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011)
- 2023(4434)
- 2022(3745)
- 2021(3706)
- 2020(3043)
- 2019(7131)
- 2018(6850)
- 2017(12851)
- 2016(6937)
- 2015(8090)
- 2014(7900)
- 2013(8115)
- 2012(7764)
- 2011(7446)
- 2010(7369)
- 2009(7018)
- 2008(7098)
- 2007(6152)
- 2006(5689)
- 2005(5388)
- 学科
- 济(35402)
- 经济(35369)
- 管理(18218)
- 业(15447)
- 方法(14988)
- 数学(13389)
- 中国(13339)
- 数学方法(13295)
- 企(11699)
- 企业(11699)
- 贸(9450)
- 贸易(9444)
- 易(9317)
- 农(7668)
- 财(7093)
- 制(6920)
- 学(6478)
- 业经(6064)
- 关系(5771)
- 银(5729)
- 银行(5729)
- 环境(5703)
- 行(5622)
- 融(5536)
- 金融(5535)
- 出(5475)
- 发(5248)
- 和(4949)
- 体(4926)
- 策(4744)
- 机构
- 大学(113298)
- 学院(107540)
- 济(56116)
- 经济(55332)
- 研究(45145)
- 管理(36976)
- 中国(35639)
- 理学(30806)
- 理学院(30383)
- 管理学(30121)
- 管理学院(29893)
- 京(25680)
- 财(24578)
- 科学(23445)
- 所(22418)
- 研究所(20205)
- 财经(19898)
- 经济学(19663)
- 经(18381)
- 中心(18376)
- 经济学院(17599)
- 北京(17344)
- 院(16130)
- 范(15451)
- 师范(15386)
- 财经大学(14845)
- 江(14523)
- 科学院(13775)
- 农(13352)
- 师范大学(12957)
- 基金
- 项目(65062)
- 科学(52534)
- 基金(50698)
- 研究(49471)
- 家(44372)
- 国家(44081)
- 科学基金(36991)
- 社会(34753)
- 社会科(33116)
- 社会科学(33110)
- 基金项目(25297)
- 教育(22255)
- 资助(21684)
- 自然(21197)
- 自然科(20729)
- 自然科学(20722)
- 自然科学基金(20394)
- 省(20063)
- 划(19325)
- 中国(17691)
- 编号(17606)
- 部(16969)
- 国家社会(16307)
- 成果(15847)
- 重点(14984)
- 教育部(14937)
- 发(14331)
- 人文(13449)
- 社科(13084)
- 重大(13017)
共检索到1749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吴传清
任美锷1944年提出的以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孙中山的工业区位思想为理论基础的中国六大工业区划方案是民国时期最为系统、全面的工业区划方案。该区划方案遵循工业区位选择兼顾经济条件与国防安全、工业建设注重全国的一贯与区域间分工协作原则,根据各区域资源环境等条件的特殊性与差异性规划了各区域工业适宜发展重点。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吴传清
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是西方古典区位理论中的一枝奇葩。该理论自20世纪30年代传入中国后,成为许多学者探讨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工业布局问题的理论基础。任美锷是系统研究韦伯工业区位理论的代表性学者。他评介了韦伯工业区位因素理论、区位三角形模型以及韦伯理论的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阐释了韦伯的运费指向论及劳动费指向论;从运费的决定因素、工业的动力指向、非经济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动态的工业区位等方面拓展了韦伯理论。其研究成果代表了20世纪40年代中国学者对韦伯工业区位理论的认知水准。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佘之祥
任美锷先生是我国现代地理学的先驱,对我国地理学的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他在地貌学、海洋沉积动力学方面的卓越成就已为人所共知,文章着重介绍他在人文地理方面的造诣和贡献,相信对当今的地理学发展也有所启迪。
关键词:
任美锷 人文地理 贡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谢高地 张昌顺 张林波 苏德 曹淑艳 冷允法 肖玉
论文采用生态大区—生态地区—生态区三级区划系统,根据气候、地形地貌、生态系统特点等特征的定量与定性指标,采用自上而下逐级划分,将全国划分为了4个生态大区(东北部湿润半湿润生态大区、北部干旱半干旱生态大区、南部湿润生态大区和青藏高原生态大区)、11个生态地区和63个生态区。此一保持县域边界完整性的生态区划方案可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提供依据,命名方面更加注重惯用名称的应用,边界划分保持县域完整性,以便使生态环境的数据能与以县为行政单元统计的社会经济数据更好地融合,有利于生态管理的实施,可为明晰各区域的生态功能定位、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国家或区域战略决策、生态资源保育、生态环境...
