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422)
2023(13380)
2022(11090)
2021(10148)
2020(8598)
2019(18939)
2018(18344)
2017(34739)
2016(18464)
2015(20265)
2014(19658)
2013(18824)
2012(16933)
2011(14918)
2010(14397)
2009(12943)
2008(12247)
2007(10346)
2006(8428)
2005(6944)
作者
(52862)
(44121)
(44089)
(41651)
(28015)
(21358)
(19817)
(17526)
(16740)
(15262)
(14948)
(14803)
(14114)
(13663)
(13499)
(13492)
(13404)
(13091)
(12763)
(12644)
(10947)
(10756)
(10548)
(10163)
(10083)
(9788)
(9608)
(9280)
(8756)
(8721)
学科
(73106)
经济(73028)
管理(56510)
(54421)
(45513)
企业(45513)
方法(37009)
数学(32695)
数学方法(32286)
(19052)
(19009)
中国(17773)
技术(17440)
(16377)
业经(16354)
(14190)
贸易(14187)
(13854)
农业(13120)
(12477)
财务(12434)
财务管理(12411)
理论(11983)
企业财务(11808)
(11487)
环境(11283)
地方(11052)
(10688)
技术管理(10471)
(10203)
机构
大学(260662)
学院(259536)
(104766)
经济(102967)
管理(101942)
理学(90139)
理学院(89206)
管理学(87622)
管理学院(87152)
研究(82035)
中国(58837)
科学(52996)
(52028)
(46101)
(45450)
业大(43011)
(39908)
中心(38615)
财经(38220)
研究所(37134)
农业(36766)
(35829)
(35129)
(33261)
经济学(33165)
师范(32777)
北京(30983)
经济学院(30244)
(29777)
财经大学(28857)
基金
项目(191025)
科学(151600)
基金(141751)
研究(133818)
(126412)
国家(125398)
科学基金(107977)
社会(87835)
社会科(83458)
社会科学(83436)
基金项目(75802)
(74466)
自然(71721)
自然科(70182)
自然科学(70163)
自然科学基金(68913)
(63606)
教育(62442)
资助(55635)
编号(51101)
重点(43496)
(42229)
(41497)
(40055)
成果(38886)
创新(38867)
科研(37793)
国家社会(37670)
计划(36571)
教育部(36456)
期刊
(102007)
经济(102007)
研究(67704)
学报(48039)
科学(42181)
中国(41712)
(39946)
大学(36183)
管理(35920)
(35881)
学学(34706)
农业(27042)
教育(24915)
技术(24106)
财经(19731)
(17542)
金融(17542)
经济研究(17439)
(17007)
业经(16958)
科技(14665)
(14452)
问题(14137)
(14035)
技术经济(13590)
业大(12404)
商业(11349)
理论(11089)
统计(10995)
(10942)
共检索到3501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乔晓昱  
从技术进入到人类视野开始,人们对技术的探索便在持续进行。人工智能代表着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这种技术的广泛使用使得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人们的现实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方面,人工智能提高了劳动效率,部分机械性操作可由机器来替代。另一方面,这项新技术的产生给部分劳动者带来了较为显著的影响。在马克思看来,技术具有两面性,在体验人工智能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要考虑这种技术带给人们的影响。因此,需要挖掘马克思技术思想内容在现阶段更好地处理技术所带给人类社会的影响。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白永秀  刘盼  
人工智能作为信息时代科学技术创新的结果,是包含高科技含量的生产力范畴,它使社会生产力基础产生变化。智能化因素渗透在生产力各要素中并带来人机关系的变化,使劳动创造价值的过程呈现出新的特点。人的劳动表现为智力劳动力提供的富有创造性的智能劳动,劳动资料因基于大数据的应用而具有智能化、系统化、无形化的特征,劳动对象更具可开发性、可拓展性、可培育性。智能化机器体系加剧"机器排挤人"的同时产生了"人-机"的重新分工,并使人机融合趋势加强。人的智能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并呈现出新特点,智能劳动发挥了价值创造的集合效应,产出的是劳动密度大、能量强的知识型产品,且突出了"人-机"融合增值的价值部分。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黄静秋  
人工智能算法赋能劳动新样态并没有改变活劳动创造价值这一实质,通过明确智能载体的在场挑战人类自身的在场、创造价值的“总体工人”外延的拓展、“活劳动”与“死劳动”的复杂关系等,领会人工智能算法扩大“活劳动”范畴的事实。人工智能算法革新劳动过程,通过明晓人类劳动与智能劳动、算法作为生产工具实现价值转移、物质对象向非物质对象拓展等显现劳动本身、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智能化发展。人工智能算法变革劳动方式,通过明晰劳动者由“去技能化”向“再技能化”转型、劳动分工的精细化趋势、“人机协作”劳动模式等现象,彰显劳动方式的智能化转型。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蒋南平  王凯军  
