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094)
- 2023(18661)
- 2022(15582)
- 2021(14247)
- 2020(11776)
- 2019(26392)
- 2018(26272)
- 2017(49628)
- 2016(27361)
- 2015(30996)
- 2014(31622)
- 2013(30871)
- 2012(29228)
- 2011(26379)
- 2010(27362)
- 2009(26071)
- 2008(26248)
- 2007(24819)
- 2006(22591)
- 2005(21207)
- 学科
- 济(130403)
- 经济(130173)
- 业(98352)
- 管理(95272)
- 企(87789)
- 企业(87789)
- 方法(44414)
- 财(37257)
- 业经(36873)
- 中国(36246)
- 农(35840)
- 数学(33643)
- 数学方法(33271)
- 制(30119)
- 地方(29751)
- 务(25072)
- 财务(25010)
- 财务管理(24956)
- 学(24417)
- 农业(24368)
- 理论(24248)
- 企业财务(23660)
- 银(22171)
- 银行(22141)
- 体(22110)
- 融(21753)
- 金融(21745)
- 技术(21648)
- 行(21356)
- 和(21277)
- 机构
- 学院(407178)
- 大学(403617)
- 济(171261)
- 经济(167455)
- 管理(150918)
- 研究(139230)
- 理学(125588)
- 理学院(124192)
- 管理学(122220)
- 管理学院(121445)
- 中国(111732)
- 京(87497)
- 财(86870)
- 科学(79852)
- 所(71247)
- 江(67965)
- 财经(66072)
- 农(64150)
- 中心(63615)
- 研究所(62543)
- 经(59405)
- 北京(56260)
- 范(54411)
- 州(53912)
- 师范(53880)
- 业大(52753)
- 经济学(52283)
- 院(49536)
- 农业(49423)
- 财经大学(48084)
- 基金
- 项目(242103)
- 科学(190603)
- 研究(184745)
- 基金(172824)
- 家(147502)
- 国家(146040)
- 科学基金(126008)
- 社会(118509)
- 社会科(111517)
- 社会科学(111480)
- 省(96357)
- 基金项目(89496)
- 教育(85739)
- 划(78849)
- 自然(77087)
- 编号(76398)
- 自然科(75295)
- 自然科学(75274)
- 自然科学基金(74002)
- 资助(71128)
- 成果(65058)
- 发(55282)
- 课题(54808)
- 重点(54356)
- 部(53585)
- 创(51720)
- 制(48856)
- 性(48161)
- 国家社会(48104)
- 创新(47618)
- 期刊
- 济(218634)
- 经济(218634)
- 研究(134205)
- 中国(96943)
- 财(73754)
- 管理(65395)
- 农(61722)
- 学报(58600)
- 科学(54632)
- 教育(53837)
- 融(46473)
- 金融(46473)
- 大学(46045)
- 学学(42732)
- 农业(41088)
- 技术(39347)
- 财经(35964)
- 业经(35121)
- 经济研究(33422)
- 经(31203)
- 问题(27264)
- 业(23087)
- 技术经济(22434)
- 贸(22170)
- 世界(20660)
- 图书(19962)
- 国际(19934)
- 现代(19567)
- 版(19237)
- 商业(19149)
共检索到6699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陈华根
国家要建设,人民的生活要改善,都需要大量的资金。资金的取得,一方面是实行改革开放,吸收国外资金,而主要的是国家财政收入。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提供者,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导力量。因此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就尤为重要。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刘诗白
经济学的理论创新有力地推动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已经成为最富影响力的一门学科,成为时代的显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理论升华,这一崭新理论的确立使改革的目标模式得以明确,各项重大措施得以有序和顺理成章地推出。基于我国现阶段的新情况和发展新要求,在经济学的理论研究中应该总结当代的实践经验,深化对市场经济的理论认识,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关键词:
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 发展 理论探索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叶裕民 李晓鹏
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经历了一条先农村、后城市,然后进行统筹城乡综合改革三大阶段。统筹城乡发展成为探索中国推进制度转型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战略。统筹城乡发展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主要路径是政府主导建立社会主义城乡统一大市场,规范市场运行,弥补市场失灵,同时推进基层民主建设以弥补集权管理制度不足。制度贡献将成为统筹城乡发展对推进国家现代化进程的最大贡献。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毛益新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建筑企业管理工作面临全新的观念、机制和要求。如何根据市场经济的特性,及时把握当前深化改革的有利契机,进一步探索和建立一个高效运行的企业管理机制,显得十分紧迫和重要。对此,本文作如下三点探讨。 一、当前建筑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新旧体制转换中,企业管理面临许多新情况、新矛盾。无论在认识、思路方面,还是在机制和实际操作方面,都未跟上市场经济步伐。具体表现为:
[期刊] 审计研究
[作者]
邓国准
湖北省审计学会于1993年8月4日至7日在崇阳县金沙镇召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企业审计研讨会,中南财经大学、军事经济学院的教授、部分地、市、县审计局的局长、业务骨干、审计署驻武汉特派办、省局商贸处、科研所的代表出席了会议。这次会议之前四个课题组及许多地市都作了充分准备、选择的研究课题紧扣当前经济形势,抓住了大家都十分关切的问题;撰写了一批具有一定水平的论文,为开好会议奠定了基
[期刊] 审计研究
[作者]
黄友仁
党的十四大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提出强化审计和经济监督,加快济发展包括审计咨询业在内的第三产业。在经济特区要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大胆地进行各项改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对特区企业审计的要求是什么,如何学习和借鉴国外企业审计的先进经验,今后特区企业审计制度如何改革,本文试对这些问题作一探讨。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吴宪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已被党的十四大所肯定。而进一步探讨和论证这一体制的内涵特征和框架结构,则是本文的目的。一、目标模式的内涵和特征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万祥娟
