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3(2373)
2022(2024)
2021(2069)
2020(1740)
2019(3854)
2018(3894)
2017(6807)
2016(3993)
2015(4607)
2014(4738)
2013(4646)
2012(4767)
2011(4403)
2010(4858)
2009(4934)
2008(5202)
2007(5226)
2006(4869)
2005(4516)
2004(4118)
作者
(13255)
(11178)
(10856)
(10566)
(7123)
(5458)
(4917)
(4331)
(4288)
(4132)
(3900)
(3892)
(3673)
(3651)
(3537)
(3307)
(3264)
(3254)
(3170)
(3159)
(3057)
(2711)
(2703)
(2680)
(2554)
(2526)
(2493)
(2471)
(2273)
(2213)
学科
(16057)
经济(16027)
管理(12255)
(10228)
(9412)
企业(9412)
(6772)
中国(6168)
理论(5610)
教育(5573)
方法(5540)
(4420)
(4404)
(3932)
(3864)
业经(3548)
数学(3501)
数学方法(3344)
(3208)
(3184)
(2953)
银行(2947)
(2904)
金融(2903)
(2817)
教学(2795)
(2758)
贸易(2753)
(2647)
地方(2572)
机构
大学(70298)
学院(66454)
研究(24171)
(22373)
经济(21679)
管理(19860)
中国(18926)
科学(16471)
(16326)
理学(15672)
理学院(15383)
管理学(14895)
管理学院(14757)
(13397)
(13155)
(12377)
师范(12286)
(11991)
研究所(11787)
北京(10681)
中心(10572)
(10254)
师范大学(9915)
(9734)
财经(9704)
教育(8787)
(8555)
业大(8237)
(8192)
(8088)
基金
项目(33516)
研究(25801)
科学(25488)
基金(22731)
(19691)
国家(19431)
科学基金(15678)
社会(15316)
社会科(14126)
社会科学(14118)
教育(12806)
(12542)
成果(11977)
编号(11295)
基金项目(11054)
(11000)
资助(9797)
自然(9270)
自然科(9056)
自然科学(9054)
自然科学基金(8881)
课题(8307)
重点(7713)
(7367)
项目编号(7242)
(7075)
(6936)
大学(6687)
(6541)
教育部(6352)
期刊
(33588)
经济(33588)
研究(25441)
中国(18265)
教育(15159)
学报(14173)
(12189)
科学(11621)
大学(10844)
(10223)
学学(9618)
管理(9256)
财经(6880)
图书(6784)
农业(6573)
(6073)
金融(6073)
(6059)
技术(5974)
书馆(5129)
图书馆(5129)
(4675)
经济研究(4417)
问题(4321)
(4162)
论坛(4162)
(4016)
业经(3847)
(3405)
理论(3358)
共检索到1194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朱光亚  
伽达默尔将趣味作为人文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并借助其追求艺术经验里的真理问题,这是与西方哲学的传统分不开的。实际上,趣味概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问题缘自于其精神科学的意义,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趣味概念考察真理问题扩大到精神科学里的理解问题。在精神科学的意义上,休谟将趣味看作人性的延伸,包含情感和理智,情感使趣味具有了创造意义,在理智的指引下成为一种认识能力。然而,休谟的趣味理论面临着无穷倒退和循环论的指责,趣味的标准问题最终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康德将趣味的标准问题诉诸于共通感,在伽达默尔看来,共通感是教化普遍本质的表达,而趣味是建基于共通感之上的先验的审美判断。相对于休谟而言,康德虽然解决了趣味的标准问题,却用无限提升的主观性压抑了客观性,使趣味失去了认识论意义。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朱光亚  
伽达默尔将趣味作为人文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并借助其追求艺术经验里的真理问题,这是与西方哲学的传统分不开的。实际上,趣味概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问题缘自于其精神科学的意义,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趣味概念考察真理问题扩大到精神科学里的理解问题。在精神科学的意义上,休谟将趣味看作人性的延伸,包含情感和理智,情感使趣味具有了创造意义,在理智的指引下成为一种认识能力。然而,休谟的趣味理论面临着无穷倒退和循环论的指责,趣味的标准问题最终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康德将趣味的标准问题诉诸于共通感,在伽达默尔看来,共通感是教化普遍本质的表达,而趣味是建基于共通感之上的先验的审美判断。相对于休谟而言,康德虽然解决了趣味的标准问题,却用无限提升的主观性压抑了客观性,使趣味失去了认识论意义。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扈中平  
教育既具有科学性 ,又具有人文性 ,是科学性与人文性相互融合的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研究必须同时运用科学的方式和人文的方式 ,坚持科学人文主义的方法论思想。教育学必须借鉴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 ,但不能自然科学化 ,否则就意味着教育学的死亡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刘静  
