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136)
2023(4777)
2022(3934)
2021(3909)
2020(3178)
2019(7400)
2018(7155)
2017(13352)
2016(7065)
2015(8446)
2014(8196)
2013(8255)
2012(7930)
2011(7435)
2010(7285)
2009(6920)
2008(6974)
2007(6224)
2006(5453)
2005(5201)
作者
(19768)
(16554)
(16316)
(15719)
(10597)
(7898)
(7389)
(6487)
(6373)
(5936)
(5796)
(5485)
(5447)
(5376)
(5309)
(5009)
(4899)
(4813)
(4641)
(4322)
(4299)
(3949)
(3893)
(3879)
(3777)
(3629)
(3597)
(3317)
(3291)
(3208)
学科
(34786)
经济(34750)
管理(16464)
方法(15440)
(14768)
中国(13791)
数学(12622)
数学方法(12556)
(12197)
企业(12197)
(9667)
贸易(9660)
(9516)
(7772)
教育(7308)
业经(6982)
(6960)
(6605)
(6400)
关系(5941)
理论(5868)
(5841)
(5825)
银行(5825)
(5723)
(5527)
金融(5525)
(5326)
(4938)
(4841)
机构
大学(114983)
学院(109725)
(54279)
经济(53565)
研究(43514)
管理(36598)
中国(34199)
理学(30636)
理学院(30211)
管理学(29895)
管理学院(29662)
(25462)
(24239)
科学(23027)
(21466)
财经(19712)
研究所(19475)
经济学(19258)
(18207)
中心(17813)
经济学院(17220)
(17203)
师范(17122)
北京(17056)
(14870)
财经大学(14723)
(14617)
师范大学(14194)
科学院(13300)
(13167)
基金
项目(66451)
科学(53333)
研究(51701)
基金(50911)
(44057)
国家(43687)
科学基金(36573)
社会(36292)
社会科(34476)
社会科学(34470)
基金项目(25467)
教育(23724)
资助(21342)
(21179)
自然(20238)
自然科(19807)
自然科学(19802)
(19546)
自然科学基金(19505)
编号(19178)
成果(17802)
中国(17753)
(17088)
国家社会(16495)
重点(15364)
教育部(15230)
(14593)
人文(14012)
(13919)
课题(13887)
期刊
(60775)
经济(60775)
研究(41619)
中国(22858)
(18327)
学报(17019)
科学(16309)
教育(15313)
管理(15026)
大学(13703)
学学(12471)
财经(12389)
(12376)
(10933)
经济研究(10848)
(10172)
金融(10172)
(10102)
世界(9061)
国际(8948)
问题(8923)
农业(8707)
技术(7642)
业经(6590)
图书(6382)
(5881)
技术经济(5534)
(5348)
论坛(5348)
书馆(5320)
共检索到1754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建霞  
文章阐述了儒道两家的深层结构和精神本质,指出中国知识分子外儒内道的人格形态,进而论述了外儒内道的内容和现实意义。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养民  
"以人为本"是中国当代社会进入新世纪,举国学习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它的精神内核植根于儒学的人际和谐和道学的人与自然和谐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中,与西方社会的人本思想本质不尽相同。以此对"以人为本"正本清源,阐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能真正传承中华民族人文精神,对全面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而夯实本民族文化认同的共同思想基础,实现未来社会人的不断全面发展大有裨益。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津  
曹植作品中存在诸多矛盾现象,这些矛盾折射出曹植极强的自我中心意识,但随着自我概念的曲折定位与儒家思想的渐次内化,表明他由自我中心的狭隘逐渐走向高尚、阔大的人生境界。文章认为,道家思想在曹植思想中不具支配地位,他亦无由形成具有稳定行为方式的道家人格,所谓其儒道互补人格论或有虚谬性。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鹏飞  
中国城市园林造境艺术蕴含着最直接、最生动、最玄妙的宇宙思维模式,而城市山林、壶中天地、法天象地、俯仰乾坤的造园格局正是古典园林造境艺术的精神写照,其创作原理是凭借各种自然构成要素的整合、重构、升华,以达求人化自然、融通宇宙、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它无疑代表了东方城市园林造境文化苑囿的最高旨归,也是世界城市景观设计理念中最丰富的文化遗产,并充分彰显着中国传统儒道释文化生命哲理的审美观照。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汉瑛  邢红卫  田虹  鲁锦涛  
第三次分配攸关共同富裕的新时代使命,决定着我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现有相关研究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框架和对中国文化的关注。对此,文章基于性善论、忠恕思想和等差之爱构建了第三次分配的儒家思想理论架构;基于天道均平观、德性观、周穷救急观和善恶报应观构建了第三次分配的道家思想理论架构;基于缘起观、慈悲观和因果业报观构建了第三次分配的佛家思想理论架构。在此基础上,围绕异同之辩与是非高下之争,阐明了儒道佛在“劝善”“乐善”功效上的同归和“行善”方式上的殊途。研究揭示了第三次分配中可采取的最优战略:既能够秉承非人类中心主义和普世主义的平等、包容,又具有当仁不让的主体意识和脚踏实地的现实路径。文章试图构建本土化的分配理论,提出等差之爱与平等之爱的对比矩阵,对儒道佛思想进行历史延续与时代更新。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傅宝英  刘尧  
