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544)
- 2023(5095)
- 2022(4340)
- 2021(4214)
- 2020(3708)
- 2019(8175)
- 2018(8171)
- 2017(14906)
- 2016(8866)
- 2015(10158)
- 2014(10590)
- 2013(10184)
- 2012(9547)
- 2011(8415)
- 2010(8711)
- 2009(8231)
- 2008(8426)
- 2007(7652)
- 2006(6638)
- 2005(5947)
- 学科
- 济(31128)
- 经济(31079)
- 管理(30928)
- 业(24690)
- 财(23927)
- 企(22414)
- 企业(22414)
- 方法(12955)
- 财政(12545)
- 中国(11054)
- 制(10928)
- 务(10587)
- 财务(10560)
- 财务管理(10510)
- 数学(10343)
- 数学方法(10252)
- 企业财务(10055)
- 政(9988)
- 学(9604)
- 体(9063)
- 地方(8338)
- 理论(8181)
- 农(8065)
- 银(6989)
- 银行(6963)
- 业经(6577)
- 体制(6545)
- 策(6540)
- 行(6494)
- 融(6214)
- 机构
- 大学(124233)
- 学院(123099)
- 济(44269)
- 研究(43407)
- 经济(43083)
- 管理(41318)
- 理学(34509)
- 理学院(34050)
- 财(33480)
- 中国(33447)
- 管理学(33321)
- 管理学院(33100)
- 科学(27796)
- 京(26643)
- 所(23807)
- 财经(21811)
- 农(21762)
- 研究所(21013)
- 江(20941)
- 经(19548)
- 中心(18866)
- 业大(17653)
- 范(17546)
- 师范(17338)
- 农业(17031)
- 北京(16895)
- 州(16512)
- 省(16276)
- 财经大学(15608)
- 院(15430)
- 基金
- 项目(74728)
- 科学(56912)
- 研究(55346)
- 基金(51910)
- 家(45632)
- 国家(45190)
- 科学基金(37276)
- 社会(33263)
- 社会科(31327)
- 社会科学(31319)
- 省(30316)
- 基金项目(26890)
- 教育(26387)
- 划(25240)
- 自然(23363)
- 自然科(22827)
- 自然科学(22814)
- 编号(22765)
- 自然科学基金(22399)
- 资助(21644)
- 成果(21357)
- 课题(17340)
- 重点(17126)
- 部(16256)
- 性(15273)
- 发(15156)
- 创(14950)
- 项目编号(14380)
- 科研(14197)
- 创新(13910)
共检索到2033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李培育
一、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一个新思路 近几年来,关于中央权力下放过多、地方权力过大的呼声不断,已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中国的政策制定者。我们认为,用传统的计划经济的思路来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把思路局限在财力、权力的“量”的划分上,将永远走不出“放权—收权—放权”这样一个循环“怪圈”。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马龙龙
论财政体制改革中的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问题马龙龙一、行政性分权模式与经济性分权模式之比较所谓财政体制的分权模式,是相对于财政体制的集权模式而言。笼统地说,改革开放前的“统收统支”为基本特征的财政体制属于集权模式,改革开放后,“分灶吃饭”、“分级包干”、...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吴昊
日本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关系──兼论对完善我国财政体制的启示吴昊战后,日本实行了地方自治制度。与战前相比,这不仅扩大了地方政府的职能,也相应地扩大了其财权。目前日本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关系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确立的。日本中央财政由中央政府管理,地方财政...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邹传教
作者认为,由于从不同角度分析,“财政”的构成要素和环节是不同的,因此,我国社会主义财政体系并不是单一的。我国传统财政理论对“财政体系”所作的单一的界定混淆了不同性质、不同逻辑层次的财政范畴,存在许多问题。为此,作者在区分不同性质财政范畴的基础上,从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社会集中性分配的本质属性出发,提出了四种不同的“财政体系”,即财政“分配关系”体系、财政“计划管理”体系、财政“分配范畴”体系和财政“分级运行”体系。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戴园晨 徐亚平
财政体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支,进行财政管理中,划分各级政权之间的权、责、利关系的制度。文章回顾了建国以来我国财政体制的演变,着重分析了自1979年经济体制改革以来,财政“分灶吃饭”体制向地方包干财政体制演变的原因、作用及利弊,提出了“八五”期间改革地方财政包干制,为实现分税制准备条件的设想,强调财政体制改革必须坚持事权与财权相适应,中央与地方财权关系应经常调整的大原则。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孙栋梁 盛硕
