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198)
2023(3021)
2022(2538)
2021(2271)
2020(1855)
2019(4146)
2018(4075)
2017(7608)
2016(4088)
2015(4818)
2014(4873)
2013(4920)
2012(4798)
2011(4540)
2010(4795)
2009(4598)
2008(4431)
2007(4300)
2006(3925)
2005(3661)
作者
(12116)
(10072)
(9903)
(9497)
(6417)
(4804)
(4702)
(3809)
(3703)
(3572)
(3430)
(3419)
(3279)
(3149)
(3075)
(3043)
(2972)
(2939)
(2922)
(2880)
(2720)
(2496)
(2328)
(2302)
(2297)
(2239)
(2217)
(2196)
(1954)
(1930)
学科
(18753)
经济(18725)
管理(12582)
(11697)
(9419)
企业(9419)
方法(7774)
(6221)
贸易(6218)
(6022)
数学(5549)
数学方法(5501)
中国(5458)
(5185)
金融(5183)
理论(4924)
(4845)
(4575)
业经(4536)
(4448)
(4186)
银行(4185)
(4080)
(3980)
(3819)
人民(3811)
教育(3609)
消费(3577)
结构(3535)
国际(3478)
机构
大学(69268)
学院(68284)
(30365)
经济(29851)
管理(23818)
研究(22784)
理学(19650)
理学院(19439)
管理学(19232)
管理学院(19095)
中国(18522)
(15251)
(14469)
财经(11886)
科学(11858)
(11375)
(10793)
师范(10742)
(10651)
(10265)
研究所(10074)
经济学(9729)
中心(9575)
北京(9500)
(8934)
经济学院(8708)
师范大学(8683)
财经大学(8656)
商学(7700)
(7675)
基金
项目(37102)
研究(30358)
科学(29239)
基金(26396)
(21730)
国家(21493)
社会(19822)
社会科(18824)
社会科学(18819)
科学基金(18295)
教育(14299)
(13801)
基金项目(13238)
编号(13106)
成果(11629)
(11613)
资助(10774)
自然(9796)
自然科(9590)
自然科学(9588)
自然科学基金(9399)
课题(9128)
(8735)
重点(8178)
国家社会(8162)
项目编号(8100)
(8070)
(8063)
教育部(7880)
人文(7783)
期刊
(39126)
经济(39126)
研究(25817)
中国(13127)
(11368)
教育(10553)
管理(9370)
学报(8943)
(8007)
金融(8007)
科学(7904)
大学(7216)
国际(7079)
经济研究(6979)
财经(6864)
学学(6470)
(6445)
(6226)
业经(6225)
(5960)
问题(5192)
技术(5081)
商业(4972)
图书(4394)
世界(4294)
农业(4156)
理论(3404)
书馆(3378)
图书馆(3378)
(3342)
共检索到1126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刘金山  杜林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消费是一切经济活动的起点和终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在畅通内循环、培育强大国内市场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本文基于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通过构造包含“生产-消费”关系、“要素-产品”市场的经济循环模型,厘清我国消费动能提升的8条循环路径,进而构造四象限图分析循环路径的发展优先序。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消费市场在需求侧与供给侧具备的基础条件,匹配“消费-消费”“收入-消费”“储蓄-消费”“物价-消费”四种路径方案,以期加快提升消费动能、推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胡汉辉  申杰  
利用数字金融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金融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2011—2018年中国28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并以国内大循环效率提升为视角,实证检验了数字金融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数字金融发展提升了国内大循环效率,进而畅通了国内国际双循环。并且,相较于贫穷地区,这种畅通作用在富裕地区更为突出。同时,加大环境规制力度将会强化数字金融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促进作用。机制检验显示,数字金融可以通过提高创新能力和创业活力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据此,从推动数字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数字金融中心建设、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提出政策启示。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蔡涟   张亚斌   刘子健   王振国  
本文依据开放系统中价值生产、分配、流通和使用四大活动在境内外供需对接构成的循环,理解和界定了国内、国际循环,在1965—2020年的长期视角下和1995—2020年的短中期视角下,对中国等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进行了国家(地区)层面和产业层面的测度、增加值分解及结构分解。研究发现:在长周期视角下,世界各国(地区)仍表现出国际循环依存度增大的经济全球化趋势;在短期视角下,中国国家层面和产业层面都呈现出国内循环依存度增大的由外向内转变的趋势。截至2020年,在整体层面上,中国的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经济体量已经分别位居世界第二和第一,其中,国内循环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较强,而国际循环经济增长的韧性相对不足;在产业层面上,中国的初级产品和资源产品产业以及全部三类制造业的国内循环经济体量和国际循环经济体量都是世界第一,但全部四类服务业的国内循环经济体量都显著小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服务业国内循环经济体量较小的主要原因是产业增加值率较低和国内消费总规模不足。兼顾上述国内国际循环的现状、短期和长期趋势,中国应在供给侧加强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产业融合,并在需求侧进一步提升国内消费规模。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郑尚植  常晶  
