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128)
- 2023(4470)
- 2022(3186)
- 2021(3376)
- 2020(2466)
- 2019(5609)
- 2018(5546)
- 2017(8342)
- 2016(5922)
- 2015(6851)
- 2014(6976)
- 2013(5978)
- 2012(5771)
- 2011(5361)
- 2010(5851)
- 2009(5258)
- 2008(5380)
- 2007(5072)
- 2006(4666)
- 2005(4578)
- 学科
- 教育(19642)
- 济(16129)
- 经济(16112)
- 中国(12525)
- 管理(11458)
- 理论(8802)
- 业(8548)
- 学(7614)
- 企(6501)
- 企业(6501)
- 教学(6355)
- 农(6000)
- 发(5018)
- 发展(4603)
- 展(4480)
- 业经(4479)
- 农业(4151)
- 制(4051)
- 财(4047)
- 方法(4018)
- 思想(3976)
- 革(3860)
- 政治(3782)
- 研究(3723)
- 思想政治(3440)
- 政治教育(3440)
- 治教(3440)
- 高等(3395)
- 德育(3387)
- 改革(3267)
- 机构
- 大学(85518)
- 学院(79238)
- 研究(32654)
- 教育(28477)
- 范(24070)
- 师范(23960)
- 济(23151)
- 经济(22304)
- 京(20196)
- 师范大学(19842)
- 管理(19199)
- 科学(18196)
- 中国(17607)
- 所(16116)
- 理学(15261)
- 理学院(14892)
- 江(14519)
- 管理学(14450)
- 研究所(14421)
- 管理学院(14242)
- 北京(14102)
- 财(13628)
- 职业(12924)
- 中心(12649)
- 技术(12093)
- 院(11403)
- 州(11400)
- 教育学(11121)
- 财经(10205)
- 经(9164)
- 基金
- 项目(43222)
- 研究(42055)
- 科学(35158)
- 教育(28151)
- 基金(26882)
- 社会(24244)
- 社会科(22446)
- 社会科学(22439)
- 家(22112)
- 国家(21692)
- 成果(20915)
- 编号(20186)
- 课题(18089)
- 省(17463)
- 科学基金(17225)
- 划(17193)
- 年(15995)
- 规划(12980)
- 性(12421)
- 基金项目(12278)
- 项目编号(12079)
- 度(11907)
- 重点(11629)
- 部(11568)
- 阶(11319)
- 段(11276)
- 阶段(11252)
- 教育部(10802)
- 发(10737)
- 研究成果(10699)
共检索到1413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青觉 谭刚
从教育领域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所揭示的一个关键教育命题就是培育和践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观。从存在论的角度看,解析该问题的关键是系统分析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观教育的基本逻辑。首先,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观教育何以需要存在?本文试图廓清其对中华民族生存发展而言的必要性,从增强文明自觉、提升文明素养、指引文明走向来论证其存在的价值逻辑。其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观教育需要以何存在?本文尝试从文明本质理解、文明特性把握以及文明知识传授方面思考其生成逻辑。最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观教育如何实现存在?本文认为需要依托价值逻辑,紧扣生成逻辑,找准实践抓手,在对话交往的生活教育、传承发展的历史教育、开放包容的通识教育中守正创新,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观教育的实践落地。由此,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观教育的基本逻辑得以明晰,从而有助于为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现代文明意义上的复兴提供学理支撑。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齐付清 张健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精神纽带,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强大精神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基础,是推动中华民族赓续发展的力量源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统筹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要不断强化思想引领机制建设,始终坚持党的领导、遵循“两个结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确保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正确方向;不断强化培育践行机制建设,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人心、汇聚民力;不断推动传播弘扬机制建设,切实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扩大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三重机制相互作用、彼此联结,共同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连婉廷 洪晓楠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是对中华文明的继承性和创新性发展,也是对西方现代文明的批判性和反思性超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全新的文明逻辑变革并定向了人类现代文明的发展路向,创造出体现中华文明特色和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深蕴中华文明基因、富含范式变革禀赋、践行以人为本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笃行包容互鉴和平发展,创造出具有内生性、创新性、主体性、共生性以及世界性的文明形态。在借鉴西方文明的基础上,也对西方现代的断裂性、帝国性、抽象性、对立性以及排他性文明实现了全面超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打通传统与现代之间区隔的文明图景和哲学叙事,为推进中华民族文明进程指明了方向,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了中国力量。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邹广文 王璇
