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3(1658)
2022(1348)
2021(1254)
2020(1154)
2019(2432)
2018(2436)
2017(4599)
2016(2647)
2015(3080)
2014(3182)
2013(3104)
2012(3204)
2011(2846)
2010(2971)
2009(3001)
2008(3234)
2007(3122)
2006(2784)
2005(2700)
2004(2586)
作者
(8063)
(6588)
(6459)
(6348)
(4405)
(3149)
(3078)
(2549)
(2513)
(2464)
(2332)
(2279)
(2273)
(2256)
(2139)
(1985)
(1886)
(1864)
(1839)
(1806)
(1754)
(1633)
(1606)
(1593)
(1583)
(1515)
(1498)
(1364)
(1302)
(1282)
学科
(12370)
经济(12357)
管理(7494)
(6261)
企业(6261)
(5769)
理论(4875)
方法(4522)
教育(4499)
(4315)
中国(3955)
文化(3707)
业经(3412)
(3162)
(2739)
(2526)
金融(2524)
(2505)
银行(2505)
(2461)
(2443)
经济理论(2369)
产业(2339)
市场(2268)
思想(2249)
(2229)
企业经济(2141)
数学(2140)
数学方法(2091)
地方(2054)
机构
大学(47045)
学院(44839)
(16039)
经济(15618)
研究(15323)
管理(12918)
中国(11318)
(10466)
理学(10164)
理学院(9962)
管理学(9745)
管理学院(9626)
(9445)
(9432)
师范(9420)
科学(8924)
(7910)
(7618)
师范大学(7584)
财经(7293)
研究所(6936)
北京(6881)
(6499)
(6327)
中心(6295)
教育(5879)
(5587)
经济学(5524)
财经大学(5264)
(4846)
基金
项目(22940)
研究(19138)
科学(17849)
基金(15916)
(13214)
国家(13033)
社会(12323)
社会科(11532)
社会科学(11528)
科学基金(10685)
教育(9326)
成果(8647)
(8506)
编号(8246)
基金项目(7850)
(7488)
资助(6439)
课题(6194)
自然(5508)
(5458)
重点(5385)
(5372)
自然科(5370)
自然科学(5370)
(5304)
项目编号(5281)
自然科学基金(5277)
(4809)
规划(4805)
教育部(4801)
期刊
(23270)
经济(23270)
研究(18717)
教育(10368)
中国(9438)
学报(8432)
(8423)
大学(6727)
科学(6718)
学学(6013)
管理(6005)
财经(5508)
(4837)
(4578)
金融(4578)
图书(4480)
(4456)
书馆(3788)
图书馆(3788)
问题(3405)
经济研究(3363)
技术(3132)
(3054)
(2796)
论坛(2796)
业经(2733)
(2722)
农业(2667)
社会(2493)
现代(2276)
共检索到763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伍晓明  
本文简述英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伊格尔顿在其有关文化的若干专著中对这一观念的意义和历史所做的出色分析。在汉语中谈论西方作者在自己语言中所讨论的文化观念,我们需要对所谓文化差异予以充分注意,因为现代汉语中我们所熟悉的"文化"一词其实已经是英语"culture"(或法语culture、德语Kultur)一词的翻译。伊格尔顿对"文化"这一观念的分析首先是对其所包含的一系列二元对立的解构,从人们所习惯的文化与自然的对立开始。在转而分析这一观念的历史时,伊格尔顿描述了自欧洲启蒙运动以来,"文化"如何从"文明"的同义词转变为反义词。在十九世纪,"文化"一词最终成为"对早期工业资本主义的浪漫主义的、前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的名称"。本文最后的部分提示了阅读伊格尔顿的文化论述对于我们思考自身的文化问题的可能启发。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唐立华  刘岸  杨元  
对明式家具的研究不应仅局限在技艺层面,更重要的是其设计思想以及对当代设计的影响。明式家具技艺从设计到制作都系统地体现了生态文化思想。明式家具的设计简约而不简单,是中国先哲道法自然造物思想的经典之作。明式家具节省和爱惜珍贵材料,使其材料性能发挥至极致,整个制作过程在充分尊重木材自然属性的基础上独具匠心,既克服了木材的缺陷,又使产品浑然一体。明式家具的装饰十分考究,均以自然元素为主,装饰技艺与题材的自然美相得益彰。明式家具既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集大成者,也是生态文化观的集大成者。在木材资源日益紧缺的今天,明式家具的生态文化观对于当代家具设计尤其是实木类木质家具设计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期刊] 涉外税务  [作者] 王逸  
