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537)
2023(6675)
2022(5477)
2021(5021)
2020(4107)
2019(9351)
2018(9120)
2017(17158)
2016(8875)
2015(10370)
2014(10261)
2013(10576)
2012(10447)
2011(10080)
2010(10092)
2009(9669)
2008(9417)
2007(8488)
2006(7965)
2005(7537)
作者
(26804)
(22636)
(22466)
(21647)
(14692)
(10651)
(10083)
(8718)
(8713)
(8214)
(7919)
(7480)
(7457)
(7339)
(7268)
(6964)
(6656)
(6517)
(6411)
(5986)
(5719)
(5387)
(5372)
(5289)
(5258)
(5143)
(4793)
(4469)
(4419)
(4382)
学科
(69326)
经济(69278)
管理(23767)
方法(22438)
数学(20077)
数学方法(20005)
(19329)
中国(17854)
地方(15779)
(14581)
企业(14581)
地方经济(12184)
(11710)
贸易(11702)
(11384)
(11318)
(11105)
业经(10933)
(9480)
(9309)
(9065)
金融(9064)
环境(8946)
(8362)
银行(8362)
(8212)
(8125)
关系(8051)
(7752)
经济学(7530)
机构
大学(153777)
学院(149207)
(84112)
经济(83023)
研究(60649)
管理(51599)
中国(47235)
理学(43233)
理学院(42701)
管理学(42313)
管理学院(42013)
(35772)
(32736)
科学(30954)
(30295)
经济学(29701)
财经(28787)
研究所(27230)
经济学院(26488)
(26294)
中心(24786)
北京(21856)
财经大学(21260)
(20734)
(20698)
(20259)
师范(20184)
科学院(18974)
社会(18269)
(17721)
基金
项目(88058)
科学(70992)
基金(67973)
研究(66934)
(58438)
国家(58031)
科学基金(49102)
社会(48476)
社会科(46221)
社会科学(46211)
基金项目(34096)
教育(29527)
(29104)
资助(28765)
自然(27060)
自然科(26421)
自然科学(26414)
自然科学基金(25992)
(25560)
编号(23624)
国家社会(22390)
(22090)
中国(21989)
成果(20792)
(20788)
重点(20166)
教育部(19748)
(19022)
经济(18868)
人文(18517)
期刊
(99960)
经济(99960)
研究(57290)
中国(28391)
(26483)
管理(21435)
科学(20056)
学报(19534)
经济研究(18147)
财经(17503)
(16570)
大学(15677)
(15653)
金融(15653)
(15432)
学学(14676)
问题(13696)
(13365)
世界(12498)
国际(12184)
技术(11943)
教育(11803)
农业(11334)
业经(11075)
技术经济(9907)
统计(8579)
经济问题(8347)
改革(7053)
(7053)
经济管理(6961)
共检索到2428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尼古拉斯·拉迪  尼古拉斯·博斯特  王宇  
未来十年,为了保持经济适度较快增长,中国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摆脱对投资的过度依赖,实现经济再平衡。再平衡的关键是让市场来决定利率、汇率和能源价格;政府则应当通过转移支付,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收入分配公平。以十年时间作为实现再平衡的目标较为合适。本质上讲,政治改革是必要的,也是解决更深层次经济社会问题所必须的,但并非再平衡的前提条件。新一届中国领导人关于经济改革的决心和思路,将成为打破改革僵局的关键。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张茉楠  
国际金融危机已经过去6年多,但世界经济依然并不平静,目前世界经济凸显出以下主要特点:一是世界经济仍难以摆脱深度调整压力,二是各国经济复苏格局分化加剧多重风险,三是全球技术创新进步周期尚待开启。中国经济新常态主要特征严格说来,目前中国经济并非已处于"新常态",而是处于由"老常态"向"新常态"的过渡之中。"新常态"关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黄志凌  
近年来有观点认为,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原因是国内经济结构失衡,投资和出口对GDP贡献比重偏高,消费对GDP贡献比重偏低,因而需要降低投资比重,减少出口依赖,提高消费在GDP中的比重,以及"去产能化"和"去杠杆化"。这些观点如不加以理清和纠正,可能会对宏观调控和经济发展产生误导作用。本文认为,从我国的大国地位和开放的经济体本质出发,着眼于我国未来战略性发展,投资的方向必须明确,出口的基础必须打牢,消费的引导必须理智,化解产能过剩也必须有新思路。结构调整应避免掉入所谓经济再平衡的数字"陷阱",更不可简单对比西方的经验数字、照搬做法,轻则扰乱视听,重则误国误民。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刘世锦  
中国经济正在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速增长、从一种供求平衡向另一种供求平衡转变。中国经济要实现转型再平衡,需要解决三方面问题。第一,高投资要触底,通过进一步放开准入的办法来稳定需求。第二,以配额制切实削减严重过剩的产能,稳定实体经济经营效益。第三,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动力,不是寄期望于其完全对冲经济下行压力,而在于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增长效率,这是未来中国经济具有可持续发展后劲的关键。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尼古拉斯.拉迪  尼古拉斯.博斯特  王宇  
本文认为,只要中国经济保持较快增长,降低投资增速,扩大消费支出,实现年均GDP增速7.5%,投资占GDP比重年均下降1%,消费水平年均增长9.7%,中国可能在10年内实现经济再平衡。而且,政治改革并非经济再平衡的前提条件。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阿兰·狄兹厄利  贾米·瓜加尔多  弗拉基米尔·克尔耶夫  鲁伊·马诺  迈赫迪·莱希  李笑然  
当前中国经济正在实现再平衡,消费占GDP的比重不断提高,投资的比重持续下降。最近几十年,中国是驱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其GDP增速放缓以及GDP构成的变化会给周边国家尤其是其贸易伙伴带来显著的溢出效应。本文主要研究中国经济放缓与再平衡对东盟五国的溢出效应。东盟五国包括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和新加坡,是与中国邻近并且相对比较开放的经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尼古拉斯·拉迪  尼古拉斯·博斯特  王璞  王辰  