关键词:
生态区划 生态大区 生态地区 生态区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梁仁彩
工业区是一个工业生产高度集中的地域,它的生产地域组合比较复杂。本文仅就工业区生产地域组合的特征、方式、内容和合理组合进行一些初步探讨。
关键词:
工业区,生产地域组合,工业地域综合体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文奎
创建现代化工业区位论理论基础的首推德国人卫勃(Alfred Weber,1868——1958)。卫勃工业区位著作主要有两部,第一部是1909年发表的《工业区位理论,第一部区位的纯粹理论》。这是关于工业区位论理论的最基本的著作,后人所提卫勃的理论皆指此书。第二部是1914年发表的《工业区位理论,区位的一般理论及资本主义的理论》。第一部纯属理论探讨。第二部则为结合实际的研究,对德国1861年以来工业区位对资本主义国家人口聚集以及其他若干工业区位问题进行综合分析。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姜蓓蕾 耿雷华 卞锦宇 刘恒 赵志轩 贾仁甫
以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1997-2010年的工业发展规模、资源环境、工业结构、技术投入、环境以及经济杠杆等方面的指标数据为分析样本,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工业用水效率驱动因素进行筛选分析,认为水资源条件和高耗水行业的比重对工业用水效率的提高呈现负向作用,且水资源条件约束性是持久性的,高耗水行业比重的负向作用呈现出加强的趋势;工业科技投入和技术进步对提高工业用水效率具有正向作用,且从时间上看,推进作用持续明显。根据2010年全国及各省区的主成分综合得分,在聚类分析法基础上,将全国划分成5个区域:区域Ⅰ资源压力是工业用水效率的主要驱动因素,未来效率的提升空间较小;区域Ⅱ工业产业规模和资源压力是主要驱...
关键词:
工业用水效率 驱动因素 区划 主成分分析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米文宝 侯雪 米楠 冯翠月
以西北地区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布局为基础,探讨适合西北地区主体功能区划的方法,提出了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以县域为研究单位,对西北地区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综合分析评价,然后进行空间分析(如主成分分析,叠加分析,缓冲区分析)的综合区划方法,以此为依据制定西北地区主体功能区划方案,提出各类型区的发展方向与政策。
[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作者]
蔡炳权 任保平
老工业基地是中国工业化的发动机和载体,在中国工业化发展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技术的进步、市场需求的变化,这些老工业基地现在都出现了产业衰退的危机,面临着转型与结构调整的任务。通过对中国各大老工业基地总体态势和个性差异的分析评价,研究了中国老工业区整体转型与结构调整的政策取向。
关键词:
老工业区 经济结构 个性差异 转型 政策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陈耀 陈钰
随着国家加大区域协调发展布局的力度,各地区积极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区际产业转移与承接的步伐加快,我国工业的区域结构总体上趋于均衡和协调。但在宏观经济下行和转变发展方式的双重压力下,各地区工业的发展和结构调整仍面临着不少的问题和困难,要按照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根据各地区的发展阶段实现不同类型区域转型发展的目标,推动工业区域结构朝着更加均衡、高效和可持续方向优化。
关键词:
工业区域结构 转型升级 工业人口匹配系数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顾大治 陈刚
针对城市旧工业区更新发展中存在的物质环境更新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局部地区更新与地区整体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结合当前文化需求不断提高的国民经济发展阶段,探讨了文化规划的内涵及其对旧工业区再生的意义,提出以文化规划为主导进行旧工业区再开发的主张,并结合实例分析了文化规划主导下的以发展文化产业为特征的经济目标引导型、以引入文化事件塑造城市品牌为特征的社会发展引导型和以建设标志性文化设施为特征的物质环境目标引导型三种旧工业区的再生类型。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封志明
文章简要总结了中国土地资源利用分区工作 ,进而提出了中国土地资源利用区划的原则、依据和指标体系 ,确立了中国土地资源利用区划体系与分级。在此基础上 ,基于《全国土地利用详查》的分县汇总数据 ,以分县为单元 ,把自上而下的定性分析和自下而上的定量归并两种区划途径相结合 ,在县域土地利用结构类型聚类分析的基础上 ,承继前人的相关工作 ,提出了一个由12个土地利用区和67个土地利用亚区构成的中国土地资源利用区划新方案 ,编制完成中国土地资源利用分区图。该方案首次划分出了东南沿海区和藏东南—横断山区两个土地利用区 ,与以往的方案相比有所创新和发展 ;土地利用亚区的划分则强调国土开发的重点地区和土地严重...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许洺山 赵慈良 刘翔宇 阎恩荣
植被是海岛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海岛植被特征与大陆植被迥异,现有的陆域植被区划方案不能完全适用于海岛植被,亟须研究海岛植被区划方案,为海岛资源开发与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依据。以浙江省普陀山岛为例,基于123个样地的群落调查、全岛地形地貌普查以及5类微生境的长期气象观测数据,综合提出海岛植被区划需遵循地域分异的相对一致性、植被类型和植物区系相统一、生物因子与非生物因子相结合的原则。制定了海岛植被区划的3级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为山体走势和气候;二级指标为海拔或地貌、植被类型;三级指标为微地形、群丛或群落。依据此方案将普陀山岛植被划分为东南坡温暖湿润区和西北坡冬季寒冷干旱区2个大区域,森林、灌丛、草丛等5个二级区域以及13个群落或群丛等三级区域,并详细阐述了每一级区域划分的依据,包括微气候、地形地貌、群落结构和物种组成等。针对区划结果,依据每一级区域中植被的特征提出相应的经营、管理措施,主要包括间伐、抚育、封育、自然演替等。
关键词:
植物学 普陀山岛 植被区划 方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