在人类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关系既是文化哲学研究的突出问题,也是中华民族走向世界所面临的时代课题,更是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内涵及其关系的重要视角。一方面,作为中华民族“旧邦新命”的中国式现代化蕴含世界历史大势:“现代化”一词具有时间性,指向的是“旧”向“新”的转化。对于中华民族而言,“旧”与“新”的关系是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命题。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中国式现代化是守正创新的伟大成果,是“旧邦”与“新命”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凸显文化主体性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彰显民族发展趋势:从历史视角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产生于现代化的“挑战—应战”之中;从现实视角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主体性;从未来视角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崭新文明。总而言之,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一种双向赋予的关系: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了中华文明以现代性的力量,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构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以鲜明的民族文化印记,二者共同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京桦 刘向辉
在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接触中,现代与传统的融合是改良派、革命派一直奋力追求的目标。中国共产党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为中华文明恢复了与西方对等的自信心,并在国家建设中不断推进中华文明与现代化的融合。通过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进程的历史分析,我们一方面可以看到近现代转型时期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历程,以及各群体为寻求东西文明平行存在而付出的努力;一方面可以看到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由于中国知识分子缺乏对现代化的全面认识,现代化转型经历的波折,进而在现当代牢牢把握“第二个结合”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的更广阔方法论、世界观和方向,在思维上认知到传统与现代各自代表着一个复杂思想的选择机会。
关键词:
中华文明 现代进程 传统 融合
[期刊] 求索
[作者]
孔新峰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具有重大原创性和时代性的新型复合概念。“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标志着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重大创新。理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型话语,要兼顾文明的“属性分析”与“话语分析”两大面向,特别是话语分析面向。“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话语体系创新意义,体现在其对于带有浓厚西方本位色彩的现代学术概念的解构与重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相关话语相结合,有助于重新厘定西方中心论的“现代性”概念。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现代性”的批判,借鉴“多重现代性”思想运动经验,能够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有效供给提供较为厚重的规范性内容。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顾敦荣 张曾明 张嘉巽
苏南教育与现代文明●顾敦荣张曾明张嘉巽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提出了一个高瞻远瞩的跨世纪战略目标——复兴“伟大的中国文明”!《决议》指出:“这个复兴,不但将创造出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熊远明 陈超 陈建龙 王惠君 陈军 郭欣萍 吴雪勇
熊远明指出,图书馆在传承中华文明、提高国民素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承担着重要使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应:立足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典籍保护传承;立足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典籍活化利用;立足中华文明的“统一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立足中华文明“包容性”与“和平性”,推动多元文明交流互鉴。陈超指出,图书馆要一如既往、与时俱进,把典籍收藏保护好;要雅俗共赏、激浊扬清,把典籍传播弘扬好;要汲古慧今、鉴往知来,把典籍研究服务好。为全力打响城市文化品牌和全面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作出更大贡献。陈建龙对古籍保护和利用工作提出了四点新感受:第一,古籍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第二,古籍保护要科学、完整;第三,古籍利用要精准、高善;第四,科学又完整的古籍保护和精准又高善的古籍利用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大有作为。王惠君指出,图书馆肩负着传播文化的社会职责,担负着传承人类优秀文化的历史使命。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充分发挥省古籍保护中心的作用,传承岭南文化,共建“人文湾区”。未来,图书馆要通过发展创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陈军介绍了南京图书馆在历史文化典籍收藏与保护方面的实践经验,并指出,图书馆要努力做到切实尊重依靠人才、寻求各方合力支持、服务与研究平衡兼顾,从而把传承民族文化的大事办好。郭欣萍指出,图书馆要从三个方面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中华典籍:一是空间赋能,整合各方资源,拓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形式;二是守正创新,利用新媒介、新平台,科技助力有效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是与时俱进,聚焦地域特色文化,深挖当地文献价值赓续山西历史文脉。吴雪勇指出,杭州国家版本馆作为中华版本传世工程“一总三分”保藏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重点从强化收藏主业、优化分类保护、深化保藏研究三个方面做好版本收藏保护和保藏研究工作。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徐欣顺
