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554)
2023(16527)
2022(13815)
2021(12689)
2020(10299)
2019(23280)
2018(22542)
2017(42443)
2016(23131)
2015(25533)
2014(25363)
2013(25110)
2012(24026)
2011(22339)
2010(22613)
2009(20972)
2008(20578)
2007(18583)
2006(16987)
2005(15798)
作者
(69536)
(58028)
(57940)
(55012)
(37403)
(27873)
(26014)
(22636)
(22398)
(20742)
(20294)
(19185)
(19002)
(18819)
(18376)
(17948)
(17286)
(16932)
(16825)
(16726)
(14788)
(14616)
(13994)
(13442)
(13276)
(13080)
(12817)
(12617)
(11768)
(11686)
学科
(115225)
经济(115122)
管理(62968)
(59234)
(44446)
企业(44446)
方法(39109)
中国(35178)
数学(34296)
数学方法(34002)
(30472)
地方(29480)
(23804)
业经(23713)
(23014)
(22477)
贸易(22461)
(21787)
农业(20790)
(20308)
(18562)
银行(18522)
(18296)
金融(18294)
(18027)
环境(17808)
地方经济(17379)
(16209)
(15132)
(14719)
机构
大学(343350)
学院(342773)
(156299)
经济(153403)
研究(131687)
管理(124008)
理学(105069)
理学院(103746)
管理学(102220)
管理学院(101569)
中国(100436)
科学(78006)
(74211)
(69654)
(68305)
研究所(61848)
(61169)
中心(57540)
财经(54506)
(52568)
经济学(49705)
(49579)
业大(48854)
北京(47926)
农业(47836)
(47694)
师范(47205)
(46650)
经济学院(44503)
(41600)
基金
项目(220305)
科学(174078)
基金(160732)
研究(160291)
(142019)
国家(140825)
科学基金(118556)
社会(105962)
社会科(100562)
社会科学(100539)
(84138)
基金项目(83221)
自然(73788)
(72341)
教育(72200)
自然科(72066)
自然科学(72044)
自然科学基金(70789)
资助(65810)
编号(62150)
(53405)
成果(51762)
重点(50732)
(49608)
(45469)
课题(45131)
国家社会(45085)
发展(43051)
创新(42725)
(42412)
期刊
(184248)
经济(184248)
研究(112525)
中国(73381)
(56821)
学报(55971)
科学(51835)
(50847)
管理(47561)
大学(41856)
学学(39450)
农业(38615)
(37529)
金融(37529)
教育(37265)
经济研究(31022)
财经(29069)
业经(28185)
技术(27757)
(25302)
问题(24319)
(21735)
(20760)
国际(19935)
世界(19506)
技术经济(18072)
商业(15712)
统计(15656)
(15645)
资源(15502)
共检索到5422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张秀生  陈慧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拉大。东部地区的经济总量、居民收入、财政收入和产业结构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制度、历史和区位、国家政策、基础设施、市场意识等诸因素导致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产生和扩大;适度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或不断拉大的势头得不到及时而有效的遏制,则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消极影响;要统筹区域发展,建立政府区域管理体制,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建立和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改善中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从而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王笳旭  
通过对全国及东部、东北、中部和西部四大经济区域的经济差距变动测度,发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差距的变动呈现"缩小—扩大—再缩小"的三阶段变化趋势,地区差距在2003年以后趋于缩小。全国经济发展表现出趋同趋势,且东部地区内部和中部地区内部存在"俱乐部"收敛趋势。进一步,通过对地区差距变动成因的实证分析,揭示出了市场化进程和区域政策从空间范围对差距变动的影响。研究表明,对外开放度、市场容量和市场化程度对2003—2011的地区差距趋同起正向作用,而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劳动参与率对差距趋同起负向作用。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王选选  
1990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各经济区域间差距也在快速扩大,区域差距成为理论界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在吸收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我国各省统计数据合并计算出东、中、西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四个区域1987-2007年的各项指标,在定性分析了影响四个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因素之后,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定量分析了这些因素对四个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的影响程度。结论显示,产业结构、经济外向度和投资系数是影响区域差距的主要原因。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门洪亮  李舒  
在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诸要素中,资本要素尤为重要。它不仅带动其它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并且涉及到政府如何适时地采取有效的地区发展政策来促进落后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最大限度地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以实现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刘胜强  周兵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是一个带有国际性的普遍现象,也是经济学重要研究的课题之一。对国内外学者关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问题的研究,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回顾,并作出简单的评述。