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713)
2023(8359)
2022(6992)
2021(6511)
2020(5311)
2019(12380)
2018(12334)
2017(23055)
2016(12215)
2015(13832)
2014(13785)
2013(13677)
2012(13093)
2011(12496)
2010(12708)
2009(12066)
2008(11904)
2007(10787)
2006(10293)
2005(9722)
作者
(34409)
(28846)
(28598)
(27709)
(18835)
(13612)
(13002)
(11113)
(11038)
(10312)
(10269)
(9659)
(9588)
(9439)
(9390)
(8907)
(8540)
(8327)
(8158)
(7692)
(7583)
(6910)
(6867)
(6694)
(6673)
(6533)
(6323)
(5831)
(5736)
(5641)
学科
(77922)
经济(77856)
管理(33609)
(29447)
(24692)
企业(24692)
方法(24195)
中国(21374)
数学(21049)
数学方法(20929)
地方(18096)
(14712)
业经(14666)
(14286)
(13341)
贸易(13331)
地方经济(13109)
(12980)
(12523)
(12381)
(11496)
(11155)
金融(11154)
(11088)
银行(11088)
(10859)
环境(9727)
(9706)
(9652)
(9281)
机构
大学(191121)
学院(187687)
(98362)
经济(96858)
研究(74805)
管理(66682)
中国(58134)
理学(55578)
理学院(54899)
管理学(54362)
管理学院(53948)
(44259)
(41095)
科学(38230)
(37191)
财经(34364)
研究所(33208)
经济学(33120)
(31254)
中心(30687)
经济学院(29372)
(27951)
北京(27447)
(26520)
师范(26402)
(25985)
财经大学(25229)
(22376)
科学院(22330)
(21915)
基金
项目(109192)
科学(87565)
研究(85246)
基金(81765)
(69845)
国家(69307)
社会(58932)
科学基金(58856)
社会科(56104)
社会科学(56090)
基金项目(40929)
教育(39031)
(37888)
资助(34223)
(32815)
自然(32689)
编号(32500)
自然科(31917)
自然科学(31910)
自然科学基金(31386)
成果(28579)
(26696)
国家社会(26228)
(25616)
中国(25202)
重点(25014)
课题(24094)
教育部(23974)
人文(22572)
(22542)
期刊
(121060)
经济(121060)
研究(72385)
中国(40952)
(33236)
管理(29282)
科学(24084)
学报(22630)
教育(22465)
(21244)
经济研究(21069)
(21067)
金融(21067)
财经(20192)
大学(18488)
(17793)
学学(16950)
技术(16413)
问题(16048)
(15351)
业经(15286)
国际(14052)
农业(14043)
世界(13918)
技术经济(11439)
改革(9845)
(9845)
经济问题(9840)
统计(9553)
经济管理(9116)
共检索到3133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宋则  
中国经过十几年的独到探索和艰苦努力,终于在90年代的今天,迎来了经济体制改革战略决战的关键阶段。80年代中后期,吴敬琏等许多经济学家曾一再呼吁中国经济改革需要“配套”推进的问题,“价、税、财”联动是被强调的重点。笔者在1986年10月成都首届全国市场体系理论会议上,也曾从方法论角度提出,经济改革免不了要进行一场战略决战,后在《财贸经济》发表的一篇论文中又就改革的渐变与突变问题付诸文字。如果说80年代提出这类问题显得过于超前,那么,今天重议此事则应当说是水到渠成了。作为一家之言,我认为,进行经济改革的战略决战如今已不再是理论界超前争论的话题,而是顺其自然、顺理成章摆到人们面前的紧迫问题。鉴...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张军  范子英  
自20世纪70年末代以来的40年,中国的经济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主要归因于改革开放。不过,大多数的研究者都将改革视为一个连续的过程。本文通过一系列的梳理和回顾,区分了改革的两个阶段,发现改革与经济增长的模式在1994年之后发生了显著转变——从一个自下而上的微观改革不断引发宏观高度波动的阶段转变为宏观的结构改革实现"高增长、低通胀"的阶段,并持续超过十年之久。本文从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视角对这种转变进行了解释,发现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是中央和地方政府走向激励兼容的根本因素,这意味着在中国的体制之下,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依然是结构改革的核心。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巫文强  
常修泽教授的"人本体制论",是一个来源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实践又能够指导中国经济实践、具有人本导向的体制创新理论,其精要可以用"一个实质、双线均衡、三个解放和发展、四方位经济体制创新、五环式改革"来进行简单的概括。通观常修泽教授的人本体制论,就创新理论而言,它有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但就理论逻辑而言,它仍需要在更基础的层面进行建构。文章认为,坚持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没有社会主义规定性的人本导向,我们很难发现改革是否到位以及改革是否有失误。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林毅夫  蔡昉  李周  
对于集中计划经济和统制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改革,经济学家一向推荐两种不同的策略或方式。一种是“激进的”、“创世纪式的”、“一揽子的”或所谓“休克疗法”。另一种则是与此相对应的“渐进的”和“进化式的”。曾几何时,后一种改革方式很少被推荐,而前一种主张十分流行,被认为具有理论上的完美性和可行性。但理论家所提供的改革建议,迄今都是在经验的真空中产生的。无论是“创世纪式”的改革方式,还是“进化式”的改革方式,其各自的适用对象和适用范围都还需要实践给予回答。中国积累了丰富的改革经验,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现在,回顾我国的改革道路,总结改革策略上的主要特征及其一般含义,不仅有助于我们探讨进一步的市场...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陈爱民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经济发展的模式包括渐进式的改革开放模式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目标模式。中国模式的成功得益于中国经济、社会、政治的稳定("稳定红利"),中国丰富的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人口红利"),以及对外开放和与国际接轨("开放红利")。政府作为国家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在选择改革路径、制定经济体制目标模式、有效地调控宏观经济、保障以稳定为基础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比较成功的主导作用。本文要探讨和分析的正是中国模式的这两个方面以及相对应的政府的作用。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石奇  
