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639)
- 2023(4024)
- 2022(3337)
- 2021(3421)
- 2020(2704)
- 2019(6292)
- 2018(6483)
- 2017(10423)
- 2016(7231)
- 2015(8118)
- 2014(8423)
- 2013(7515)
- 2012(7311)
- 2011(6994)
- 2010(7501)
- 2009(6762)
- 2008(6867)
- 2007(6467)
- 2006(6033)
- 2005(5609)
- 学科
- 教育(19493)
- 济(17807)
- 经济(17773)
- 中国(12237)
- 管理(12216)
- 业(10377)
- 学(9207)
- 理论(9149)
- 企(8199)
- 企业(8199)
- 教学(6346)
- 方法(5957)
- 农(5755)
- 发(5032)
- 财(4683)
- 发展(4414)
- 制(4298)
- 展(4290)
- 业经(4246)
- 数学(4054)
- 融(3954)
- 金融(3953)
- 研究(3938)
- 数学方法(3891)
- 农业(3823)
- 和(3748)
- 思想(3685)
- 技术(3658)
- 革(3622)
- 银(3611)
- 机构
- 大学(106156)
- 学院(98433)
- 研究(41009)
- 教育(30137)
- 济(28621)
- 经济(27649)
- 范(27058)
- 师范(26946)
- 管理(26099)
- 科学(25130)
- 京(25125)
- 中国(24014)
- 师范大学(22471)
- 所(21844)
- 理学(21485)
- 理学院(20984)
- 管理学(20286)
- 管理学院(20058)
- 研究所(19911)
- 江(17871)
- 北京(16992)
- 财(16128)
- 中心(16075)
- 农(15062)
- 技术(14215)
- 院(14119)
- 州(13929)
- 职业(12916)
- 财经(12358)
- 业大(12241)
- 基金
- 项目(55991)
- 研究(48508)
- 科学(44817)
- 基金(36515)
- 家(31586)
- 教育(31223)
- 国家(31134)
- 社会(27062)
- 社会科(25085)
- 社会科学(25077)
- 科学基金(24511)
- 成果(23276)
- 编号(22478)
- 省(22476)
- 划(22085)
- 课题(19611)
- 基金项目(18037)
- 年(16827)
- 重点(14717)
- 资助(14607)
- 部(14483)
- 规划(14164)
- 自然(13912)
- 性(13687)
- 自然科(13569)
- 自然科学(13562)
- 自然科学基金(13316)
- 发(13243)
- 项目编号(13230)
- 教育部(12873)
共检索到1669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陈仁 杨兆山 李颖辉
现代性启蒙导致的一个重大变化是,传统建立在德性伦理基础上的"幸福"理解,转向了以"人"为价值核心的观念认知:"幸福"的德性伦理传统虽然没有被中断,但对于"幸福"的追求越来越被认为是一种人性内在发展与自我超越的价值需要,更是个体生命存在的基本权利。作为使人成之为"人"的价值实践形式,教育要为"幸福"奠基,要为缔造个体的和社会普遍的幸福付诸努力。把教育提升为"幸福教育",使人"感到幸福"和"活得更好",构成了兼具时代性与使命性的课题,而将"幸福"导向人的自由与"美感生成",更彰显了教育致力于"启蒙"的人性境界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陈鹏
新时期,职业启蒙教育作为教育创新发展的一项重要政策话语和教育事件,折射出特定时代社会发展的诉求,对于国家政治维护、教育体制变革和个体健全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价值。在政治价值方面,有利于新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和劳动教育方针的贯彻;在教育价值方面,对于基础教育的综合变革、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和中职教育生命力的激活有着重要的推动价值;在个体价值方面,则关系着个体职业生涯路径的开启和健全人格品质的培育。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吴松
教育与启蒙当属哲学研究的范围。启蒙作为教育永恒的使命 ,其责任就是向愚昧挑战、为心智解蔽 ,既关乎体制 ,又针对人。作为本体的教育 ,乃是体现了哲学精神的教育 ,通过它 ,知识成为生活的基础并内化为人的精神
关键词:
教育 启蒙 心智 认识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罗祖兵
不同的人性观对应着不同的教育。预成性人性观认为人生过程由其本质决定,它否定了人的丰富性、能动性和无限性。依据预成性人性观建构起来的教育强调按已有的规律和规则去塑造学生,结果使学生丧失了个性、创造性、主动性和责任感。其实,人的本质是生成的,即人在其生活和实践的过程中生成其本质。人的本质的生成性可以从管理学、现代哲学、哲学人类学不同角度得到说明。生成性人性观让我们看到,学生具有多种发展可能性,因而教育应给学生提供多种可能,教育过程应具有生成性。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金雪芬
"成为人"是休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休闲的价值主要表现为休闲的个体价值:使人"成为人"与休闲的社会价值;使人成为"完整的人"两个方面。休闲使人"成为人"的价值意蕴主要体现在休闲使人"成为人"的生存论基础是以"存在"与"成为"为目标的存在的自由;休闲使人"成为人"的本体论奠基是休闲自由使人自由地成长,使人"成为"人,使人全面地恢复活力,使人完整地重新发现生活的意义;休闲使人"成为人"的实践途径是体验"成人"。休闲之"成为人"的价值意蕴的现实指向是当今社会的价值诉求,主要表现在"成为人
关键词:
休闲 “成为人” 价值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王新新 李亚男
如果从大江在《奇妙的工作》等作品中初露端倪的战后再启蒙意识的角度出发进行考察,《饲育》和《拔芽击仔》这两部作品显示出清晰的启蒙意识,可以说是显见的启蒙文本。大江以自己的作品强调了在战后的时代状况和生存状态之下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主体性的重要,意在提醒人们,确立个人主体性问题,是日本人最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正是这种战后再启蒙意识,构成了《饲育》、《拔芽击仔》的主题,构筑了大江早期文学的重要特质之一。
关键词:
