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445)
- 2023(3267)
- 2022(2696)
- 2021(2689)
- 2020(2223)
- 2019(4826)
- 2018(4870)
- 2017(9731)
- 2016(5401)
- 2015(5926)
- 2014(5889)
- 2013(6094)
- 2012(5702)
- 2011(5468)
- 2010(5763)
- 2009(5595)
- 2008(5553)
- 2007(5526)
- 2006(5159)
- 2005(4620)
- 学科
- 农(43673)
- 农业(29073)
- 济(27335)
- 经济(27309)
- 业(25165)
- 业经(11659)
- 农业经济(9650)
- 村(8862)
- 农村(8858)
- 管理(8656)
- 发(7413)
- 制(7091)
- 中国(7008)
- 劳(6957)
- 劳动(6953)
- 土地(6751)
- 发展(6547)
- 展(6528)
- 收入(6332)
- 农业劳动(6285)
- 地方(6177)
- 人口(6151)
- 方法(5937)
- 策(5878)
- 分配(5873)
- 动力(5780)
- 劳动力(5756)
- 体(5750)
- 及其(5719)
- 建设(5696)
- 机构
- 学院(85818)
- 大学(80989)
- 济(38306)
- 农(38101)
- 经济(37642)
- 管理(31367)
- 研究(29111)
- 农业(28490)
- 理学(26799)
- 理学院(26582)
- 管理学(26230)
- 管理学院(26091)
- 中国(24294)
- 业大(20121)
- 科学(17335)
- 农业大学(17125)
- 京(16288)
- 所(15377)
- 财(15331)
- 江(14569)
- 中心(14347)
- 研究所(13644)
- 业(13338)
- 经济管理(12747)
- 范(12475)
- 师范(12435)
- 省(12001)
- 财经(11601)
- 发(11280)
- 州(11245)
- 基金
- 项目(50905)
- 研究(41898)
- 科学(39854)
- 基金(35878)
- 家(30374)
- 国家(29924)
- 社会(27255)
- 社会科(25222)
- 社会科学(25214)
- 科学基金(25132)
- 农(24118)
- 省(21713)
- 编号(19652)
- 基金项目(19305)
- 教育(17240)
- 划(16365)
- 成果(15992)
- 自然(13593)
- 自然科(13214)
- 自然科学(13213)
- 资助(13144)
- 自然科学基金(12975)
- 发(12733)
- 课题(12159)
- 部(11883)
- 业(11848)
- 性(11595)
- 制(11139)
- 国家社会(11078)
- 村(11025)
共检索到1380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贺雪峰
在城市化背景下,大量农村人口从土地中脱离出来,进城务工经商。这些进城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不再依赖土地和其他各种在农村的获利机会。这样就增加了部分不愿意或者无法离开农村的中青年农民从土地或者其他农村获利机会中获取收入的可能,从而在农村形成了一个主要收入在村庄、社会关系也在村庄、家庭生活完整、收入水平不低于外出务工家庭的新生中农群体,这个中农群体一般占到农户总数的百分之十至百分之二十,在乡村治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乡村治理的角度看,这个新生中农群体也是基层治理的中坚力量,所以也可以称之为中坚农民。
关键词:
社会分层 城市化 土地流转 乡村治理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邢中先 牛海
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离不开对大国小农的现实关注。“大国小农”的结构性矛盾严重制约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分散经营的小农户难以对接大市场也难以对接大政府,致使小农户生产陷入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现实困境,而从小农户群体中生成的“中坚农民”有效破解了这一现实困境,推动着由“大国小农”向“大国中农”的优化升级。因此,一方面要以“中坚农民”全面参与乡村振兴来建构理论范式,另一方面要引导“中坚农民”全面参与“五个振兴”路径来建构实践范式,这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在乡村的创新性实践。
关键词:
大国中农 中坚农民 乡村振兴 范式
[期刊] 改革
[作者]
杨磊 徐双敏
"自下而上积累""自上而下资源输入""自外而内资本下乡"等乡村振兴道路均面临着困境,难以破解小农与大市场、国家资源对接的难题。我国农村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迁,具有独特禀赋的中坚农民群体正在兴起。再造于乡村内部、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有一定经济积累和善于面向市场的中坚农民,具有组织起普通农户、联结农业经营多元主体以及构建自发互助合作机制等经济和社会层面的功能。中坚农民是推动乡村振兴的理想主体,能够增强乡村政治与治理的能动性和稳定性。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应以中坚农民为主体作为不同发展道路的"接点",在乡村社会主体再造中着力培育和保护中坚农民,以中坚农民为纽带建立起乡村发展的多主体利益联结机制,引导、支持和鼓励中坚农民走向联合,走一条"自内而外、联结上下"的整合型道路。
关键词:
中坚农民 乡村振兴 “三农”问题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李宁
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基础。实践中,“自上而下资源输入”与“自外而内资本下乡”的外源驱动模式难以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亟需依托中坚农民实现向内生发展模式的转换。中坚农民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具有组织发展逻辑、资源对接逻辑与利益联结逻辑三重理论逻辑。具体来说,中坚农民以其个体性发展引领激活农业农村整体性发展、以其关键群体的引领性发展重塑农村公共性以及以其高质量发展能力强化小农利益联结的系统性能力。为此,中坚农民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需要以“自内而外、联结上下”的整合型道路为引领,构建中坚农民发展联合体,发挥中坚农民的发展与稳定功能以及塑造中坚农民利益整合联结机制。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胡博成 朱忆天