人工智能产权的形成为马克思产权思想的发展注入了新材料、新活力,是马克思产权思想当代发展的诠释。关于人工智能产权,从内涵到特点,从基本问题到当下的现实问题,都能从马克思产权思想中找到依据。人工智能产权不仅具有马克思产权思想阐述的一般特点,而且还具有时代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不仅包含价值消亡的历史性,而且还凸显了财富涌流的现实性;既突出了人机对立的一面,又内含了人机融合的制度条件。虽不构成当代产权主体,但在对新的社会权力垄断的揭示和产权侵害问题的警示上突出其实践指向。总之,人工智能产权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凸显了马克思产权思想的当代价值,对我国的产权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性。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倪瑞华  
面对当今的生态危机,一些人士指责马克思的思想是技术决定论,缺失生态学的考量,这是对马克思的曲解。马克思从技术的观念形式、实物形式和关系形式三个层面来把握技术,并把技术和生产力、社会关系、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加以研究。技术不仅能推动生产力发展,而且技术是联结人与自然的中介和桥梁,它具有生态价值,同时也会带来生态问题。要提高技术的生态效率,使技术朝着生态良好的方向发展,有赖于选择一个合理的社会制度。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李炳豫  
文章主要讨论了在生产活动中担任"领头羊"角色的人工智能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创新。首先讨论了人工智能时代下商品生产的诸多新变化,其中包括劳动资料、产业结构和生产关系的变化。后续探究了人工智能时代下,对剩余价值以及相对剩余价值的创新理解。最后,文章解释了为何人工智能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归来之道并论述了人工智能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的"共享效应"。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孔德臣  姜迎春  
ChatGPT等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出现引起了广泛关注,成为当前学术界热议的话题。ChatGPT等新一代人工智能展现出来的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群智开放、自主操控等特性对数字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马克思看来,新机器的发明具有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文明面。在数字经济中,它表现为推动数字技术全面升级、加速数字产业化、赋能产业数字化、助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不过,新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在数字经济中也会导致劳动者技术性失业问题、“数字异化”现象以及“算法意识形态”等消极效应。在数字经济中对待ChatGPT等新一代人工智能,应该积极推动其社会主义应用,促进劳动力与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协同发展,培育新产业与新业态;引导新一代人工智能融合实体经济,确保技术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构建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导向的通用大模型。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张美莎  曾钰桐  冯涛  
随着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在生产和服务领域中广泛应用,物化于机器人中的技术升级对劳动力就业市场产生了深刻影响。基于劳动力结构视角,选取2012—2018年中国省级机器人与劳动力就业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面板模型评估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市场就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机器人应用显著降低了劳动力就业需求,在中国人口跨区域流动背景下,这种效应具有明显的空间外溢性;机器人应用引起的劳动力就业需求下降效应具有显著的结构性特征,这种效应在中、低技能群体中更为明显;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影响效果存在显著的区域性差异。本研究为政府加大低技能群体职业技能培训投入及教育经费投入提供了经验支持,也为政府制定差异化的人工智能产业政策提供启示。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唐永   李想  
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有助于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但也会对制造业就业带来影响。在马克思扩大再生产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包含机器人生产分部类的扩展的两大部类模型,分析人工智能对制造业就业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人工智能对制造业就业数量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这取决于就业创造效应和就业破坏效应的相对大小,但是人工智能对制造业就业结构的影响却是确定的,即会导致制造业就业结构呈现“T”型分化的高级化趋势,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进一步验证了理论模型的正确性。因此,面对数字中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迫切要求,应牢牢把握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机遇,合理规划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与速度,确保制造业就业在免受过大冲击的前提下,朝着“人机共舞”的方向实现人工智能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推进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罗书嵘  
