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411)
- 2023(3564)
- 2022(2832)
- 2021(2844)
- 2020(2538)
- 2019(6124)
- 2018(6248)
- 2017(12497)
- 2016(6735)
- 2015(7813)
- 2014(7849)
- 2013(7543)
- 2012(6576)
- 2011(6092)
- 2010(6474)
- 2009(6097)
- 2008(5987)
- 2007(5493)
- 2006(4821)
- 2005(4409)
- 学科
- 济(30517)
- 经济(30493)
- 管理(21048)
- 业(20128)
- 企(17845)
- 企业(17845)
- 方法(17565)
- 数学(15631)
- 数学方法(15145)
- 理论(7583)
- 财(7391)
- 中国(6907)
- 农(6721)
- 学(6263)
- 业经(5984)
- 务(5236)
- 财务(5198)
- 财务管理(5190)
- 企业财务(4955)
- 制(4952)
- 贸(4674)
- 贸易(4670)
- 和(4534)
- 易(4530)
- 教学(4477)
- 农业(4342)
- 技术(4272)
- 教育(4220)
- 银(3968)
- 银行(3967)
- 机构
- 大学(101467)
- 学院(101035)
- 管理(39515)
- 济(38083)
- 经济(37224)
- 理学(34057)
- 理学院(33731)
- 管理学(32771)
- 管理学院(32601)
- 研究(28579)
- 中国(22046)
- 京(21076)
- 财(18446)
- 科学(17895)
- 江(15014)
- 财经(14813)
- 所(14231)
- 范(14198)
- 师范(14099)
- 北京(13386)
- 经(13323)
- 业大(13135)
- 中心(12983)
- 研究所(12809)
- 州(12536)
- 农(12295)
- 经济学(11406)
- 师范大学(11166)
- 财经大学(10971)
- 技术(10814)
- 基金
- 项目(63178)
- 科学(49914)
- 研究(46226)
- 基金(45471)
- 家(39009)
- 国家(38715)
- 科学基金(33975)
- 社会(28616)
- 社会科(27207)
- 社会科学(27197)
- 省(25126)
- 教育(23274)
- 基金项目(23098)
- 自然(22455)
- 自然科(22004)
- 自然科学(22002)
- 自然科学基金(21594)
- 划(21092)
- 资助(20220)
- 编号(19517)
- 成果(16304)
- 重点(14201)
- 部(13854)
- 课题(13663)
- 创(12989)
- 发(12456)
- 教育部(12231)
- 项目编号(12174)
- 大学(12163)
- 创新(12103)
共检索到1467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张栋
在余华的小说中,存在着一种独特的"簇拥模式",这种模式由于对立双方力量的不同而形成两种形态,分别是"围"的效果与"放"的效果。这两种不同的效果其实展示出了余华在不同创作时期的不同思考,尽管有不同,但仍然是作者对人的生存境遇思考的结果,仍是出自作者的内心。
关键词:
余华 簇拥 “围” “放”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张天羽
《西游记》中石猴对自我的认识与突破,及对其所处社会环境本质关系的探问都是一个"识破"的过程。这一"识破"模式同样存在于其他神魔小说中,以狐怪类小说为例,"识破"是故事叙事的转折点。对"识破"从叙事模式到意识观念的溯源,可以探知这一观念存在于《左传》《山海经》等书中,包涵着上古朴素唯物观和世界观,可以从新的角度理解神魔小说情节结构,把握小说的思想内涵。
关键词:
识破 妖与人 神魔小说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张纪梅
台湾作家陈映真的思想始终与社会现实相联系,立足于最基本的人。陈映真笔下出现的死亡意象不仅反映了他的精神世界、生死观,而且蕴含着对芸芸众生的生存状态的关注。文章选取白头翁、乌鸦、猫、芦花、竹花这几个典型的死亡意象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陈映真 死亡 意象 人文关怀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徐渊
娱乐性是金庸在谈及文学及武侠小说时所一直强调的一个问题,而且非常具体地体现在他所创作的武侠小说中。金庸小说的娱乐性很强,这源于金庸自觉而大量地调动和运用了一些娱乐元素,主要在于以悬念和巧合展开叙事,极力挖掘并描绘人物的情爱世界,极富神奇性与想象力的武功描写,以及充满喜剧性元素,尤其是设置喜剧性人物和赋予人物性格以幽默、诙谐、狡黠、机智等特质,从而使金庸小说既扣人心弦,又引人入胜。
关键词:
娱乐 悬念 巧合 爱情 武功 喜剧性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吕佳琪
女性成长是张翎作品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她笔下的女性书写展现出了女性心灵成长的内在发展路径,写出了年少懵懂的女性在他者境遇中的困惑与挣扎,将女性置于逃离的空间位移之中,展现女性在挫折中的反抗与成长。但是张翎笔下的女性成长并没有囿于两性视域之中,而是在普遍人性的立场上书写女性的觉“心”与回归,探求女性成长的日常生活空间与生存价值。
关键词:
张翎 女性 成长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邹晓华
中国大运河沟通南北,促进了人员流动和文化交流,使文学面貌发生新变,通俗文学市场活跃。明清时期小说创作繁荣,涌现出大批作者群,且多分布在运河流域,与大运河关系密切。大运河作为自然物象构成明清小说创作的地理背景,成为见证时代和人物的典型环境。明清小说中的大运河带有特定的文化含义,形成独特的文化意象,如历史意象、英雄意象和商贾意象等。这些意象构成运河文化的重要内容,承载着民族记忆,反映着民族精神。研究明清小说中的运河文化意象,对于现阶段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大运河 明清小说 文化意象 英雄侠义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郭萌 赵学勇
