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754)
- 2023(2284)
- 2022(1918)
- 2021(1649)
- 2020(1407)
- 2019(3162)
- 2018(2986)
- 2017(5944)
- 2016(2953)
- 2015(3609)
- 2014(3386)
- 2013(3486)
- 2012(3035)
- 2011(2742)
- 2010(2901)
- 2009(2836)
- 2008(2693)
- 2007(2252)
- 2006(1894)
- 2005(1752)
- 学科
- 业(13391)
- 管理(12857)
- 企(12368)
- 企业(12368)
- 济(12362)
- 经济(12347)
- 销(5917)
- 供销(5913)
- 方法(5721)
- 贸(4822)
- 贸易(4822)
- 易(4761)
- 数学(4308)
- 数学方法(4268)
- 财(3743)
- 融(3712)
- 金融(3712)
- 业经(3250)
- 国际(3127)
- 中国(2909)
- 世界(2889)
- 理论(2751)
- 务(2686)
- 财务(2679)
- 财务管理(2676)
- 银(2634)
- 银行(2634)
- 农(2600)
- 行(2522)
- 和(2492)
- 机构
- 学院(44490)
- 大学(43811)
- 济(20291)
- 经济(20006)
- 管理(18580)
- 理学(16092)
- 理学院(15966)
- 管理学(15841)
- 管理学院(15754)
- 研究(13560)
- 中国(10948)
- 京(9073)
- 财(8784)
- 财经(6993)
- 科学(6611)
- 经(6313)
- 所(6269)
- 经济学(6002)
- 中心(5931)
- 北京(5792)
- 江(5723)
- 研究所(5629)
- 商学(5538)
- 商学院(5479)
- 经济学院(5392)
- 范(5379)
- 师范(5360)
- 财经大学(5176)
- 国际(5104)
- 贸(5031)
共检索到667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范云芳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推动了国际分工由产业之间、产品之间向价值链分工发展。这种以价值链为基础的国际分工主要表现为:要素合作、中间产品贸易增大、外包的迅猛发展等。在这种分工格局下,一国的比较优势不仅体现在产业、产品上,更多体现在价值链上。各国在价值链上所处的位置,决定了它在国际分工中的利益分配。中国目前在国际价值链上处于不利地位,自主创新是改变这种不利地位的根本出路。
关键词:
价值链 国际分工 要素合作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于富生 张敏
本文从价值链理论与会计管理理论出发,分析了一个基于价值链分析的会计管理框架,该框架以时间序列为基础,并结合了不同价值链的特点,具体包括事前的预测、决策和预算,事中的实时管理与控制,事后的分析与考评。与已有文献不同的是,本文对该框架的分析深入到了具体的组成部分与运行机制。
关键词:
价值链会计 管理框架 时间序列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付丽
一、全球价值链的发展趋势(一)国际贸易投资新规则为价值链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国际贸易、投资新规则体系的建立是对全球价值链(GVC)快速发展的回应。美欧试图通过《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TTIP)等超大型区域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来主导未来国际贸易、世界投资新规则体系的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黎峰
从增加值的角度出发,国际分工地位是决定一个部门生产和出口对国内增长贡献的重要因素,且反映了该部门生产和贸易的动力来源。通过对国际分工地位影响因素的理论及实证分析,发现部门的要素禀赋结构、国内生产配套水平与其国际分工地位显著正相关,其中国内生产配套水平对提升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更为重要,而部门的出口市场份额与其国际分工地位呈现负相关关系。为此,应进一步转变以规模为导向的贸易发展模式,努力提升我国要素禀赋结构及国内生产配套水平。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 国际分工地位 贸易增加值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唐铁球
本文突破现有研究多是从产业或产品层面评价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传统思路,采用兼顾出口与进口的净贸易指数,比较研究了全球价值链下中国制造业22个细分行业进出口贸易结构及其在价值链中不同生产环节的竞争力。结果显示,传统的出口总量统计法高估了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地位,尤其是高技术制造业存在出口与实际竞争力相背离的"统计假象"。在价值链环节,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价值链的低端环节,而零部件等高端环节存在较高的进口依赖度,呈现出明显的竞争劣势。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程惠芳 刘睿伣
文章利用WTO-OECD联合发布的2016版连续15年(2000-2014)的WIOT数据,运用WWZ等的16部分增加值贸易分解法将中美两国的制造业出口贸易额进行全球价值链分解,通过垂直专业化率(前向与后向)指标、GVC指数(参与和地位)指标,从整体与行业两个层面来剖析中美两国制造业融入全球价值链的程度与方式、所处地位和贸易收益等情况。分析结果显示:2000-2014年中美两国制造业的出口总值均明显高于出口所含的国内增加值,并且二者之间的差额在增加。中国制造业出口获利能力不及美国。中美两国制造业参与全球价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杨珍增
国际生产分割条件下,如果跨国公司将较高比例的复杂生产任务置于东道国完成,则当地的模仿者能够获得较多的生产信息,模仿难度较低,跨国公司会受到更多来自模仿者的威胁。东道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强能够阻止模仿者进入,提高一般价格水平,促使跨国公司将更大比例的复杂生产任务置于东道国,从而降低东道国出口中所包含的进口中间品含量,提升东道国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
关键词:
知识产权 生产分割 全球价值链 模仿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唐铁球
