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343)
- 2023(13578)
- 2022(11886)
- 2021(11128)
- 2020(9145)
- 2019(21053)
- 2018(20821)
- 2017(40252)
- 2016(21893)
- 2015(24375)
- 2014(24522)
- 2013(24235)
- 2012(22363)
- 2011(20429)
- 2010(20465)
- 2009(18803)
- 2008(18221)
- 2007(16306)
- 2006(14269)
- 2005(12235)
- 学科
- 济(90074)
- 经济(89972)
- 业(62775)
- 管理(59576)
- 企(48346)
- 企业(48346)
- 方法(39994)
- 农(35311)
- 数学(34206)
- 数学方法(33822)
- 中国(23581)
- 农业(23529)
- 财(22914)
- 业经(22482)
- 学(22162)
- 地方(19413)
- 制(17602)
- 理论(15410)
- 贸(14012)
- 贸易(14002)
- 务(13815)
- 财务(13750)
- 和(13744)
- 财务管理(13725)
- 易(13543)
- 教育(13520)
- 银(13451)
- 银行(13409)
- 企业财务(13120)
- 融(13088)
- 机构
- 大学(320816)
- 学院(318769)
- 管理(124247)
- 济(122823)
- 经济(119991)
- 理学(108278)
- 理学院(106990)
- 研究(106475)
- 管理学(105057)
- 管理学院(104475)
- 中国(76530)
- 科学(68366)
- 京(67595)
- 农(57661)
- 财(56247)
- 所(53405)
- 业大(50001)
- 研究所(48977)
- 中心(47864)
- 江(46396)
- 财经(45685)
- 范(44922)
- 师范(44501)
- 农业(43990)
- 北京(42108)
- 经(41538)
- 院(38092)
- 州(37906)
- 经济学(37070)
- 师范大学(35950)
- 基金
- 项目(221038)
- 科学(174016)
- 基金(161043)
- 研究(161006)
- 家(140561)
- 国家(139325)
- 科学基金(119486)
- 社会(102063)
- 社会科(96422)
- 社会科学(96397)
- 省(86697)
- 基金项目(86526)
- 自然(77696)
- 自然科(75891)
- 自然科学(75872)
- 自然科学基金(74517)
- 教育(73185)
- 划(72755)
- 编号(65481)
- 资助(65193)
- 成果(53855)
- 重点(49234)
- 部(48627)
- 发(46998)
- 创(45203)
- 课题(44938)
- 创新(42098)
- 科研(42058)
- 国家社会(41682)
- 教育部(41562)
- 期刊
- 济(138832)
- 经济(138832)
- 研究(93454)
- 中国(57798)
- 农(57605)
- 学报(55730)
- 科学(50502)
- 管理(42584)
- 大学(42061)
- 财(41696)
- 学学(39721)
- 农业(38711)
- 教育(35329)
- 融(26008)
- 金融(26008)
- 业经(25112)
- 技术(24883)
- 财经(23011)
- 经济研究(20468)
- 经(19594)
- 问题(18888)
- 版(17276)
- 图书(17145)
- 业(16806)
- 科技(15690)
- 理论(15183)
- 技术经济(14723)
- 业大(14498)
- 现代(14307)
- 实践(13983)
共检索到4555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申端锋
中国农村是一个超大型的社会实体,不同区域的农村由于地理、文化等条件的不同表现出了极大的差异性,这也必将决定不同区域村庄性质的不同,从而对乡村治理带来影响,导致国家政策在不同区域农村具有不同的实施机制。调查发现,在江西和山东农村,一个自然村通常被分为几个生产队,村民小组由分田到户之前的作业组转变而来;而在江汉平原上的农村,一个生产队则通常包括几个自然村,而后来的村民小组就或者由生产队的作业组或者由生产队自身转化而来,并成为当代中国农村的一个最基本的政治单元;江淮平原的小井村的村民小组同样由生产队转化而来,但
关键词:
村民小组 空间结构 乡村治理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吴必虎 肖金玉
历史文化村镇是重要的文化遗产和社会经济发展载体。对全国350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空间分布规律及其与区域经济、旅游发展水平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合历史、地理、社会、文化等因素,综合剖析历史文化村镇空间分布形成原因,得出历史文化村镇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历史时期地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地理文化因素联系更紧密的结论。
关键词:
历史文化村镇 空间分布 空间结构 相关性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田东娜 栗欣如 尤飞
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推动下,乡村旅游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呈现快速扩张的发展态势,为解决三农问题、城市化问题提供了诸多选择和途径。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旅游产业要素在一定地域空间内的组合方式、分布状态及经营效果,对区域乡村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有着决定性影响。文章从空间结构视角对大连市乡村旅游发展进行回顾,选取了大部分近城郊区,如金州新区、甘井子区、旅顺口区等地作为案例实证对象,总结出大连市乡村旅游在不同阶段的演变形态和特征,并归纳了乡村旅游空间结构存在的问题。研究表明:大连市乡村旅游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空间结构形态,经历了点-点离散阶段、旅游增长极阶段、旅游区(带)阶段、旅游集聚区(群)阶段4个演化阶段;在演...
