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974)
2023(7279)
2022(5701)
2021(5352)
2020(4343)
2019(9858)
2018(9794)
2017(18597)
2016(9963)
2015(11660)
2014(11621)
2013(11516)
2012(10508)
2011(9773)
2010(9658)
2009(9159)
2008(9142)
2007(8177)
2006(7580)
2005(7243)
作者
(28605)
(23996)
(23759)
(22886)
(15470)
(11323)
(10752)
(9426)
(9348)
(8501)
(8420)
(7993)
(7951)
(7758)
(7657)
(7423)
(7081)
(6968)
(6876)
(6354)
(6296)
(5863)
(5733)
(5495)
(5485)
(5348)
(5348)
(5000)
(4766)
(4762)
学科
(49952)
经济(49902)
管理(25873)
(25412)
中国(19066)
(19061)
企业(19061)
方法(18583)
数学(16072)
数学方法(15996)
(14331)
(11209)
贸易(11199)
(11008)
业经(11007)
(10047)
(10043)
农业(9161)
(9001)
(8715)
(8479)
银行(8474)
地方(8332)
(8246)
(7909)
金融(7907)
(7505)
发展(7257)
(7232)
(6853)
机构
大学(156691)
学院(152215)
(74190)
经济(73104)
研究(59455)
管理(53562)
中国(46674)
理学(45093)
理学院(44562)
管理学(44001)
管理学院(43709)
(34188)
(33446)
科学(32419)
(29790)
研究所(26952)
财经(26827)
经济学(25493)
中心(25010)
(24625)
经济学院(22824)
(22431)
北京(22386)
(22024)
(21784)
师范(21652)
(20697)
财经大学(19941)
科学院(18049)
业大(18019)
基金
项目(94936)
科学(76234)
基金(72082)
研究(72031)
(62932)
国家(62461)
科学基金(52808)
社会(49935)
社会科(47414)
社会科学(47403)
基金项目(36498)
教育(32563)
(32337)
自然(30583)
自然科(29916)
自然科学(29910)
资助(29740)
自然科学基金(29439)
(28775)
编号(27284)
成果(23866)
(23251)
国家社会(22626)
中国(22324)
重点(21875)
(21256)
教育部(20422)
课题(19568)
人文(18998)
(18965)
期刊
(84461)
经济(84461)
研究(54646)
中国(31732)
(24930)
学报(22863)
科学(22486)
(22274)
管理(21221)
大学(18156)
教育(17046)
学学(16727)
(15940)
金融(15940)
财经(15497)
农业(14908)
经济研究(14776)
(13596)
问题(12424)
(12021)
技术(11707)
业经(11208)
世界(11149)
国际(10909)
(8677)
技术经济(7796)
图书(7344)
经济问题(7337)
现代(7172)
(6799)
共检索到2411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建平  
中国未来的城市化政策应该有利于打破城乡分割体制的限制,并促进资源和要素按照市场的原则合理地向不同规模等级的城镇集中。中国城镇化应当按照"以市场为导向,大中小为一体,促两头带中间"的战略方针,在结构上,以大城市为龙头,以中等城市为纽带,以小城镇为依托;在数量上,适当发展大城市,积极发展中等城市,大力发展小城镇;在借鉴别国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紧密结合中国的实际,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徐宪平  
从工业革命以来的人类发展史看,一国要实现现代化,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必须同步推进城市化。现代化既是经济结构转型的过程,也是社会结构转型的过程。到本世纪中叶,中国要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坚定不移、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一、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城镇化事关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是转变发展方式、扩大国内需求的战略重点,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城镇化是雄厚的内需潜力不断释放的过程,实施扩大内需战略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陆仰渊  
中共十八大提出了新型城镇化要求,之后作出了详细的规划。实行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经济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最佳路径。该文从分析不同层级的城市功能入手,认为新型城镇化应当根据不同城市规模、不同功能、不同性质,有梯度地将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中去,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鲁德银  
中国土地城镇化道路最重要的特征是土地国有化。我国土地国有化带来诸多重大问题:私有产权保护不力损害经济增长动力机制;土地国有化与市场化的冲突;强制征收和廉价补偿妨碍和谐社会建设;导致土地过度城镇化,危及国家粮食安全。完善中国特色的土地城镇化道路就是要采取"市场化+国有化"的土地城镇化道路:政府要转变观念与职能,确立科学发展观主导地位;国有与私有土地产权平等保护制度;发挥市场机制在农村土地所有权征收和城镇国有土地出让中利益分配作用;健全公平和谐征收法律制度;发挥土地产权自我保护耕地的机制。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陈光庭  
2007年11月15日,《城市问题》编委工作会议在北京新闻大厦举行。在此次会议上,与会编委建议发挥《城市问题》作为综合性学术期刊在城市科学领域的优势,以《城市问题》为园地组织学术论坛、笔谈会或小型研讨会,就北京或其他区域城市发展中有争议的问题展开研讨与争鸣,从而反映城市问题研究方方面面的情况,推动理论发展,促进学术交流。新年伊始,本刊邀请编委笔谈,现将部分编委之笔谈刊登于2008年第1期《城市问题》,以推动理论发展,促进学术交流。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周元  孙新章  
改革开放加速了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从1978年至2010年,城镇化率由17.92%迅速提高到49.95%,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一批区域性城市群正在加速形成。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城市群的形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增强国际竞争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城镇化也带来了突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主要表现在:人口过度膨胀,城市病集中爆发,经济增长与宜居性背道而驰;城市面貌千篇一律,野蛮拆迁横行,土地型资本运作难以持续;进城易,定居难,城乡"二元社会"问题正演变为城市内定居群体与流动群体"二元社会"问题;城市间恶性竞争,产业同构,建立分工协作的机制任重道远。基于此,本文提出了未来1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辜胜阻  易善策  李华  
