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479)
- 2023(14275)
- 2022(11385)
- 2021(10666)
- 2020(8782)
- 2019(19432)
- 2018(19260)
- 2017(36583)
- 2016(19669)
- 2015(22056)
- 2014(21509)
- 2013(21277)
- 2012(19315)
- 2011(17492)
- 2010(17903)
- 2009(17030)
- 2008(17136)
- 2007(15845)
- 2006(14168)
- 2005(13224)
- 学科
- 济(90946)
- 经济(90838)
- 业(89084)
- 企(71526)
- 企业(71526)
- 管理(67079)
- 农(46741)
- 方法(33988)
- 业经(31781)
- 农业(30988)
- 中国(28714)
- 财(26177)
- 数学(25519)
- 数学方法(25376)
- 制(20364)
- 技术(20205)
- 务(18027)
- 财务(18007)
- 财务管理(17987)
- 贸(17889)
- 贸易(17874)
- 易(17441)
- 企业财务(16998)
- 策(16989)
- 体(16186)
- 理论(15532)
- 地方(15036)
- 划(15027)
- 和(14837)
- 银(14672)
- 机构
- 学院(288726)
- 大学(282860)
- 济(133711)
- 经济(131637)
- 管理(114056)
- 理学(97157)
- 研究(97078)
- 理学院(96285)
- 管理学(95266)
- 管理学院(94721)
- 中国(79477)
- 财(59887)
- 京(58748)
- 农(55119)
- 科学(52773)
- 所(47527)
- 财经(47199)
- 江(44649)
- 中心(43776)
- 经(42929)
- 研究所(42449)
- 农业(41555)
- 经济学(41177)
- 业大(40515)
- 经济学院(37089)
- 北京(37021)
- 范(35993)
- 师范(35774)
- 州(34984)
- 财经大学(34300)
- 基金
- 项目(181373)
- 科学(146601)
- 研究(141392)
- 基金(134247)
- 家(114448)
- 国家(113276)
- 科学基金(98966)
- 社会(95888)
- 社会科(90626)
- 社会科学(90605)
- 省(70372)
- 基金项目(70317)
- 教育(62907)
- 自然(58032)
- 划(57343)
- 编号(57203)
- 自然科(56782)
- 自然科学(56772)
- 自然科学基金(55866)
- 资助(52115)
- 成果(46394)
- 创(42281)
- 部(41963)
- 发(41261)
- 国家社会(41017)
- 重点(40316)
- 业(39747)
- 创新(38870)
- 课题(38781)
- 制(37820)
- 期刊
- 济(160135)
- 经济(160135)
- 研究(91122)
- 中国(61105)
- 农(58506)
- 财(48172)
- 管理(45779)
- 科学(39692)
- 农业(39331)
- 学报(37743)
- 融(31992)
- 金融(31992)
- 大学(31006)
- 业经(30951)
- 教育(29363)
- 学学(29245)
- 技术(26448)
- 财经(25155)
- 经济研究(24595)
- 经(21931)
- 问题(21874)
- 业(21273)
- 世界(18438)
- 技术经济(17304)
- 贸(17301)
- 国际(15496)
- 农村(15160)
- 村(15160)
- 经济问题(14512)
- 农业经济(14421)
共检索到4508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胡敏华
改革开放以来 ,在中国农业领域兴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农业新合作化热潮。与传统的合作化运动相比 ,农业新合作化在很多方面都具有特定的本质内涵。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 ,中国农业的新合作化对提升中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和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的战略目标以及促进农村的政治民主制度的建立等方面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本文研究正是基于这一初衷。
关键词:
中国农业 新合作化 三农问题
[期刊] 改革
[作者]
蓝红星 王婷昱 施帝斌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是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在“三农”实践中的成功运用,是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的辩证统一,是向世界贡献的解决“三农”问题的中国方案。当前,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安全性主动权要求更高、城乡要素资源配置不平衡的再平衡难度更大、资源与生态双刚性约束更强、农民持续增收压力更大,等等。深入推进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把握主动权,增强发展安全性;加快畅通城乡要素流动,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增强农业科技与改革的双轮驱动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农业竞争力;构建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的农业生产体系,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发展县域富民产业,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让农村具备现代生活条件。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尤亮 田祥宇
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对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在把握时代背景的前提下对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生成机理进行剖析,明确其培育必要性和意义。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深受国内外环境的共同影响,基于颠覆性创新技术,以“新”为出发点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全面提质升级与优化组合,以“质”为落脚点全面推进生产关系变革、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实现农业高水平自立自强。进一步,为加快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应基于时代背景强化颠覆性创新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采取新型劳动者、高校和科研机构、涉农企业等多元主体联合推动的模式,同时也不能忽视制度保障体系的完善。最后,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对于推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深入实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和共同富裕目标实现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张金凤 孟令军