大江健三郎 个人主体性 战后再启蒙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罗银新 龙佳佳
幼儿园启蒙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仪式活动是在幼儿园场域中进行的,以幼儿、教师、家长为主要参与者,旨在让幼儿萌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集体性教育活动。这有助于在有形有感有效中启蒙幼儿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幼儿长大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奠定社会基础、为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人力资源的保障,并符合幼儿的认知规律、契合幼儿园教育目标和满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要求。在实践中初步形成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认同的仪式活动模式,并遵循教育性、生活性、发展性和共同性的原则。同时,存在仪式活动形式单一,缺乏完整育人体系;仪式活动内容单薄,未能整合多种资源;仪式活动氛围不佳,情境创设主体单一和仪式活动主体参与度低,尚未调动多方参与等问题,需要从构建一体化仪式活动体系、丰富仪式活动基本内容、营造仪式活动育人情境和构建“家—园—社”协同育人机制等方面加以解决。
关键词:
幼儿园 仪式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田春雨
一提到启蒙老师,大家都会想起小学或中学的老师。我在这里要说的却是在我步入社会后影响我一生的老师。说影响我一生,是因为他们让我对一项工作从知之到好之,从好之升华到乐之,并且一如既往地乐之着。一本杂志让我爱上了财政工作十几年前,我调入县财政局工作。初始,我对财政工作很茫然,感觉枯燥乏味,每天的工作就是手写拨款单、盖章、跑银行拿单据、整理单据、编制凭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陈仁 杨兆山 周国斌
教育与启蒙有着内在的价值联系,其主要来源于人及社会的现代性转型的历史使命,奠定了教育的启蒙基因与精神传统。教育启蒙的现代性目标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合法性危机,但并未得到教育理论研究的足够关注。当前,随着中国现代性转型的日趋深化,将启蒙问题引入教育学的理论视域,凸显了实践与理论的双重诉求,应当贯之"教育/教育学"的立场加以体系化的建构,并积极促进其理论成果的实践转化。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蔡可
新课改实施10余年来,各方论争不一。本文认为新课改实质是教育领域里的一场启蒙运动。自上而下的系统改革,各部门工作的协调决定了启蒙起步的必然困局;激活一线的改革动力是课改的推进策略,也是启蒙勃兴的决定因素;课改进入大规模推广阶段之后,相关配套措施跟进不力,导致启蒙之殇;但师生的课程参与使得课程改革不可逆转,这是启蒙的幸运。启蒙往往只聚焦终极目标,带有整体性、模糊性特点,在问题逐渐呈现之际,本文对于如何深化课改也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新课改 启蒙 内驱力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申丹丹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已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重要部分,每个家庭在教育方面的投入资本不断扩大,而作为国际通用语言—英语也成为了人们必学的语言。在双语教学中,启蒙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探究我国启蒙教育中双语教学的现状,寻求双语教学的教学方法,使我国启蒙教育中的双语教学进一步改善和发展,文章对双语教学在启蒙教育中的作用进行剖析,并提出在启蒙教育中,双语教学改革及运用的具体措施。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润洲
完整的人的培育是教育的理想追求,其植根于对人具有的自然生命、精神生命与理想生命的洞察中。从人的三重生命来看,完整的人是身体与精神合一的人,是情意知融生的人,也是全面发展的人。人虽然是完整的,但却常遭遇割裂。在教育场域中,完整的人也时常遭遇着肢解,表现为学习的离身化、意情的边缘化和知识的碎片化。因此,完整的人的培育需要重构身体观念,践行具身学习;彰显情意功能,实践理解教学;整合课程知识,进行全人教育。
关键词:
完整的人 具身学习 理解教学 全人教育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张祥云
人文知识的特性主要表现为:人文知识承载着事实之外的价值负荷性;人文知识的自身演进及其与人类社会历史演化的悖论性;人文认知结论对研究对象变化过程的直接涉入性;人文知识具有默会维度上的根源性和先决性;人文知识的语言性。揭示这些特性将为人文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方式、方法提供新的思考视角。
关键词:
人文知识 特性 人文教育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李润洲
教育是由具体的人构成的世界,而具体人具有三重生命——"种生命"、"类生命"与"个生命",且具体人的三重生命既各有特色、相互区分,也相互依存、互为贯通。从具体人的三重生命观来看,教育应敬畏人的"种生命",省思身体教育;提升人的"类生命",坚守教育理想;增值人的"个生命",完善教育生活。
关键词:
具体人 教育意蕴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满忠坤
学科归属问题是教育学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关乎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存在的合理性,规约着学科构建的有效性。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是划分学科类型的根本依据,确证教育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是厘清教育学学科归属的前提和依据。教育学不仅不应归为社会科学,而且归为人文社会科学的提法也不妥当。以"人的培养"为核心的"精神世界"和"意义世界"是教育学独特的研究对象,它规约了教育学是基于理解和认同的人文科学属性。确证教育学的人文科学归属,旨在强调教育研究的价值涉入和"主体赋予性",有助于警醒教育研究中的"科学主义"、"文化虚无主义"等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