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796)
2023(5202)
2022(3812)
2021(3482)
2020(2418)
2019(5501)
2018(5192)
2017(9376)
2016(4922)
2015(5357)
2014(5648)
2013(5751)
2012(5532)
2011(5527)
2010(5865)
2009(5943)
2008(5861)
2007(5726)
2006(5300)
2005(4595)
作者
(15833)
(13503)
(13433)
(12697)
(8469)
(6519)
(5860)
(5238)
(5106)
(4851)
(4680)
(4530)
(4397)
(4278)
(4122)
(4073)
(3883)
(3712)
(3623)
(3601)
(3591)
(3328)
(3185)
(3155)
(3040)
(3026)
(2885)
(2800)
(2751)
(2690)
学科
(27873)
经济(27833)
(22109)
(17098)
农业(15003)
管理(11938)
业经(11184)
(9869)
企业(9869)
中国(8901)
方法(7856)
(7185)
(6984)
农业经济(6955)
(6704)
理论(6594)
地方(6462)
(6367)
收入(5871)
发展(5838)
(5809)
数学(5246)
(5214)
数学方法(5172)
教育(5085)
(4965)
金融(4961)
(4896)
银行(4895)
(4818)
机构
学院(90524)
大学(90387)
(36605)
经济(35672)
管理(30919)
研究(30203)
理学(26008)
理学院(25704)
管理学(25277)
管理学院(25092)
中国(22930)
(18834)
(18301)
(17682)
科学(17003)
(15584)
师范(15533)
(14706)
(14506)
财经(14460)
中心(13561)
(12919)
研究所(12892)
师范大学(12330)
经济学(12304)
农业(12216)
(11905)
业大(11753)
北京(11391)
经济学院(10847)
基金
项目(52536)
研究(43443)
科学(41812)
基金(37816)
(31577)
国家(31141)
社会(29825)
社会科(27730)
社会科学(27725)
科学基金(26488)
(20616)
教育(19513)
基金项目(19144)
编号(18924)
成果(17403)
(16612)
资助(13906)
课题(13208)
自然(13191)
自然科(12844)
自然科学(12841)
自然科学基金(12603)
国家社会(12600)
(12206)
(12024)
(11930)
(11834)
重点(11725)
(11234)
(11172)
期刊
(53642)
经济(53642)
研究(31023)
(24267)
中国(19576)
农业(15174)
(14642)
学报(14623)
科学(13819)
教育(13198)
大学(12236)
业经(11537)
学学(11450)
管理(10001)
(9883)
金融(9883)
财经(8886)
农业经济(7759)
(7735)
农村(7693)
(7693)
问题(7389)
(6944)
社会(6655)
经济研究(6424)
技术(6236)
社会科(5915)
社会科学(5915)
经济问题(5307)
农村经济(5107)
共检索到1434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黄承伟  
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奠定了共同富裕的坚实基础,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进高质量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性任务。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关系,加强相关理论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实践意义。本文总结了关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相关关系的讨论,从理论、历史、现实和国际4个方面阐述了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4重内在逻辑,围绕高质量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提出了需要加强研究的理论议题,旨在为进一步加强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理论实践研究提供参考。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黄承伟  
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奠定了共同富裕的坚实基础,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进高质量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性任务。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关系,加强相关理论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实践意义。本文总结了关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相关关系的讨论,从理论、历史、现实和国际4个方面阐述了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4重内在逻辑,围绕高质量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提出了需要加强研究的理论议题,旨在为进一步加强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理论实践研究提供参考。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王博  王亚华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现共同富裕事关党的执政基础,促进全社会共同富裕目标实现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导向逐渐全面和政策实施更加精准的社会治理格局,解决繁杂细微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促进共同富裕目标实现需要将治理重心下沉至县域单元。本文从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城乡融合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经济内循环形成和高质量发展方面切入,分析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城乡一体化发展、社会结构优化、农村资源配置势能释放和农民生活幸福渴望角度分析县域层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驱动机制,从做大县域财富和分好县域财富两个方面提出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举措,以期为促进乡村振兴战略与实现全社会共同富裕目标协同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操作决策参考。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唐任伍  许传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期,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共享理论中国化的新成果。共同富裕的重点和难点在乡村,乡村振兴对推动共同富裕、解决我国城乡、区域、产业发展不充分、不平衡及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可能性,二者在目标、使命、原则、路径方面具有一致性,存在着内在机理。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为做大做好共同富裕“蛋糕”提供坚实基础、优美环境、精神支柱、政治保障和根本。在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实现的路径中,党的领导是保障,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实现的有效衔接机制的构建是基础,打通城乡要素市场壁垒、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支撑,破解“卡脖子”难题是前提,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的品质是关键。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乡村振兴,能够有效推动“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的共同富裕的实现。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静坤   张旺  