城镇化是我国社会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必然面临并需要科学引导与管理的重大问题。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过程具有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双重转型"背景;表现为人口城市化(异地转移)和农村城镇化(就地转移)"双重城镇化方向";是在"政府推动"和"市场拉动"双重动力驱动下的城镇化;是在制度变迁方面自上而下的城镇化和自下而上的城镇化的"双重发展模式"。认为,中国的城镇化不能照搬别国的模式,必须从自己的国情出发,走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要在产业转型与体制转型的背景下,将人口城市化与农村城镇化、"政府推动"和"市场拉动"的城镇化机制结合起来,并积极多渠道地解决农民工市民化问题。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刘修岩  李松林  秦蒙  
什么样的空间结构更有利于地区经济效率的提升?其效应在不同地理尺度上是否存在差异?本文运用校正后的夜间灯光数据度量了地区经济效率,并对城市内部、市域以及省域3个地理尺度上的城市空间结构进行了测度,进而考察了城市空间结构对经济效率的影响及其尺度差异。研究发现,在城市内部和市域等较小的地理尺度上,单中心的空间结构能够提高城市经济效率,而在省域这一较大的地理尺度上,多中心的空间结构更能促进本地经济效率的提升。上述发现对Glaeser等(2015)提出的"中国到底应选择单中心巨型城市,还是多中心城市网络占主导的发展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刘修岩  李松林  秦蒙  
什么样的空间结构更有利于地区经济效率的提升?其效应在不同地理尺度上是否存在差异?本文运用校正后的夜间灯光数据度量了地区经济效率,并对城市内部、市域以及省域3个地理尺度上的城市空间结构进行了测度,进而考察了城市空间结构对经济效率的影响及其尺度差异。研究发现,在城市内部和市域等较小的地理尺度上,单中心的空间结构能够提高城市经济效率,而在省域这一较大的地理尺度上,多中心的空间结构更能促进本地经济效率的提升。上述发现对Glaeser等(2015)提出的"中国到底应选择单中心巨型城市,还是多中心城市网络占主导的发展模式"这一问题给予了经验回答。其政策启示是,在城市层面上,应强调要素的空间集聚,坚持空间紧凑式发展模式,而在全国或省域层面上,则应更多地发展多中心城市网络,以形成分布合理的城市体系。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李通屏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城镇化率由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发展到超越世界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以上。文章基于相关数据和国际比较,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演进的基本历程、关键事实和主要经验。主要结论是,中国已进入城镇人口占多数的"城市社会"时代,这是城镇化发展的新方位。40年的城镇化是人类历史的奇迹,速度很快,但总体与经济发展的追赶过程相吻合,符合亲历第一个"城市社会"的马克思恩格斯揭示的城市化规律。由此引申的政策含义是,推进可持续的城镇化仍然是大趋势,马克思城镇化理论对当今中国仍然具有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未来的城镇化道路要瞄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握城市社会、风险社会、发展中大国三大基点,在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城镇化可以稳一点、慢一点,注意降风险、降成本。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学英  
本文针对我国城镇化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现实 ,提出了我国加速城镇化发展的原因 ,通过研究美国、日本、中国台湾、韩国和印度等国城镇化的特点 ,对我国的城镇化道路选择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崔健  
2012年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568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标准,我国已经处于中高收入国家行列。根据国际经验,在跨入高等收入国家的过程极易陷入"中等收入陷阱"。通过国别比较和目前国情,在未来的城镇化道路的选择中,应该科学规划城镇体系、慎重土地流转、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构建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经济增长方式以避免重蹈拉美国家覆辙。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张翼  
文章通过对2010年全国性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1)绝大多数农民工不愿意转变为非农户口;如果要求其交回承包地,则只有10%左右愿意转为非农户口。(2)"为了孩子的教育与升学"是少数农民工愿意转户的主要原因。(3)"想保留承包地"是大多数农民工不愿转户的主要原因。(4)在转为非农户口这一问题上,80前与80后农民工不存在显著区别。由此作者认为,推进城镇化的优选之路是"常住化城镇化"而非"户籍化城镇化";要在不强迫改变农民土地权属的前提下将农民工转变为城市新市民;应给予进城的"80前"与"80后"同等重要的政策关注。深层城镇化的政策配置重点,应是"基本公共服务与福利配置的均等化",而不是强化户籍的制度区隔功能。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王伟同  
中国城乡二元的公共服务体制,容易让人做出城镇化进程会提高居民社会福利水平的逻辑判断。但基于中国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中国居民公共服务水平的改善主要得益于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的提高,而城镇化进程本身并没有带来居民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相反甚至出现了阻碍居民福利改善的现象。这一结论表明,与民生福利相脱节的城镇化道路,固化了原有的城乡二元公共服务体制下的差异化福利分配结构,无益于甚至阻碍了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因而不利于中国经济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协调发展,需要对现有城镇化道路加以反思。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