神话是人类最早的文学样式,中外神话虽然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以及流传体制上有许多差异,但在表现人文主义精神和情怀这个基本点上却具有通感性和同质性。中外神话都经历了由"人本"向"神本"的蜕变和由"神本"到"人本"的复归,都在现代文明中变异着自己的存在方式,延续着它人文主义的情怀和独有的艺术魅力。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技术或硬件配置不是神话,它们的本相只是工具。几年之间就快速繁殖到“乱花迷人眼”地步的远程教育理论,终于破除了飞扬跋扈的技术崇拜,重新担负起自己对“人”的责任。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彭正梅  
德国精神科学教育学把教育关系视为一种情感性的"爱恋"关系。尽管这一理解受到了经验教育学和批判教育学的批判,但是,它所体现的教育之爱以及理解性认知,对于当代教育弊端仍具有一种救赎性的意义。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郎琴芳  张哲璐  
中国神话与希腊神话作为各自民族的文学瑰宝,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在中西方文化研究、历史探索和人文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文章认为希腊神话中的人物大多是拥有高超神力的神族,其特点显著,性格张扬,追求个性自由;中国神话人物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则以个性的完美和"尚德"为标准。中国神话与希腊神话,两个独特且富有魅力的梦幻世界,编织着两种不同却相通的美丽梦幻,表现了丰富永恒、内涵意义略显差异的人文主义思想。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魏兆锋  
科学人文主义教育是中国教育学人提出旨在超越重科学轻人文教育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提出此一教育模式的内在理论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科学和人文并非从来就是分裂与对抗的,两者都应以人作为最终的目的,以理性作为自己的手段,两者的融合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是社会和谐发展与现代化的需要,是科学与人文发展的相互需要。故此,科学人文主义教育既信奉科学,又崇尚人文;它把科学作为工具和手段,以人文保证目的和方向。它的最高宗旨,是要在科学与人文的相互补充和协调当中促进社会在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作为个体的人的解放、自由和幸福。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王毅  
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 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是科学技术服务于人文教育的全新尝试。本文从理性精神、进取精神、协作精神、敬业精神等方面论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贯穿于课程教学始终的实际状况,旨在说明“课程整合”对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的时代意义和重要作用,以期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能够引起重视与推广。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王坤庆  
文章通过考察西方“人文主义”一词的演变,揭示出“人文主义”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哲学价值观与教育的密切关系,并从当代西方人文主义教育存在的事实出发,探讨了人文主义教育的价值取向及其对我国教育的启示。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张巍卓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伴随着德意志帝国的危机与精神科学的兴起,以斯普兰格为代表的德国知识分子重新全面地发现了洪堡的思想遗产。本文从精神科学的问题意识与理论视域出发,探讨了洪堡教育思想体系的人性论基础及其内在结构。洪堡学说的核心是个体的自由,它既意味着单个人的全面发展,也意味着民族实现其个性。洪堡对人性论做出双重规定,进而以此为起点,通过"教化",探索将个人自由、民族个性与世界主义有机地交融到一起的思想道路。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来新夏  
中国的藏书文化与人文主义精神来新夏(摘自《书与人》1997年第4期)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具体体现之一,就是虽历经沧桑、迭遭劫难,却绵绵流传至今的文献典籍。而历代相沿不绝的藏书活动是文献典籍得以流传的坚强支柱之一。中国的藏书活动中有深厚的文化内...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裴航  
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钢琴创作的第一个高潮期,中国作曲家运用手中的音符忠实地记录了自己对这段历史和社会的认知,对真、善、美的理解,发挥自身创造力鼓舞劳苦大众在逆境中坚持真理、积极向上、乐观进取。他们在自己的作品中最充分的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弘扬了民族文化。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朱琦  
16世纪思想家让·博丹(Jeam Bodin)非常重视人文主义公共教育和人文主义精英教育。他的第一个面对公众的演讲题为《关于教育国家青年人的演说》(oratio de instituenda in repuBlica Juventute,下文简称《演说》),第一部公开出版的著作《易于认识历史的方法》(method for the easy comprehension of history,下文简称《方法》)~①是一本事关统治者和立法者培养的教育大书。在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博丹深刻地意识到,只有彻底改变国家的教育体制,以公共教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