经济(6183)
共检索到2121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彭湘君  
国际收支的双顺差、人民币升值压力和流动性过剩是我国当前宏观经济中难以解决的三个突出问题,而2008年发生的全球金融危机更是对我国的实体经济危害严重,而且大大增加了政府的宏观调控难度。文章首先从我国双顺差的现状、成因及危害完整阐述了我国国际收支不均衡的状况,然后提出我国必须采取自主积极的调控方式应对全球国际收支失衡对我国的影响,并利用蒙德尔—弗莱明的IS-LM-BP模型分析了我国当前采用的四万亿振兴投资计划的适用性。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何国华  
一国际收支作为衡量一国对外经济活动的晴雨表,是连结一国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的纽带,因而历来为西方经济学家和政府决策者所重视。为了反映国际收支状况,大多数国家都编制本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所编制的国际收支平衡表,它主要由经常项目帐户、资...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齐玉梅  
人民币汇率调节国际收支的理论基础包括国际收支弹性分析法下汇率对经常项目的调节作用、利率平价理论下汇率对资本与金融项目的调节作用、购买力平价理论下汇率对资本与金融项目的调节作用。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经常项目持续顺差状况没有得到改善、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没有明显转变。人民币汇率调节作用弱化的原因在于:出口导向型政策的长期影响;人民币国际化阶段性特征的制约;金融市场结构不健全;资本项目管制的影响。解决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国际收支顺差不减、外汇储备过快增长等问题,应统筹考虑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和结构特点,最大限度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齐玉梅  
人民币汇率调节国际收支的理论基础包括国际收支弹性分析法下汇率对经常项目的调节作用、利率平价理论下汇率对资本与金融项目的调节作用、购买力平价理论下汇率对资本与金融项目的调节作用。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经常项目持续顺差状况没有得到改善、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没有明显转变。人民币汇率调节作用弱化的原因在于:出口导向型政策的长期影响;人民币国际化阶段性特征的制约;金融市场结构不健全;资本项目管制的影响。解决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国际收支顺差不减、外汇储备过快增长等问题,应统筹考虑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和结构特点,最大限度发挥汇率调节作用,继续推进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金融市场改革,坚持"内外兼修"促平衡;加快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逐步引导国际收支向"贸易项目顺差、资本项目逆差、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格局转变。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潘林芝  周剑  
价格-铸币流动机制认为国内外相对价格变化是国际收支自动均衡的调节机制,西方经济学家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发现这个理论的不足之处,而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早就明确论证了这一理论的谬误,并指出了真正的调节机制在于资本市场而非商品市场。这对当前我国的国际收支问题研究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青云  
国际收支是指一定时期内一经济体(通常指一国或者地区)与世界其他经济体之间的各项经济交易。其中的经济交易是在居民与非居民之间进行的。经济交易作为流量,反映经济价值的创造、转移、交换、转让或削减,包括经常项目交易、资本与金融项目交易和国际储备资产变动等。文章就当前我国区域性的国际收支非均衡问题进行讨论研究。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梅新育  
由于不同国家"保增长"和"抑通胀"等其他目标之间的矛盾冲突程度相差悬殊,不同新兴市场经济体在保增长时的政策选择空间相应差距甚大自2011年下半年以来,新兴市场经济体经济明显降温,长期以来新兴市场经济体对发达国家相对实力上升的势头可能逆转,"保增长"成为越来越多新兴市场经济体宏观政策的主题。印度、越南、中国等新兴市场相继降息,最突出的巴西自2011年罗塞夫政府就任以来,至今已经连续7次降低基准利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廖志刚  
一国的经济发展始终面临着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两方面的问题。内部均衡指理想的经济增长、就业水平和物价水平。但由于三个目标不可能同时达到,一般以充分就业或通货稳定作为实现内部均衡的标志;外部均衡即指国际收支平衡。 在一个开放经济中,为实现内外经济均衡的目标,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汇率政策、直接管制政策等可供利用。根据政策产生功能之不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焦武  许少强  
本文主要通过对1985—2006年中国国际收支及相关数据的深入分析,发现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对外贸易特征和相应带来的规模越来越大的FDI流入;中国长期存在储蓄与投资矛盾,造成储蓄持续大于投资,这些是使国际收支长期保持双顺差失衡现象的根本原因。它实际上是在国际分工深化、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折射出中国内部经济结构的失衡,因此国际收支失衡是结构性的。文章也分析了中国国际收支失衡对经济产生的负向冲击问题,提出了多项应对策略以及一种可行的政策搭配方案。
[期刊] 中国货币市场  [作者] 梅新育  
中国"超国民待遇"的外资政策曾在弥补资本和外汇缺口上取得过很大成就,但目前这种外资政策的积极作用减退,对国际收支平衡的负面影响却日益显现,尤其是便利了外资企业通过外债渠道进行变相的资本流动。修正现行外资政策,正当其时。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徐迎军  
当前我国的国际收支失衡是结构性失衡,即经常项目顺差与贸易顺差增长较快,这是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消费投资关系不协调等内部矛盾的外部表现,是由我国本轮经济增长的特征决定的。在此背景下,允许人民币适当升值具有一定的意义。实证分析表明,人民币适当升值对利率调控空间的影响有限,利率政策应该在解决内部失衡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简念强  何国华  史炳军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黄瑞玲  黄忠平  
我国近年持续出现的“双顺差”甚至“三顺差”说明我国国际收支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失衡 ,其结果是储备资产被迫大幅增加 ,利用外汇缓冲政策调节国际收支虽然能使人民币汇率免受暂时性失衡所造成的无谓波动的影响 ,但这种手段极不经济 ,而且还存在着一定的风险隐患。因此 ,应采取合理的措施 ,力求使我国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略有节余 ,实现国际收支真实的平衡、内容的平衡和主动的平衡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张晓慧  
2003年,或者更准确些说,2002年下半年以来,持续、大量的国际收支顺差成为中国经济运行中的一个显著特征,并对中国的货币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国际收支顺差使人民银行不断被动购入外汇、吐出过量的人民币基础货币,并直接增加货币供应,从而形成流动性过剩的压力。除了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时的短暂例外,这个时期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使用和创新,很大程度上正是归因于对冲银行体系过剩流动性、抑制货币信贷过度膨胀的需要:公开市场对冲操作逐渐成为货币调控的重要手段,存款准备金工具被前所未有地使用,再贷款及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