和谐教育,是指实现了教育内部和外部的和谐而达到教育价值最大化的教育形式,这种教育形式将有效地促进人与我、人与人、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人—人”和谐是构建和谐教育的基础,“天—人”和谐是构建和谐教育的手段,“人—我”和谐是构建和谐教育的目标。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赵靖  
中国历来重视人口问题,不仅在后来人口众多的时期是这样.在古代地广人稀的情况下也是这样;不仅思想学术界是这样,官方的政策也是这样。当然,关心人口问题的立场和出发点.是各自不尽相同的,提出的理论、观点也各不一样。研究一下中国历史上丰富多彩的人口思想遗产,对于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现代化建设中的人口问题,不无裨益。 (一)传统人口思想和传统经济思想中国历来谈论人口问题,大多是和经济问题联系着的;人口同富国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中最为重视的研究课题之一。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高学栋  顾进发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它发端于2500年前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思想和言论;而良好的企业形象,则是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公关所追求的首要目标,是企业的无形财富和竞争资本。二者之间相距历史遥远,内容不一,会有什么关系呢?本文拟对此作一探讨...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晓虹  
人生环境是人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赖以展开的各种关系的总和。和谐的人生环境包括了四个基本内涵:个人自我身心和谐,个人与他人关系的和谐,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个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文章试图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梳理关于人生环境的基本观点,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传统资源。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周亚同  
儒道文化"达观、超然"的人生信条,"以和为贵"的处世态度,"安时处顺""宠辱不惊"的精神境界,"自强不息""反躬自省"的进取心态,能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极其重要的传统文化资源。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宋玉波  
如何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学界已有诸多成果。本文尝试从儒、道、释三家文化出发,把握其各自的核心理念,即人文化成、道法自然、明心见性。在此基础上,本文着重考察儒道释三家文化各自的主导思路,认为儒家文化的主导思路为"一贯",道家文化的主导思路为"两行",佛教文化的主导思路为"三是"。通过这样一种考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骨干的儒道释文化,不仅各自的特色有了鲜明的表达,且相互之间的内在发展关系也有所展示。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郭济兴  赵传海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才管理思想博大精深,价值独具,不仅强调了人才在安邦治国、成事兴业方面的重要性,而且论述了如何发现人才、如何管理人才、如何培养人才、如何使用人才等一系列问题,形成了比较全面系统的人才管理思想。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至今仍具有普遍的、重要的借鉴意义。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王梓菡  潘佳琦  张宏  姜珊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廉政思想文化,具有极其丰富和深远的内涵。中国传统廉政思想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由此而发展。中国传统廉政思想文化不断吸收历代统治者以及思想家、政治家等的廉政思想,持续创新发展。通过研究中国廉政思想文化的发展创新过程,进而可以得出中国传统廉政思想文化发展的特点,挖掘其精华,将有利于积极促进社会主义廉政文化建设,显著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廉政建设的实效性,进一步促进传统廉政思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发展。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黄昆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其发展过程中积淀了无数思想瑰宝,直至今天依旧影响着当代社会道德观念和价值体系,同样也对思想政治教育及其作用力的发挥产生影响。传统文化的软实力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力相结合,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生命力和实效性。传统文化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值得每一个思想政治工作者深入思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