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734)
- 2023(16008)
- 2022(13420)
- 2021(12734)
- 2020(10580)
- 2019(24132)
- 2018(23726)
- 2017(45456)
- 2016(24470)
- 2015(27528)
- 2014(27493)
- 2013(27107)
- 2012(25361)
- 2011(23090)
- 2010(23222)
- 2009(21621)
- 2008(21227)
- 2007(18651)
- 2006(16794)
- 2005(15529)
- 学科
- 济(119332)
- 经济(119212)
- 管理(71006)
- 业(65971)
- 企(53643)
- 企业(53643)
- 方法(48321)
- 数学(42874)
- 数学方法(42345)
- 中国(31908)
- 农(28420)
- 财(27612)
- 地方(24451)
- 业经(23198)
- 贸(22177)
- 贸易(22163)
- 制(22103)
- 学(22073)
- 易(21612)
- 银(18798)
- 银行(18789)
- 农业(18548)
- 行(18104)
- 融(17968)
- 金融(17966)
- 理论(16413)
- 策(16140)
- 环境(16089)
- 务(16068)
- 财务(16014)
- 机构
- 大学(356619)
- 学院(354437)
- 济(162957)
- 经济(159974)
- 管理(135227)
- 研究(123894)
- 理学(115350)
- 理学院(114145)
- 管理学(112337)
- 管理学院(111662)
- 中国(97334)
- 财(75930)
- 京(74132)
- 科学(69260)
- 所(60840)
- 财经(60001)
- 中心(56965)
- 研究所(54644)
- 经(54636)
- 江(53382)
- 经济学(52216)
- 农(50870)
- 北京(47102)
- 范(46917)
- 经济学院(46743)
- 师范(46562)
- 业大(45440)
- 财经大学(44580)
- 院(44009)
- 州(42150)
- 基金
- 项目(227514)
- 科学(181990)
- 研究(169426)
- 基金(169241)
- 家(146100)
- 国家(144901)
- 科学基金(125384)
- 社会(112218)
- 社会科(106594)
- 社会科学(106571)
- 基金项目(87381)
- 省(84963)
- 教育(78579)
- 自然(78281)
- 自然科(76523)
- 自然科学(76504)
- 自然科学基金(75191)
- 划(72387)
- 资助(70732)
- 编号(66441)
- 成果(55390)
- 部(52800)
- 重点(50993)
- 发(49434)
- 国家社会(47781)
- 创(46768)
- 课题(46586)
- 教育部(46382)
- 人文(44797)
- 性(44015)
- 期刊
- 济(183459)
- 经济(183459)
- 研究(115695)
- 中国(68709)
- 财(58801)
- 管理(52637)
- 学报(49322)
- 科学(48008)
- 农(46188)
- 融(40256)
- 金融(40256)
- 大学(39231)
- 教育(37415)
- 学学(36774)
- 财经(32072)
- 技术(31632)
- 农业(30909)
- 经济研究(30728)
- 经(27807)
- 业经(26175)
- 问题(24137)
- 贸(21994)
- 国际(19530)
- 技术经济(18985)
- 世界(18696)
- 统计(18198)
- 理论(16349)
- 业(16285)
- 策(16025)
- 现代(15482)
共检索到5478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苏剑 刘斌 林卫斌
当前的货币政策选择,必须基于我国宏观经济的特殊性考虑。本文认为:(1)当前的货币政策目标应该是防止资产泡沫、保证经济增长;(2)货币政策的取向应该是适度紧缩的,并考虑与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进行配合;(3)货币政策工具方面,建议采用数量型工具,主要是法定准备金率和发行央行票据,不建议加息;(4)考虑到外汇流入增多,央行通过行政和法律手段管理外汇流入和流出,可以考虑征收"资本进口税"。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贺俊 胡家连 张玉娟
本文研究美国货币政策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从存在性检验和强度测算两个方面予以分析,运用虚拟变量刻画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情况,并引入Gumbel Copula上尾相依系数来检测其波动效应的存在。实证结果不仅验证了理论分析的合理性,也证明了美国货币政策的负波动效应,以及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与传统货币政策间的协同效应。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卞志村 高洁超
传统货币政策框架所定义的最优货币政策是围绕中央银行二次型损失函数展开的。近年来有研究表明,货币政策是否最优的重要标准是能否使经济趋于理性预期均衡水平。本文从这一视角出发,进一步探讨中央银行与公众间不同策略互动如何导致实际经济偏离理性预期均衡水平。首先,在新凯恩斯模型框架内,对理性预期假设进行适当放松,通过引入适应性学习刻画宏观经济预期形成过程。其次,通过动态数值模拟,计算不同货币政策目标制下实际经济对均衡水平的偏离程度以及相应的均值和波动水平。最后,分析并甄选我国最优货币政策框架。本文发现,灵活通货膨胀目标制和混合名义收入目标制均可成为我国最优货币政策的有效实现形式,可促进经济平稳、协调发展。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陈桂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各国的经济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货币政策更加相互依赖。若戈夫曾经提出在理性预期和资本完全流动的开放宏观经济模型中货币政策的合作不会产生很大利益的结论,但是当今经济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使得这一结论不得不重新检验。文章中论证了之所以合作不会产生利益,是因为这种合作是出于外围国家的被动调整所致,从根源来讲,处于核心国家的美国是整个世界货币政策动态制定过程的始端,因此,国际货币政策的合作是动态的过程,只有从源头开始在本国货币政策制定时考虑他国利益,才能使得整个世
关键词:
货币政策合作 新开放经济 溢出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李扬
正是因为储蓄率较高,我国经济才得以长期保持高投资和高出口。也正是由于高投资和高出口与高储蓄相互适应,我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才得以顺利展开,并且在总体物价水平没有较大上涨的条件下,创造了连续多年高增长的奇迹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刘伟
温总理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1年,我国发展面临的形势仍然极其复杂。世界经济将继续缓慢复苏,但复苏的基础不牢。我国经济运行中一些长期问题和短期问题相互交织,体制性矛盾和结构性问题叠加在一起,加大了宏观调控难度。我们要准确判断形势,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做好应对风险的准备。为了更透彻地理解当前的形势,深化对落实科学发展观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问题的研究,本刊特邀请著名专家撰写一组笔谈文章,以飨读者。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赵继志 郭敏
本文首先对全球性因素与中国主要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协同性进行了定量研究,并探讨了协同效应的历史演变,然后实证分析了1998-2011年全球性因素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及其动态变化。通过因子增强型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实证分析,我们发现,世界经济与中国宏观经济之间呈现出一定的协同性。同时,全球性因素对各经济变量的解释力度随着时间的变化有着不同的表现,但没有证据表明它已成为系统更重要的因素。全球性因素引起了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部分改变,然而,全球性因素在中国不同经济变量响应货币冲击中有着不同的影响,由于全球性因素,某些经济变量对货币冲击的调整幅度和方向、持续性反应和时滞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然而,全球...
