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693)
2023(5363)
2022(4491)
2021(4184)
2020(3589)
2019(8016)
2018(7867)
2017(14261)
2016(8130)
2015(9276)
2014(9213)
2013(9318)
2012(9162)
2011(8690)
2010(8906)
2009(8366)
2008(8535)
2007(8094)
2006(7379)
2005(6951)
作者
(30064)
(25262)
(24854)
(23603)
(16472)
(12201)
(11142)
(9825)
(9642)
(9327)
(9073)
(8788)
(8724)
(8443)
(8357)
(7772)
(7614)
(7572)
(7541)
(7322)
(6754)
(6617)
(6434)
(6032)
(5969)
(5693)
(5634)
(5522)
(5321)
(5292)
学科
(33310)
经济(33266)
(24921)
管理(24682)
(21179)
企业(21179)
方法(14056)
(13463)
技术(12244)
数学(11037)
数学方法(10804)
中国(9294)
(8812)
理论(7794)
业经(7367)
(7258)
技术管理(6491)
(6466)
农业(6245)
(6038)
(5965)
贸易(5962)
教育(5952)
(5655)
(5327)
金融(5324)
地方(5089)
(5001)
银行(4955)
环境(4818)
机构
大学(140555)
学院(134237)
研究(56093)
(48828)
经济(47689)
管理(43605)
科学(39166)
中国(38688)
理学(36605)
理学院(36028)
管理学(35008)
管理学院(34769)
(32383)
(32275)
(31994)
研究所(29714)
农业(25689)
业大(24906)
(23175)
中心(22855)
(22478)
(20972)
北京(20704)
师范(20652)
(19881)
(18700)
(17734)
财经(17687)
科学院(17172)
技术(17092)
基金
项目(87643)
科学(67058)
基金(62611)
(59123)
国家(58666)
研究(58042)
科学基金(46740)
社会(34712)
(34025)
社会科(32706)
社会科学(32691)
自然(32512)
基金项目(32096)
自然科(31762)
自然科学(31744)
自然科学基金(31192)
(30584)
教育(27157)
资助(26380)
编号(21522)
重点(21248)
成果(19626)
(19324)
计划(19107)
(18825)
(18365)
科技(17920)
创新(17410)
科研(17272)
课题(16927)
期刊
(58323)
经济(58323)
研究(42986)
学报(34219)
中国(30860)
科学(28782)
(28751)
大学(24450)
学学(22751)
农业(19591)
教育(19478)
管理(17775)
(17436)
技术(13150)
(10720)
财经(10364)
业大(9767)
(9675)
金融(9675)
(9154)
(9032)
图书(8843)
科技(8701)
经济研究(8633)
技术经济(8097)
农业大学(7960)
问题(7575)
林业(7320)
(7223)
论坛(7223)
共检索到2142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王丽  
作为伦理的学术延续了古希腊以来的学术传统,而作为技术的学术在二战期间才发展起来,两种学术从内容到形式上都存在着异乎寻常的差异。作为伦理的学术代表着伦理、道德和真理的力量,而作为技术的学术背后是政治、经济和技术的力量。前者合乎价值理性,后者合乎目的理性;前者服从真理的逻辑,后者服从资本或权力的逻辑;前者以探寻真理和满足精神之需为宗旨,后者以追求实用和因循世俗之需为前提。由于二者本质上是对立的,故二者并存形成一种互相抗衡的力量,即两种学术之间内在的张力。对张力的争论不仅取决于辩论者的立场和态度,也受制于当今社会主流的价值取向和历史哲学。张力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但张力的最佳状态是保持平衡。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安德鲁·阿伯特  王利平  
