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200)
2023(4591)
2022(3326)
2021(3251)
2020(2295)
2019(5335)
2018(5243)
2017(9888)
2016(5255)
2015(5963)
2014(5817)
2013(5482)
2012(4801)
2011(4198)
2010(4372)
2009(3867)
2008(3687)
2007(3364)
2006(3007)
2005(2627)
作者
(13367)
(10957)
(10794)
(10669)
(6997)
(5119)
(4870)
(4218)
(4160)
(4034)
(3762)
(3742)
(3515)
(3508)
(3374)
(3350)
(3304)
(3255)
(3218)
(3151)
(2762)
(2678)
(2653)
(2604)
(2529)
(2502)
(2491)
(2487)
(2201)
(2190)
学科
(14631)
经济(14612)
管理(13228)
(12044)
(9743)
企业(9743)
(6846)
中国(6369)
业经(5568)
理论(5180)
教学(5127)
农业(4541)
教育(4394)
(4130)
地方(3842)
(3490)
方法(3415)
(3412)
贸易(3409)
技术(3350)
(3336)
银行(3335)
学法(3322)
教学法(3322)
(3320)
(3190)
(3172)
(3171)
(2931)
(2797)
机构
学院(68364)
大学(65494)
管理(23962)
(21516)
研究(20985)
经济(20817)
理学(20054)
理学院(19834)
管理学(19447)
管理学院(19331)
中国(16040)
(13777)
科学(12548)
(11650)
师范(11530)
(11318)
(10998)
技术(10089)
中心(10085)
(9729)
职业(9532)
(9280)
(9007)
师范大学(8911)
北京(8772)
研究所(8671)
业大(8630)
教育(8422)
财经(8331)
(7996)
基金
项目(44218)
研究(37619)
科学(34037)
基金(28225)
(23966)
国家(23694)
社会(21669)
社会科(20356)
社会科学(20348)
科学基金(19960)
(19129)
教育(18752)
编号(18080)
(15694)
成果(15332)
基金项目(14501)
课题(13086)
(11683)
项目编号(11007)
自然(10914)
(10668)
自然科(10635)
自然科学(10634)
资助(10529)
自然科学基金(10403)
重点(10264)
(10224)
规划(9622)
(9555)
创新(9398)
期刊
(28154)
经济(28154)
研究(20784)
中国(17533)
教育(17456)
(9784)
管理(9260)
(8746)
学报(8727)
科学(8110)
技术(7820)
大学(7104)
农业(6825)
(6656)
金融(6656)
业经(6417)
学学(6242)
职业(5833)
图书(4862)
经济研究(4297)
(3829)
论坛(3829)
财经(3760)
技术教育(3708)
职业技术(3708)
职业技术教育(3708)
(3510)
商业(3461)
科技(3456)
书馆(3346)
共检索到1057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朱小平   张家军  
交叉学科是基于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而产生的以复杂性知识生产为逻辑起点,以知识生产、学术组织、制度体系和文化形态四维度协同为逻辑表征的新生学科。交叉学科范式建构应依循“知识—组织—制度—文化”四重逻辑向度,着力推进知识融合创新、组织跨界协同、制度共建共享和文化弥合认同,构建具有跨学科知识体系、超链接学术组织、立体化制度形态和多元化文化共在的学科范式,使交叉学科成为一个多主体参与、多维度协同、多层次交叉、全方位发展的学科共同体。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朱小平  张家军  胡伟力  
交叉学科是学科发展到一定时期,经过学科或领域之间交叉融合而生成的新型学科形态,具有通约性与区隔性并存、交互性与独立性共在、共生性与偏序性兼顾的特征。交叉学科的生成从形态结构上经历“问题研究形态—研究领域形态—基本研究范畴形态—交叉学科形态”的渐次发展,而这一形态结构的演变受到学科知识体系的内在建构和学术组织、制度体系的外在建制双重逻辑的驱动。因此,要推动交叉学科的持续生成,就需要注重知识体系的系统建构,促进学术组织的深度融合,推动制度体系的协同共生,进而完成交叉学科体系生成和学科建成的过程,推动交叉学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交叉融合发展。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刘国瑜  
交叉学科与研究生教育具有良性互动效应:交叉学科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同时研究生教育又是促进交叉学科建设的重要力量。为促进交叉学科与研究生教育的协调发展,提出了加强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几点建议。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王兵  黄红富  归柯庭  
从范式出发重新定义了学科和交叉学科,并以物理学发展史为例分析和展示了交叉学科的发展逻辑;提出了元学科和人工学科的新概念,认为交叉学科的实质是不同范式指导下的人工学科不断地、无限接近于元学科的手段和途径。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于玉林  
会计持续发展可以采用具有开拓创新性的会计交叉学科研究方式。会计交叉学科研究是开拓创新的一种好的形式。会计交叉学科是在一定条件下,由会计学科与其他一门或两门以上不同的学科,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相互交叉,渗透融合而形成的会计新学科。会计交叉学科研究主要有会计学科交叉数量模式和会计学科交叉形成模式,要与科技进步相适应,把握时机开展会计交叉学科研究。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游士兵  惠源  崔娅雯  