作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实践主体,时代新人蕴含着深刻的现代性。着眼各族人民共同现代化的命运走向,植根中华文明的新民传统,对时代新人的现代性追问,是中华民族在面向未来的愿景构思、走向未来的道路选择以及创造未来的文明担当过程中彰显出来的核心问题。通过思考人在现代化革新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本质占有、反思批判和实践存在等应然层面的关键问题,时代新人的现代性得以通过具有民族特色和文明底色的现代人文性、现代合理性和现代主体性表达出来。时代新人的这些现代性,需要依托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教育来实现。通过培植现代人格、普及现代价值、锻造现代身份,时代新人的人文素养得以提升、公共理性得以形塑、精神家园得以构筑,从而有助于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唐兴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属于精神力量范畴。从本质属性、存在价值、根本目的等维度审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落点都聚焦于人的价值塑造,是通过价值塑造达成民族团结和“五个认同”旨归的教育实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行动,必须在对象、内容、形式和空间等教育要素中,突显对“共同性”的价值观照。要牢牢把握“团结”与“认同”教育的逻辑主线,构建面向全员和促进全维发展的教育格局,坚持“意识”和“存在”互构的实践范式,统整制度性教育与非制度性教育两个场域,全面推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李雪
党的二十大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首次提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成为新时代文化发展的根本遵循。博大精深、诚朴雄伟的华夏文明是五千年历史长河里中华儿女的伟力创造,也是不同区域、不同国家文明互学互鉴、碰撞交流的伟大收获,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继承发展、开放包容、强国利民,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本路径与态度。在2023年召开的《第二十六届全国社科院院长论坛——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会议上,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文学研究所副所长李良探讨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本路径与态度。本刊将李良的发言以专题形式刊发,以飨读者。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张良 杨安然 王晓慧
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体系是由多元主体在各自组织场域中依据共同的价值志趣构建出的课程集合体。依据课程层次理论,该课程集合体从规划、设计到实施,从决策者、编制者到教师和学生,呈现出理想课程、正式课程、领悟课程、运作课程、经验课程五种形态,并彰显出学科发展逻辑、国家构建逻辑、社会重构逻辑、教育教学逻辑、心理发展逻辑的五维课程建设逻辑。这五种逻辑在理论层面表现出彼此关联、层次递进的特征,但在实践领域也衍生出学科发展和国家构建“去生活化”、社会重构和教育教学“脱域化”、心理发展与行为形塑“知行分离”等内在风险,影响并制约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效果。为此,需要重新审视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课程建设过程,关照不同层级课程建设的内在逻辑,从把握课程属性、关照课程形态、增强课程联系三方面寻求化解风险之道。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成 宋清员
中华民族是由多民族共同构筑的文化共同体。在先秦至清这一历史时空内,基于对"华夷之辨"的积极诠释,得以抟聚各方人心,巩固族群关系,维系国家稳定。受西方"民族国家"话语影响,近人对民族共同体的理解,逐渐偏离中国历史传统的本真面貌。因此,重申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史实,既可追本溯源以正各方视听,亦可对当下民族和融提供历史镜鉴。此外,站位本国历史文化传统的主体性立场,与创建中国学术之旨十分切近。
关键词:
中华民族 文化认同 华夷之辨 民族共同体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陈冬华 陈彦斌 冯根福 黄先海 龙登高 李涛 李曦辉 陆铭 史晋川 杨瑞龙 张军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察,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出全面系统深入阐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第二个结合”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为了深入学习贯彻本次座谈会的重要精神,本刊邀请国内著名专家学者,围绕坚持“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加快构建中国经济学三大体系,以“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题,撰写一组笔谈文章,以飨读者。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肖姝
高校是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场域,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前沿阵地。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不仅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应有之义,亦是涵养各族青年的家国情怀、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途径。民族音乐无论是在历史层面、精神层面还是在现实层面都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具有逻辑关联,因此高校可以以民族音乐为切入点,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当前在高校民族音乐教育中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一定困境,应通过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升化课程体系、构建多元开放协同育人机制等途径加以改进。
关键词:
高校 民族音乐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