中国经济当前表现出以下特点 :关于开放型发展战略 ,根据开放经济条件的变化 ,应作出相应调整 :以平衡型战略取代出口导向型战略、引资战略以提升国际竞争力为目标进行变动 ;关于改革战略 ,已有的改革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经济的运行基础 ,从而新的经济流转方式需要建立 ;融资制度必须尽快转换、“收入 -消费 -产出”再生产各环节之间新的动态平衡机制必须尽快建立 ;关于国有企业改革 ,改革的目标正在转换分解 ,以求分别解决 :人的要素与物的要素得以分割处理 ;关于结构调整 ,中国面临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结构转换的双重压力。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杨艳琳  娄飞鹏  
国际著名的中国经济问题专家罗斯基对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独到的见解。本文简要地对罗斯基所研究的五个主要领域,即中国经济发展、中国经济改革、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中国劳动力就业以及中国经济增长统计数据的质量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从而比较全面地展现罗斯基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所得到的见解,以昭示其研究贡献。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夏斌  
下一轮全面经济改革的行动框架应该是:以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和要素价格"两大核心"改革为突破口,推动以"四大重点"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对改革突破口的进一步认识仔细考察当前各种经济问题与矛盾背后的脉络,我们不难看出,它们之间存在因果循环和盘根错节的关系。最根本的原因是制度设计不当,如政府管制、金融改革滞后、要素价格不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杨启先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从1979年算起,到现在已经走过了15年。在此期间,大体已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一是从1979年到1983年,可以说是改革的起步阶段,重点是在农村进行,并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使全国农业生产摆脱了长期徘徊的局面,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二是从1984年到1988年,可以说是改革的扩大和发展阶段,重点逐步转到以城市为中心,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全面发展,年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超过了10%,使国民经济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三是从1989年到1991年,可以说是改革曲折前进的阶段,重点是进行经济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陈康   谢千里   I·辛格   邵建云  
本文目的在于总结中国经济改革的主要经验,既有重大成功,又有失败。这些经验可能关系到东欧、前苏联各共和国以及90年代中国的改革者们所面临的选择。根据许多统计方法,中国经济改革方案已经取得显著成功。主要统计指数总结如下: (1)高速增长。1965—1980年,中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增长6.4%;1980—1988年,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加速到10.4%。1978到1988年,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了2.5倍。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保罗·萨缪尔逊  高新军  
保罗·萨缪尔逊教授是世界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征得他的同意,在本刊发表“中国经济改革展望”一文。7月29日,我们向萨缪尔逊教授发了传真,请他就有关不急于建立股票和债券交易所等问题加以更具体的阐述。当天,他用传真作了回答:“你们可以把我的补充意见放进文章中。”现在,我们特把回函附于本文之后,供读者参考。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杨启先  
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就、经验与展望杨启先(一)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从.1979年算起,到现在已经走过了15年。在此期间,大体已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一是,从1979年到1983年,可以说是改革的起步阶段,重点是在农村进行,并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使全国农业生产...
[期刊] 改革  [作者] 陈东琪  肖立人  
中国经济改革五年展望陈东琪,肖立人经济运行是一个不可重复、不断变化的不确定性过程。对于中国而言,这一过程的不确定性更为明显,这是因为在改革的大环境下,除了微观层面的随机因素干扰特别显著之外,还有宏观层面的政策倾向无规则性变化。因此,无论是对发展形势的...
[期刊] 改革  [作者] 杨启先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从1979年算起,已经走过了14年时间。在此期间,大体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1979~1983年,是改革的起步阶段。重点是在农村进行,并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使全国农业生产摆脱了长期徘徊的局面,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1984~1988年,是改革的扩大和发展阶段。重点逐步转到以城市为中心,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全面发展,年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超过10%,使国民经济迈上了一个新台阶。1989~1991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