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025)
- 2023(14507)
- 2022(11898)
- 2021(11376)
- 2020(9424)
- 2019(21652)
- 2018(21237)
- 2017(40519)
- 2016(21748)
- 2015(24683)
- 2014(24141)
- 2013(23566)
- 2012(21174)
- 2011(18973)
- 2010(18579)
- 2009(16849)
- 2008(16221)
- 2007(14035)
- 2006(12340)
- 2005(11102)
- 学科
- 济(90256)
- 经济(90159)
- 管理(60179)
- 业(57322)
- 企(46347)
- 企业(46347)
- 方法(40248)
- 数学(35189)
- 数学方法(34765)
- 中国(28693)
- 农(25431)
- 财(22278)
- 贸(21395)
- 贸易(21380)
- 易(20968)
- 业经(20481)
- 学(17382)
- 制(16804)
- 农业(16618)
- 地方(15621)
- 理论(15094)
- 技术(13824)
- 银(13702)
- 银行(13680)
- 出(13395)
- 融(13334)
- 金融(13329)
- 行(13156)
- 和(13062)
- 环境(12939)
- 机构
- 大学(304696)
- 学院(301702)
- 济(130779)
- 经济(128575)
- 管理(115055)
- 研究(102398)
- 理学(99389)
- 理学院(98320)
- 管理学(96620)
- 管理学院(96066)
- 中国(78183)
- 京(63669)
- 科学(59693)
- 财(59224)
- 所(49580)
- 财经(47715)
- 农(46578)
- 中心(46304)
- 研究所(45139)
- 经(43761)
- 江(43519)
- 经济学(42306)
- 业大(42045)
- 范(40245)
- 师范(39833)
- 北京(39800)
- 经济学院(38134)
- 院(36802)
- 农业(36351)
- 财经大学(35667)
- 基金
- 项目(205205)
- 科学(163441)
- 基金(152102)
- 研究(151552)
- 家(132938)
- 国家(131884)
- 科学基金(113716)
- 社会(99550)
- 社会科(94498)
- 社会科学(94472)
- 基金项目(79577)
- 省(77206)
- 自然(71579)
- 教育(70882)
- 自然科(70060)
- 自然科学(70042)
- 自然科学基金(68808)
- 划(66020)
- 资助(61583)
- 编号(59603)
- 成果(48373)
- 部(47011)
- 重点(46665)
- 发(44463)
- 创(43413)
- 国家社会(42995)
- 课题(41311)
- 教育部(41095)
- 创新(40698)
- 人文(39224)
- 期刊
- 济(139168)
- 经济(139168)
- 研究(91948)
- 中国(59434)
- 学报(47171)
- 财(46274)
- 管理(44575)
- 科学(44132)
- 农(43052)
- 大学(37400)
- 教育(35778)
- 学学(34909)
- 农业(29544)
- 技术(27746)
- 融(26040)
- 金融(26040)
- 财经(25259)
- 经济研究(23808)
- 经(21898)
- 业经(21676)
- 问题(19328)
- 贸(18288)
- 业(16886)
- 国际(15666)
- 世界(15423)
- 图书(14657)
- 版(14622)
- 技术经济(14525)
- 科技(13281)
- 统计(13008)
共检索到4478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赖萱萱 詹石窗
中华文明蕴含着当代中国通往现代化的精神资源和经验启悟。在与其他文明的对话和比照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是中国式现代化最深厚的底蕴。“连续性”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立建构提供了文明根据;“创新性”是中国式现代化返本开新的精神动力;“统一性”为中国式现代化凝心聚力奠定了历史根基;“包容性”是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精神源泉;“和平性”是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文化基因。在中华文明深沉滋养下的中国式现代化,必然能以更加成熟而自觉的姿态应对自身建设过程中的特殊性问题和人类现代化过程中的普遍性问题。
[期刊] 求索
[作者]
王岩
与西方现代化不同,和平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内容与重要特征。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具有和平发展的价值特质,中华文明的和平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对中华文明属性特征的高度提炼,和平性在现实中通常体现于传统文化、沉淀于民族精神、作用于制度建设并附着于外交理念,这些具象化的表现形式彼此交融、相互支撑,通过厚植文化底蕴、标注精神坐标、提供制度保障以及彰显世界意义为中国式现代化坚定选择和平发展战略供给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和平发展 中华文明 和平性
[期刊] 求索
[作者]
朱浒
