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321)
2023(7772)
2022(6486)
2021(6390)
2020(5288)
2019(12190)
2018(12343)
2017(22817)
2016(12431)
2015(14661)
2014(14550)
2013(14184)
2012(13204)
2011(12284)
2010(12371)
2009(11561)
2008(11438)
2007(10304)
2006(9230)
2005(8453)
作者
(36568)
(30297)
(30195)
(28983)
(19198)
(14458)
(13645)
(11914)
(11735)
(10830)
(10566)
(10220)
(9981)
(9932)
(9824)
(9398)
(9025)
(8943)
(8723)
(8487)
(7950)
(7384)
(7340)
(7033)
(6774)
(6755)
(6739)
(6589)
(6259)
(6115)
学科
(50242)
经济(50174)
管理(32038)
(27813)
(22222)
企业(22222)
方法(20835)
中国(18096)
数学(17699)
数学方法(17407)
(13423)
(12395)
(12237)
贸易(12228)
(12084)
(12008)
(11025)
理论(10461)
业经(10071)
(9604)
(9496)
银行(9479)
(9212)
(8983)
金融(8975)
教育(8785)
农业(8077)
(8047)
(7561)
地方(7247)
机构
大学(185345)
学院(182564)
(77638)
经济(76079)
研究(68963)
管理(63319)
中国(54021)
理学(52911)
理学院(52258)
管理学(51270)
管理学院(50936)
(41518)
科学(40634)
(35986)
(35520)
研究所(32289)
中心(29848)
(29158)
财经(28405)
北京(27224)
(27172)
(26011)
(25927)
师范(25748)
经济学(25099)
(24498)
业大(24325)
农业(23004)
经济学院(22326)
(21582)
基金
项目(114920)
科学(89680)
研究(86367)
基金(82953)
(73339)
国家(72788)
科学基金(60536)
社会(54287)
社会科(51395)
社会科学(51379)
(41875)
基金项目(41769)
教育(40701)
(37067)
自然(37049)
自然科(36253)
自然科学(36240)
资助(35622)
自然科学基金(35592)
编号(34860)
成果(30716)
(26812)
重点(26584)
课题(25676)
(24872)
中国(24134)
(23486)
国家社会(23458)
教育部(22873)
创新(22144)
期刊
(88634)
经济(88634)
研究(60816)
中国(42465)
学报(30504)
(27882)
教育(27777)
科学(27532)
(27179)
管理(25258)
大学(23320)
学学(21531)
农业(18618)
技术(17049)
(16689)
金融(16689)
财经(15745)
经济研究(15432)
(13790)
业经(12347)
(11881)
问题(11830)
世界(11165)
(10839)
国际(10678)
图书(10225)
统计(9511)
(8961)
技术经济(8789)
(8777)
共检索到2883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张忠华  
依据知、情、意、行统一发展规律所建立的传统德育方法论体系,具有历史时代的合理性、合法性,在德育实践中发挥了积极的效应。但传统德育方法论受“主知主义”的影响,偏重说理教育,忽视道德主体的能动性和德育方法论的整体性。受主体哲学、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在深化德育本质认识的基础上,借鉴德育方法的国际经验,中国式德育方法论需要转型而进行整体建构,把提高道德认知、激发道德情感、淬炼道德意志、养成道德行为的方法与道德主体领会感悟、自主建构的方法有效整合,发挥德育方法论的整体功能。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易连云  
学校德育改革长期以来备受重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学校德育改革经过长达几十年的探索,虽然因社会变迁困难重重,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大的,既来自于外来文化也出自于自身发展过程中内在矛盾的强大冲击,仍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并积累了相当的经验,但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目前的关键在于如何在总结既有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之上,探索和确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德育模式。然而,如何确立与建构中国特色学校德育模式并非一个简单的问题,其间,方法论导向至为关键,它既要代表着中国文化与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同时它也要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黄如金  
所谓和合管理,就是以中国和合哲学思想为指导的、从实际情况出发的、借鉴现代管理科学理念创新而成的管理理论。和合理念是中华民族深厚历史文化的结晶,是中国管理科学独特视角的新探索。在新的历史时期,作为一种新的尝试,创新发展和合管理仍存在很多未知内容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因为任何一种科学研究都伴随着方法论问题探索,因此,本文的研究旨在于探讨中国式和合管理的方法论问题。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汪浩瀚  
在西方经济学整个理论大厦和方法论建立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 ,自始至终体现着方法论的个人主义和整体主义之争。这种争论的本质涉及到个人和社会之间相互关系问题 ,因为社会产生于个人的行为 ,而个人在很大程度上又受制于其所面临的社会环境。随着现代经济学的发展 ,近年来 ,这种传统的二分法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和挑战 ,方法论的个人主义和整体主义出现某种整合的趋势。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薛晓阳  
想象作为一种方法论,是人对道德与真理的沉思和探险,是道德教化赖以实现的心灵基础与内在根基。想象不是道德教育的具体方法,而是道德教育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一种教化哲学,道德想象使我们的道德教育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发生了改变,并提示了另一种教化传统和逻辑。在这一视野中,那种过于实在、过分依赖于生活实践的教化信念受到了质疑。在新的教化哲学之下,道德教育获得了更为广阔的伦理资源和教育视野,它使人们有可能将道德想象和艺术审美引入教化实践之中。而更为重要的是,它让我们看到在道德教育中那种超越性的高级生活对于提升人的精神世界所具有的价值,使我们能够拓展对道德规范的认识和理解,进而有可能借助道德想象的力量,构建一...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王攀峰  
