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100)
- 2023(13273)
- 2022(10818)
- 2021(10299)
- 2020(8506)
- 2019(19503)
- 2018(19107)
- 2017(35888)
- 2016(19253)
- 2015(21628)
- 2014(21417)
- 2013(20909)
- 2012(18761)
- 2011(16989)
- 2010(17136)
- 2009(15742)
- 2008(15667)
- 2007(13687)
- 2006(12145)
- 2005(11344)
- 学科
- 济(80214)
- 经济(80120)
- 管理(52513)
- 业(51160)
- 企(41502)
- 企业(41502)
- 方法(31765)
- 中国(27464)
- 数学(26684)
- 数学方法(26401)
- 农(22369)
- 财(19452)
- 业经(19002)
- 贸(17376)
- 贸易(17362)
- 学(17260)
- 易(16937)
- 制(16808)
- 农业(14556)
- 理论(14541)
- 银(14118)
- 银行(14098)
- 地方(13971)
- 行(13583)
- 融(13488)
- 金融(13484)
- 体(12326)
- 技术(11845)
- 和(11576)
- 策(11465)
- 机构
- 大学(275246)
- 学院(271516)
- 济(116092)
- 经济(113974)
- 管理(97707)
- 研究(97660)
- 理学(83489)
- 理学院(82469)
- 管理学(81018)
- 管理学院(80515)
- 中国(74971)
- 京(58537)
- 科学(56848)
- 财(55075)
- 所(48850)
- 研究所(44312)
- 财经(44014)
- 中心(42593)
- 农(41612)
- 经(40308)
- 江(39471)
- 范(38604)
- 师范(38247)
- 经济学(38009)
- 北京(37553)
- 业大(35564)
- 院(34831)
- 经济学院(34073)
- 财经大学(32935)
- 农业(32488)
- 基金
- 项目(176828)
- 科学(140359)
- 研究(132557)
- 基金(130100)
- 家(113945)
- 国家(112980)
- 科学基金(96019)
- 社会(87045)
- 社会科(82486)
- 社会科学(82463)
- 基金项目(67277)
- 省(65224)
- 教育(61970)
- 自然(58790)
- 自然科(57538)
- 自然科学(57524)
- 自然科学基金(56555)
- 划(56479)
- 资助(52300)
- 编号(52271)
- 成果(44914)
- 部(40772)
- 重点(40739)
- 发(38545)
- 国家社会(37606)
- 课题(37291)
- 创(37140)
- 性(35872)
- 教育部(35600)
- 创新(34736)
共检索到4171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邹广文 王璇
在人类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关系既是文化哲学研究的突出问题,也是中华民族走向世界所面临的时代课题,更是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内涵及其关系的重要视角。一方面,作为中华民族“旧邦新命”的中国式现代化蕴含世界历史大势:“现代化”一词具有时间性,指向的是“旧”向“新”的转化。对于中华民族而言,“旧”与“新”的关系是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命题。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中国式现代化是守正创新的伟大成果,是“旧邦”与“新命”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凸显文化主体性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彰显民族发展趋势:从历史视角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产生于现代化的“挑战—应战”之中;从现实视角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主体性;从未来视角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崭新文明。总而言之,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一种双向赋予的关系: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了中华文明以现代性的力量,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构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以鲜明的民族文化印记,二者共同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期刊] 求索
[作者]
孔新峰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具有重大原创性和时代性的新型复合概念。“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标志着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重大创新。理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型话语,要兼顾文明的“属性分析”与“话语分析”两大面向,特别是话语分析面向。“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话语体系创新意义,体现在其对于带有浓厚西方本位色彩的现代学术概念的解构与重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相关话语相结合,有助于重新厘定西方中心论的“现代性”概念。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现代性”的批判,借鉴“多重现代性”思想运动经验,能够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有效供给提供较为厚重的规范性内容。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青觉 谭刚
从教育领域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所揭示的一个关键教育命题就是培育和践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观。从存在论的角度看,解析该问题的关键是系统分析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观教育的基本逻辑。首先,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观教育何以需要存在?本文试图廓清其对中华民族生存发展而言的必要性,从增强文明自觉、提升文明素养、指引文明走向来论证其存在的价值逻辑。其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观教育需要以何存在?本文尝试从文明本质理解、文明特性把握以及文明知识传授方面思考其生成逻辑。最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观教育如何实现存在?本文认为需要依托价值逻辑,紧扣生成逻辑,找准实践抓手,在对话交往的生活教育、传承发展的历史教育、开放包容的通识教育中守正创新,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观教育的实践落地。由此,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观教育的基本逻辑得以明晰,从而有助于为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现代文明意义上的复兴提供学理支撑。