中国历史上的明清时期,往往被视为发展停滞的时代。这种认识忽视了明清时期发展的一面,忽视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文化底蕴。事实上,与同一时期的欧洲社会相比,明清时期并不是“文明洼地”。明清时期,官僚政治达到了一个较为平衡的状态,财政机制得到了合理化改革,民生体系的建设较有成效;在经济方面,市场经济与同时期欧洲的发展水平相当,本土经济中生发了早期工业化,对外贸易卷入世界体系之中;在思想观念变动方面,批判封建专制的启蒙思想开始兴起,学术民间化、专业化促进了学术思想的发展,关注社会现实的经世思潮构成了学术与政治互动的内在动力,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文化底蕴。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庞虎 蔡亦恬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既不是对中华文明的虚无,也不是被中华文明所消融,而是守正与创新相结合的互动发展。中华文明催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出场,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文化土壤,巩固了认同基础,丰富了资源支撑,成为马克思主义异域发展的合理性根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探索则激发了中华文明的现代化转型,为中华文明优化了价值取向,强化了使命担当,激发了创新活力,充实了精神内涵,成为中华文明创新发展的根本动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文明的互动发展,应树立起建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远大视野,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性重构为首要前提、以中华民族的主体性自觉为核心使命、以人类文明秩序的共融性建构为外部保障,提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明意蕴,彰显中华文明的时代价值,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乃至人类的文明进步发挥更大的推动作用。
[期刊] 求索
[作者]
彭中礼
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通过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双向互动的逻辑力量推动中国法治建设,是现代化的普遍规律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新道路,是现代法治发展的新模式,是人类法治文明新形态。认识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必须立足于中国,放眼于世界,从中国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深刻阐述其对世界法治文明的原创性贡献。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包括: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国家发展,坚持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持协调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发展,助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等。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是法治本体论、价值论、方法论高度统一的集中体现。在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实践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就要遵循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和促进当代中国的高质量发展,全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断凝聚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邹广文 王璇
在人类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关系既是文化哲学研究的突出问题,也是中华民族走向世界所面临的时代课题,更是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内涵及其关系的重要视角。一方面,作为中华民族“旧邦新命”的中国式现代化蕴含世界历史大势:“现代化”一词具有时间性,指向的是“旧”向“新”的转化。对于中华民族而言,“旧”与“新”的关系是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命题。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中国式现代化是守正创新的伟大成果,是“旧邦”与“新命”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凸显文化主体性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彰显民族发展趋势:从历史视角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产生于现代化的“挑战—应战”之中;从现实视角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主体性;从未来视角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崭新文明。总而言之,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一种双向赋予的关系: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了中华文明以现代性的力量,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构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以鲜明的民族文化印记,二者共同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齐晔 蔡琴
生态文明思想不仅为了应对目前随工业文明发展而出现的种种不和谐、不可持续现象的挑战,而且要以一种崭新的文明思想和形态实现中华文明在新时代的升华,从而为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奠定文化和思想基础。仅凭经济的发展不可能实现民族的复兴,中华民族的兴盛有赖于中华文明的复兴。文明的升华和进步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更是其发展的前提。西方的兴盛不仅在于工业化大生产及相应的设备和科技的全球普及,更在于与工业文明相一致的西方思想和文化的全球影响。在这个意义上,西方的兴盛更准确地说是起始于工业革命之前的文艺复兴。建立在生态科学基础上的生态文明思想与中华文明有诸多相似之处。在全球经济整合、生物圈遭到严重威胁的今天,中华...
