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423)
2023(13116)
2022(10784)
2021(10083)
2020(8321)
2019(18839)
2018(18947)
2017(35701)
2016(19398)
2015(22331)
2014(22328)
2013(21724)
2012(19895)
2011(18054)
2010(18374)
2009(17492)
2008(17414)
2007(15741)
2006(14292)
2005(13543)
作者
(55811)
(46529)
(46370)
(44543)
(29829)
(22185)
(20864)
(18005)
(17918)
(16625)
(16251)
(15728)
(15287)
(15214)
(14746)
(14560)
(13763)
(13504)
(13487)
(13326)
(12018)
(11348)
(11172)
(10701)
(10487)
(10442)
(10314)
(10242)
(9342)
(9233)
学科
(81605)
经济(81494)
管理(59869)
(52883)
(42775)
企业(42775)
方法(29178)
中国(27375)
(24655)
数学(24172)
数学方法(23951)
(20735)
(20694)
业经(20493)
环境(19163)
(17640)
地方(16802)
(16640)
贸易(16624)
(16208)
农业(15714)
(14842)
(14477)
银行(14457)
(14235)
(13931)
(13699)
金融(13695)
理论(13635)
(13131)
机构
大学(284741)
学院(283557)
(121187)
经济(118821)
管理(102841)
研究(102099)
理学(86639)
理学院(85602)
管理学(84288)
管理学院(83764)
中国(79765)
(62836)
科学(59962)
(58159)
(51183)
研究所(46117)
中心(45516)
财经(45092)
(43941)
(43931)
(40917)
北京(40454)
(39334)
师范(39011)
经济学(38787)
业大(37914)
(36757)
(34908)
经济学院(34679)
农业(33909)
基金
项目(182289)
科学(144348)
研究(136916)
基金(132735)
(115731)
国家(114786)
科学基金(97831)
社会(89486)
社会科(84805)
社会科学(84779)
基金项目(69467)
(68672)
教育(62340)
自然(59879)
(58975)
自然科(58385)
自然科学(58370)
自然科学基金(57335)
编号(54355)
资助(53672)
成果(45775)
重点(42206)
(41406)
(40463)
课题(39201)
(38345)
国家社会(38259)
(37734)
教育部(35733)
创新(35500)
期刊
(143894)
经济(143894)
研究(91603)
中国(64771)
(46055)
学报(43019)
(41831)
科学(41261)
管理(40636)
教育(34770)
大学(33568)
学学(31281)
农业(28393)
(28283)
金融(28283)
财经(24329)
技术(23835)
经济研究(22920)
业经(22113)
(21174)
问题(19552)
(16608)
(16150)
世界(15082)
国际(14789)
资源(14095)
(13555)
现代(13339)
图书(13197)
技术经济(12938)
共检索到4456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郭先登  
党的二十大后,中国在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同步进入生态文明建设、积聚强固环境生态力的新时代。新时代建制市在行政管辖空间几乎覆盖国土空间全域发展的态势下,更要深刻认识在构建与完善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不断提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进程中,遵循一般性规律,形成建设生态文明的广义性鲜明特征;遵循特殊性规律,形成建设生态文明的特指性鲜明特征。要按照“地球生命共同体”科学论断指引的发展方向,建制市要遵循中国式现代化积聚强固环境生态力的大逻辑,把生态“绿色烙印”镌刻进城市全域可持续发展基因;通过一以贯之的政策措施,以“六个相适应”,加快释放环境生态力越来越大的内生新动能,在城市全域城乡经济一体化中同步实现“环境生态”一体化,不断提高积聚强固环境生态力水平。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廖小平   张展  
国家理性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一维。作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一体推进的系统工程,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国家治理在体制机制和国家理性上与之相适应。就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而言,国家治理需要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作为治理对象,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善治目标,即推动国家理性的生态化转向,将生态理性上升为国家理性。现代生态伦理孕育了生态正义、自然价值、动物权利等核心理念,为生态价值观念、生态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生态理性的出场。为此,现代生态伦理需要跳出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无休止的范式之争,以“和”的尺度圆融争议,形成一种和合的生态伦理。明确国家理性生态化的实践路径,即引导治理主体依据和合的生态伦理,遵循平等原理进行天人交往、物我交往,对实现人与自然共生的现代化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廖小平   张展  
国家理性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一维。作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一体推进的系统工程,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国家治理在体制机制和国家理性上与之相适应。就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而言,国家治理需要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作为治理对象,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善治目标,即推动国家理性的生态化转向,将生态理性上升为国家理性。现代生态伦理孕育了生态正义、自然价值、动物权利等核心理念,为生态价值观念、生态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生态理性的出场。为此,现代生态伦理需要跳出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无休止的范式之争,以“和”的尺度圆融争议,形成一种和合的生态伦理。明确国家理性生态化的实践路径,即引导治理主体依据和合的生态伦理,遵循平等原理进行天人交往、物我交往,对实现人与自然共生的现代化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逄锦聚   龙禹玺  
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有多个维度,从发展道路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是通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立足中国国情,尊重人民选择,坚持14亿多人口共同富裕,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五位一体”和“四化”同步,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坚持和平发展,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科学理论指导。在鲜明的中国特色中,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包含着现代化道路的一般规律和共同特征,为人类走向现代化展现了美好前景,提供了现代化道路的全新选择。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要做好八项工作,包括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统一领导和战略谋划;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高质量发展;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等等。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侯典举   杨丽艳  
实现生态产品经济效应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维持其功能的关键手段。基于中国式现代化视角,明晰生态产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内涵,探讨如何进一步优化和提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方式,提出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机制举措,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具体包括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政策法规,建立生态产品健康发展的财税和金融系统,创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验区,将生态产品价值整合嵌入全国经济核算体系等。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杨志勇  