文章基于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将数字经济、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纳入统一框架,实证检验数字经济、乡村振兴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数字经济不仅可以直接促进共同富裕,而且还可以通过影响乡村振兴这一中介变量间接促进共同富裕。数字经济直接促进共同富裕时具有非线性效应,这种非线性效应在乡村振兴中介变量调节后依然存在。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田祥宇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对于促进共同富裕意义重大,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实践逻辑与理论逻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维度驱动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呈现出交互影响的阶段性特征,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乡村振兴予以支撑,数字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振兴将有效助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创新并建立科学完善的政策体系予以保障。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张青  郭雅媛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期盼。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我国"三农"发展的重要战略,是实现全体农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论文从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及基本关系出发,分析以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重大作用,明确当前我国迈向共同富裕道路上仍然存在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较低、内外部发展环境不稳定等严峻挑战,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正确处理公平和效率关系、坚持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等方面探索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路径,对于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破解城乡经济二元结构,促进农民实现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彭斌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两大重要目标。乡村振兴旨在提高农村地区的经济水平和生活质量,共同富裕则是要缩小城乡差距和减小社会贫富分化,实现全民共同富裕,这两者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和协同发展关系,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必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概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概念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之后就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协同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以期对我国今后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一定参考作用。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姜爱华  
主持人语: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而共同富裕的重点、难点和焦点都在农村,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必由之路。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已经在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彰显了中国特色财政制度优势。站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起点,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财政仍肩负着发挥主体和主导作用的重任。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在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孙健  
在脱贫攻坚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如何深化乡村振兴成为新发展阶段乡村发展和共同富裕目标的重点。乡村振兴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效手段,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过程。迈入新发展阶段,厘清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推动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耦合发展,在乡村振兴的基础上实现相对富裕,提高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最终实现城乡的共同富裕。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汪彬  古晨光  陈洋毅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乡村振兴不仅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必由之路。在共同富裕目标的引领下,当前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与乡村振兴战略要求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具体表现为:城乡要素市场分割、基层社会治理能力不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与社会供给不平衡、城乡空间结构失衡、城市持续的“虹吸效应”引致农村发展要素支撑乏力。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需要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精准定位、综合施策。一是深化农村要素市场化改革,二是提高乡村基层社会治理能力,三是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四是畅通生态产品价值转换,五是加大力度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孙九霞  王淑佳  
以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跨时代伟大实践,但“摸着石头过河”也意味着推动路径道阻且长,需要对其进行科学解构并厘清相关议题的理论体系。超循环理论有助于解构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的复杂路径。在反应过程方面,乡村资源与城乡关系是乡村振兴推动城乡共同富裕路径的起点,稳定复制与创新发展是路径的核心过程,路径反应的终点则指向中国特色的共同富裕。在循环层次方面,以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的路径可以解构为由低阶到高阶的乡村内部反应循环、乡村整体催化循环和城乡体系超循环三个阶段,分别指向夯实乡村功能、培育乡村内生发展能力和推动城乡共同富裕的不同目标,对应不同的实践发展阶段与理论研究议题。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曾莲   邓文悦扬  
中国不同地区在实现共同富裕、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存在显著差异,亟须深入探究其演进规律。文章以2011—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数据为基础,深入研究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耦合协调特征。运用熵权法、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Kernel密度估计、收敛模型等研究方法,揭示了二者耦合协调度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以及收敛性。研究结果显示:东部地区的乡村振兴水平、共同富裕水平以及二者的耦合协调度均最高,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依次递减;全国和四个地区的耦合协调度均存在σ收敛特征,其中,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还表现出β收敛特征。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许宁   张贺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抓好“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强力助推剂。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同向同行,需要普惠金融为其赋能。文章以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理念为统领,探索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在“两个大局”中的重要战略意义以及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同向同行的理论机制。基于此,探索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共同支持路径,最后提出普惠金融支持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同向同行的政策措施。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美军  
<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础工程。由王留根、王腾等著的《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特色产业扶贫模式》一书聚焦“三农”问题,总结基层工作实践中不同地区特色产业扶贫模式的乡村振兴经验,为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共同富裕提供经验借鉴和实践参考。首先,该书阐述了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高质量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前提基础和必由之路,这也意味着共同富裕在实现方式和路径上具有阶段性、艰巨性和开创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生动体现。
关键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