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齐付清 张健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精神纽带,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强大精神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基础,是推动中华民族赓续发展的力量源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统筹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要不断强化思想引领机制建设,始终坚持党的领导、遵循“两个结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确保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正确方向;不断强化培育践行机制建设,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人心、汇聚民力;不断推动传播弘扬机制建设,切实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扩大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三重机制相互作用、彼此联结,共同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连婉廷 洪晓楠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是对中华文明的继承性和创新性发展,也是对西方现代文明的批判性和反思性超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全新的文明逻辑变革并定向了人类现代文明的发展路向,创造出体现中华文明特色和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深蕴中华文明基因、富含范式变革禀赋、践行以人为本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笃行包容互鉴和平发展,创造出具有内生性、创新性、主体性、共生性以及世界性的文明形态。在借鉴西方文明的基础上,也对西方现代的断裂性、帝国性、抽象性、对立性以及排他性文明实现了全面超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打通传统与现代之间区隔的文明图景和哲学叙事,为推进中华民族文明进程指明了方向,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了中国力量。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京桦 刘向辉
在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接触中,现代与传统的融合是改良派、革命派一直奋力追求的目标。中国共产党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为中华文明恢复了与西方对等的自信心,并在国家建设中不断推进中华文明与现代化的融合。通过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进程的历史分析,我们一方面可以看到近现代转型时期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历程,以及各群体为寻求东西文明平行存在而付出的努力;一方面可以看到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由于中国知识分子缺乏对现代化的全面认识,现代化转型经历的波折,进而在现当代牢牢把握“第二个结合”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的更广阔方法论、世界观和方向,在思维上认知到传统与现代各自代表着一个复杂思想的选择机会。
关键词:
中华文明 现代进程 传统 融合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逄锦聚 荆克迪
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新飞跃,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理论,要科学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蕴藏其中的人类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做到“八个坚持”:坚持加强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统一领导和战略谋划;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持“五位一体”建设,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熊远明 陈超 陈建龙 王惠君 陈军 郭欣萍 吴雪勇
熊远明指出,图书馆在传承中华文明、提高国民素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承担着重要使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应:立足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典籍保护传承;立足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典籍活化利用;立足中华文明的“统一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立足中华文明“包容性”与“和平性”,推动多元文明交流互鉴。陈超指出,图书馆要一如既往、与时俱进,把典籍收藏保护好;要雅俗共赏、激浊扬清,把典籍传播弘扬好;要汲古慧今、鉴往知来,把典籍研究服务好。为全力打响城市文化品牌和全面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作出更大贡献。陈建龙对古籍保护和利用工作提出了四点新感受:第一,古籍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第二,古籍保护要科学、完整;第三,古籍利用要精准、高善;第四,科学又完整的古籍保护和精准又高善的古籍利用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大有作为。王惠君指出,图书馆肩负着传播文化的社会职责,担负着传承人类优秀文化的历史使命。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充分发挥省古籍保护中心的作用,传承岭南文化,共建“人文湾区”。未来,图书馆要通过发展创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陈军介绍了南京图书馆在历史文化典籍收藏与保护方面的实践经验,并指出,图书馆要努力做到切实尊重依靠人才、寻求各方合力支持、服务与研究平衡兼顾,从而把传承民族文化的大事办好。郭欣萍指出,图书馆要从三个方面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中华典籍:一是空间赋能,整合各方资源,拓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形式;二是守正创新,利用新媒介、新平台,科技助力有效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是与时俱进,聚焦地域特色文化,深挖当地文献价值赓续山西历史文脉。吴雪勇指出,杭州国家版本馆作为中华版本传世工程“一总三分”保藏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重点从强化收藏主业、优化分类保护、深化保藏研究三个方面做好版本收藏保护和保藏研究工作。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陈冬华 陈彦斌 冯根福 黄先海 龙登高 李涛 李曦辉 陆铭 史晋川 杨瑞龙 张军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察,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出全面系统深入阐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第二个结合”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为了深入学习贯彻本次座谈会的重要精神,本刊邀请国内著名专家学者,围绕坚持“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加快构建中国经济学三大体系,以“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题,撰写一组笔谈文章,以飨读者。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徐欣顺