当前中国农业合作化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列宁的农业合作化思想,是在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农业合作化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俄国发展的实际提出来的。它强调了对小农地位的重视,主张从低级合作逐步过渡到高级合作的思想,要切实保护小农利益、善于将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正确地结合起来的思想等,这些都对中国的新型农业合作化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
农业合作化 农业合作组织 启示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武拉平
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主要依靠市场的市场经济体制,并且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的改革开放在短短40年里取得了巨大成绩。本文系统总结中国农产品市场改革的经验和市场发展规律,可以为其他国家提供中国经验和方案,对于进一步促进中国农产品市场改革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的主要内容:1)基于市场理论,通过市场的内涵和外延分析,研究市场化改革的目标和内容;2)基于中国实践,系统梳理了中国农产品市场化改革逻辑和路径,分析了改革的关键领域,并对未来进行了分析和展望。研究表明:中国农业市场化改革走出了一条渐进式的道路,改革目标是"五化",即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市场客体的标准化、市场信息的透明化、行业进出的自由化、市场运行的制度化;改革的过程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快速发展(1978—1984)、稳步推进(1985—1992)、巩固调整(1993—2000)和实体市场升级线上销售兴起(2001年以来);改革的逻辑是逐步递进,即首先改革"消费品市场",积累经验后过度到"生产资料市场",最后进行"要素市场"改革,目前金融市场改革仍然在不断推进。最后,论文对未来我国农产品市场改革进行了展望。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秦愚
本文运用现代经济理论分析股份合作化农业合作社在制度设计上的缺陷,解释合作社发展陷入困境的必然性。股份合作化为多种社会力量进入、控制农业合作社提供了通行证,使得大量非农业合作社组织戴上合作社的帽子。股份合作化道路产生的深层原因涉及如何认识家庭农产品生产者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国家政策在家庭农产品生产者与农业产业链条其他参与方之间倾向选择问题。股份合作化只是特定时期的权宜之计,不能因为强调国情而改变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合作社这一经济组织形式的本质特征。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王鹏翀 王昉
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一直是中国百年现代化探索历程中的重要议题之一。日本“新村主义”的农业合作化主张作为一种解决落后农业问题的经济方案,在20世纪20年代被中国知识分子广泛吸收并进行了本土化的探索。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对既往经验的批判继承中,实现了对中国农业合作化思想的现代化探索与发展,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基本要求。具有自主治理能力的、多元化的农业合作组织仍将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保障。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雷坤洪 梁亚文 马睿泽 阮俊虎
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是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重要途径。本文在梳理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逻辑的基础上,采用2000—2022年31个省份面板数据从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的基础设施条件、主体和环境及服务成效三个维度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值法、泰尔指数、Kernel密度估计、标准差椭圆等分析方法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发展水平、区域差异、时空演变特征进行探讨。研究发现,中国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逐年上升,整体呈现“东高西低,南低北高”空间分布格局;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区域差异整体呈缩小趋势,地区内差异是总体差异主要来源,东部地区和粮食主产区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存在明显地区优势;区域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差距逐渐扩大,极化现象逐年减弱,逐步呈现区域梯度演变格局;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呈现显著空间正相关性,东部地区多表现为高—高和低—高型集聚,西部地区多为低—低型集聚,存在“高水平发展极”与“低水平发展陷阱”并存的分异规律。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全世文
本文从国家利益和国家战略出发构建了一个三层分析框架,用来阐释后发国家农业发展和政策演进的一般规律。农业对国家利益的核心贡献包括三类:为工业提供原始积累、粮食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三类贡献发生阶段性变化的规律构成了农业政策演进的内在逻辑。中国农业政策演进历程的特殊性在于,粮食安全贡献的重要性并未随着工业化的推进而下降,在工农关系进入转折期以后甚至还存在上升趋势。由此,中国在进入以工补农阶段将近20年后的今天同时面临着“农业不强”和“农民不富”的双重难题。当前中国农业转型的方向是在保证粮食安全和农村社会稳定的前提下实现组织形式由小农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转型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是粮食安全的战略定位和适度规模经营的实现方式。转型面临的潜在风险是资本快速向农业生产环节渗透导致小农户的分化加剧。
关键词:
