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265)
2023(6240)
2022(5059)
2021(4357)
2020(3414)
2019(7385)
2018(7178)
2017(13562)
2016(6947)
2015(7882)
2014(8038)
2013(8321)
2012(8286)
2011(8187)
2010(8708)
2009(8531)
2008(7998)
2007(7704)
2006(7371)
2005(6480)
作者
(22142)
(18835)
(18785)
(17986)
(11959)
(8832)
(8384)
(7241)
(7036)
(6779)
(6732)
(6261)
(6173)
(6109)
(5736)
(5709)
(5315)
(5251)
(5185)
(5056)
(4962)
(4556)
(4464)
(4458)
(4369)
(4337)
(3941)
(3874)
(3801)
(3667)
学科
(60640)
经济(60600)
(23248)
地方(18338)
(17607)
管理(17453)
农业(15852)
方法(14050)
业经(13677)
中国(13473)
数学(12091)
数学方法(12048)
地方经济(12021)
(10485)
(9115)
企业(9115)
(9053)
(8975)
(8567)
经济学(7537)
农业经济(7492)
发展(7358)
(7334)
(7210)
金融(7208)
及其(6653)
(6599)
(6555)
环境(6323)
(6302)
机构
学院(123624)
大学(122692)
(63579)
经济(62338)
研究(46087)
管理(42565)
理学(35314)
理学院(34877)
管理学(34452)
中国(34388)
管理学院(34185)
(28231)
(24601)
科学(24142)
(22693)
经济学(21822)
财经(21692)
(20264)
中心(20143)
研究所(20034)
(20026)
(19367)
经济学院(19192)
(18531)
师范(18471)
(15927)
北京(15655)
社会(15607)
财经大学(15368)
(15168)
基金
项目(70635)
研究(56594)
科学(55829)
基金(51246)
(42655)
国家(42198)
社会(40609)
社会科(38177)
社会科学(38167)
科学基金(35785)
(27415)
基金项目(26199)
教育(23759)
编号(23022)
(21594)
成果(20585)
资助(19911)
(17841)
国家社会(17647)
自然(17454)
自然科(16985)
自然科学(16983)
自然科学基金(16643)
课题(16082)
(15751)
发展(15614)
重点(15565)
(15399)
社科(14832)
(14819)
期刊
(89553)
经济(89553)
研究(45574)
(26001)
中国(25234)
(21153)
学报(16864)
科学(16521)
农业(16311)
管理(15195)
业经(14740)
大学(14016)
经济研究(13905)
(13778)
金融(13778)
学学(13402)
财经(13199)
问题(11693)
(11623)
教育(10136)
技术(9775)
农业经济(8439)
农村(8353)
(8353)
经济问题(8022)
技术经济(7889)
世界(7816)
社会(6983)
图书(6858)
(6846)
共检索到2054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江桂英  
乡村社会治理的要义在于建立一个由双主体即履行政府职责的公共财政和代表乡村居民的乡村社区财务构成的乡村公共经济。本文通过分析乡村公共经济的现状,提出了实现双主体治理乡村社区所需的制度保证,即民主理财机制的健全和乡村社区的重新规划。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张振  徐影秋  王浩  
基于对美丽乡村背景下乡村公共空间面临的变化、发展与挑战的分析,从价值体系、功能、布局3方面进行乡村公共空间重构理路。价值体系重构要保障村民的权益与主体性,重构乡村公共空间的政治、社会、文化价值观,强调乡村公共空间公平性的资源观与规划设计价值观。功能重构以传统内生型公共空间的转型和新内生型公共空间的建构为主要内容。布局重构在优化乡村公共空间系统结构的基础上,强化乡村传统内生型公共空间在乡村公共空间系统结构中的主导作用。
[期刊] 技术经济 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瑗  
大城市边缘区乡村旅游地的兴起和发展是当前中国城市推进统筹城乡战略进程中出现的一种实践产物。旅游经济顺应大城市休闲消费经济发展,以一种新兴的姿态切入乡村,打破了传统乡村的封闭格局,并形成一条充满活力的经济线索将乡村土地、产业、社会和自然文化景观等要素串联成一部拉动地区发展的巨大机器,不仅促进了乡村产业结构转型和经济增长,更被主动地运用成为统筹城乡的战略手段。本文选择成都统筹城乡建设中最具代表性的乡村旅游地———三圣花乡作为研究案例,从经济视角出发,通过观察其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前后的经济格局和产业结构变化,分析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龚丽钧  杨忍  杨帆  