关键词:
大连市 乡村旅游 空间结构 演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范少言,陈宗兴
在分析我国乡村发展背景基础上,作者认为目前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研究的重点应揭示乡村聚落体系的演变规律。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规模与腹地、等级体系与形态、地点与位置、功能与用地组织、景观类型及区划等方向,并提出今后应加强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
乡村聚落,空间结构,取落体系,研究内容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肖国泓
[目的]在城镇化的背景下,为了促进重庆市城镇化的发展,对乡村空间结构进行整体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方法]文章利用数据统计法和文献查阅法对各区县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利用Arc GIS软件分析乡村空间分布的最邻近距离指数,采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对重庆市乡村空间结构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重庆市山地类型的居民点面积占到56. 4%,丘陵面积占37. 5%,平坝所占比例为6. 1%;大渡口区和南岸区村庄密度最大,分别为0. 31个/km2和0. 39个/km2,分布密度从内而外逐渐减小;重庆市乡村空间分布的驱动因素包括地形因素、交通条件、城镇化水平和耕地因素等。[结论]重庆市乡村空间分布呈聚集分布,其分布特征与城乡距离有关。为了推动城镇化的进程,建议强化中心城市对周边乡村的模范带头作用,对乡村空间布局进行优化重组,为我国乡村空间结构的规划提供参考。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陈慧霖 李加林 王中义 辛欣 杨凯杰 王彩依
乡村振兴背景下,基于浙江省1597处3A级景区村庄数据,采用最邻近距离指数、点密度分析,结合ArcGIS 10.6、地理探测器等数据处理与分析工具,探讨浙江省及各地级市3A级景区村庄空间结构特征、影响因子,并提出空间结构优化思路:(1)浙江省及各地级市3A级景区村庄空间分布聚集性显著,空间结构呈“万”字形。(2)各地级市空间结构特征具有趋低海拔、趋平原、趋阳坡、趋河流、趋干线、趋中心地等分布规律。(3)3A级景区村庄数与高程、坡度、坡度变率、坡向变率呈负相关,距水域分布5 km范围、地级市40 km范围、区县15 km范围、重要道路干线4 km范围、高级别景区20 km范围内具有显著的聚集性与辐射性。(4)自然因子是影响3A级景区村庄空间结构特征的先决性因子,人文因子是村庄转型的牵引性因子。(5)3A级景区村庄优化可进一步以点促面,促成多核心放射结构和核聚—扩散结构、以线为轴,优化聚集—汇流结构、以面化点,优化同异互动结构。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李文忠 焦爱英 何继新
作为乡村空间结构的重要主体之一,中小企业的空间行为对乡村空间的发展和优化产生巨大影响。文章从企业成长发展所具有的动力因素出发,以构建和谐乡村空间结构为目的,结合影响农村中小企业发展的内外部因素,提出中小企业空间行为发展的三阶段理论,论述了各个阶段发展特点以及对于空间结构的影响,提出了中小企业空间行为的影响因素和演变趋势。
关键词:
空间结构 企业发展 空间行为 中小企业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婷
四川省乡村旅游经营模式相对落后,游客来源主要依靠周边的传统自然景区,乡村旅游景点或景区尚未形成能够独立发展的经营局面。文章结合实地调研,对四川省乡村旅游空间结构现状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根据顺应空间结构现状、区域利益统一化、综合考虑交通条件等优化原则,从构建"以点带面"空间发展格局、突出传统旅游区的节点作用及优化交通资源与旅游资源的匹配等方面提出了四川省乡村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策略,以期为四川省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张艳红 横霞
农村空间结构是农村经济、社会活动在空间上的投影,表现为小城镇与村庄的数量、规模、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对比及空间分布,其发展演化大致可分为低水平的均衡阶段、各生产要素向小城镇积聚的非均衡阶段、村镇重组的非均衡阶段和城乡空间结构一体化的高水平均衡四个阶段。我国东中西部农村地区的空间结构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特征,因此应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优化,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罗雅丽 张常新 刘卫东 吴泽斌