文章使用2021年版国家间投入产出(ICIO)表数据,采用分解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测度了发达国家、新兴国家与落后国家的国内和国际循环指标,并利用分解出口价值的方法测算和比较了不同国家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特征。研究发现:(1)发达国家的国内循环程度非常高,国际循环程度也在逐渐增强,发达国家拥有强大的市场基础和国际竞争力;新兴国家的国内循环程度逐渐提高,国内市场逐步崛起和壮大;落后国家国内循环程度逐渐下降且越来越依赖国际循环。(2)发达国家产业结构更为完善;新兴国家和落后国家产业体系的“中心-外围”格局突出,但是以中国为主的新兴国家产业结构持续优化。(3)虽然资本主义全球价值链存在明显的“中心-外围”问题,但是发达国家嵌入全球价值链位置正在下移,新兴国家嵌入全球价值链位置正在上移。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戴翔   华笑烨  
基于引入出口产品质量的异质性企业模型并进行适当拓展,文章从“量”和“畅”的双重维度,理论阐释国内国际双循环如何影响出口产品质量。研究表明:第一,国内国际双循环“量”及二者交互作用,能够显著促进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第二,对于不同地区,以及不同出口目的国,国内国际双循环“量”提升出口产品质量的效果存在显著差异。第三,国内国际双循环“量”对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具有单门槛效应,随着双循环相互促进水平提高,其对出口产品质量提升的弹性系数也越高。第四,畅通程度对经济循环“量”的作用发挥具有显著影响,具体而言,国内循环之“畅”不仅影响了国内循环“量”对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促进作用,还透过国际循环阻碍了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研究结论对于如何从“量”和“畅”的双重维度,真正发挥“双循环”重塑出口竞争新优势具有重要政策含义。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王捷  陈少晖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作为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话题,引发了学界的研究探讨热潮。学界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涵意蕴、生成逻辑、实施路径等方面入手,初步回答了“什么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何提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及“如何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三个基本问题。但既有研究存在内涵元素间界限尚不明确、生成逻辑不够深入、缺乏史料支撑、路径对策同质化与块状化明显、缺乏具体措施等不足。今后应深化内容要素分析,加强史料研究,着重多学科交叉融通,丰富研究方法,拓宽研究视域,突出实证效度以进一步拓宽和深化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研究。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江  
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能够为共同富裕注入新动能。文章基于2011—2022年我国272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多种计量模型实证考察新质生产力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新质生产力能够有效促进共同富裕。异质性分析表明,新质生产力对胡焕庸线以东地区的共同富裕影响效应更显著。由机制检验结果可知,新质生产力可通过经济内循环及经济外循环渠道间接赋能共同富裕。空间溢出效应检验结果表明,新质生产力具有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葛阳琴   何晓风   谢建国  
通过构建区域“国内国际双循环”测算模型,利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和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构建嵌入式投入产出表,本文研究了2002~2017年中国区域参与双循环的路径和特征,并分析了基于价值链分工视角的中国区域双循环联动。研究发现:(1)中国经济具有典型的“本地偏好”特征,国内循环起主导作用,国内循环中以区域内分工和贸易为主,国际循环中以最终品出口和简单GVC为主,整体上嵌入复杂NVC和复杂GVC的程度不够;(2)各区域参与双循环均以国内循环为主,但具体循环路径差异明显,且呈现出明显的地理分布特征,国内循环份额呈现出从中心向四周散射减弱的特征,国际循环份额呈现出从四周向中心集中减弱的特征;(3)制造业相对更多参与国际循环,以最终品出口和简单GVC为主,各区域部门的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存在一定的分离;(4)从NVC和GVC的耦合协调水平来看,除少数省份外,多数省份仍未实现双循环联动发展,但总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向双循环联动不断演进。文章的结果表明,如何进一步形成阶梯式区域分工、加强NVC和GVC的链接、促进内外有效联动仍然是中国政府构建新发展格局亟需解决的问题。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柳江   丁薇峰  
产业数字化能够凭借数字技术重新整合各类资源要素,引领产业协同发展和供需精准对接,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助力。基于我国2013—2022年30个省份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产业数字化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影响。结果显示:产业数字化能够显著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且能够通过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赋能国内国际双循环;空间效应检验结果显示,产业数字化对国内国际双循环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异质性检验显示,产业数字化对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偏高省份和人力资本水平较高省份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赋能效应更明显。研究结论能够为充分释放数字经济发展红利、赋能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有益参考。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韩兆安   吴海珍   云乐鑫  
基于中国区域投入产出表,本文测度了我国省际(区域)及不同产业的省内(区域内)循环、省际(区域间)循环和国际循环,并探究地区差异及来源。研究发现,2012年、2015年和2017年我国国民经济循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大循环占比均值为92.75%,省内循环占比由2012年的57.17%下降至2017年的54.40%,省际循环占比由2012年的34.74%上升至2017年的38.77%,省际间经济贸易呈上升趋势,全国统一大市场发展良好。分区域看,西北地区区域间循环占比最高,华南地区国际循环占比最高,华中地区区域内循环占比最高。分产业来看,农业的省际循环占比最高,制造业的国际循环占比最高,服务业的省内循环占比最高。我国省际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地区差异主要来源于组间,观察期内平均组间差异贡献率高达64.13%。本研究为制定差异化省际(区域)政策、产业政策提供现实依据,对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具有实际意义。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钱学锋   周文倩  