关键词:
生态文明 中华文明 生态复兴 可持续发展
[期刊] 求索
[作者]
周文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历经百余年不懈奋斗,成功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超越西方资本逻辑主导的现代化老路,创造性地实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开辟了驾驭资本、扬弃资本逻辑与吸收借鉴资本主义文明发展成果的现代化道路,创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超越西方单一工业化的现代化路径,突破了西方工业文明的发展困境和发展悖论,创造了五大文明协调发展的总体性文明体系,开启了人类文明演进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打破西方现代化霸权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依附结构,通过构建全面完整系统的现代化经济体系重塑现代物质文明结构,不断刷新现代物质文明新高度。中国式现代化破解了西方主导世界市场的不公格局和资本主义全球化困境,开辟了世界市场发展新路径,引领全球化再出发和新启航,展现了人类文明形态演进的历史新趋势。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文物是历史上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遗存,是重要的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文物保护,功在千秋。我国地大物博,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源远流长。珍贵的历史文物和革命文物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中国人民革命精神的重要载体。因此,文物保护事关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事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保障,事关社会主义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越云 樊志民
历史时期形成的旱作农业类型是一种以旱作种植业为主、以养畜业为辅的,种养结合且结构功能较为完整的农业类型;而所谓游牧农业类型是一种以游牧业为主,结构功能并不完整的农业类型。自新石器时代晚期以来,伴随作为游牧农业因素的家养牛羊在黄河上游—西辽河流域和渭河—黄河中下游流域的先后出现,非典型游牧农业类型开始在黄河上游—西辽河流域形成并逐步发展;至晚商时期开始,家马的出现与用于骑乘,使得上述非典型游牧农业类型或分化、或转型,在晚商西周春秋时期黄河上游—西辽河流域和渭河—黄河中下游流域之间基于农业类型的差异而形成的界限逐步明晰化,形成了深刻影响中国历史的农牧关系。农牧关系的形成导致晚商西周王朝的政治格局产...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逄锦聚 龙禹玺
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有多个维度,从发展道路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是通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立足中国国情,尊重人民选择,坚持14亿多人口共同富裕,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五位一体”和“四化”同步,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坚持和平发展,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科学理论指导。在鲜明的中国特色中,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包含着现代化道路的一般规律和共同特征,为人类走向现代化展现了美好前景,提供了现代化道路的全新选择。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要做好八项工作,包括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统一领导和战略谋划;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高质量发展;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等等。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温国砫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西方国家在非洲推行的现代化模式并不符合非洲国情,成为非洲国家现代化进程曲折的原因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通过“试点—推广”渐进主义的方式取得了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生态文明等领域的快速发展,成功推进与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包括非洲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通往现代化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对此,非洲各国不仅可以借鉴中国式现代化经验,还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通过渐进式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探索具有非洲风格与特色的现代化之路,为促进中非命运共同体建设贡献力量。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黄先开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文化精髓,对于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布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出建设“中华文明中轴带”,使之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文化地标、乡村振兴的新引擎、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从地理、历史、文化、生态、发展五个维度提出了建设“中华文明中轴带”的逻辑依据,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设目标和任务,具体包括建设中华文明和历史文化传承保护带、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创新样板、中华民族精神传承的新文化空间和中华文明黄金旅游带等。建设“中华文明中轴带”的主要路径包括加强顶层设计、全面布局重大文化工程、坚持系统治理和创新思维、打造红色教育和青少年研学实践平台、系统规划和营销中华文明基金旅游带等。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新城 霍忻
中国式现代化系统回答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时代课题。本文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范式,从生成逻辑、理论蕴涵和价值意蕴三重维度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深入研究。在生成逻辑上,中国式现代化是理论、历史与实践三重逻辑合一的现代化道路。在理论蕴涵上,中国式现代化包含“是什么”的质的规定、“怎么样”的目标设定、“如何实现”的原则遵循在内的完整科学理论体系。在价值意蕴上,中国式现代化在理论、实践和世界等维度具有丰富的时代价值。其中,在理论维度,对现代化理论体系做出了原创性贡献;在实践维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路径遵循;在世界维度,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贡献了中国智慧。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赵菡
叶舒宪先生的新作《图说中华文明发生史》面世了。不过,这部著作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史学著作,而是以神话历史理念来考察中华文明发生期文化原型的史前史。所谓神话历史,借王静安先生的话"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来说,即是"以神话思维观物,故物皆著神话之色彩"。雅斯贝斯用"轴心时代"来指公元前第一个千年内四大古文明(中国、印度、希腊、以色列)同时出现哲学突破的思想变革现象。哲学突破之后Logos和Mythos彼此对立,而在此之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