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183)
2023(8701)
2022(6479)
2021(5819)
2020(4394)
2019(9746)
2018(9822)
2017(18570)
2016(10197)
2015(11223)
2014(11394)
2013(11167)
2012(10123)
2011(9408)
2010(9723)
2009(9239)
2008(9145)
2007(8578)
2006(7964)
2005(7250)
作者
(29961)
(25628)
(25155)
(23912)
(15812)
(12216)
(11118)
(9856)
(9756)
(8857)
(8823)
(8415)
(7964)
(7958)
(7733)
(7711)
(7404)
(7349)
(7143)
(7061)
(6453)
(6352)
(6177)
(6080)
(5855)
(5765)
(5675)
(5385)
(5122)
(5082)
学科
(51272)
经济(51217)
(48932)
(33197)
农业(32682)
管理(20363)
业经(19072)
中国(18518)
地方(14863)
(13370)
农业经济(12675)
(12172)
企业(12172)
方法(11360)
发展(11357)
(11334)
(10164)
(9661)
农村(9632)
数学(9435)
数学方法(9376)
(8732)
土地(8367)
建设(8291)
(8182)
收入(8128)
(8083)
(7938)
人口(7611)
城市(7469)
机构
学院(155741)
大学(150681)
(65708)
经济(64188)
研究(55411)
管理(55177)
(47667)
理学(46995)
理学院(46457)
管理学(45655)
管理学院(45382)
中国(42732)
农业(35692)
科学(33549)
(32066)
业大(29299)
(27641)
(27071)
中心(25944)
(25549)
研究所(24816)
(23703)
师范(23575)
农业大学(21964)
财经(21031)
(20169)
经济学(19684)
北京(19406)
(19192)
(19024)
基金
项目(100078)
科学(79328)
研究(77599)
基金(71829)
(61952)
国家(61257)
科学基金(52407)
社会(51946)
社会科(48612)
社会科学(48597)
(40662)
基金项目(38623)
编号(33334)
教育(32734)
(32602)
自然(30135)
自然科(29406)
自然科学(29403)
自然科学基金(28851)
(28788)
成果(26752)
资助(25938)
(24617)
课题(22468)
重点(22079)
国家社会(21907)
(21645)
发展(20676)
(20375)
(19920)
期刊
(87081)
经济(87081)
(56312)
研究(48736)
农业(37914)
中国(35375)
学报(25617)
科学(24419)
业经(21482)
大学(20865)
学学(19878)
(18747)
(17098)
金融(17098)
教育(16688)
(16448)
问题(15048)
管理(15026)
农业经济(14954)
农村(14643)
(14643)
技术(11944)
(11345)
财经(10983)
世界(10287)
经济研究(10189)
经济问题(9944)
社会(9876)
农村经济(9672)
(9538)
共检索到2426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姜广辉  张凤荣  陈曦炜  王玮  吴建寨  
本文在分析了乡村景观内涵和功能定位的基础上,剖析了目前乡村城市化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指出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农村乡土特色的丧失。然后由此说明了在尊重当地文化传统和民族特色的基础上,运用景观生态规划的方法对乡村景观进行合理规划与配置,创造和谐发展的乡村新文化景观体系,是保护农村的乡土特色促进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一条可行途径。文章对乡村景观生态规划的关键、原则和实施进行了初步探讨。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程李梅  庄晋财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饶旭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社会进入了社会转型加速期,传统农村"乡土社会"迅速转向"新乡土社会"。"乡土社会"具有乡土依赖、聚村而居、家族归属等显著特点。在向"新乡土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农村居民的乡土依赖性降低、乡土意识逐渐式微、家庭规模小型化且发生了功能转向。这一社会转型过程是理解当前中国农村社会结构的基础,也是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前提。
[期刊] 求索  [作者] 刘波  
乡村振兴必有农业项目下乡,但其成败与乡土知识配合状况有关。项目农业需重视地方情境,能让农民掌握某种知识技能。农民既有乡土知识会融入项目,项目又使之产生新的乡土知识,才有持续的动力。如此,项目农业才不是孤立的项目,而成为带动农民致富的惠民工程。反之,项目农业可能侵蚀乡土知识,出现非预期后果。将社会文化基础调查作为项目农业立项的必需环节,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克服此问题。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萧子扬  黄超  
当前是一个迅疾发展的时代,中国农村发生了嬗变,乡土中国逐渐向后(新)乡土中国转变。新乡贤作为一股农村治理新力量正在不断涌现,并发挥着地方治理的作用,而且他们是近现代以来后乡土中国知识分子为探求农村脱贫、农业振兴而进行的社会知觉运动。本文认为乡村建设运动就是乡贤在近代的一次突变,新乡贤由此诞生。并着重强调新乡贤及其背后的社会知觉是后乡土中国农村脱贫和农业振兴的关键。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朱林兴  
论城乡二元结构与农村城市化朱林兴一、城乡二元结构的农村城市化效应城市和乡村是构成社会两个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城市居民和乡村居民同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经济发展的主体。所谓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是指通过政府行为,即强制性的超经济手段和政策,使城乡按照两种...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郑英隆  