文章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从人工智能投入和产出这个方面测算2003—2018年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程度,构建熵指数(EI)对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分化度进行了测度;通过构建计量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人工智能对产业分化的影响。研究表明,全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人工智能发展程度对产业分化度具有显著影响,东部地区的影响尤为显著,但西部地区人工智能发展程度对产业分化度并未产生明显影响;人工智能发展水平对产业分化度的影响存在着"先抑后扬"的特征,在人工智能发展水平较低的阶段,产业分化度以递减的速率增加,此阶段支持"抑制效应",随着人工智能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达到某一拐点之后,产业分化度以递增的速率增加,此阶段支持"加速效应"。基于此,研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罗书嵘  
文章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从人工智能投入和产出这个方面测算2003—2018年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程度,构建熵指数(EI)对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分化度进行了测度;通过构建计量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人工智能对产业分化的影响。研究表明,全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人工智能发展程度对产业分化度具有显著影响,东部地区的影响尤为显著,但西部地区人工智能发展程度对产业分化度并未产生明显影响;人工智能发展水平对产业分化度的影响存在着"先抑后扬"的特征,在人工智能发展水平较低的阶段,产业分化度以递减的速率增加,此阶段支持"抑制效应",随着人工智能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达到某一拐点之后,产业分化度以递增的速率增加,此阶段支持"加速效应"。基于此,研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王晓文  孔凡娜  
在现今时代,人工智能异军突起,其应用范围扩展到了我们工作与学习的各个领域,会计这一传统行业同样将接受人工智能的挑战。文章简单介绍了人工智能的工作原理,分析了传统会计与人工智能的优缺点,并在此基础上对会计行业的发展做了初步的探讨。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潘恩荣  阮凡  郭喨  
本文力图在《资本论》视域中重构人工智能技术背景下的"机器换人"问题,提出一种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和介入人工智能的研究路径。从《资本论》"劳动能力"思想角度看,机器换人争论双方的矛盾根源是,在"人机对立"预设下,思考机器是否以及如何单向度地替换人的劳动能力。但是基于"人机互补"角度从"劳动时间"概念看,"机器换人"的实质是"以机器运行时间替换人类劳动时间"而非"以机器(生产力)替换人类本身的劳动能力"。那么,对于人工智能技术背景下的机器换人而言,除了要批判"机器替换人本身",更要考虑如何确保"人"在各种智力劳动时间之间平滑转换。这为重构"人类-人工智能机器"的关系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孙雪  宋宇  赵培雅  
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孕育兴起,基于智能化应用对劳动力就业的现实影响,本文从劳动力供给的视角,根据劳动力技能获取渠道,将劳动力分为教育型、技术型及创业型,并利用2006-2019年30个省份面板数据,检验了人工智能应用对异质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并进一步检验了产业结构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1)人工智能应用对教育型及创业型劳动力的提升效应为正,但抑制了技术型劳动力就业。(2)各类型劳动力就业情况存在明显的"路径依赖"。(3)资源密集型产业与技术密集型产业智能化对教育型劳动力的需求更大,劳动密集型产业智能化能够促进技术型劳动力就业,而资本密集型产业智能化促进了个人创业行为。(4)人工智能应用会通过产业结构合理化促进教育型劳动力就业,而产业结构高级化在人工智能应用与技术型劳动力就业、劳动力创业之间发挥着中介效应。结论对于当前劳动力市场改革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邹传教  
文章在全面分析马克思社会必要扣除原理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马克思的整体分配观。作者认为,从马克思整体经济思想来看,马克思分配理论的核心原理应该是:"谁占有生产资料谁就占有产品"的理论。正确认识和把握马克思的整体分配观,对于我国当前在经济改革中更好地坚持马列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方向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