党的十四大确定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出,是由我国14年来改革开放的实践而得出的结论,它的理论依据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中关于“计划与市场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观点。在党的十四大的政治报告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已成为全党的共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目标的确立,必须依靠理论上的突破,而这一目标的实现,更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因此,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探讨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基本特征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耀中
一、关贸总协定的理论基础是市场经济二次大战以后,许多国家为了尽快恢复战争的创伤和加速经济的发展,纷纷致力建立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稳定和协调的国际经济贸易环境.当时,在美、英等国的积极倡导之下,先后有23个国家(包括中国)参与了为实现上述目标的有关磋商和谈判,并于1947年10月23日在日内瓦签订了一项关于调整缔约国各方对外贸易政策和国际经济贸易关系方面的相互权利与义务的国际多边协定,即《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目的在于通过不断减让关税而逐步实现贸易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杨新铭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打破了历史终结论的预言,实现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的一个伟大创举。回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探索到上升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过程,可以发现,要解码中国由计划经济成功转型到市场经济的原因,就必须深入分析转型过程和党在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发挥的独特作用。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摸着石头过河"为主要策略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一个渐进的帕累托改进式过程,符合逐渐发挥市场作用的经济自然演进规律,弥补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天然不足。随着改革不断深入,支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性制度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互补性制度和保障性制度就成为未来制度建设的重点。这既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又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可以在最大限度发挥市场配置资源效率条件下使发展成果更多由人民共享,发挥"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双重制度优势。
[期刊] 审计研究
[作者]
廖洪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在阐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时指出: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为企业审计提出了新的要求,计划经济下企业审计模式虽然发挥过很大的作用,但其目标、内容、方法等已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必须建立新的企业审计模式为我国经济发展服务。本文对此试作初步探讨。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琳 冯璐 李皎
文章对2012年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深化探索阶段的理论创新、政策践行及绩效分析进行了系统研究。在理论层面,对经济"新常态"的基本认识是这一时期深化改革的思想前提,"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是其全局引领,而"现代化经济体系"构想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则是在这一全局引领下在内部和外部两个方向的理论拓展。在践行层面,以"现代化经济体系"构思为指导的"六个体系、一个体制"的建设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导下的"一带一路"建设是这一时期深化改革的关键性政策践行。这些政策践行是理论创新的现实体现,同时又为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提供了实践源泉,两者之间动态互动,共同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发展。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马艳 刘泽黎 宋欣洋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进行以计划经济为基本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建设,在带来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制度僵化、计划无法与实际需求匹配等问题。针对经济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我国围绕如何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进行了若干次尝试性的探索,并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商品生产、价值规律、按劳分配和经济体制改革等问题进行了讨论。这不仅帮助我国从实践的挫折中快速恢复,而且为后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想奠定了基础。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沁悦 丁林峰
文章将1978年至1992年界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自觉探索阶段"。通过综合分析该阶段体制改革思想的变化路径和理论逻辑、各项具体政策的推进过程以及经济绩效,阐明了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性。在思想轨迹方面,改革目标的市场化取向不断增强,经历了从"完善计划经济体制"到"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形成了包含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等在内的成体系的指导理论。在政策实践方面,经历了农村经济、国有企业、非公有经济和价格机制改革等具体改革过程,摸索和总结了正确有效处理"计划"与"市场"关系的经验和教训。在经济绩效方面,分析了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巨大成效及其与市场化改革推进的内在关联性,从而阐明了进一步改革的方向。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杨崇豪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能源亚宏观管理的探索江苏省常熟市节约能源监测站杨崇豪一、节能管理面临的新形势目前,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已经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新阶段。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国务院已颁布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