文章构建了农村土地资本化驱动下乡村经济空间重构的分析框架,系统梳理了珠三角地区乡村土地资本化各阶段中乡村经济空间重构特征与传导机制,并以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黄龙村为典型案例,深入剖析农村土地资本化驱动下乡村经济空间重构过程与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农村土地资本化是产权主体通过出让、转让、出租、入股等方式流转农村集体土地产权以获取土地增值收益的过程,核心是集体土地产权的流动性与增值性。(2)珠三角地区农村土地资本化过程大致经历以集体内部经营为主转变为以出租为主,再到多元方式并存的土地资本化形式。其从"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乡镇企业分散布局向分散、破碎、低效、蔓延的乡村工业格局转变,最终逐渐走向集中的乡村多元经济空间形态。(3)农村土地资本化是黄龙村经济空间重构的核心环节也是重要驱动力。在以土地出租为主到土地出让与出租并存的土地资本化过程中,土地的资本价值重新活化,同时促进低端集聚的乡村工业空间向绿色高质量的乡村多元经济空间重构。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江桂英  
“三农”问题使得乡村社会经济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乡村公共经济在公共产品供给职能上的缺位以及乡镇财政自身的问题致使乡村公共产品严重短缺,并直接引发或间接加剧了“三农”问题,因此,解决乡村公共经济问题是化解“三农”问题最重要的突破口。其基本思路:(1)增强外援:包括加大公共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和促进城市在人才、资金、技术等方面全方位的对农村进行反哺;(2)挖掘内源:包括建立代表乡村民众利益诉求的乡村社区财务,通过农业产业化和乡村城镇化等加强乡村社会的自我发展能力;(3)完善乡村社会组织体系:包括乡村政权组织的重构,乡村市场组织体系的完善和农民自组织的建立。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诚  
当前,城市化已成为推动乡村公共空间发展与转型的重要力量。在结构层面,乡村公共空间的发展呈现出城乡公共空间资源配置错位、类型失衡和社会性缺失的趋势;在功能层面,乡村公共空间的发展呈现出主体功能弱化、功能单一化和功能异化的特征。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优先发展的制度安排、从熟人社会到半熟人社会的转型、压力型体制下的政绩驱动、市场机制的扩散和嵌入以及传统乡村文化的消解是引发乡村公共空间萎缩的内在根源。重构乡村公共空间,需要在模式上构建多元合作机制、在结构上实现空间均衡发展、在功能上坚持实用价值优先、在文化上彰显乡村文化自信。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龙花楼  屠爽爽  
面向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乡村地域日益复杂的人地关系,乡村重构成为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前沿课题。乡村重构即行为主体通过优化配置和有效管理影响乡村发展的物质和非物质要素,重构乡村社会经济形态和优化地域空间格局的过程。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基于乡村地域系统的"要素—结构—功能"视角,从乡村重构的行为主体、价值取向和目标定位等方面进一步阐释了乡村重构的概念内涵,剖析了由诱发机制、支撑机制、约束/促进机制、引导机制、引擎机制构成的乡村重构作用机制框架。最后,基于政府行为对推动城乡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和乡村重构的引领作用,认为有必要重构乡村社会经济的政府干预框架,并对未来中国乡村重构需进一步重点关注的研究内容展开探讨。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叶忠明   贾思汶   姚蓝  
“三农”问题一直受到各界广泛关注。农村经济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之一,而乡村振兴审计作为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基于2011—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检验了乡村振兴审计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发现乡村振兴审计的揭示力度、整改力度以及综合力度可以显著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公共投资在乡村振兴审计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起中介作用。进一步分析发现,东、中、西部地区乡村振兴审计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有很大不同,乡村振兴审计的揭示力度以及建议力度能够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显著的协同作用。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冯文荣  陈少克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目前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供给总量不足和结构失衡等方面的矛盾。分析我国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乡村秩序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上表现出的不同作用,本文得出合理的乡村秩序对改善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有重要的作用,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需要重构乡村秩序。