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968)
2023(7317)
2022(6153)
2021(5566)
2020(4410)
2019(9958)
2018(9818)
2017(18156)
2016(10127)
2015(11574)
2014(11704)
2013(11549)
2012(11642)
2011(10894)
2010(11418)
2009(10759)
2008(11002)
2007(10460)
2006(9709)
2005(9277)
作者
(32129)
(26772)
(26593)
(25266)
(17254)
(13016)
(12048)
(10357)
(10320)
(9923)
(9290)
(9113)
(8814)
(8808)
(8533)
(8178)
(7936)
(7766)
(7739)
(7715)
(7173)
(6629)
(6581)
(6256)
(6169)
(6068)
(6063)
(5996)
(5547)
(5336)
学科
(51766)
经济(51709)
管理(27422)
(26037)
(19567)
企业(19567)
中国(18393)
地方(18123)
(14878)
方法(12927)
业经(12654)
(11801)
(10554)
金融(10553)
(10348)
银行(10335)
地方经济(10334)
农业(10302)
(10128)
(9944)
(9883)
数学(9732)
数学方法(9542)
(9038)
理论(8715)
(8552)
贸易(8540)
(8134)
教育(8081)
(7770)
机构
学院(157250)
大学(157008)
(62841)
研究(61354)
经济(61294)
管理(51376)
中国(47538)
理学(41398)
理学院(40772)
管理学(39891)
管理学院(39585)
科学(37481)
(36092)
(32828)
(30965)
研究所(29095)
中心(27071)
(27050)
(27010)
(26001)
师范(25771)
北京(24067)
财经(22960)
(22548)
(21477)
业大(20711)
农业(20709)
师范大学(20546)
(20425)
(20305)
基金
项目(89137)
科学(68974)
研究(68478)
基金(60853)
(52704)
国家(52124)
科学基金(43148)
社会(42294)
社会科(39823)
社会科学(39812)
(36048)
教育(31284)
基金项目(30930)
(30179)
编号(28620)
成果(25874)
(25637)
资助(25350)
自然(25321)
自然科(24703)
自然科学(24699)
自然科学基金(24229)
课题(21819)
发展(20905)
重点(20619)
(20529)
(18989)
(17916)
(17693)
(17554)
期刊
(87869)
经济(87869)
研究(57181)
中国(41194)
(27591)
教育(26488)
学报(26237)
(23965)
科学(23637)
管理(22381)
大学(20017)
(19591)
金融(19591)
农业(18602)
学学(18339)
业经(14735)
技术(14568)
经济研究(13392)
财经(13049)
(11391)
问题(11361)
图书(10238)
(9496)
(9028)
(8397)
论坛(8397)
世界(8324)
国际(8234)
(8151)
技术经济(7995)
共检索到2737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绒巴扎西  彭泽军  
本文认为,以往在西部开发中不同程度地受以财富增长和物质资本形成为中心的开发观的影响,对西部的长期发展及和谐社会建设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转变观念,实施“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开发战略,将有助于深化西部开发中长期困扰人们的“为谁开发”、“谁来开发”、“怎样开发”等基本问题的认识,从而促进西部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蔡运龙  傅泽强  
西部落后的根本原因是社会自我发展能力薄弱 ,纵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也难形成优势 ,因此 ,西部大开发之本 ,在于人群之潜能的培育和开发。教育在这里的作用至关重要 ,如何从体制上保证教育投资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应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题中要义。另一方面 ,要使教育投资发挥效益 ,要使人才充分发挥作用 ,又必须进行体制的改革和社会环境的改造。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钟红英  
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以知识为核心的社会,人是知识载体。文章论述了隐性知识的重要性及其获取与开发。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洪银兴  
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富裕人民。富裕人民不仅涉及加快经济增长问题,还涉及经济增长成果的分配问题。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并不否认收入差距,但要求这种收入差距建立在公平正义的基础上。解决收入差距的重点在于公平权利的实现,特别要关注贫困家庭的基本需要。人力资源作为发展的第一资源,提出了人的现代化的要求。人的现代化包括人的素质现代化,人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达到现代化水准。发展观转到以人为本,就要高度重视消费力概念。经济增长由投资需求拉动转向消费需求拉动反映了向以人为本发展观的转变。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杨雄胜  邱寒  郭文哲  