近年来,美国推动实施“友岸外包”政策,使得全球供应链不确定性增加。为明确这一政策产生的影响,本文构建包含投入产出关联、劳动力迁移和资本配置的一般均衡模型,通过切断投入产出关联,增加非关税壁垒以及提高关税3种方式刻画“友岸外包”,量化评估实施“友岸外包”政策给中国和世界带来的经济成本。研究表明:平均而言,3种刻画方式下,中国消费者福利分别降低4.76%、2.74%和2.90%,而世界各国消费者福利遭受的损失分别为11.07%、1.34%和5.93%。机制分解表明,贸易量效应、贸易条件效应和要素配置效应是“友岸外包”经济成本的主要来源。反事实模拟结果显示,畅通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循环将使“友岸外包”引起的福利损失分别降低27.09%和15.27%。其中,国内循环中要素市场一体化发挥的作用要大于商品市场一体化。此外,全面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可使“友岸外包”造成的福利损失降低43.80%。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张建华   赵英   刘慧玲  
在新发展格局下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要正确认识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各自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本文结合1995—2018年多区域投入产出数据,基于双循环视角构建产业结构变化的结构分解框架,分析了影响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国内国际因素。研究发现,国内循环变化是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主要影响因素,国际循环变化有助于产业结构升级,但对产业结构转型的影响不明显。国内循环中,国内价值链结构变化和国内最终需求结构变化使得第一产业占比降低、第三产业占比上升、生产性服务业与实体经济逐渐走向深度融合,推动了产业结构转型和整体升级;但国内价值链结构变化并未带来制造业结构升级,这可能是国内部分高技术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缺失导致的。国际循环中,国际价值链结构变化在2006年之前和之后分别推动了中国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的相对扩张,带动了整体产业结构升级;国外最终需求结构变化在全球价值链的溢出效应推动下促进了制造业结构升级。因此,本文认为,未来中国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应发挥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各自作用,统筹发展和安全,从优化需求结构、提升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推动高水平开放和加强风险防控等方面发力。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楠  
在新发展格局下,如何通过内外循环的相互作用创建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动态平衡是亟待研究的问题。以异质企业模型为基础建立理论研究框架,从微观视角切入考察国际循环与国内循环联动效应的实现机制,并采用中介效应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双循环联动效应具有显著的微观异质性,价格机制是内循环的调节基础,国内需求是双循环联动效应的主要协调机制。扩大国内需求和企业规模、提高进口中间品种类集约度、降低运输成本是提升外循环质量的主要实现路径。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黄仁全  李村璞  
研究目标:为揭示我国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机理,围绕构建什么样的新发展格局怎么构建新发展格局等问题开展研究。研究方法:基于世界投入产出模型,通过对比分析中国与全球主要经济体,在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动力的异同。研究发现:我国经济国内依存度呈现“U”形结构特征,均值为80.71%,远低于美国、日本等发达经济体,第三产业在GDP占比较低是主要原因。中国经济虽已融入全球价值链,但对其他国家的拉动作用不明显,未来与欧盟、东盟和金砖国家的贸易潜力巨大。中国的增加值率,效应为正,中间品消耗呈上升趋势;逆全球化思潮蔓延和贸易保护主义兴起,导致各国反馈效应为负。消费、投资和出口仍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对投资的依赖相对较高,消费拉动作用有待提升。研究创新:基于OECD编制的2021版世界投入产出表,全面测度与分析了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依存度、关联度和感应度测度,并从增加值率变化效应、结构变化效应(国内乘数效应、反馈效应和溢出效应)、最终品产出变化效应(消费效应和投资效应)探索了经济增长的动力。研究价值:有利于从定量角度深入理解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特点和规律,对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黄群慧  倪红福  
本文从经济循环的概念逻辑视角阐述"新发展格局",进而构建了基于供给端和需求端的国际国内循环测度指标和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国内国际循环GDP分解新方法,并利用WIOD数据进行了实证测算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新发展格局的本质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发现:无论是从最终品的国内最终需求率和中间品的本国供给率看,还是从全球价值链GDP分解来看,各方面指标都表明中国国内经济循环的依赖程度在90%上下。从国际比较角度看,依赖于国内循环的GDP占比中国排在第5位,这些都说明了如果单纯基于国内经济循环和国际经济循环的新增经济流量看,在数量上国内经济循环的主体地位基本确立。但是,并不能由此认为新发展格局已经基本形成。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内涵是畅通经济循环,本质特征是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是仅仅体现为中国经济国内循环量在整体经济循环量中占比高、中国的GDP增长主要依赖于国内经济循环,而是主要体现为以国内高水平自主创新为主驱动经济循环畅通无阻、以持续扩大国内需求为主不断做大经济流量、以发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畅通。基于此,本文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相关政策建议:要着力扩大消费以调整内需结构,实现内需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要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快建设统一开放有序的国内大市场,要积极扩大开放水平、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充分发挥国内大循环主体作用,要加快自主创新以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形成数字化智能化创新驱动下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