1.加快修订《预算法》,强化预算约束。首先应加快修订《预算法》,放开对地方政府不得自行发债的法律限制,为此次试点及以后的进一步发展铺平道路。其次要增强预算的科学性、完整性和透明度。各级政府的全部收入和支出都要纳入预算,除涉及国家秘密的内容外,预算、决算都要依法向社会公开。最后要健全现有财政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孙栋梁 盛硕
2011年10月17日,财政部印发《2011年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办法》,正式开启我国地方政府自行发债政策试点,上海市、浙江省、广东省、深圳市成为第一批试点省(市)。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给了地方政府一种更加健康的融资方式,体现了我国渐进开放地方自主发债的政策趋势。但在《预算法》修订之前,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在学界存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玲 周大研
本文主要针对目前地方公共财政体系的收支和管理方面存在的不合理状况 ,在分析制度原因的基础上 ,提出了建立独立的、具有实质意义的地方公共财政体系的理论和实践构想 ,并对如何完善地方公共财政管理进行了探讨。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孙国相
一、发展是永恒的主题 财政的职能取决于政府的职能。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的职能有两方面:一方面保证政府机构正常运转,实现其社会管理职能;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保发展”,即通过财政税收政策的灵活运用,弥补市场自主配置资源的不足,纠正市场自发调节的弊端,调控市场经济运行,保证社会经济稳步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资源的主要配置者是市场,国家财政只能起补充的作用,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导致市场自主配置的能力也是不同的。由于我国还处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王明前
中央苏区财政体系包括中央预决算制度、税收制度、会计制度、国库和国家银行制度、关税制度以及审计制度等环节,其形成经历了闽西苏区的初期探索、中央财政体系的初建和中央财政体系逐步完善三个阶段。中央财政制度和财政体系的建设,首先从建立统一的预算决算制度入手;其次是建立完善划一的税收制度,以增加政府收入,调节经济建设。会计制度、国库及国家银行制度、关税制度和审计制度的先后建立,标志着中央苏区财政体系构建工作的基本完成。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朱秋霞
论中国财政体制改革的目标选择——新税制实行以来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的分析朱秋霞1994年中国在财政领域内同时进行了以增值税为特征的税制改革和以分税制为特征的财税管理体制的改革。这两项重大改革的目的和影响范围,都远远超出了财政领域,而直接关系到整个经济体...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刘晓渡 刘寒波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郭代模 杨涛
本文从财政本质、财政职能、财政运行模式三个方面全面阐述了中国特色公共财政体系问题。认为处于转轨时期的中国公共财政面临制度变革与经济增长双重目标,提出了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公共财政运行模式的“两个要素,一个原则”:两要素即提供符合公共财政职能一般的公共产品或劳务,继续优化政府的国有资产管理机制,一个原则即坚持财政代表国家增进市场自我调节能力的原则。坚持这一中国特色公共财政模式,既有利于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促进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又有助于对公共需求的满足和公共领域的优化。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王翔 刘晓东 曹远峰
为了适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公共财政体系,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本文分析了在公共财政框架下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必要性,并指出了保持中央政府投资能力的重要性。
关键词:
公共财政 积极财政政策 投资能力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倪玉平
清前期的财政收入包括田赋、盐课、关税、杂赋、捐纳和报效等,支出则分为皇室经费、俸禄、兵饷、驿站、科场学校、河工塘工经费等。道光时期,地丁银始终是最重要而稳定的财政收入,其他各项收入有一定的波动,但意义有限;支出虽有较大幅度增长,但从总体上说,财政收支尚未走到崩溃的边缘。咸同时期,清廷内外交困,军务倥偬,战火持续,对当时的政治和经济产生了巨大冲击,财政制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奏销制度而言,咸丰以前的钱粮奏销、京饷协饷基本失效,户部无法有效地掌握全国财政大权;就税收征收与分配主体而言,以厘金为代表的地方财政兴起,中央财政基本不能染指这一重要税收,中央与地方财政的并立成型;就租税结构而言,财政收入的主体由农业税转变为以厘金和海关为主体的工商税;就指导思想而言,清廷在事实上抛弃了"量入为出"的理念而步入"量出为入"的阶段。可以说,咸同时期财政体系的近代转型,基本是内生性的,既受时局的重大影响,也是道光以来财政实践的自然结果,西方的影响反在其次。
关键词:
清代 咸同 财政 近代转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