乡村振兴不仅需要外部生产要素的输入,而且需要高度重视农民主体发挥内生动力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群体逐渐从单一种植群体演化成为结构复杂、从事多种生产活动的群体,其中身心俱在乡村、为农村生产和再生产发挥积极作用的"中坚农民",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机制建构需要重点关注的群体。新时代要重视"中坚农民"群体内部分化和资本下乡带来的双重困境,全面采取措施激活"中坚农民"的上下联结作用,从而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支持。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胡博成 朱忆天
新时代乡村振兴需要在研究乡村人口结构变化基础上,发掘能够全面整合乡村内外生产要素的主体力量。其中身心俱在乡村的“中坚农民”在农业生产和乡村发展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是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深入研究和重点关注的农民主体力量。在由表及里深入研究乡村内生发展动力缺失表现的基础上,要以增权赋能为指导思路,重塑“中坚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理论基础,以内外融合思路保障“中坚农民”发展权益,以上下联结激发“中坚农民”内生动力,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动力机制建构。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徐俊蕾
大量"懂技术、会经营、能表达、负责任"的新型职业农民是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当前,农业劳动力的大量转移、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初步出现为新型职业农民的生成提供了可能性。作为新型经济社会组织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建构了农民之间的新型经济关系,使农民有机会超越传统血缘关系、宗法制度实现身份、能力和观念的转变,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同时,加快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和政策建设有利于吸引更多有志于现代农业的优秀人才到农村创业,壮大新型职业农民群体。
关键词:
新型职业农民 农民专业合作社 现代农业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陈桂香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要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而要提高农民素质,关键是要引导他们科学、合理的利用好闲暇时间,提高闲暇消费的质量。
关键词:
农民 新型农民 闲暇消费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益丰 刘东
"三农"问题的产生,究其根源是在于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的落后。现代化农业的兴起则需要依靠规模化、高效农业生产方式来实现。企业主导的农业合作组织经营模式是实现农业适度规模化与现代化的有效出路。江苏常熟"田娘经验"与山东乐陵"希森"模式两个企业主导,以合作社发展为载体的新农村建设典型案例显示,以"企业+综合性合作社+农户""三位一体"式农村新型组织形式来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可以统筹解决土地流转、农民增收、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乡村治理等现代化农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温莹莹 张亮
本文以一个城镇化社区“农民下楼”现象为切入点,分析不同社会经济条件的搬迁农民“下楼”的动因以及隐藏在此现象之下的农民与土地关系。研究发现,对于“上楼”的失利农民,乡土空间的经济补偿与社会吸纳构成了他们“下楼”的直接社会经济动因;对于“上楼”的非失利和“得利”农民,村中“陋室”演变成他们维持家庭继替结构、权力结构与财产结构稳定和延续的地缘空间,田间地头的劳作则是其重建社会联结与对抗“本体性脆弱”和维持“本体性安全”的现实场域。理解和尊重土地对农民的重要意义,有助于更好地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关键词:
“农民上楼” “农民下楼” 农地关系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史明萍 魏程琳
"中坚居民"是指以服务社区为主要收入来源或获得感来源,在社区行政、楼栋事务、邻里互助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的社区居民。自发参与社区治理的中坚居民成为社区公共事务的公开支持者、楼栋集体事务的热心人、社区和谐稳定的维护者,他们最有可能被社区居委会等官方组织吸纳为"半正式"工作人员,成为社区的管理者和服务者。发现、培育并向社区组织输送中坚居民是社区善治的主要内容之一。在社区三级治理体系中,制度性参与社区活动的中坚居民,是国家政策进户的传导者、社区工作的辅助者、基础治理信息的提供者和居民小微服务的供给者。"中坚居民"概念的提出打破了既往将城市善治寄希望于中产阶层的想象,为社区治理工作提供了新思路。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郭书田
再论当今的中国农民问题郭书田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问题,说到底是个农民问题。人们常说,中国人口的80%是农民,是世界上最大的农民群体。中国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性问题。保护农民的合法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是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杨瑞璟 仇志云
宋代农民起义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小规模的抗租抗粮运动或抢米运动,规模稍大的农村中小工商业者起义,以及由富民阶层领导的起义。其中,宋代局部地区所发生的抗租、抗粮及抢米等斗争虽然频繁,但在契约租佃制的约束下,其规模和影响均不是太大;而广大中小工商业者的起义,则是宋代社会经济关系新变化的反映,体现出在商品经济领域内反抗的典型特征;至于宋代乡村富民阶层与官府之间的关系,本就非常复杂,二者既有对抗的一面,亦有妥协的一面,而富民阶层自身所拥有的财富和地位,又使其更多地承担着调节缓和乡村各种矛盾的义务,进而使其成为乡村中的中间层、稳定层,所有这一切,都使得富民阶层与官府之间的冲突,不至于被扩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