作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实践主体,时代新人蕴含着深刻的现代性。着眼各族人民共同现代化的命运走向,植根中华文明的新民传统,对时代新人的现代性追问,是中华民族在面向未来的愿景构思、走向未来的道路选择以及创造未来的文明担当过程中彰显出来的核心问题。通过思考人在现代化革新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本质占有、反思批判和实践存在等应然层面的关键问题,时代新人的现代性得以通过具有民族特色和文明底色的现代人文性、现代合理性和现代主体性表达出来。时代新人的这些现代性,需要依托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教育来实现。通过培植现代人格、普及现代价值、锻造现代身份,时代新人的人文素养得以提升、公共理性得以形塑、精神家园得以构筑,从而有助于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必须牢牢把握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心任务,深刻领会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准确把握前进道路上的重大原则,自觉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方面,担当作为、求真务实,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关键词: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全面推进 中国式现代化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左亚妮
中国式现代化是经过历史证明、具有中国特色、适用于中国发展的现代化发展模式。我国的基本国情、特殊的民族差异、独特的文化传统等,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是区别于西式现代化模式的,多民族聚居的复杂情况也注定了我国要将民族工作作为新时代国家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所在是做好各民族地区的基本工作,推动民族地区的交融互动,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增强各族人民的民族身份认同感,使各族人民体验到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真实感,体会到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的真实感和幸福感,以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要求为圭表引领民族地区的发展,从而加快实现民族地区的快速发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提供了重要保障。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明洪 刘明星
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称之为“中国式”,主要是因为它的形式和路径与世界其他国家有着明显的不同,具有其他国家现代化所没有的特质。从民族包容性的特质入手深化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新视角。民族包容性表现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对少数民族及其成员的带动性,以及少数民族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获得一体化的现代性发展。更进一步说,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民族包容性特质从政治包容性、经济包容性、社会包容性和文化包容性等多方面展现出来,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民族包容性全景图。从这些包容性的关系来看,政治包容是民族包容性其他方面的前提,经济包容是民族包容性发展的核心,社会包容是民族包容性发展的关键,文化包容是民族包容性的重要内容。民族包容性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处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一种特殊模式,充分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优势与独有价值。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民族包容性 特质 模式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李雪
党的二十大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首次提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成为新时代文化发展的根本遵循。博大精深、诚朴雄伟的华夏文明是五千年历史长河里中华儿女的伟力创造,也是不同区域、不同国家文明互学互鉴、碰撞交流的伟大收获,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继承发展、开放包容、强国利民,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本路径与态度。在2023年召开的《第二十六届全国社科院院长论坛——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会议上,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文学研究所副所长李良探讨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本路径与态度。本刊将李良的发言以专题形式刊发,以飨读者。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郭连锋 孙振东
在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民族教育研究在处理民族性时尚存在以下问题:在教育内容上,未能处理好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关系;在双语教学问题上,未能处理好民族语言与国家通用语言的关系;在对学生学业成就状况归因分析时,未能处理好文化因素与其它因素的关系。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有二:一是研究者对有关民族教育政策的误读和对民族教育"特色"的误解;二是后现代思潮在民族教育研究中的滥觞。充分认识民族文化传承的社会制约性,树立国家认同的高层次性观念,注重在世界历史的现代化进程中思考民族性,坚持发展理念,合理定位民族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是民族教育研究处理民族性的恰当思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