本文意在以历史的方法分析芝加哥大学长盛不衰的学术成果之成因,其论据来自在国际学术界较为知名的社会学和经济学的"芝加哥学派"以及不那么为人熟知的政治学和人类学的芝加哥传统。结构性的设置对诸芝加哥学派的延续有积极的作用,尤其体现在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对上述领域具有核心地位的学术期刊的支持。然而,与之相应的跨学科研究中心起到的作用之小令人惊讶,当然部分原因在于学派本质上就是学科性的;跨学科的本科生核心课对学派的促进作用不大,同样令人惊讶。最为显著的因素是芝加哥大学将社会科学的诸学科放在同一栋楼当中,社科楼和图书馆比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杨斌  姜朋  
建设一流大学,离不开一流的研究。开展科学研究,就是面向未知领域进行不懈的探索,没有止境,但不等于没有边界。学术伦理就是这样一个不应被忽视的边界。学术伦理不是管束教师和学生的行为规范,而是对于他们的研究对象、方法以及外部性影响等进行伦理考量和伦理评估。建立大学伦理委员会制度,可以加强和完善学术伦理规程体系,亦是对"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目标的落实之举,有助于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乃至学生个人品德建设,有助于大学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使命。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王晓辉  
学术伦理应当是科学界或学术界的职业道德规范,但学术伦理并不总是体现为成文规范或行为准则,它更普遍地存在于学者的自觉行为之中,学术伦理是学者的内在品质。学术伦理的养成几乎与学者身份的确立同步。学术伦理的重建有赖于学术精神的复兴和学者制度的改造。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王珊  苏君阳  
学术委员会学术权力对话伦理规范是以哈贝马斯对话伦理学为基础构建的学术权力主体间的民主商谈规范。学术权力对话伦理规范旨在保障学术委员会学术权力的正当实施、促进学术民主管理以及提高学术管理决策的科学有效性。协商原则和同意原则是学术权力对话伦理规范的两大基本原则,它们旨在实现学术权力主体间平等的对话权利、公正的对话过程、无强制的对话环境、尊重包容的对话伦理以及理性共识的达成。有效的学术权力对话伦理规范能约束学术权力主体实施学术权力的行为,保障他们通过话语论证的方式达成合理性共识。但对话伦理学道德判断原则内在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的冲突,导致了学术权力对话伦理规范有效性实现的困难。建设学术委员会议事规程、加...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周坤亮  
作为两大主要伦理理论流派的义务论和功利主义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伦理思维,为教师提供了两种相异的伦理思考方式和伦理决策途径。在义务论的视角下,教师的专业伦理决策应该是"基于规则"的;而在功利主义的视角下,教师的专业伦理决策应该是"基于行为结果"的。然而,无论是纯粹地从义务论的视角,还是纯粹地从功利主义的视角来思考伦理决策,都是不充分的。教师的专业伦理决策需要一种整合的路径,即结合这两种伦理理论进行综合考虑,在关注行为本身的正当性的同时关注行为可能产生的结果。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徐继存  
教师不应把学校仅仅视为谋生的场域,更应将其视为塑造自己心灵、提升精神境界、塑造自我、追求卓越的伦理实体。学校只有真正成为伦理实体,教师才能获得自身存在的价值规定,从而为教师提供安身立命的基地和精神家园。学校伦理实体的建设应该在学校实体基础上进行,完全否定甚至推翻学校实体既有规章制度的做法既不现实也不可能。在推动学校伦理实体建设的过程中,校长不仅要清楚地把握学校的性质和教师的角色定位,努力使自己成为学校伦理精神的典范,还要注意引导教师超越教室的阻隔,消除学科的偏见,使教师感受到彼此情理联系的价值和意义,开拓共同享有的伦理空间。为了在道德和伦理上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示范者,教师应该自觉地认识到他们作为教育者的道德角色和伦理责任,在伦理性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塑造和成就自我。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赵学义  
较之职业道德对个体成员的柔性约束,职业伦理对教师群体具有更为刚性的价值约束和行为纠偏功能。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频繁发生也是职业伦理约束失范的集中表现。为此,政府和高校要不断推进职业伦理制度化建设,在完善职业伦理的强制和激励机制过程中,达到规避学术不端的目的。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韩延伦  刘焕阳  