论以人为本的理财观杨雄胜,邱寒,郭文哲一、理财观及其本质理财观念是人们对财务现象及各种理财理论、政策、方法的规范化的判断模式。理财观念一旦形成,就成为人们分析论证和评价及作出理财实务的主观判断规则。理财观念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和相对独立性,在理财实践中通...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陈卫 ,李建民,于学军,周皓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回望改革开放30年历程,杭州市在土地管理制度上的创新值得大书一笔。当年,杭州市在全国范围内率先进行了土地收购储备制度的实践,已被事实证明是科学管理土地的行之有效的手段。近年来,杭州市进一步完善了这一制度,实践中不仅关注土地的商品性、赢利性,更将关注的重点放在了社会性、生态性和公益性上,其中,"丁桥模式"就是城市土地开发的创新模式之一。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周震豪  
“以人为本”对教育提出了人本的哲学命题,教育哲学的人本就是“人之为人”。大众化、国际化、现代化背景下的教育本体研究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当前,教育向大众化转换,我国教育哲学本体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值得反思。我们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确立“人之为人”的教育原则,抓住“人之为人”这个哲学的本,这对当前“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学习型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冯均科  
论以人为本的审计体系观冯均科审计体系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在一定制度的约束下,具体表现为审计人员个体与群体组织的一系列有序的行为。研究审计体系,应当建立以人为本的观念,这对于理顺审计体系内部关系,增强内在动力,促使审计体系有效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孙玉甫  李媛  
人本会计取代物本会计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现有的研究只说明了要"以人为本",却没有具体说明以什么人为本,从而导致很难设计出落实以人为本的具体会计程序与方法。文章主张"以人为本"中的"人"应该界定为所有生产要素出资者,并在认定各项生产要素出资者具有平等地位的基础上,设计能够兼顾各方利益的各项生产要素及其贡献和收益分享的会计核算方法,从而将人本会计落实到可操作的层面。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徐虹  
经济发展理论经过多年的实践,确立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保险业作为现代经济的重要领域,以人为主要工作对象,因此保险业要做大做强,充分发挥其功能和作用,促进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应该以人为本,确定以下发展思路:一是以客户为本,扩大保险业的影响力;二是以股东为本,增强保险业的盈利力;三是以员工为本,提高保险业的文化力。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张国初  
一、对“发展”的认识及人力资源的定义 为了论述人力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问题,我们首先简要地阐述人力资源的涵义并回顾人们对“发展”这个概念的认识的演变过程。 1.对“发展”认识的演变过程 现代意义上的“发展”从经济学角度提出来的。50年代到60年代初期,经济发展的思想主要集中于经济增长的概念上,而经济增长通常是指生产能力的扩大和提高,即迅速取得国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田建国  
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就是要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要把教育与人的幸福、自由、尊严、终极价值紧密联系起来;要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要注重发展个性,发掘创造潜质。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追求自我完善,获得整体全面发展。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马军  高晓雁  
生产力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中不断生成与确证的人的本质。经过在社会横向上个体对类本质不断占有的拓展,以及在历史纵向上劳动从物质手段向精神实现转变的拓展,生产力发展与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最终将实现统一。资本增殖机制使人对自然只在效用属性上片面张扬主体性而出现生态危机。这种片面张扬的主体性在社会横向上表现为生产力发展与个体限定悖论,在历史纵向上表现为物质资料生产扩大与人的物化悖论。市场经济已进入智力生产阶段,将拓宽马克思生产力与人发展的新视阈。但资本主义生产从相对过剩演化为绝对过剩,无法使智力生产阶段的市场经济充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