税收对国家现代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家现代化需要能够促进社会稳定的现代税制、提供财力保障和促进宏观经济稳定的现代税制、释放市场活力的现代税制,还要求有适宜的宏观税负和合理的税制结构。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举措,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持续注入强大动力。中国式现代化不仅仅表现为经济增长,而且表现在现代化制度建设上。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中国税制改革还需要回应全球治理、生态文明建设和数字经济发展需要。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郑石桥  胡欣怡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章以经典审计理论为基础,在讨论审计现代化的基础上,分析审计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审计现代化是审计理论、审计制度、审计效率、审计效果、审计目标、审计业务、审计方法和审计人员这些方面不低于世界先进水平。党的二十大报告就如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在十二个方面做出了战略性规划,这些方面都涉及中央重大政策措施部署、国家利益、公共资金、公共权力,审计可以对这些方面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推动整改,促使这些领域的责任主体更好地履行其承担的经济责任,从而促进这些领域的中国式现代化。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王艺明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居民财富快速积累,与此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和分配比例失衡等问题也随之出现,给实现共同富裕带来了巨大挑战。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规范财富积累机制”的创新概念,这与中国当前的发展阶段非常契合。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要求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以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特征。中国在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中既要注重效率又要体现公平,如何在确保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的同时规范财富积累机制,实现居民财富的持续积累,已经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重要且紧迫的任务。规范财富积累机制的重要性在于,以公正和合理的方式引导财富积累,为低收入和中等收入群体提供更广泛的财富获取途径,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从而提高整体经济水平。这既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又对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更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关键一步。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张旭   于蒙蒙  
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课题,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对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实践与理论创新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丰富发展,又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守正创新。明确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问题、主攻方向,重视制度保障与内生动力在其中发挥的驱动作用,把握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内在关联,即新质生产力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动能,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动力,对于深入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具有重大意义。在综述新质生产力时代意义、实践路径及其与中国式现代化内在关联的基础上,对当前学界关于新质生产力的研究进行反思与洞察,以“述”为主,以“论”为辅,以期为学界更多从原理层面深化新质生产力研究提供参考。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春浩   胡立君   丁言乔  
人才集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动力和保障,文章基于2011—2020年的面板数据,运用计量分析方法,验证人才集聚影响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机制。结果表明:人才集聚对中国式现代化有显著正向影响,创新速度在其中起中介作用;人才集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影响存在市场化和人力资本的单一门槛效应;人才集聚对创新速度的影响存在人力资本的单一门槛效应;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在主效应、中介效应以及门槛效应检验中均存在异质性。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杜萍  
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背景下,加速环境审计数字化转型是契合新时代环境审计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本文在探讨环境审计现存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环境审计模式构建的必要性,创新构建中国式现代化驱动下的环境审计模式,并就事前审计、审计执行、审计终结三大流程展开应用解读。最后,提出建立环境审计与资源执法监督协同配合机制、防控审计数据舞弊风险、提升审计人员数字实力及素养相关建议,助力环境审计组织协同、流程协同及人员协同,以期为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环境审计创新变革提供参考借鉴。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亚军  
作为传统生产力的跃迁,新质生产力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新引擎与新动能。选取我国2015—2022年30个省级面板数据,分析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结果显示,新质生产力可显著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且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成立。中介效应表明,经济双循环在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发挥中介效应,且国内经济循环是核心驱动力。门槛效应结果显示,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间存在新质生产力的单一门槛效应和经济双循环的双重门槛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新质生产力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赋能效应在东部地区更强。基于此,提出构建新质生产力多元化形成机制、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渠道以及实施差异化新质生产力推进方针的政策建议,以期为加快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助益。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殷格非  
2022年,ESG(一般指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在中国的主流化进程疾步前行,受到社会各界前所未有的关注。从国务院国资委成立社会责任局和制定印发《提高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为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建立健全ESG治理体系提供目标和指引,到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指引》,明确要求将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ESG)信息纳入上市公司与投资者的沟通内容;从国际可持续准则委员会(ISSB)与ESG密切相关的两份标准草案面向国内各类企业广泛征求意见,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张林  
中国式现代化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的现代化驱动发展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状况,生产力的不断解放和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生产力的质量互变,以物质现代化为基础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它能够以科技现代化这个“关键所在”助力中国式现代化;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生产力,它能够以“首要任务”驱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质生产力也是为美好生活服务的生产力,它与中国式现代化拥有人民至上的共同价值驱动力,而以新型发展方式和新发展格局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则在深层逻辑上成为二者内在的发展趋势、价值驱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有助于充分激活和挖掘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潜力。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任保平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推动力,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背景下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要求,是打造中国式现代化质量版的客观要求,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目标转型的必然要求。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重点在于构建现代经济体系、培育现代化新动能、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新发展的战略任务是形成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驱动力,推动供给侧的产业结构升级,以新质生产力形成中国式现代化新优势;推动动力转换,形成中国式现代化新动力;实现数字经济赋能中国式现代化,以数字新质生产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升级版;以新质生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形成新型工业化的新优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