协同创新思想的提出,为交叉学科发展打开了思路,高校之间以及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体制的建立,能够有效促进交叉学科的发展。交叉学科之间相关理论与方法的相互借鉴是转变学术研究方向、提高学术水平的一个很好的手段。但是,高校在交叉学科研究方面仍然存在理念、形式和制度等方面的缺陷,严重制约了交叉学科研究的发展。交叉学科互动借鉴组织模式为交叉学科研究的借鉴模式提供了良好的发展载体。交叉学科发展的所遇到的问题,可以通过协同创新体系的建立得到解决,基本路径和研究范式包括:厘清诉求学科的现有理论和方法的现状;寻找被诉学科类似的理论和方法;了解和研究被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交叉学科研究的排异性;...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许慧霞  
地方行业特色高校交叉学科建设与发展是交叉学科建设进入制度化、专业化发展阶段的重要议题。对我国15所“双一流”建设地方行业特色高校交叉学科建设现状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地方行业特色高校交叉学科建设面临学科定位不明确、组织管理制度不完善、源学科发展不均衡等现实困境。根据认知合法性、道德合法性、实用合法性三个维度的合法性规制,地方行业特色高校交叉学科建设应前置产业需求,确立“产业-问题-交叉学科”三螺旋建设思路;完善制度建设,构建“产业集群-研究院-学科群”三级发展支持机制;助力产业转型,明确“特色鲜明”+“强强联合”的发展策略。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何希  李媛  陈天凯  张立迁  汪怀远  杜青  
交叉学科成为推动科技源头创新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立足加快发展交叉学科的时代背景,运用ROSTCM6、UCINET、 SPSS等分析工具,对我国二级交叉学科发展现状进行实证分析。基于实证分析结果,结合我国交叉学科设置的基本特征,研究提出交叉学科发展的建议:在发展理念上,以育人为核心,培养交叉学科拔尖创新型人才;在发展模式上,以改革为动力,完善机制体制,促进交叉学科发展;在发展路径上,以融合递进为牵引,建立三层次交叉学科生态体系。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万秀兰  尹向毅  
美国高校交叉学科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自主模式,追求独立学科的地位,在组织形式、人事与课程上享有自主权。另一种是依赖模式,保持多学科研究领域的特征,在组织形式、人事与课程上没有自主权,依赖多个学系教师的合作。从美国研究可以看出,美国高校交叉学科发展经历了从依赖模式到自主模式的渐进变革,其发展趋势是两种模式的融合。这一变迁过程说明,交叉学科不同发展模式各有所长,可以并存发展,但最佳的发展模式是融合两者的优势。我国交叉学科在追求独立自主的发展时要保持开放性;交叉学科的发展需要依据大学的不同条件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同时需要在课程计划、教师的聘任与评价制度上有所创新。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刘仲林  程妍  
增加"交叉学科"门类是科研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通过对我国和美国学科专业目录设置的比较分析,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我国"交叉学科"门类设置的内涵、结构和方法。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赵渊  
国家的政治体制、文化底蕴及精神气质、社会发展阶段及战略重点、高等教育治理结构、高校办学传统等深刻影响着我国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新时代我国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要建立世界一流学科评价的"中国话语"及"中国标准";探索世界一流学科治理的"中国模式"及"中国体系";构筑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中国生态";强化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路径创新。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中国范式",构筑中国世界一流学科的核心竞争力,加速提升高等教育综合实力,为"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与智力保障。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滕立新  黄永义  于晨  
在系统分析当前军队院校交叉学科建设必要性与可行性的基础上,从研究当前军队院校学科建设的内外部环境入手,对该类院校交叉学科建设的基本路径进行了初步探讨。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程卡  陈屹  王军  
认为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渗透、融合是新兴学科产生的源泉,也是现代科学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而交叉学科的培育、建立、建设、发展离不开投资。将经济学中的投资原理引入交叉学科发展问题的研究,对交叉学科投资的性质、特点、投资对象、投资措施等进行了理论探讨。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吴琦来  魏薇  
本文围绕日本高等教育交叉学科建设与运营的特点,从交叉学科研究的研究实体、交叉学科教育的教育体系、学科交叉型大学的大学改革理念三个层面,分别调研了一个典型事例,发现他们最主要的特点分别是:科研实体具有高度的学术组织运作机能;交叉学科教育是以一个学院为单位的整体改革,而不是停留在几门交叉学科课程的设置上;以学术融合为理念的新型大学,其动力来源于开创新的学科体系的战略目标。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王涛  
高校跨学科在知识生产、服务经济社会需求中扮演重要角色,其重要性被社会各界广泛认可。但仍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国外普遍认同的“Interdisciplinary”(跨学科)与本土化语境下的学科交叉和交叉学科的概念关系尚不明确;二是实践中学科交叉和交叉学科之间的区分模糊,任意交叉现象明显;三是学科交叉演变为交叉学科的过程,尚未与国外的跨学科分类研究相对应。高校跨学科过程是不同学科之间的互动,基于整合程度的不同,在瞬时性上体现为不同的类型。学科性是高校跨学科演变的关键维度,也是从“学科交叉”到“交叉学科”演变的本质区分。因此,基于学科性维度,探讨了“Interdisciplinary”与“学科交叉”和“交叉学科”的概念及其在分类上的对应关系,以加强国内外在跨学科研究上的沟通对话,促进高校跨学科的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