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124)
- 2023(8942)
- 2022(7089)
- 2021(6637)
- 2020(5308)
- 2019(12216)
- 2018(12248)
- 2017(23211)
- 2016(12492)
- 2015(14599)
- 2014(14560)
- 2013(14126)
- 2012(12672)
- 2011(11681)
- 2010(11798)
- 2009(10974)
- 2008(10977)
- 2007(9710)
- 2006(8852)
- 2005(8328)
- 学科
- 济(57851)
- 经济(57790)
- 管理(31782)
- 业(29667)
- 中国(23174)
- 企(22165)
- 企业(22165)
- 方法(19773)
- 数学(16790)
- 数学方法(16678)
- 农(16131)
- 业经(13269)
- 贸(12604)
- 贸易(12593)
- 易(12288)
- 地方(11737)
- 制(11164)
- 农业(10415)
- 学(10387)
- 财(10290)
- 发(10001)
- 理论(9801)
- 银(9216)
- 银行(9210)
- 行(8921)
- 融(8635)
- 金融(8633)
- 环境(8441)
- 体(8407)
- 发展(7771)
- 机构
- 大学(185929)
- 学院(184012)
- 济(82748)
- 经济(81159)
- 研究(68537)
- 管理(64527)
- 理学(54165)
- 理学院(53483)
- 中国(52814)
- 管理学(52728)
- 管理学院(52382)
- 京(41099)
- 科学(38694)
- 财(36611)
- 所(33777)
- 研究所(30573)
- 财经(29372)
- 中心(29165)
- 经济学(27774)
- 范(27085)
- 师范(26909)
- 经(26892)
- 北京(26675)
- 江(26666)
- 农(25491)
- 经济学院(24874)
- 院(24440)
- 业大(22025)
- 师范大学(22021)
- 财经大学(21713)
- 基金
- 项目(116165)
- 科学(92506)
- 研究(88679)
- 基金(85338)
- 家(74096)
- 国家(73528)
- 科学基金(62650)
- 社会(59116)
- 社会科(56094)
- 社会科学(56076)
- 基金项目(44270)
- 省(41941)
- 教育(40789)
- 自然(36871)
- 划(36672)
- 自然科(36095)
- 自然科学(36088)
- 自然科学基金(35456)
- 编号(35009)
- 资助(34292)
- 成果(29597)
- 部(26913)
- 重点(26702)
- 发(26456)
- 国家社会(25927)
- 课题(25446)
- 中国(24796)
- 创(23754)
- 教育部(23536)
- 创新(22423)
共检索到2865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贺雪峰
本文从国际比较的视野,讨论了中国城市化和现代化道路的路径选择问题。文章认为,中国城市化和现代化既有与世界一般发展中国家相似的一面,又有差异的一面,其中关键是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所形成的新中国的基本制度安排,使中国走上了一条与众不同的现代化道路。新中国形成的基本制度安排既是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基础,又是中国走出中等收入国家陷阱、由世界体系的边缘国家进入中心国家的制度红利。充分利用新中国基本制度安排的优势,走三轮驱动的中国现代化道路,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逄锦聚 龙禹玺
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有多个维度,从发展道路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是通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立足中国国情,尊重人民选择,坚持14亿多人口共同富裕,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五位一体”和“四化”同步,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坚持和平发展,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科学理论指导。在鲜明的中国特色中,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包含着现代化道路的一般规律和共同特征,为人类走向现代化展现了美好前景,提供了现代化道路的全新选择。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要做好八项工作,包括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统一领导和战略谋划;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高质量发展;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等等。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孟庆龙
资本主义是西方走进现代文明的第一种制度形态,这一现代性转变在给人类社会带来“现代性文明”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导致诸如生态危机、社会危机、精神危机等“现代性问题”。在人的解放视域下,聚焦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及其相互关系,马克思对“现代性问题”进行了“病理学”诊断,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创造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新文明指向。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新”主要体现是:辩证方法上的“新”,不是完全否定既有现代化的另一条全新道路,而是扬弃资本主义“现代性问题”的同时继承并发展其解放潜能、文明成果的新道路;本质规定上的“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新道路;实践路径上的“新”,以多维解放为核心实现“五大文明”综合发展的新道路。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张旭
当前,我国已经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正在成为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中国方案,体现着中国智慧。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具体实践,是在与社会主义发展基本理论逻辑的相互促进中形成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首先是对人类发展规律的崭新实践,是对既有现代化道路的超越,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发展;其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以人民为中心”的执着坚守,现代化是为了人民的现代化,是依靠人民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享的现代化;再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对唯物史观的深刻贯彻,运用唯物史观开辟的中国发展新道路,既是对唯物史观的全新证明,对唯物辩证法的全新运用;最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具体表现为在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整个历史过程中,是站在历史正确一边的独立自主的现代化。因此,在理论上说清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逻辑,是我们科学认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增强四个自信的根本基础。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梁玉水
中国式现代化探索之路形塑了独特的中国式审美现代性。中国审美现代性以复杂、独特的发生路径、演进逻辑、建构方式、具体内涵和表现特征而成为中国现代性的审美之维和审美现代性的崭新形态。以审美现代性的中国实践、中国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提炼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式审美现代性”理论及话语,构建具有积极价值和借鉴意义的多元审美现代性之中国形态,有助于为中国现代性提供独特的思想视点、理解维度,为世界多元审美现代性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审美 现代性 新形态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传春 张敏