关键词:
全球性因素 协同性 货币政策有效性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席克正 丛树海
现代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重视宏观经济政策的研究。随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作为国家的两大基本政策,成为国家干预宏观经济、协调社会总供需平衡和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在我国的改革开放过程中,由于简政放权、政企分开,国家对经济的行政干预将不断减少,逐步代之以宏观间接调控。因此,宏观经济政策的研究势将成为我国经济理论和实践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仅就宏观财政政策与宏观货币政策的运用,以及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选择,进行初步的探索。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孙稳存
本文根据估计的中国人民银行利率政策规则,在具有粘性价格和垄断竞争的货币经济周期模型的分析框架上,考察了中国宏观经济的稳定性。由于中国利率政策规则不是积极的反通货膨胀规则,利率仅根据通货膨胀采取包容性的调整,因此,经济不存在惟一的稳定均衡,即经济不会向某一特定的稳态收敛,并且中国经济有可能存在多重均衡和内生波动。所以,在目前的利率政策规则下,中国经济可以长期处于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状态。本文最后的经验考察表明,以上结论与中国宏观经济波动所表现的特点是一致的。
关键词:
货币政策 利率规则 宏观经济稳定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周建 况明
BVAR采用Bayesian方法对动态面板的VAR系统进行分析,本文紧密结合中国宏观经济系统运行特征,设计中国宏观经济系统动态传导机制的BVAR分析框架,实证分析中国宏观经济系统动态传导可靠性以及货币政策的动态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本文BVAR分析框架能够较好地对中国宏观经济系统动态传导预测误差以及脉冲响应冲击误差进行分析,优于现有文献中传统的VAR分析方法,通过本文所设计的BVAR可以得到比传统VAR更加准确的有关中国宏观经济动态传导机制的分析结论。在具有优良动态传导可靠性分析基础上,本文进一步通过BVAR对中国货币政策动态影响机常制进行了实证分析,并与VAR所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BV...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邓创 付蓉 徐曼
本文运用马尔科夫区制转移模型和GARCH族模型,实证考察了中国货币政策的波动性及其原因,并通过构建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价格型"和"数量型"货币政策波动的宏观经济效应。研究结果显示中国货币政策波动对宏观经济目标变量的影响存在显著的阶段性差异;货币政策波动性较大时,其对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溢出效应明显减弱,甚至对宏观经济目标变量产生负面影响。因此,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贯性不仅有助于提高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效果,更是新常态下维持经济中高速增长、促进经济结构升级转型的重要保障。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张向达 娄峰
本文基于FAVAR模型理论,从诸多宏观经济指标中提取出反映经济活动和通货膨胀的两个潜在因子,并结合货币政策变量实证分析了中国货币政策单变量和中国货币政策多变量对于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银行存款准备金的增加,通货膨胀与经济活跃性有所降低;利率的改变对经济活动和通货膨胀也有重要影响;广义货币M2和新增贷款的冲击不会对经济活动和通货膨胀造成显著影响;总体而言,中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已与西方市场经济体的传导机制趋同。
关键词:
中国货币政策 FAVAR模型 宏观经济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张向达 娄峰
本文基于FAVAR模型理论,从诸多宏观经济指标中提取出反映经济活动和通货膨胀的两个潜在因子,并结合货币政策变量实证分析了中国货币政策单变量和中国货币政策多变量对于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银行存款准备金的增加,通货膨胀与经济活跃性有所降低;利率的改变对经济活动和通货膨胀也有重要影响;广义货币M2和新增贷款的冲击不会对经济活动和通货膨胀造成显著影响;总体而言,中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已与西方市场经济体的传导机制趋同。
关键词:
中国货币政策 FAVAR模型 宏观经济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吕光明
本文首先采集中国1999—2011年季度数据,构建由GDP、外汇储备、CPI和不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组成的四变量SVAR模型族,然后通过Cholesky分解施加约束,测算出不同货币政策冲击对产出波动和价格波动的具体效应。研究结果表明,货币政策冲击在中短期内对产出波动具有最多不超过11%的影响,且数量型中介目标的冲击效应要强于价格型中介目标;多数货币政策冲击对物价波动的影响要大于其对产出波动的影响,且解释程度多在12%左右。货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既是价格波动的根源,也是应对通货膨胀的有效手段;随着M2可控性的逐步减弱和国内信贷调节有效性的逐渐丧失,中国未来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应向利率转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