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近期发布了一份有关中国经济再平衡的研究报告。报告指出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令世人瞩目,但这种过度依赖投资、严重抑制私人消费的资本密集型增长模式后患无穷,结构调整势在必行。报告认为中国经济的失衡主要源自于利率、汇率、能源价格三种基本经济价格的扭曲,与此同时。相对滞后的社会保障体系加之较为严重的收入分配不合理进一步加剧了非均衡化趋势。经济再平衡需要找准突破口,对症下药,而对于"经济改革需政治改革先行"的论断,报告持否定态度。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张杰  
当前,西方发达国家实施的以"制造业回流""再工业化"为主的世界经济再平衡战略,对全球以产品内分工和中间品贸易主导的价值链分工和贸易体系,造成了冲击性影响。中美之间的"科技脱钩"现象正在凸显,必将对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的原有分工定位格局和贸易体系造成重构性冲击。世界经济再平衡下中国产业链水平升级的主要模式有内需驱动型、全球市场竞争驱动型和创新驱动型。针对制约产业链水平升级的障碍,要正确判断对外开放和自主可控间的平衡关系,矫正对内开放滞后于对外开放的现象,调整各级政府的产业政策和创新政策,推进新型人才培养体制和高端人才激励机制。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张平  付敏杰  
2012年的中国经济将面临深度再平衡和多重周期叠加共振问题。在全球经济充满不确定性背景下,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深化、美国经济二次探底等因素是威胁中国经济增长的外部因素,增长动力的缺失是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国内因素,而执行严格的紧缩政策,促进财政、国际收支和生产消费的平衡是全球重新步入稳定增长轨道的重要保证。未来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动力来自内部,只有实现沿着现代服务业发展、绿色更新周期下的传统产业更新改造和消费升级等重大发展取向进行有效的结构性改革,消除影响居民消费、产业层次提升的体制、政策壁垒,建立起市场创新机制,才能实现内生的经济增长。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孙祁祥  肖志光  
经济失衡的本质是投资储蓄的失衡。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将导致内需不足、投资不足和要素价格压制等一系列问题,从而使政府"被动主导"大规模投资以拉动经济增长,形成"经济拉动型+出口导向型"的畸形经济结构。实证结果表明社会保障水平与投资储蓄率之差显著正相关——社保制度的缺失将导致我国所面临的"投资不足型"失衡问题;当保障超出适度水平之后,将出现一些发达国家所面临的"储蓄不足型"失衡问题。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杜大伟  
中国经济转型及其影响是全球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文认为中国经济正在经历再平衡的过程,要降低投资率,转向以创新为增长源泉、以消费为需求来源的新型经济增长模式。这种再平衡意味着未来制造业的增速会放缓,服务业会扩张,农民工可能会更多地就业于服务业。户籍制度改革、财政改革、服务业和金融业开放等改革措施对中国经济再平衡最具影响。中国经济再平衡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有利有弊,但成功的再平衡对世界将是有利的。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陈锡进  吕永刚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实现"全球经济再平衡"是世界各国战胜危机,实现可持续和均衡增长的战略选择,但"全球经济再平衡"不会是一个自动实现的过程,而将充满博弈与挑战。对于中国来说,既要警惕"全球经济再平衡"可能带来的挑战,也要利用其带来的机遇,积极推动自身经济战略调整,以增强中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主动权,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杨继军  
本文从二元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来诠释中国经济内外失衡的原因。利用1996—2012年中国省际层面的面板数据研究发现,在刘易斯转折点到来之前,无限供给的劳动力压制了工资的增长,造成国民收入分配偏向于企业和政府部门,而刘易斯转折点到来之后,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提高,居民部门消费潜力扩张,国民储蓄率随二元经济不同阶段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即倒"U"型。此外,资金流量表的证据显示,在社会再分配环节,居民部门社会保险净福利为负,表明财政转移支付是"逆向"调节,遏制了当下居民部门的消费能力。因此,中国经济失衡的矫正一方面要打破劳动力市场分割,消解二元体制张力,迎来刘易斯转折点;另一方面要对企业利润进行"...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杨继军;  
本文从二元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来诠释中国经济内外失衡的原因。利用1996—2012年中国省际层面的面板数据研究发现,在刘易斯转折点到来之前,无限供给的劳动力压制了工资的增长,造成国民收入分配偏向于企业和政府部门,而刘易斯转折点到来之后,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提高,居民部门消费潜力扩张,国民储蓄率随二元经济不同阶段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即倒"U"型。此外,资金流量表的证据显示,在社会再分配环节,居民部门社会保险净福利为负,表明财政转移支付是"逆向"调节,遏制了当下居民部门的消费能力。因此,中国经济失衡的矫正一方面要打破劳动力市场分割,消解二元体制张力,迎来刘易斯转折点;另一方面要对企业利润进行"削峰",合理调整政府支出结构,稳步提高劳动报酬,释放国内消费潜力。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余永定  
今天我依然要谈再平衡问题,但是角度有所变化,我这次谈的是美国经济的再平衡。作为中国人,我们可以先"把自己的脚放在别人的鞋里",站在美国的立场上看看美国可能会采取一些什么措施,或者不会采取措施,以便纠正其自身的不平衡。然后,我们再分析美国如果采取如此这般的政策,对中国的外部经济环境,从而对中国经济增长,在未来一段时间里会造成什么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