从方法论视角出发,传统教科书研究存在三个问题:内容分析法不适于分析教科书文本的深层意义,传统教科书研究缺乏对方法论问题的跨学科探讨,传统教科书研究脱离了教科书文本生产传播过程的社会语境。批判话语分析为当代教科书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与方法路径,推动了教科书研究的话语转向。教科书话语分析在本质上是把教科书置于文本生产传播过程中的社会语境分析,包括教科书创编过程分析、教科书文本内容分析、教科书接受反应分析这三个不同环节,三者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教科书研究系统。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张健  
高职教育"三段式"方法论,即"隐性化方法——显性化方法——统驭化方法"。文章分析了"三段式"方法论各阶段的特征及其效用,论述了"三段式"方法论建构的要旨和路径。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孙浩进   纪玉山   申浩然  
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理论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新的学理范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成果。新质生产力理论延伸、拓展了生产力理论体系,是一场“范式革命”,对于建构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具有重要理论价值。新质生产力代表生产力演化中能级跃升,是新质态的生产力。对新质生产力特质、机理、方法论进行系统化、学理化阐释,能够避免“泛泛而论”“虚置虚化”的研究趋向,为建构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理论支撑、创新范式。新质生产力的特质在于进化性、集成性、风险性等,运行机理在于微观维度上的新质企业、中观维度上的新质产业、宏观维度上的新质经济体系等。在此基础上,研究新质生产力需要构建“新质”方法论,确立“人是创新之本”,把握好量变—质变—裂变、可能性—现实性—颠覆性、偶然性—突变性—必然性等方法论,以实现精准“导航”、深化拓展理论研究。因地制宜地践行新质生产力,就要在其运行机理的基础上,立足创新活动的实践,在新质生产力的生成、演化中持续发挥效能,推动整体上的创新驱动发展。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贾丽艳   欧阳谦  
卢卡奇从“总体性范畴”出发对于历史主动性方法论的理论建构,有着其现实而又深刻的思想动机,就是为了克服庸俗马克思主义及其经济决定论对于历史发展规律的还原论解读,由此来反思社会革命带来的问题,最终用历史辩证法的思想逻辑来解释历史决定论与历史主动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作为一种历史主动性的哲学论证,卢卡奇的“总体性范畴”不仅从社会存在论意义上规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总体思想,而且从革命实践论意义上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原则。当然,卢卡奇的哲学论证有着矫枉过正的偏向,他将历史辩证法解释为一种意识辩证法,将他心目中的“共产主义的历史哲学”变成了一种观念论的历史哲学。这种偏向也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从而推动了之后各种“文化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演进。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姚爱斌  
《文心雕龙》"通变"论并非《周易》"通变"论在文论中的直接运用。在《周易》"通变"论中,"变"是天然合理的,"变"是"通"的条件,"通"是"变"的结果。但在刘勰看来,南朝以来的文学"新变"产生了太多的"爱奇"之风、"浮诡"之言和"淫丽"之辞,导致了"文体解散"的严重弊端,使文章之"变"成为需要反思和批判的现象。由此造成了刘勰文学"通变"论的独特思路和特殊内涵:其论述重点不是提倡和推动文章之"变",而是强调通过对源于经典的"有常之体"的"相因"来规范文章之"变",以克服"新变"之弊;其所说的"通"也主要不是指向文章之"变"的结果,而是指向文章之"变"的前提,即对传统"有常之体"的"会通"。刘勰将传统"通变"论置入《文心雕龙》"以正驭奇、以常驭变"的整体论文思路,创造性地重建了"通变"概念的意义结构和具体内涵,从而将《周易》"变而通之"意义上的一般"通变"论,转换成了《文心雕龙·通变》篇"会通—适变"意义上的文学"通变"论。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高嵩  
有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把社会看作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有机整体,因而是一种有机整体论,并据此直接将其划归方法论整体主义阵营。有机整体论内部是有区别的,其一主张从个人入手;其二主张从整体入手。从马克思对上述两种有机整体论代表人物思想的批判中可以看出,马克思经济学有机整体论观点符合从个人入手解释社会现象的马克思整体论方法论原则。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王红扬  
对中国城市化研究不能令人满意的进展进行了坦率的剖析,指出在认识论上,没有能够正确认识城市化这样一个复杂系统性问题所对应的科学知识的属性,这导致现状研究基于本质上错误的方法论。正确的基础方法论包含不可分割的三个要点:基于猜想建构直面解决的系统性、综合性知识;通过结构把握研究的复杂系统性、实践意义和理论建构;基于对猜想的严格检验和结构引导下的累积性研究,实现可行的研究广度,深度的连续拓展和成果质量的连续提升。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杨立雄  
本文认为 ,虽然经济学方法论的个体主义一直是西方主流经济学的一个方法论原则 ,但是它始终受到了非主流经济学的批判 ,并且随着现代科学与经济学结合的日益加深 ,整体主义方法论越来越受到经济学家的重视。本文揭示了经济学方法论对立的实质 ,认为经济学方法论的两种对立只存在于理论之中 ,而在验证的角度上并不存在根本性的对立。事实上 ,片面强调一种方法论都会造成严重的局限性 ,因此 ,研究经济学应该把二种方法论有机地结合起来。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郑石桥  
本文从方法论的角度聚焦算法审计方法,以经典审计理论为基础,提出算法审计方法论的一个理论框架,主要阐释以下问题:算法审计组织方式、算法审计取证模式、算法审计取证方法体系、算法审计基本原则、算法审计标准、算法审计准则。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