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第5个年头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举措,使新农村建设具有区别于以往任何农村建设运动的全球化背景、全球化思维与新的知识内涵。确立全球化下与国情农情相适应的本土化战略,旨在以乡土型技术创新促进乡村自主发展和乡村竞争力提高。乡土型企业是乡村自主创新与自主发展的“实体”与实现形式,是全球化下对传统乡村企业的超越,是全球化视野下对乡村价值的重新认识,是全球化思维下乡村企业的适用性发展模式。当今以乡土特色产品创新和优势农产品创新为主的乡土型技术创新、当地人创业、新发展理念下的乡村企业重构将构成乡土型企业发展的三股基本力量。乡土型企业的发展又是全球化下农村产业组织进步的依据...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刘守英  王一鸽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近百年结构转变及其由此带来的人地关系与乡村制度变革,得出中国已经从以农为本、以土为生、以村而治、根植于土的"乡土中国",进入乡土变故土、告别过密化农业、乡村变故乡、城乡互动的"城乡中国"。在城乡中国阶段,一方面是农民的高度异质化及其与乡村的经济社会关系发生分野,农二代引发代际革命,农业走向劳动集约和多功能化;另一方面是要素在城乡间配置活跃,城乡分工与融合增强,乡村在分化的同时也迈向业态、产业、功能多样化。在历史分析基础上,本文提出"城乡中国"有必要成为理解转型中国结构形态的一个重要范式,任何基于"乡土中国"或"城市中国"的公共政策都不利于中国完成伟大的转型。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张媛艺  张富利  
认识中国必须始于了解乡土,在"逆城市化"的尝试中重建乡土文化、使乡村真正变成能吸引现代人的故乡,是关系国家的长远利益之所在。文化自觉是培育农民自主性、实现乡土复兴的重要方式。通过城市对乡村的反哺,工业对农业的反哺,重新追溯根植于乡土社会的道德、文化,形成新时代背景下对传统的传承,是新时期农村建设运动的重要出路,而文化自觉是培育农民自主性、实现乡土复兴的重要方式。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税尚楠  吴希翎  
马克思在考查人类社会经济演进的历史时,曾高瞻远瞩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经济演进的基本趋势,他指出:“现代的历史是乡村城市化。”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探讨我国的乡村城市化道路,对于当前和今后的一个时期中我国的城市建设和乡村发展都是有意义的。一探讨我国乡村城市化的道路,首先必须明确乡村城市化的科学含义。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卢渊  李颖  宋攀  
"美丽乡村"建设关系到广大乡村群众的生存与发展,也关乎到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延续。为避免盲目追求速度以及经济效益所造成的乡村建设性破坏,以乡土文化与传统村落环境的共生性发展关系为切入点,运用建筑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景观生态学、文化遗产保护等相关学科理论,探索乡土文化在当代乡村建设中所承载的重要文化价值。其具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凸显地域文化特色,提升生产、生活环境质量,推动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等作用。乡村建设应以尊重传统文化根基为己任,通过"传承、保护","创新、新建","挖掘、改造"三种形式,在遵循保持、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樊彩萍  
乡土情怀是乡村教师坚守和奉献乡村教育的精神支柱,采用自编的乡村教师乡土情怀调查问卷,对中部H省8县904名乡村教师进行调查,全面深入地了解乡村教师乡村教育情怀的现状,以提出改进建议。调查结果显示:乡村教师乡土情怀总体上为中等偏下水平,四个一级维度界于中等到较低水平之间,由低到高依次为职业认同感、乡土认同感、职业使命感和职业成就感;乡村教师乡土情怀在性别、年龄、学历、学段、身份、婚姻状况、户籍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男性、35岁及以下、本科及以上学历、小学、特岗及定向、未婚和城镇户籍的教师乡土情怀水平相对较低。当前乡村教师乡土情怀的主要问题为乡村教师与乡土社会的分离、与乡土教育的疏离、角色定位的游离、职业守望不坚定。厚植乡村教师乡土情怀,教师个体的自建自育是关键,政府的保障支持是基础,乡村社会的人文关怀是催化剂。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樊彩萍  
乡土情怀是乡村教师坚守和奉献乡村教育的精神支柱,采用自编的乡村教师乡土情怀调查问卷,对中部H省8县904名乡村教师进行调查,全面深入地了解乡村教师乡村教育情怀的现状,以提出改进建议。调查结果显示:乡村教师乡土情怀总体上为中等偏下水平,四个一级维度界于中等到较低水平之间,由低到高依次为职业认同感、乡土认同感、职业使命感和职业成就感;乡村教师乡土情怀在性别、年龄、学历、学段、身份、婚姻状况、户籍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男性、35岁及以下、本科及以上学历、小学、特岗及定向、未婚和城镇户籍的教师乡土情怀水平相对较低。当前乡村教师乡土情怀的主要问题为乡村教师与乡土社会的分离、与乡土教育的疏离、角色定位的游离、职业守望不坚定。厚植乡村教师乡土情怀,教师个体的自建自育是关键,政府的保障支持是基础,乡村社会的人文关怀是催化剂。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李佳  
从"乡土中国"到"离土中国",乡村社会出现重大变局,破坏了在空间和时间的二维框架中由"历史感"和"当代感"构成的乡村意义体系,乡村文化面临困境。政府、市场和传统等多方力量的博弈,影响着乡村文化的走向,乡村文化的生产和传承变成一个动态的过程,乡村文化不再以复制的方式来发展,而是以"再生产"的模式来维持和更新。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孟根达来  
理解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把握乡村发展的未来方向,是乡村社会研究或农村社会学的核心问题。早在20世纪40年代,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提出:"从基层看上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1]6)。由此将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概括为"乡土社会",即"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也就是滕尼斯所说的"共同体",或不同于"法理社会"的"礼俗社会"~([1]9)。乡土中国一直是理解和分析中国乡村社会的重要理论工具和视角,而且也成为农村社会学研究的范式之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