当前,中国镇村空间结构正发生着历史性的转型与重构。系统总结、梳理镇村空间结构重构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有利于促进城乡建设理论研究,科学指导镇村空间结构优化活动。采取文献综述法和归纳分析法,着重述评了镇村空间结构基本内涵、镇村空间结构重构的基础理论、镇村空间结构演变规律、镇村空间结构形态和镇村空间结构重构的影响因素及其驱动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从研究内容、研究尺度、价值取向和研究方法 4个方面分析了今后应重点关注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镇村空间结构 重构 理论研究 述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徐清
基于点—轴系统理论,分析宁波市乡村旅游资源类型和空间分布现状,阐述其空间优化的可行性和重要意义,并提出2个中心、6个增长极、16个发展节点和2条发展主轴、4条扩展轴、3大乡村旅游组团(旅游地系统)的乡村旅游空间发展模式,以构建中小尺度区域乡村旅游的最佳结构,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江峰 李治兵 杨建春
[目的] 梳理山西省乡村旅游资源类型,精准定位和挖掘特色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和推动山西省乡村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方法] 对山西省乡村旅游资源进行整理和分类,建立乡村旅游地的矢量数据,借助ARCGIS软件和空间分析模型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和区域分异性,并借助地理联系率探析其与经济、景点、历史名村等多因子的关联程度。[结果] 山西省乡村旅游地分布具有明显的集聚特点,形成了明显的“一核两带”的集聚态势。一核即以阳泉市为中心的核心集聚区,两带即沿太原—晋中—吕梁的晋中集聚带,以及沿长治—晋城—临汾的晋东南集聚带。结合山西省乡村旅游地特点将其分为自然景观类、风俗文化类、特色农业类3大类,数量分别为72个,69个和133个。区域层面上,临汾市自然景观类居多,晋城市以民俗文化类为主,太原市以特色农业类最多,晋中市、阳泉市2市种类分布较均匀,表现为多元化发展趋势。三类乡村旅游地均呈现一定的集聚分布态势和区域分异性,其中,自然景观类区域分布相对较均匀,且呈现多点的高核密度集聚态势;民俗文化类乡村旅游地主要分布于晋中和晋西南地区;特色农业类主要分布于经济、交通、人口等条件均较优越的中部地区。[结论] 山西省乡村旅游地具有明显的集聚特征和区域异化的特点。晋中地区可发展以太原市为核心的环城特色农业类乡村旅游集聚地,以及以晋中市为中心的晋中风俗文化乡村旅游集聚地;晋东南地区未来可继续加强对风俗文化的深度挖掘,发展以晋城市和长治市为中心的晋东南风俗文化和农家庄园并举的乡村旅游集聚地;晋北地区可着力培育以休闲度假、避暑疗养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地。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王宇锋
本文考察了行政村层面的宗族结构、村庄规模对村民收入的影响。理论分析表明,更垄断的基于血缘等级身份的宗族力量可能会弱化村民作为市场主体的能力,但会在以整个村为生产单位时提供更强的协调能力。小的村庄由于社会网络更小可能会弱化村民作为市场主体的能力,而过大的规模也会降低社会网络作用。由于规模很大程度上源于改革前的行政区化,而在市场化和更先进的技术条件下,最优规模可能会大于原有的划分规模。使用CGSS(2005)400村的数据分析支持了这些推测,我们发现垄断型宗族结构的村庄平均收入更低,并且方差更大,村庄人口规模和村庄收入呈倒U型曲线关系,最优规模约6.4千人,而绝大部分村的规模小于这个值。
关键词:
宗族结构 村庄规模 村民收入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乔花芳 曾菊新 李伯华
传统的空间结构演变理论认为,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要经历以农业为主的阶段、工业化初期、工业化阶段,以及后工业化阶段。通过回顾湖北省武汉市东西湖区石榴红村村镇空间结构在21世纪初期的演变,发现在乡村旅游的推动下,石榴红村在居住空间、产业空间和公共服务空间等方面实现了村镇空间结构的优化。在这种模式下,村镇经济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通过乡村旅游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关键词:
乡村旅游 村镇空间结构 石榴红村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黄璨 邓宏兵 李小帆
乡村旅游在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城乡统筹一体化、改善农民居住环境、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综合运用地理学、经济学方法,结合GIS空间分析工具,对湖北省乡村旅游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表明:湖北省乡村旅游空间分布呈不均衡状态,造成不均衡状态的主要因素有城镇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道路交通的可达性和旅游发展水平。在这些影响因素中,城镇化水平、道路交通的可达性和旅游发展水平对乡村旅游空间分布均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而经济发展水平对乡村旅游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其中,城镇化水
关键词:
乡村旅游 空间结构 影响因素 湖北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