西方现代化进程伴随着生态环境恶化,生态环境问题因现代化产生,也应在现代化中解决。基于对西方现代化的生态反思,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和中华民族生态智慧的基础上,经过百年接续探索于新时代形成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以辩证统一看待人与自然关系为前提、以绿色发展为路径、以生态为民为价值取向、以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目标的现代化,从人与自然关系、发展方式、价值取向、目标导向四个层面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生态超越,不仅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中国力量,也为世界各国走向生态现代化提供了道路选择。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传春 张敏
西方现代化进程伴随着生态环境恶化,生态环境问题因现代化产生,也应在现代化中解决。基于对西方现代化的生态反思,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和中华民族生态智慧的基础上,经过百年接续探索于新时代形成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以辩证统一看待人与自然关系为前提、以绿色发展为路径、以生态为民为价值取向、以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目标的现代化,从人与自然关系、发展方式、价值取向、目标导向四个层面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生态超越,不仅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中国力量,也为世界各国走向生态现代化提供了道路选择。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郑石桥 胡欣怡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章以经典审计理论为基础,在讨论审计现代化的基础上,分析审计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审计现代化是审计理论、审计制度、审计效率、审计效果、审计目标、审计业务、审计方法和审计人员这些方面不低于世界先进水平。党的二十大报告就如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在十二个方面做出了战略性规划,这些方面都涉及中央重大政策措施部署、国家利益、公共资金、公共权力,审计可以对这些方面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推动整改,促使这些领域的责任主体更好地履行其承担的经济责任,从而促进这些领域的中国式现代化。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李久林 张颖慧
现代化是一个历史范畴,其标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现代化的一个根本性标志是人类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现代化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客观存在,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里程碑。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各国的现代化道路选择、内涵及特点也各有不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和人民的幸福生活进行了不懈奋斗,经过长期努力,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既有自身内涵,也有中国特色,同时具有世界现代化共性。
[期刊] 求索
[作者]
邹广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体现为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又要葆有中国特色。这一道路的实践展开表明:党的领导是中国现代化实践的前提保障,改革开放是中国现代化实践的动力之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现代化实践的必由之路,人民主体是中国现代化实践的价值旨归。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突出彰显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有效释放了中国和西方、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张力,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意义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世界和平发展贡献出了可资借鉴的方案与智慧。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张开 陈琦 陈洋毅 雷鸣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同志指出:“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1))党和人民历经艰辛探索,“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2))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简称《决议》)深刻指出: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孙小泽 许彩慧
党的二十大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进行了理论概括,统筹逻辑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核心是多个领域之间实现统筹发展,包括人口规模与现代化、先富与后富走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人类发展与自然和谐共生、国内与国际和平发展。通过对这些方面关系的梳理,阐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统筹逻辑,进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规律,指导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于安龙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探索出来的新型现代化道路,“社会主义”和“中国国情”是蕴含其中的关键词。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经历了起步探索、快速发展和深化拓展三个阶段。从其属性特征来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正确处理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特色之路、正确处理继承性与发展性关系的拓新之路、正确处理长期性与阶段性关系的递进之路、正确处理自主性与借鉴性关系的开放之路。事实证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能够走得通、走得好的正确道路,其路径指向在于始终坚持科学理论指导、先进政党领导、人民利益至上、立足中国国情等。不断坚持和继承以上有益经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然越走越宽广。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阮成武
<正>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既要解决道路问题,也要解决进路问题。道路是方向性、原则性和根本性的,具有长远的历史性影响和深刻的全局性意义。道路决定之后,进路就成了道路实现及其成败的关键,是道路得到切实有效的贯彻落实的过程保障。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特质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近代以来在图强复兴的历史实践中,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孙小泽 许彩慧
党的二十大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进行了理论概括,统筹逻辑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核心是多个领域之间实现统筹发展,包括人口规模与现代化、先富与后富走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人类发展与自然和谐共生、国内与国际和平发展。通过对这些方面关系的梳理,阐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统筹逻辑,进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规律,指导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