比格·纳瑞①将税收文化看成是影响国家税收制度与税务管理的正式与非正式制度的总和。当一国遭遇外国税收制度时,会产生税收文化冲击,在转轨进程中还会出现税收文化滞后。我国在税收制度改革时必须从多方面考虑到税收文化问题。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正>人类传统观念认为,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由人类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人类社会与历史的积淀物。一个民族,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历史、现实与未来。国家的富强,必然要有强大的文化来支撑。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时代和全局的高度,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关键词: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吴声怡  邓燕雯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萍  陆卫明  
陈独秀作为五四时期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激进主义者 ,他的中西文化观对新文化运动发展有着内在指导意义。文章从陈独秀的文化社会整体观出发 ,考察了其中西文化观的内容 ,并对此作了分析。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吴成福  吴若旻  
本文提出了基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先进文化的粮食文化观,即:"民以食为天"之粮食政治文化观;"农业乃百业之基,粮食乃农业之基"之粮食经济文化观;"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之粮食行政文化观;"宁流千滴汗,不坏一粒粮"之粮食企业文化观;"技术创新为粮食保驾护航"之粮食科技文化观;"量入为出,食陈储新"之粮食消费文化观;"食以安为先"之粮食安全文化观;"节粮光荣,浪费可耻"之粮食道德文化观;"色、香、味、意、形、养"之粮食审美文化观;"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之粮食哲学文化观。论述了我国优秀粮食文化观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施粮食发展战略中的认识引领和理论指导作用。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王洪席  
学生学习力的提升、增强与振拔和学生关于学习的文化信念、价值观念与思维范型(即学习文化观)有着紧密关联。囚禁于苦楚学习文化观视域,学习者因对"苦学"信条的恪守与服膺以及对"苦学"路径的遵从和依赖,从而导致其学习力的贫困、乏力与积弱。立足于"享受"学习文化观,赋予人类学习以鲜明的内在满足性、精神超越性和自主反思性逻辑与品质,则可以驱动学生学习力呈现丰富和充盈之态。我国乐学思想生命力的释放、儿童兴趣取向课程教学观的构筑、教师专业引领作用的发挥、学生协同性学习方式的建立是促进学生学习力提升的有效路径。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周欢  周德刚  
传统文化是民族命脉,习近平传统文化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新时代文化自信和中国精神为动力,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陈勇军  
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在于肯定人的价值,重视发展个人的潜能,使每个人既能珍惜自己族群的文化,也能欣赏并重视其他族群的文化。培养具有多元文化观和多元教育能力的教师是实践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的关键,不仅要设计出具有多元文化精神与内涵的教师培训课程,而且要根据教学实际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马洪范  
文化对经济、政治、社会具有深层次的影响作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财政作为政府履行职能的政策工具和调控手段,在此过程中如何履行职责,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本文认为,财税政策需要在宏观调控协调配合的基础上,有效发挥政府、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充分调动企业、公众的创造创新能力,以实现文化发展繁荣、经济社会转型与和谐社会建设。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田晓膺  
~~
关键词: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樊耘  张克勤  于维娜  
已有研究仅从理论上概括性地分析传统文化观和员工沉默之间的关系,鲜有研究采用数据证实两者关系,更少有研究关注两者之间关系的方向和强度。文章基于341份员工样本的层次回归分析表明:并不是所有传统文化观都对员工沉默有正向影响,仅情面意识和权力距离倾向对员工沉默有正向影响,而集体主义倾向、儒家文化观则对员工沉默有负向影响;同一传统文化观对员工沉默各个维度的影响也不同,权力距离倾向对漠视沉默的正向影响显著大于对防御沉默的正向影响,情面意识对防御沉默的正向影响显著大于对漠视沉默和默许沉默的正向影响。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刘辉  
留学生教育的特点及其带来的文化方面的碰撞要求我们必须从文化的层面来思考留学生素质教育问题,必须以人文素质为中心,以文化的间性理论为基本原则,以“和”为主要特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