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洪燕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党中央的重要战略决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曾经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新时代振兴乡村的重要使命再次历史性地落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肩上。当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现状极不乐观,可谓有名无实,与其所肩负的重要职责之间呈现强烈反差,亟需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重塑,赋予其新的职能,以缓解其职能与职责之间的内在矛盾。我国现有立法体制对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职能定位,尽管有了一些进步,但由于长期受到"体制上"、"法理上"、"主体上"等因素的困扰,始终未能获得实质性突破,导致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难见起色。为此,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从"强化既有职能"、"赋予动产财产权职能"、"赋予不动产有限处分权职能"等三个方面进行职能重构,有望彻底摆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困境,使其更好地履行职责,实现农村各类资源的有效利用,促进乡村振兴。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卢青青  
资本下乡成为普遍趋势,下乡资本不仅进入农业生产领域,也开始进入农村建设用地领域。在逐利动机下,资本下乡旨在"经营村庄"。资本采用公司化的方式对村庄外生项目资源、内生土地资源和村级组织本身进行资本化运作,使得村庄公共资源私人化、村级组织公司化。在此过程中,通过与乡村各级主体的互动,资本重构了乡村治理秩序:"权力—利益网络"的垄断秩序,由此导致村庄公共性的丧失。这一秩序产生的内在逻辑在于乡村组织的强制性政治权力与协调性治理权力的失衡,日益弱化的乡村治理权力使得独立运作的乡村政治权力与下乡资本形成利益共谋,建构乡村治理的"权力—利益网络"。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顾大治  徐益娟  洪百舸  
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原本脆弱的乡村文化会进一步受到挑战和侵蚀,但与此同时,新媒体也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传承与重构提供新方向。文章首先围绕不同时期乡村文化空间的特征变化展开研究,剖析新媒体背景下传统乡村文化空间衰落的内因以及其特征的转变,其次总结出利用新媒体进行乡村公共文化空间重构和复兴的重点,最后从培育村民主体意识、维护传统文化"记忆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焕发乡村原生文化活力、构建"四位一体"的文化治理体系等5个方面提出相关建议,探索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如何与新媒体融合共生从而完成传承与重构。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曹阳春  宁凌  
交通设施建设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要环节,也是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的重要部分。从公共经济学的视角出发,对农村公共交通建设过程中的主要矛盾进行系统分析,指出需要系统地建立多维度农村公共交通建设促进机制。最后提出建设农村公共交通的具体对策:整体协作联动,完善供给建设体系;多维主体参与,稳定供给建设要素;科学政府管制,保障供给建设成效。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于静  
作为充分利用农村自然环境和人文资源,兼有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特点的乡村旅游,是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结合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也是新世纪我国农村发展和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旅游扶贫政策的指导下,在农业发展急需调整产业结构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情况下,乡村旅游迅速发展,已经成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辛宇  林耿  林元城  
随着数字技术逐渐深入到乡村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乡村社会关系及空间意义发生重构。信息化冲击下的乡村空间转变不仅体现在物质方面,其社会文化空间意义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重构在内生逻辑上重塑乡村话语权力和主体身份。论文通过探讨数字技术与乡村发展的多维关系及其对乡村产生的多重效应,关注数字技术带来的自由与异化、数字经济引发的话语与权力流变及乡村女性主体地位和身份的重构,解释了数字技术作为非人类行动者的主体性及其建构下的乡村日常经济生活和社会关系,拟为乡村性的分析框架提供有益的补充,为数字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提供新的理论借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