演进逻辑 农业政策 国家利益 粮食安全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王晓君 陈诺 何龙娟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运用政府—市场—社会相结合的现代治水理念,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和保障国家水安全。本文系统梳理了我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政策演变历程及内在逻辑,剖析了改革推进中的现实困境,明确了未来改革深化方向,并提出深入推进改革的对策建议。研究表明,我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经历了探索、试点、全面推进和攻坚四个时期。综合改革政策演变脉络为改革目标和主旨导向不断清晰化、改革任务从单一环节突破到全链条深化,改革手段和举措不断多样化。综合改革政策演变内在逻辑为基于改革对象复杂性,不同时期改革目标优先序不同;基于我国农田水利现状,改革采取了先立后破思路;基于我国“大国小农”基本农情,改革必须同时设计好水价形成和奖补机制。但是,当前综合改革还面临资金缺口大、地方政府和农户参与积极性不高、末端用水管理“组织主体”缺位、改革进程区域不平衡等多重现实困境。为此,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深化方向包括进一步优化水价结构,探索建立合理水价分担机制、精准定价与补贴模式,健全水权制度改革。建议深入研究水价形成理论、将农田水利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将精准补贴与节水奖励纳入农业生产综合补贴、创新政府购买服务的多元管护机制、因地制宜确定水价综合改革分区域验收标准。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曹峥林 王钊
随着分工深化和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服务外包作为一种新型农业经营模式产生并快速发展。本文在分析农业服务外包的演进轨迹及其特征的基础上,揭示其理论内涵、演进逻辑和未来取向。研究认为农业服务外包具备分工内涵要义和合约变革本质,并遵循立足产权分割与技术可分的分工深化和基于技术进步与要素流动的资源配置两个演进逻辑。农业服务外包演进的可能方向是,服务外包内容将覆盖全产业链、服务外包组织将走向一体化、服务外包模式趋向平台化。政府应当妥善处理好市场调节与政府干预的关系,为农业服务外包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发展条件、引导供需有效衔接并构建长效运行机制。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谢若扬 王树梅 梁伟军
习近平关于农业农村现代化重要论述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主要包括农业农村现代化科学内涵论、农业农村现代化战略地位论、农业农村现代化战略目标论、农业农村现代化重大任务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论、“四化同步”发展论、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论、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论。蕴含清晰的内在逻辑,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定位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思维指向,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是选择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基本依据,中国式现代化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方向指引,中国基本国情农情是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选择基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认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遵循。富有深刻的价值意蕴,为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根本指引,为全面振兴乡村提供了重要方略,为建设农业强国提供了实践指导,为世界农业发展提供了思想启迪。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谢若扬 王树梅 梁伟军
习近平关于农业农村现代化重要论述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主要包括农业农村现代化科学内涵论、农业农村现代化战略地位论、农业农村现代化战略目标论、农业农村现代化重大任务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论、“四化同步”发展论、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论、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论。蕴含清晰的内在逻辑,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定位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思维指向,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是选择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基本依据,中国式现代化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方向指引,中国基本国情农情是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选择基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认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遵循。富有深刻的价值意蕴,为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根本指引,为全面振兴乡村提供了重要方略,为建设农业强国提供了实践指导,为世界农业发展提供了思想启迪。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苏艺
新质生产力的出现为当前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具前瞻性和指导性的理论基础,也为新发展阶段如何寻找激发发展新动能的决定力量作出了时代解答。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有着历史必然性和现实紧迫性,要站在一般性和特殊性两个层面系统阐释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更要从突破农业高科技创新瓶颈、突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题、推进农业生产要素新型化、发展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推动农业绿色转型、深化农业生产关系变革等六个着力重点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与此同时,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必须要处理好与农业传统生产力、新型生产关系、粮食安全底线、传统小农户家庭经营、农业绿色发展等六大关系,实施农业重大科技创新举国体制、建立持续稳定增长的农业科技投入机制、加快传统农业改造升级、建立农业新质生产力示范区、加快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等措施,以激活农业新质生产力新动能。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褚艳芳 牟少岩
农业组织是农业产业化的载体,农业产业化和农业企业化是同一过程,农业产业化的逻辑起点是组建农业企业和具有企业化经营性质的经济组织,其现实起点则是选拔培育农业企业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