本文突破现有研究多是从产业或产品层面评价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传统思路,采用兼顾出口与进口的净贸易指数,比较研究了全球价值链下中国制造业22个细分行业进出口贸易结构及其在价值链中不同生产环节的竞争力。结果显示,传统的出口总量统计法高估了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地位,尤其是高技术制造业存在出口与实际竞争力相背离的"统计假象"。在价值链环节,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价值链的低端环节,而零部件等高端环节存在较高的进口依赖度,呈现出明显的竞争劣势。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朱有为 张向阳
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在美、日、欧等国的计算机、电子、汽车以及通讯设备等制造业领域先后出现了“价值链模块化”的趋势,这不仅加速了国际制造业分工格局的调整,还有力地带动了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以及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基于此,本文认为:我国应该抓住世界制造业价值链模块化的机遇,积极参与到国际制造业高端价值环节的分工中来,以提升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推动我国制造业升级。
关键词:
价值链模块化 国际分工 制造业升级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唐海燕 张会清
对40个发展中国家的实证研究发现,产品内国际分工对于价值链提升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但主要来源于高层次分工合作的贡献,并且这一作用的发挥要以人力资本、服务质量以及制度环境等支持性条件的满足为前提。中国在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过程中,价值链位置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交通服务质量的改进和偏向于高层次分工的政策引导起到关键作用,在人力资本和制度环境上还有进一步改善的潜力。
关键词:
产品内国际分工 发展中国家 价值链提升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王迎新 刘学智
国际分工是产生国际贸易的基础。本文从评析国际分工、产业价值链及国际产业转移的研究成果入手,回顾和评述了近年来学术界关于国际分工下产业价值链与全球价值链交集的研究成果;基于产业价值链的国际分工新格局,探讨了国际分工下产业价值链的特征,提出世界制造业的战略性重组致使制造业中心呈现多层次化、多极化的趋势,即产业价值链向新兴市场转移步伐加快,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产业价值链重新布局,以及发达国家制造业复苏等;本文还总结了产业价值链提升路径和中国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的策略。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张磊 徐琳
针对全球价值链分工与贸易对既有国际贸易统计体系产生的挑战,本文首先就目前国际货物贸易统计方法改革之进展进行讨论;其次,尝试就其对我国外贸统计的影响开展分析;最后,对各类改革方案之利弊进行讨论,并对未来我国外贸统计改革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 国际贸易统计方法 贸易增值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李惠娟 蔡伟宏
本文基于全球价值链下的增加值贸易视角,运用非竞争型投入占用产出模型,计算出中国服务业及其内部各部门的GVC地位指数,以准确评估出中国服务业的国际分工地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服务业的国际分工地位较低,特别是住宿餐饮业、租赁与商务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业,处于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的下游环节。中国服务业的国内价值增值、国外价值增值的明显偏高导致中国服务业国际分工地位难以提升。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高翔 张敏 李之旭
本文从全球价值链生产引致的内外产出差异视角出发,分析了中国制造业和服务业在全球分工中的位置演变特征,并与主要经济体进行国际比较。研究发现,中国的全球价值链上游度和全球价值链下游度在2000—2014年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表明生产链条正不断向生产侧和消费侧双向延伸。从“产出供给链”看,全球价值链生产引致的国内生产阶段数要多于国外生产阶段数,内外联动效应明显;从“投入需求链”看,全球价值链生产引致的国外生产阶段数要多于国内生产阶段数,然而国外对国内的带动效应并不显著。从全球价值链位置来看,制造业全球分工位置不断向下游偏移,而服务业全球分工位置的“上游化”趋势日益明显。进一步进行国际比较后发现,我国制造业生产链条全球最长,成为全球中间品供应和消费的枢纽,服务业的生产环节数要少于G7等发达国家,但高于“金砖”“新钻”等发展中国家,并且服务业更加侧重通过需求侧参与全球分工。此外,制造业和服务业细分行业的全球分工位置演变趋势呈现多维特征。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 产业分工位置 生产链条长度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刘洪愧 朱鑫榕 郝亮
贸易增加值分解提供了研究GVC的新视角和新数据。利用最新的贸易增加值分解方法对世界投入产出表(WIOD)分解所获得的数据,分析了价值链的国家和地区差异及演变趋势。实证发现:(1)从VSS的来源视角,GVC在很大程度是地区价值链或者发达国家和地区价值链,但全球化的趋势在加强。(2)VSS与地区一体化程度正相关,且后者能显著提升来自地区内的增加值比重。(3)相对于地区内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隶属于国内价值链和全球价值链的行业数更少,但地区价值链类型的行业数更大。对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发达国家在扩大其全球外包的进程,发展中国家的价值链也在完善。但对于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这两类国家的竞争力差距...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 垂直专业化 地区一体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