由生态学和美学相交叉而形成的新学科——生态美学,把文学批评的视野扩展到生态学的领域,为文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美学范式和考察视角。透过生态美学这一视角,以邱华栋的都市小说为例,着重考察"新生代"都市小说创作中所体现的生态美问题:一是在表现了物化都市对自然的远离及对人的自然本性的异化之后,试图通过特定主题及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努力探寻都市社会的自然生态之美。二是在揭示了物化都市中人们始终处于空虚、失落、漂泊、流浪的精神状态之后,试图重构审美文化的价值形态,倡导生态关怀和人文关怀,从而构建起人与自然、人与社会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赵紫薇 方维保
作家魏微的小说具有独特的叙述特征和伦理表达方式。在她的小说中常有固定的关系模式——老夫少妻或姐弟模式,而透过这两种不对称的两性关系,作家细致地表现了现代社会的生活压力和消费社会对浪漫主义时代之良善的道德品质的侵蚀和消磨。在情节营构上,魏微总是习惯于在叙述中设置“重逢”的桥段,包括与故人重逢、与故乡重逢两种形式。这些重逢故事通过小说主人公对待重逢的前后不同的心态和感受,消解了浪漫主义时代对故人、故乡的乌托邦想象。当“重逢”叙述被作家置于故事的高潮或收尾的时候,人物最终能够在素净平淡的情感基调中完成对日常的言说,生发出宁静悠远的美感。
关键词:
魏微 主题模式 重逢叙述 情感张力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苏菲
将日常生活体验阑入历史并非李劼人的独创,鲁迅、郭沫若、茅盾、郁达夫等的历史小说已凸显日常生活的价值,但李劼人无疑更具开拓性,他的"大河小说"系列在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日常生活、展示地域风俗等方面,都突破了中国传统史传文学的模式,创造了历史小说新的精神特质和艺术价值。但其历史叙事模式,并未成为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的主流,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历史长篇小说或有李劼人书写日常生活的形式,而当代历史小说,则基本回复到了传统历史小说的套路上。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李卫国
新时期乡土小说生存或毁灭叙事模式中所谓的生存,是指乡土小说对美好乡土社会的继承、向往和营造;而其所谓的毁灭,则是指乡土小说对破坏乡土社会行为的批判、背弃和决绝。生存或毁灭叙事模式的运用,为新时期乡土小说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即乡土小说在为人们描画一个永远被回忆、幻想和守望的毁灭的乡土社会的同时,其虚构、想像和前瞻性叙事,又为乡土社会的生存,预留了必要的空间。
关键词:
新时期乡土小说 生存或毁灭 叙事模式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于迪
平路从首部小说《玉米田之死》创作以来,其浓烈的台湾情结与政治关切贯彻始终,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断涉及性别书写,在《行道天涯》《百龄笺》《何日君再来》《婆娑之岛》等小说中不断实现从私领域到公领域的跨越。《东方之东》中细腻挖掘女性空间、呈现女性不断书写的意义及描摹复杂的两性关系,通过故事、信件、简报、小说等不同形式的叙事话语,众声喧哗,在古与今的虚实交错中呈现性别关系、父子关系、台海关系等诸多复杂的纠葛,平路始终如一的台湾关怀跃然纸上。
关键词:
性别 政治 话语 平路 《东方之东》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吕佳琪
《候鸟》和《织巢》是香港作家西西的两部长篇自传体小说,以童年和回忆视角书写了林素素一家从内地移居香港的迁徙经历。战乱时代的迁徙体验在西西的回忆中形成了创伤记忆。这些创伤记忆体现在人物的成长变化中,也见证了历史真实的不同侧面。"候鸟"和"织巢鸟"是西西身份意识的隐喻,表现了西西由中原过客身份到香港属民身份的建构过程。
关键词:
西西小说 创伤记忆 见证文学 身份意识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崔荣胜 罗伟文
网络玄幻小说借助想象力创造出奇幻的世界,这种异质空间的创造契合福柯的异托邦理论。网络玄幻小说通过创造异于现实的异质空间来对现实进行抽象表征,又借助代入感实现对读者进入的控制,并在内容上对现实压抑进行有意解放,由此完成异托邦世界的建构,发挥异托邦所具有的补偿价值与认识价值。将异托邦理论引入对网络玄幻小说的研究中,不仅有助于加深对网络玄幻小说的认识,而且可为网络玄幻小说的创作与研究提供一定借鉴。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鲁学冬
“出走”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要创作主题,呈现出多种形态特征。毕飞宇小说《平原》对“出走”进行了新的书写,展现其发展与变化,将“出走”主题引向更加深广的领域。对该主题的探讨可以为毕飞宇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更好地探究其小说的精神与艺术世界。
关键词:
毕飞宇 《平原》 “出走”主题
[期刊] 大学图书馆学报
[作者]
陶荣湘
在概述近年来图书馆题材网络小说现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网络小说中呈现出来的"图书馆"形象特征,并指出网络小说对图书馆形象的刻画既有正面的描述与期盼,也有负面的扭曲和夸张。虽然小说的质量良莠不齐,但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读者对图书馆的想象空间。
关键词:
网络小说 图书馆形象 文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