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胡大立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严重地困扰着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也影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为了缩小区域经济差距,促进东中西经济协调发展,国家从1999年开始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然而,通过研究发现,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之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非但没有明显缩小,反而还有不断加剧的趋势,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造成这种差距持续、加速扩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本文就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差距与其民营经济发展的差距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分析发现,东、中、西经济发展差距与其民营经济发展差距呈强正相关性。从而证实了有些学者所提出的“东中西经济发展差距的本质是民营经济发展的差距”的论断。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王国升  高旺盛  陈源泉  
本文从我国区域农村经济发展差距现状出发,着重从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以及政策因素等,分析了造成区域发展差距的原因,并提出了缩小区域农村发展差距的政策建议。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霍松涛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虽然近年随着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从事农业的人口逐渐减少,农民生活有了较大改善,但"三农"问题仍是我国实现现代化、进入小康社会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发展农村区域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是破解"三农"问题的主要途径。本文对农村区域经济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措施。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廖功磊  夏青  
区域经济差距的存在,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文章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研究了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地域演变趋势。结果表明:全国相似经济水平的省际间的空间集聚效应和空间依赖性日益增强,并且这种发展趋势自1992年以后表现的更为突出,从而加速了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收敛趋势;东部沿海发达省区空间集聚特征比较明显,同时对近距离的经济扩散作用同样显著;2005年以后受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影响,中部省际间的空间集聚效应被削弱,空间分异的发展趋势开始显现。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晓鸿  王崇光  
我国东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这一差距呈扩大的态势。产生这一差距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本文不期望全方位研究和揭示这些原因,仅从要素禀赋和政策视角对东西部差距作一分析研究。从结果看,东西部要素禀赋各有自己的优势,应该说东西部差距的根源不在于要素禀赋的差异。而从政策因素看,由于对东西部经济发展政策的不同,从而导致了东西部制度性差异、观念差异、资本及人力等要素丰裕度差异等,并进而导致了东西部的差距和变化。对于东西部差距,显然我们不能听之任之。由于马太效应和不可逆效应,必须给予西部更加特殊的政策,采取更加切实有效的措施,真正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最终缩小东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启仿  
阐述了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两种因素分解方法,并以江苏省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与检验。1978年—2000年,从三次产业的层面来看,第二产业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第一因素,但其贡献率呈逐年下降趋势,第三产业是第二位因素,其贡献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而第一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变化几乎不起作用;从空间层面来看,地带间差距始终是影响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决定因素。文章最后提出了有关政策建议。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王影  
江苏省苏南、苏中、苏北地区自然条件相差不大,但是经济发展水平却存在较大差异,并且近年这一差距有扩大的趋势。本文首先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对所选取的指标作灰色关联分析,找出苏南、苏北经济差距形成与扩大的主要影响因素。然后利用2007年江苏省10个主要城市的横截面数据,建立相应的计量经济模型,最后对缩小这一经济发展差距提出相关建议。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唯实  
基于中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采用DEA和Tobit方法,利用跨期数据比较分析了1995~2008年各省、全国及三大区域的全要素能源效率、产业结构和区域发展差异,并利用DEA模型对其成因进行了计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能源效率分布明显地是由西向东逐步提升,西部地区大多数省份的效率值很低,而东部地区省份多为最高效率或次高效率,这主要是因为东部地区的第二、三产业技术和生产效率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因此,中、西部地区缩小与东部地区经济差距的最优路径是使经济更加开放,突破路径依赖和锁定效应,建立中期以制造业为核心、重心逐渐向服务业转移的长期经济发展体制。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毛尚熠  林水山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谭清文  
文章认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更多地取决于区域经济构成发展要素及其功能作用的发挥。改革开放以来,从区域经济的角度看,导致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的主要原因在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要素的差别。因此,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带在培育区域经济新增长点,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