大学学术管理制度伦理建设是提升大学学术管理制度效能和制度伦理道德水平、激发大学学术活力的有效途径和机制。大学学术管理制度伦理建设不仅是满足大学学术活动范式现代转型以及大学学术管理实际的需要,也是解决大学学术管理伦理诉求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大学学术活动的底线伦理、责任伦理、交易伦理与诚信伦理、合作伦理与共享伦理以及价值伦理与身份伦理等构成了大学学术管理制度伦理的内涵和特性。构建以伦理道德为基础的大学学术管理制度体系不仅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大学章程,建立以伦理道德规范和要求为基础的学术管理制度体系,而且需重视学术管理制度伦理自身建设的完整性,并健全大学学术道德规范相关制度建设,强化制度伦理在学术管理中...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罗志敏  
作为有着崇高精神追求的学术组织,大学确立并明确宣示符合学术伦理要求的学术价值观,对于树立自身良好的公众形象、建立清晰的学术伦理期望以及引导学校形成良好的学术文化氛围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我国大学所倡导的学术价值观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澄清和强化,往往处于一种模糊或缺失的状态。为此,建立一套以核心价值观为中心、以"底线伦理"为基础、以"上标伦理"为目标的伦理价值观体系就显得尤为必要。论文为此采用了专家咨询法,调查了国内28位专家对学术伦理价值观体系构成方面的意见,并就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王远新  
充分认识语言田野调查的价值、重视学术伦理是语言研究的基本问题。本文从语言田野调查是获取第一手材料的基本途径、是一项无止境的工作、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是提高研究者综合素养和学术水平的重要途径等角度,阐述语言田野调查的必要性;在讨论学术伦理与学术规范关系的基础上,围绕道德层面的学术伦理,结合中国国情和笔者多年的调查经验,将西方学者提出的自愿参与和尊重隐私权两项原则扩充为尊重、换位、诚信、知情同意、隐私、互助等相互关联的六项原则,认为对语言研究主流与非主流及其辩证关系的认识,涉及更深层次的学术伦理。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柳圣爱  
做学问的人应当遵循道德规范。近年来韩国接二连三地发生各类违反学术伦理的研究行为,韩国政府和学术界由此开始致力于学术伦理的建设,通过规范学术伦理准则、重建学术伦理促进机制等举措取得了一定成效,了解这些措施对于中国学术伦理的建设也有所裨益。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张应强  
(一)现代大学制度包括两个基本层面:国家层面的关于大学的制度安排,涉及大学与政府的关系、大学与社会的关系、大学与大学的关系等;大学自身层面的内部制度设计,主要表现为大学的内部治理结构。应该说,从大学诞生之日起,就有相应的大学制度。发展到20世纪50年代,西方国家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我们称之为“现代”大学制度,以区别于在此之前的大学制度。随着大学发展的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变化,现代大学制度也在变化。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张务农  
在场和参与是伯格曼用来衡量"聚焦实践"的基本标准,聚焦实践又是衡量技术是否对人造成异化的关键范畴。因此,"在场的参与"既可以用来分析教育技术、技术信息对教育的异化机制,也可以作为重建教育技术运用伦理的基本尺度。本文主要以伯格曼现象学技术哲学的认识为基础,分别从技术和信息两方面发展的影响探讨了在线教学可能面临的伦理危机,然后从网络教学空间教学主体在场参与的内涵、信息和技术的伦理中立性以及教学主体的目的和态度三方面讨论了在线教学的伦理尺度及实现问题。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龙红霞  易连云  
"德性"与"问学"是教育、学习、研究过程中的两个基本元素,也是每一位学习、研究者需具备的基本学养。高职院校"知"、"德"教育结合是培养学术伦理精神、提高职业道德素养的内在动力,也是学术伦理精神的基本诉求。学术伦理制度化是促进"知"、"德"合一、培养高职学生学术伦理精神的有效路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